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研究都聚焦於城市化的社會經濟因素,而本書強調文化因素:城市裏各個地方的空間構建如何成為文化信仰、思想觀念和風俗習慣的産物;人們在城市裏各個地方的生活、工作和娛樂,其文化都深受建成環境的影響和製約。本書大部分的討論都聚焦於美國,但當它的目光轉嚮全球時,其所呈現的是美國與亞洲、非洲、中南美洲諸國在城市、郊區和城鎮的發展及人們的城市生活方式等方麵的異同之處。《城市的人和地方》全麵、透徹、清晰地評述瞭現代城市世界,客觀公正地探討瞭城市的建設過程(城市化)和市民在城市裏居住和工作時踐行的生活方式(城市性)。
如標題所示,本書的內容是城市的人和地方:他們如何發展、如何組織、與之相關的問題以及我們處理這些問題的各種方法;這本書也闡述瞭我們如何談論這些地方和這些人、如何理解他們;最後也錶明瞭我們建設並居住的這些地方又體現瞭我們自己的何種特性以及我們共同生活的方式。我們還關注到瞭亞洲、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城市的人和地方,對這些地區的城市及市民做瞭相當細緻的討論。這些討論,有優點也有局限,但它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解讀我們熟悉的那些城市類型,即西方國傢和經濟較發達的國傢的城市。
丹尼爾·約瑟夫·濛蒂(Daniel Joseph Monti),聖路易斯大學的教授,研究領域為社會學和公共政策。
邁剋爾·伊恩·博雷爾(Michaellan Borer),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社會學副教授。
林恩·C.麥格雷戈(LynCMac Gregor),現任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校區羅伯特.F.和簡-E霍爾茨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
緻謝
關於作者
引言
第一章 西方國傢的城市化
前城市聚居點和早期城市聚居點(14世紀中葉前的城市建設)
原工業化城市(14世紀中葉至18世紀中葉的城市建設)
工業化城市(18世紀中葉到20世紀早期的城市化)
後工業化城市(自20世紀中葉開始的城市化)
西方城市化的經驗和教訓
世界城市化趨勢中的一緻性
研試題
網絡資源
第二章 比較視角下城市的地方和人
非西方和欠發達國傢的城市在城市“首位”年代的狀況
發展中國傢的城市區域在“後首位”年代的狀況
當代拉丁美洲的城市
非洲和中東的城市區域
亞洲的城市區域
欠發達國傢城市“首位”和“過度城市化”産生的影響
欠發達國傢城市裏的空間組織和社會組織
結束語:發達國傢和欠發達國傢的城市化
研試題
網絡資源
第三章 美國的城市化過程
原工業化殖民時期(1600~1780)的城市
原工業化晚期和工業化早期(1780~1870)的城市
工業化中期至晚期(1870~20世紀20年代)的城市化
工業化晚期和後工業化時期(20世紀20年代~2010)的城市化
城市正在迴歸嗎?
所有的市郊都在發展嗎?
城市和郊區會愈來愈相像嗎?
再看美國和欠發達國傢的城市化
研討題
第四章 城市理論的種子:關於城市和社區的經典論述
亞曆剋西斯·德·托剋維爾(1805~1859):對文化和社區的觀察
卡爾·馬剋思(1818~1883)和弗裏德裏希·恩格斯(1820~1895):對資本主義和工人階級的擔憂
斐迪南·藤尼斯(1855~1936):城鄉差異的後果
埃米爾·塗爾乾(1858~1917):從勞動分工到城市意象
馬剋斯·韋伯(1864~1920):城市的本質和體製
格奧爾格·西美爾(1858~1916):城市生活的傳統
W.E.B.杜波依斯(1868~1963):種族的結構和經曆
結論
研討題
第五章 城市理論的成果:觀察城市和社區的現代視角
城市社會學的芝加哥學派
城市人種論:城市性是一種生活方式
城市生態學:人和植物
城市政治經濟和“新的”城市社會學
後現代主義和洛杉磯學派
城市文化視角
結論
研討題
第六章 城市文化和社區政治
自願協會、城市文化和社會資本
美國城市文化的曆史
衰退中的社區?
科技、社區和城市文化
結論
研討題
第七章 和親戚、朋友、陌生人交往:城市、市郊、城鎮裏的社會控製
群體的社會控製
對陌生人的日常管理
同中存異
市郊的“社會生活”
結論
研討題
第八章 社會學傢、城市規劃者和改革傢如何弄清現狀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數字、圖畫和文字
我們如何著手研究我們的研究對象
研討題
第九章 改善城市的人和地方:政策製定者、城市規劃專傢和社會改
革者如何盡力改善城市
社會改革、城市規劃和政策製定中蘊含的思想
城市改革、規劃和政策製定之間的聯係
20世紀晚期和21世紀早期城市及市郊的規劃
解決城市問題時,官方和民間閤適的角色是什麼?
美國的公私閤作關係
社會改革中的公私閤作關係
進步主義和21世紀的城市
研討題
網絡資源
第十章 擁抱城市的人和地方的文化
研討題
術語匯編
參考書目
索引
坦白說,初翻這本厚重的著作時,我有些擔心它會過於晦澀和學院化,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語言流暢且富有畫麵感,即便是對於一個並非社會學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也能輕鬆地跟隨其思路深入探討。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探討。它不再將地方僅僅看作一個坐標,而是深入挖掘人們如何通過日常的互動、符號的解讀以及集體的記憶,來“建造”和“體驗”他們的居住地。比如,作者對某個特定通勤綫路上的乘客行為模式的描述,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細緻觀察,勾勒齣瞭一種現代都市中特有的疏離與連接並存的狀態。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其強大的分析工具包,讓你以後在看到任何關於城市規劃、社區發展的新聞報道時,都能立刻切換到一種更具批判性和深度的視角去審視。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整體評價是,它成功地打破瞭地理學和城市社會學之間長期存在的壁壘。以往很多研究要麼過於關注宏觀的經濟驅動力,要麼沉溺於微觀的個體心理分析,而這本書的價值恰恰在於它完美地找到瞭那個“中間地帶”。它清晰地展示瞭,郊區的“同質化”現象並非簡單的文化趨同,而是由一係列復雜的住房政策、市場壓力和身份認同追求共同塑造的結果。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文化衝突和空間隔離問題時的那種不偏不倚的態度。沒有一味地指責,而是冷靜地呈現瞭不同群體為瞭爭奪城市和郊區的公共空間和象徵意義而進行的無聲的較量。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什麼是社區”這個問題,有瞭比以前豐富十倍的理解層次。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組織得極為巧妙,它不是按照時間順序或者單純的地理分類來展開的,而是圍繞幾個核心的社會學概念,如流動性、邊界、和排斥/包容機製來構建論點的。這種組織方式使得全書的論述邏輯性極強,閱讀體驗也更像是在跟隨一個清晰的偵探故事,層層剝繭地揭示城市生活的真相。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於“流動性”的分析,它不隻是指汽車和地鐵的移動,更是關於人口、信息乃至資本的跨區域流動如何重塑瞭傳統城鎮的社會結構和經濟基礎。作者引用瞭大量的跨國案例,極大地拓寬瞭讀者的視野,證明瞭這些社會現象並非僅限於某個特定的西方國傢,而是全球城市化浪潮下的普遍挑戰。這本書為任何想深入理解現代社會地理結構的人,提供瞭一個不可或缺的基石。
評分這絕對是一部需要反復品讀的著作,它不適閤那種隻求快速獲取結論的讀者。作者的寫作風格是那種需要你停下來,反復思考其中引用的每一個社會學定義和每一個案例背後暗示的更深層含義的類型。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城市邊緣地帶(peri-urban areas)的描繪,這些地帶常常被忽視,被視為介於“成熟城市”和“純粹鄉村”之間的灰色地帶,但作者卻揭示瞭它們在文化生産和社會身份重塑方麵的重要作用。書中對這些邊緣化空間的細緻刻畫,顛覆瞭我之前對“郊區”的刻闆印象——不再是沉悶的居住區,而是一個充滿活力、充滿潛在衝突的社會實驗室。閱讀過程雖然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但那種知識和理解被拓展的滿足感是無與倫比的。
評分這本書的深度簡直令人驚嘆,它不隻是簡單地描述瞭城市、郊區和城鎮的物理結構,而是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剖析瞭這些空間背後的社會脈絡。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人”與“地方”關係時的那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力。讀起來,我仿佛能聞到老城區雨後柏油路的氣味,也能感受到市郊那些嶄新聯排彆墅裏彌漫的微妙的階層焦慮。作者並沒有落入那種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敘事中,比如“城市是進步的,郊區是停滯的”,而是展示瞭它們之間復雜、流動的相互影響。特彆是關於社會資本如何在不同地理尺度上積纍和消散的章節,真是發人深省。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所居住的環境,那些習以為常的街角、公園和通勤路綫,突然間都充滿瞭曆史的重量和社會學的張力。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既有宏大的理論框架支撐,又不失生動的案例研究來打動讀者。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質量非常好,下次還會來的!物流也特彆快,真的非常給力!
評分本書最後一章錶達作者的城市觀:城市文化是一種雜交的文化,是個人和群體文化的集錦。
評分京東上買書快遞非常給力。書很不錯,值得學習。
評分商品不錯,具有較好的使用價值,性價比也較高。
評分南大這套書功在當代利在韆鞦
評分質量非常好,下次還會來的!物流也特彆快,真的非常給力!
評分城市的人和地方,你所應該知道的。
評分價廉物美,還送貨上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