千年金融史:金融如何塑造文明,从5000年前到21世纪

千年金融史:金融如何塑造文明,从5000年前到21世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威廉·戈兹曼 著,张亚光,熊金武 译
图书标签:
  • 金融史
  • 文明史
  • 经济史
  • 历史
  • 金融
  • 投资
  • 社会发展
  • 全球化
  • 古代史
  • 现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319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7638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0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讲述5000年的金融发展,跨越时间、文化、地域,力证金融是文明的推手

? 深度阐述中国金融创新、对世界的贡献和影响

? 浓缩金融往事,为未来金融走向指路


内容简介

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人们将过错都归于金融:它摧毁了我们的财富和工作,逐渐侵蚀政府和银行体系。然而,在《千年金融史》中,著名金融史学家威廉·戈兹曼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正是金融使得文明的进步成为可能。

戈兹曼将金融描述为一台时间机器,我们可以据此实现价值的跨时空流动,这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思考未来、计划未来的方式。通过对数千年来金融在全世界范围内扮演的重要角色的探索,戈兹曼详细阐述了货币、债券、银行、企业等令人惊奇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体系如何推动了城市中心的扩张,并促进了文明的繁荣:正是金融推动了古美索不达米亚文字书写的出现,促进了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化向帝国的转变,决定了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并为*欧洲走向世界的贸易扩张提供了保障。

除此之外,戈兹曼还向我们展示了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诸如股票市场、信用额度、复杂金融产品和跨国贸易这样与金融有关的机制,是如何一次又一次被发明、被遗忘,又被重新发明的。

更重要的是,戈兹曼还思考了我们未来将要面临的挑战,比如怎样借助金融的力量来妥善解决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问题。

围绕金融在人类演变中的作用,《千年金融史》向我们展示出引人入胜的画卷。


作者简介

威廉·戈兹曼(William N. Goetzmann):著名金融史学家,耶鲁大学金融与管理学教授、国际金融中心主任。


精彩书评

《千年金融史》没有一般金融书籍所惯有的数学模型和公式,而是以基于真实史料的历史故事为主,娓娓介绍货币和其他金融创新在世界不同地方是如何出现和发展的,又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货币化和金融化,认真阅读并领会这部著作的精华,其必要性和价值显而易见。

——陈志武 耶鲁大学教授、香港大学冯氏基金教授

在《千年金融史》中,读者能够学到有关金融核心理念的海量知识。威廉·戈兹曼运用广泛的历史事例,向我们阐释了为什么金融和文明的演化是密不可分的。

——罗伯特·席勒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从早期文明到现代,从新月沃土到当今的全球化社会,对于金融史的有趣观察在《千年金融史》中比比皆是。读者们将被这种平易近人的笔调和关于个人发现的故事所吸引。

——彼得·特明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货币是自轮子出现之后*伟大的发明。在《千年金融史》这部著作中,威廉·戈兹曼探索了从史前以来货币所扮演的角色,向我们展示了文明是如何以金融交易为基石逐渐进步的。令人叹服。

——埃尔罗伊·迪姆森 欧洲金融学会前会长、伦敦商学院荣休讲座教授

在这部引人入胜的书中,威廉·戈兹曼这位当代的文艺复兴式学者,向我们展示了金融技术的力量如何推动了人类的生存。和其他技术一样,金融创新有时可能是毁灭性的。但戈兹曼让我们看到,这些创新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推动了经济的进步,并为个人提供了更多机会。

——理查德·希拉 纽约大学金融机构历史及金融市场学教授

不论是谁对我说,有人可以将马克思、楔形文字、南海泡沫、鸦片贸易和大卫的《马拉之死》毫无违和感地整合到一本书中,我都会心存疑虑。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千年金融史》所做的正是透彻地思考金融对现代文明的贡献,让人激动不已。

——汉斯-约阿希姆·沃斯 苏黎世大学经济史学家

只有威廉·戈兹曼这位集考古学家、艺术史学家和备受尊崇的金融史学家于一身的学者,才有可能对古往今来的货币和投资展开如此娴熟的探索。《千年金融史》集深度、广度、影响力和优美文辞于一身,是一本能够让读者沉浸其中并反复参考的书。

——威廉·伯恩斯坦 经济学者、著名作家


目录

推荐序

前 言

导 论

第一部分 从楔形文字到古典文明

第1 章 城市、语言、法律、合同和数学:金融与文字

第2 章 居民、契约和利息:金融与城市化

第3 章 从苏美尔到美索不达米亚:金融架构的出现

第4 章 美索不达米亚的黄昏

第5 章 雅典的金融

第6 章 货币革命

第7 章 罗马的金融

第二部分 中国的金融遗产

第8 章 中国的第一次金融潮流

第9 章 大一统与官僚体制

第10 章 金融大分流

第三部分 欧洲大熔炉

第11 章 圣殿与金融

第12 章 威尼斯:人口年金、政治危机与权力手段

第13 章 斐波那契与金融

第14 章 不朽的债券

第15 章 从游戏到科学:接近必然的可能性

第16 章 “看不见的手”:如何调节和对抗市场

第17 章 欧洲,股份有限公司

第18 章 航海探险:从私人企业到国家工具

第19 章 “杰出时代”

第20 章 法国的泡沫

第21 章 “按照霍伊尔所说”

第22 章 始于荷兰:新的世界金融市场

第四部分 全球市场的出现

第23 章 马克思和市场

第24 章 中国的金融家

第25 章 俄国熊

第26 章 凯恩斯的救赎

第27 章 新金融世界

第28 章 再造未来

第29 章 金融的未来何在

结 论

注 释

译后记


精彩书摘

1900 年,一位大胆的学者率领一支探险队从印度出发,穿越广袤的阿富汗“鞑靼高地”,阅遍古丝绸之路上荒芜的风景。这位拥有大无畏精神的匈牙利冒险家奥雷尔·斯坦因(Aurel Stein)是最富有传奇色彩和争议的中亚考古学者。

尽管当时中国的动荡和中亚国家摇摆不定的联盟给考察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政治风险,开展这种工作不亚于进行一场“豪赌”,但斯坦因下决心重新探索和挖掘传说中连接罗马与中国的丝绸之路上的城市。就像2 000 年前的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一样,斯坦因率领一支骆驼队和他的同事们沿着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线古道前行,穿过和田,来到废弃的丹丹乌里克遗址。丹丹乌里克曾是中国、印度、中亚三大文明交汇处的一座商业城市。

如今我们难以想象,这个位于中亚中心、沙漠边缘的城市曾经是一个世界性的、多语言的都市,虽然古老的城市轮廓仍然清晰,房屋、寺庙、高塔和城墙已经矗立了上千年。然而真正令人兴奋的发现是文献。考古队在其所到之处都发现了珍贵古籍:梵文撰写的佛教经文、汉字信件和笔记,以及现在被认为是死文字的吐火罗文。次年,斯坦因继续前往尼雅古城附近,在那里他发现了更加丰富且保存更完好的写在羊皮纸上的文档,它们在那里存放了近2 000 年。

斯坦因的考察表明,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业之路,同时也是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商人们长途跋涉,暂居异乡,与说着不同语言的人进行贸易,崇拜不同的神祇,丝绸之路成为整个欧亚大陆知识和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其中也包括书写系统。无论书写材料是木板、羊皮纸、棕榈叶还是最终的纸,书写都在扮演着基础性的信息媒介。

斯坦因最伟大的发现也是他最具争议性的发现。1907 年,他跟随马可·波罗的文字穿越广阔的罗布沙漠,进入现在被称为塔里木盆地的地区。这条路线后来被证明是极为有利可图的。探险队艰苦跋涉进入敦煌绿洲。在那里,斯坦因参观了传说中的千佛洞。千佛洞是一座佛教圣殿,石壁上刻有惟妙惟肖的彩绘佛龛,拱卫有身形巨大的唐代风格的佛像。从4 世纪起,朝圣者就来此拜访。然而对斯坦因来说,真正的惊喜是一个不易被发现的、被小心看守着的藏经洞,里面收藏着自敦煌存在以来的全部档案。斯坦因认为这批文献可能会给他的职业生涯带来无法预料的回报,这些档案记录着佛教与印度文化沿着古代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过程。斯坦因通过贿赂获得了总计5 马车的历史文献。这正是他所希望得到的一切:举世无双的宗教文本档案,最早可以追溯到5 世纪。斯坦因收获的很多敦煌宝藏现在收藏于大英图书馆。后来的文献搜寻者们也设法买到了敦煌的古代文献,现在这些早期的文本被保存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面。当然,这是件喜忧参半的事情:好处在于这些档案被保管在经验丰富的档案管理员手中,并且能广泛地被学者们研究;但不幸的是,它们并没有安置在故乡,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宝藏之一流落分散在了世界各地。动荡不安的中国近现代史使人们怀疑斯坦因的动机,他带走这些珍贵的文献恐怕并非偶然为之。

斯坦因后来再次回到丝绸之路。他于1915 年在中国西部开始的探险活动主要集中在吐鲁番地区。这次探险的亮点是发现了阿斯塔那古墓群—一个被风沙掩埋的公共墓地,古老的亚洲人及其精美的陪葬品被一起埋葬在这里。和前几次探险时发现的情形一样,干燥的空气使得这里的一切几乎都保存了下来,从由奇怪的纸覆盖着的棺材,到死者带到往世的小糕点都保存得很好。

一些精美的古墓中甚至设有私人图书馆,还有做成音乐家、舞蹈家和艺人形象的陪葬人物佣,这些装饰精美的艺术品描绘了自唐代以来人们的生活场景。虽然斯坦因挖掘了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很大一部分,但是仍然为后世的考古学家留下了许多遗存。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已经在阿斯塔那古墓群工作了几十年,他们幸运地发现了许多保存完好的唐代以来的墓葬。在其中一个墓葬中,他们发掘出了一组由陶瓷、布和纸制成的墓俑。这些墓俑在都城长安制造并被运往边疆,它们保守着一个令人好奇的秘密。墓俑们的胳膊是由废纸制成的,这些废纸在长安被搜集起来,然后由工匠重新利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今中国最富有的女性企业家张茵通过搜集和再处理美国废纸,积累了数十亿美元的财富。阿斯塔那墓群中的墓俑告诉我们,中国企业家可能早在1 000 多年前就开始用这种方法赚钱。然而更重要的是,用于制作墓俑手臂的每一页纸上都记录着一笔7 世纪时发生于中国典当行的交易。

耶鲁大学历史学家芮乐伟·韩森(Valerie Hansen)和她的学生安娜·玛塔–芬克(Ana Mata-Fink),对这些特殊的财务文件进行了研究。3 如此古老的长安商业记录很少能保留到现在,因为纸是非常容易腐烂的。这些票据仅仅是由于被再次利用并且被运送到干燥的地区才得以保留下来。事实上,一个引人注意但又悬而未解的问题是:在中国,纸张最初是如何成为商业记录和交易工具的。我们知道,竹简记录是合同记录的早期形式,但在纸张发明后,从某一时刻起,纸便成了金融记录的媒介。韩森是研究丝绸之路贸易的世界级专家。她是一位耶鲁大学的教授,和家人一起生活在康涅狄格州海岸并为学生讲授中国历史。她的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的契约合同。典当业的票据非常有趣,因为它们与金融紧密相连。

韩森和玛塔–芬克追踪到当票的起源是长安。每张当票都记录了便携式财富的简单信息,任何有转售价值的物品都可以作为短期借款的保证金。最有趣的是,当票中包含了长安的三个地名,分别是:延兴门、观音寺和昇道坊。这些地址都指向位于长安东南角附近的典当行,大概离东市一两英里远。学者们能够有效地划分出古代中国都城经营借贷业务的区域,并指出典当行的运作方式。

典当行的客户并不是十分富有,他们典当的物品大部分都是些穿过的衣服,比如:一件黄布衬衫、一条装饰围巾、一件紫色的斗篷、一件丝绸外套、磨损了边缘的官员头饰和破旧的凉鞋。偶尔有一些贵重的物品:一匹丝绸、一面青铜镜,以及4 串珍珠。借款人一般都不曾受过教育。他们用张开的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拃”测量和标记物品长度,而不是在合同中用文字明确地记载下来。一些当票记录了利息的支付情况:

崔进,农历正月十九借了100 文钱。农历六月初七,他偿还了40 文钱的本金和9 文钱的利息。崔进取走了丝绸。农历七月十八欠款偿清。他生活在城东,时年20 岁。

这个年轻人崔进是谁,为什么他需要100 文钱?以9%的半年利率来借这笔钱是否值得?这份简洁的收据并没有给出答案,但在唐代,都城长安的年利率似乎比20%低一点。崔进借款次日的另一笔贷款也提供了辅证:王帅借得40文钱,4 个月后偿还了15 文钱的本金。他还支付了两文钱作为利息,这意味着大约15%的年利率。这样的利率也许很高,不过还难以算作高利贷。阿斯塔那墓群中出土的典当票据告诉我们,唐代有一个运作良好的个人信用体系,而且它的利率适中。在这一体系中,便携的商品,特别是衣物,就等同于财富。当需要的时候,一件外套、一双鞋子或是一颗珍珠都可以抵押,从而转换成硬通货。我们当然可以批评典当业刺激了消费主义的萌生,不过从另一个侧面来看,私人耐用物品的二级市场和以此类物品为抵押的金融体系还带有唯物主义的色彩—这其实是一种价值储藏的手段。事实上,与现金不同的是,保养良好的耐用商品一直被用作对冲通货膨胀的工具。典当是一种创造流动性的技术,它依赖于作为记录和签订契约的主要媒介的纸张。纸张被创造出来后不久,就被广泛地使用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之中了。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虚构的图书简介,内容与《千年金融史:金融如何塑造文明,从5000年前到21世纪》无关,旨在详细介绍一部探讨特定历史时期和文明变迁的著作。 《大漠孤烟:丝路商旅的兴衰与汉唐气象的流变》 作者:[虚构] 孟昭文 著 出版社:[虚构] 敦煌文史出版社 ISBN:[虚构] 978-7-5010-XXXX-X 定价:128.00 元 --- 内容简介 一部深入洞察丝绸之路黄金时代与文明碰撞的宏伟史诗 《大漠孤烟:丝路商旅的兴衰与汉唐气象的流变》并非一部聚焦于货币体系或信贷工具演变的著作,而是以广阔的地理视野和精微的人物刻画,重塑了连接东方与西方的陆上大动脉——丝绸之路的兴衰史。本书以汉代张骞凿空西域为起点,直至唐代中后期安史之乱对中亚格局的深远影响,聚焦于这条商贸通道如何塑造了汉唐两代在政治、文化、军事和技术层面的国家气象与文明边界。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衰落,远非简单的贸易路线更迭,而是牵动着中原王朝对外部世界认知和治理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作者孟昭文以其多年在敦煌、楼兰、高昌等地文书、碑刻的田野考察经验,结合《史记》《汉书》中隐晦的西域记载,以及近年来出土的吐鲁番文书的全新解读,为读者描摹了一幅气势磅礴又充满细节的画卷。 第一部:汉风初拓——张骞遗风与西域格局的建立 本书开篇深入分析了汉武帝时期对西域战略的决心与代价。不同于传统史书仅记录军事上的胜利,本卷侧重于解析汉朝如何在军事威慑与经济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建立和维护河西走廊的控制权。作者详尽考证了汉代“屯田”制度在绿洲城邦中的应用,以及“丝绸”作为一种外交货币和军事给养,如何内嵌于帝国权力的运作之中。我们看到,初期的丝路是帝国野心和政治意志的延伸,而非纯粹的商业活动。对匈奴、乌孙、康居等政权的分析,凸显了文明交汇初期的张力与不确定性。 第二部:盛唐气象——万国衣冠下的文化熔炉 本书的重心放在了唐代,即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作者认为,唐朝的“开阔胸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一套成熟的、以长安为核心的国际秩序之上。本卷对粟特商人的商业网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摹。这些来自中亚的商业精英,如何通过建立起遍布东方的宗教社群(如祆教、景教),有效降低了长途贸易的风险,并促进了技术与艺术的跨界传播。 本书特别关注了唐代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性”与“本土化”过程。例如,对敦煌壁画中胡服、乐器形象的考据,揭示了中原审美如何被异域元素深刻影响;对唐代长安城内“胡姬”与“蕃客”生活状态的描摹,超越了简单的猎奇,展现了当时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作者强调,唐朝的强大,恰恰在于其将多元文明的活力内化为自身文化张力的能力。 第三部:变局之下——技术溢出与文明的脆弱性 随着中亚局势的动荡,特别是七世纪后半叶,本书转向探讨丝路体系的结构性脆弱。作者认为,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内部的危机,更是对西域控制权的釜底抽薪。本书对怛罗斯之战的讨论,不再聚焦于军事胜负,而是深入分析了战俘群体中工匠的流散,以及造纸术等关键技术向西方的“溢出效应”。 更为重要的是,作者探讨了商路衰退对中原经济和社会结构带来的长期影响。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和内陆风险的增加,中原的经济重心开始向东南沿海转移,这预示着一个长达数百年的历史转向。本书细腻地捕捉了这种由外部环境变化引发的内部文化自信的微妙消退。 本书特色: 1. 重塑地理认知: 不局限于长安和洛阳,将叙事焦点扩展至高昌、龟兹、撒马尔罕等绿洲枢纽,展示了多中心互动的历史场景。 2. 聚焦商业生态: 深入剖析了商队组织、契约模式(非金融类)、风险规避策略,以及绿洲城邦的治理结构。 3. 跨学科融合: 结合了考古学、语言学(对粟特语残篇的引用)和艺术史的研究成果,为传统历史叙事增添了多维度的支撑。 4. 叙事文学性强: 作者擅长通过对历史人物(如段秀实、中亚贵族、汉代儒将)命运的勾勒,将宏大的历史变迁融入个体的悲欢离合之中。 《大漠孤烟》以其扎实的田野基础和宏大的历史格局,为我们理解汉唐气象的形成、维持与最终流变,提供了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阅读愉悦的里程碑式著作。它告诉我们,一个伟大文明的强盛,往往与其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对外部世界的理解程度息息相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大气磅礴又不失细腻温情。它没有采用那种刻板的学术腔调,反而充满了对人类在复杂系统下求生存、谋发展的敬意。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金融危机爆发时,作者笔下那些决策者的挣扎与无奈,那种戏剧张力让人屏息凝神。我最欣赏它处理时间跨度的能力——能够在几页之内,从汉谟拉比法典的借贷条款,跳跃到17世纪的郁金香狂热,再到近现代的衍生品市场。这种跨越千年的对比和映射,让读者对“周期”和“不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让我开始反思,人类社会在应对金融冲击时的反应机制,似乎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只是工具和规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的探险。作者对细节的把握达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但绝非故作深奥。他总能找到一个极具画面感的例子,来解释一个看似复杂难懂的金融机制。例如,对于早期银行家如何通过信贷网络来维持跨国贸易的描述,那种将地理空间、政治风险和资本流动融为一体的分析框架,让人茅塞顿开。我发现,很多当下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老实践中。这本书成功地打破了我对“现代性”的固有认知,让我意识到,今天的金融世界,其实是无数次成功与失败、创新与反思的漫长累积。它不仅仅是历史记录,更像是一份关于人性与贪婪、效率与风险永恒博弈的教科书。

评分

这部厚重的著作,仿佛一本打开的古老羊皮卷,引领我穿越了历史的长河,去探寻那些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的经济脉络。作者的叙事功力着实令人惊叹,他不仅仅是在罗列事件和数据,更像是在编织一幅宏大的文明图景。当我合上书页,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枯燥的金融术语,而是一幕幕生动的历史场景: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契约,古罗马的铸币权更迭,中世纪威尼斯商人的航海传奇,以及工业革命时期股票市场的风起云涌。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所谓的“金融”,绝非冰冷的数字游戏,而是人类社会组织、权力分配和文化交流的内在驱动力。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巧妙结合的笔法,让阅读体验充满了发现的乐趣,仿佛每一次翻页,都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和人类智慧的火花。

评分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重塑了我对“文明”的定义。过去总觉得文明是宏伟的建筑、精妙的艺术,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支撑起这一切的,往往是那些看不见的金融基础设施。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货币价值波动、债务体系建立与瓦解的追踪,清晰地展示了金融如何成为社会信任的量尺和文明扩张的燃料。它不是一本适合快速浏览的书,它需要你放慢脚步,去感受那些古老契约中蕴含的权力与义务的平衡。最终,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更是一种看待世界运转方式的全新视角,一种对人类集体智慧和脆弱性的深刻体认。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体量让人望而生畏,但一旦沉浸其中,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作者的洞察力,尤其是在探讨不同文明在面对金融创新时的不同反应上,实在独到。我特别欣赏他对“信用”这个抽象概念如何成为社会信任基石的层层剖析。从早期的债务关系到后来复杂的金融工具的诞生,每一步演进都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我仿佛能感受到,每一次货币形式的改变,背后都是社会契约的重新签订。不同于那些只关注西方金融史的传统读物,这部作品的视野显然更为开阔,它没有将金融视为孤立的发展线索,而是将其紧密地嵌入到政治、宗教乃至哲学思潮的交织之中,这使得整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历史广度都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高度。

评分

好书,启迪智慧,学习知识。

评分

正版的,纸张质感非常好,物流速度快。

评分

刚刚收到 昨天下单 春节期间隔日就收到。

评分

开始看了一点点,感觉还行,希望自己能够静下心来看完。

评分

非常好的一部金融史的,通读,得到app的老师,何帆和这个,金融课的老师,唐涯就是香帅无花,两个人都推荐了这本书。

评分

物流和包装都无可挑剔,满意的购物

评分

618买的,优惠很大,17本书200,物流很快,没有折角,但是不喜欢这本书的硬书皮

评分

一直支持京东,书内容很丰富,支持学习充电,持续关顾,活到老学到老。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