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均衡策略

风险均衡策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Edward,E.,Qian(钱恩平) 著,郑志勇;曹传琪 译
图书标签:
  • 投资策略
  • 风险管理
  • 资产配置
  • 量化投资
  • 投资组合
  • 对冲基金
  • 金融工程
  • 多元化投资
  • 风险平价
  • 投资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0779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4446
品牌:Broadview
包装:平装
丛书名: Broadview财富管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字数:33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所有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阅读。

本书使用基本面分析、定量方法和历史回测等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
;风险均衡投资组合中宏观经济层面的风险是什么?
;风险均值投资组合中的适当风险溢价是多少?
;什么样的市场环境对于风险均衡有利或不利?
;杠杆在风险均衡投资组合中的作用是什么?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研究员和投资组合经理,作者创造了“风险均衡”这个术语,为您提供了对风险均衡投资方法的实际理解。您将了解风险均衡的优点及风险均衡投资的实际应用与潜在价值。

第1章介绍风险均衡的基本概念,包含最初创立风险均衡表述的那篇研究报告;
第2章介绍风险均衡投资组合获取风险溢价相关的问题;
第3章分析利率风险的角色;
第4章强调风险均衡投资组合多元化的益处;
第5章讲解风险均衡投资组合的许多技术细节,例如杠杆、业绩基准、投资组合再平衡及多元化收益;
第6章回顾风险均衡在各种市场环境下的历史经验教训;
第7章帮助投资者判断一个投资策略是否为风险均衡策略;
第8章展示风险均衡应用实践。


内容简介

《风险均衡策略》是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新发展的成果。该理论(国内也称风险平价策略)由磐安公司的钱恩平博士(本书作者)提出。它的特点是风险均衡,即将组合分成几个核心组成部分如股票、债券等,根据各自在组合中的风险动态平均分配权重, 而非简单平衡资产的投资金额,这将使那些在经济增长、经济收缩等各种不同环境中表现良好的资产都能够为投资组合风险做出相似的贡献,从而使组合收益变得更稳健,追求长期更优的夏普比率。本书在金融理论基础上对投资组合的资产配置给出了一个崭新视角,并且进一步完善了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

作者简介

  钱恩平博士,特许金融分析师,是波士顿磐安资产管理公司多资产投资部门的研究主管及首席投资官。钱博士拥有北京大学数学学士学位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并曾在荷兰莱顿大学的天文物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员工作,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以国家科学基金会博士后身份从事数学研究工作。

  钱博士于1996年开始他的投资生涯,首先在BackBayAdvisors从事固定收益定量分析师工作,然后在PutnamInvestments从事高级资产配置分析师工作。自2005年以来,钱博士一直都在磐安资产管理公司工作,他是公司的高级管理委员会的成员。钱博士的投资研究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他关于风险贡献和资产配置的解释的论文为风险均衡投资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创造了“风险均衡”一词,并发表了许多关于风险均衡的论文。钱博士还对定量股权投资组合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率先使用组合理论来评估α因子和构建多因子模型。他是QuantitativeEquityPortfolioManagement:ModernTechniquesandApplications(Chapman&Hall,2007)的作者之一,是BernsteinFabozzi/JacobsLevy杰出论文奖项的获得者。


 译者简介

  郑志勇(Ariszheng),运筹学与控制论硕士北京合晶睿智执行合伙人,集思录副总裁先后就职于中国银河证券、银华基金、方正富邦基金,从事金融产品研究与设计工作。专注于产品设计、量化投资、Matlab相关领域的研究。尤其对于各种结构化产品、分级基金产品有着深入的研究,同时也编著或翻译了多本专著,包括:《分级基金与投资策略》、《资产配置投资实践》、《金融数量分析:基于MATLAB编程》等。


  曹传琪,创金合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产品开发部总监、指数策略投资研究部总监、FoF投资研究部总监。曾任职于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原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008、2009年《新财富》优秀分析师(金融工程方向)。



精彩书评

“钱恩平博士的书对于风险均衡投资者与从业者来说是必读图书。对于投资者来说,它是一个金融产品类别的‘买家指南’,书中包含很多简单有效的案例。对于从业者来说,它是由领先从业者与理论家编写的一本DIY图书,巧妙地通过浅显易懂的类比讲解了复杂的数学概念。钱博士使得具有量化背景与非量化背景的读者深刻理解他的投资理念。钱博士仔细研究了许多关于风险均衡投资的重要辩论,并提供了深刻的分析。我们都可以从钱博士的新书中获得新知识。”
——高盛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 Ronald Hua


目录

目 录


第1章 风险均衡原理简介 1
1.1 风险贡献及其金融含义 3
1.1.1 风险贡献 3
1.1.2 三类资产示例 4
1.1.3 风险贡献的金融解释 5
1.1.4 风险贡献与亏损贡献 7
1.2 风险均衡 9
1.2.1 风险均衡投资组合的构建 9
1.2.2 含有三类资产的风险均衡组合 10
1.3 真正有效的多元化投资组合 12
1.3.1 在一个篮子里的鸡蛋 12
1.3.2 从风险贡献到亏损贡献 13
1.3.3 风险均衡投资组合 13
1.3.4 风险均衡投资的“最优化” 15
1.3.5 运用适当杠杆达到目标风险/收益水平 16
1.3.6 风险均衡投资组合的应用 16


第2章 风险溢价的“颜色” 18
2.1 高收益债券作为一个资产类别:披着债券外衣的股票 20
2.1.1 高收益债券与股票的直接关系 21
2.1.2 初识高收益债券 21
2.1.3 高收益债券的其他不显著特征 23
2.1.4 高收益债券作为股权资产 24
2.1.5 年化收益波动率 24
2.1.6 高收益债券的流动性 25
2.1.7 相关性分析 26
2.1.8 小结 27
2.2 展期收益、价格与商品收益 28
2.2.1 展期收益与三年级数学 29
2.2.2 展期收益不是价值 30
2.2.3 收益贡献 31
2.2.4 黄金与铜 31
2.2.5 横截面分析 34
2.2.6 小结 38
2.3 货币是否具有风险溢价 38
2.3.1 风险溢价101 39
2.3.2 货币风险溢价不存在的原因 40
2.3.3 货币风险溢价在哪里 40
2.3.4 货币风险溢价的持续研究 42
2.3.5 套利交易风险溢价 44
2.3.6 小结 46


第3章 利率风险溢价的消亡 48
3.1 债券的收益率是否太低 49
3.1.1 答案是“Yes” 50
3.1.2 答案或许是“Not” 51
3.1.3 答案的确是“No” 52
3.1.4 答案是“不一定” 54
3.2 久期、收益波动与债券敞口 54
3.2.1 利率下降时的久期 55
3.2.2 美国国债收益率与收益率波动 56
3.2.3 风险均衡的债券敞口 60
3.2.4 全球收益率与收益率波动的趋势 60
3.2.5 小结 63
3.3 远期利率与未来利率存在什么关系 64
3.3.1 “预测非常困难,特别是关于未来的预测” 64
3.3.2 远期利率 65
3.3.3 远期利率的经济学解释 65
3.3.4 远期VS未来 66
3.3.5 远期利率的实证检验 67
3.3.6 远期利率与现实利率的比较 69
3.3.7 小结 71


第4章 透过树木看森林 73
4.1 矛与盾 74
4.2 透过树木看森林 76
4.2.1 只见树木不见林 77
4.2.2 关注森林 78
4.2.3 我们需要担心什么 80
4.2.4 防范未来的通胀冲击 83
4.2.5 动态资产配置 83
4.2.6 去杠杆化 83
4.2.7 增加通胀风险敞口 83
4.2.8 小结 84
4.3 Risk-On/Risk-Off与风险均衡 84
4.3.1 Risk On Risk Off 84
4.3.2 Risk On Risk Off环境中的资产相关性 85
4.3.3 广义资产相关性 86
4.3.4 固定收益资产类别的相关性 87
4.3.5 权益资产类别相关性 88
4.3.6 大宗商品资产类别相关性 89
4.3.7 Risk On Risk Off的原因 90
4.3.8 对资产配置投资组合的影响 91
4.3.9 传统平衡型资金配置投资组合 91
4.3.10 风险均衡资产配置投资组合 92
4.3.11 Risk On Risk Off对收益的影响 95
4.3.12 小结 95
4.4 风险均衡之踵:利率上升与收益上升 96
4.4.1 不要让债券数学愚弄你 97
4.4.2 风险均衡并非杠杆债券组合 98
4.4.3 动态资产配置 99
4.4.4 小结 100
4.5 不再有关于风险均衡的争论 100
4.5.1 不再为风险均衡争辩 100
4.5.2 GMO 7年收益预测 101
4.5.3 投资组合预期收益 102
4.5.4 风险均衡的附加优势 103
4.5.5 关于风险均衡的批评到现在为止正确吗 104
4.5.6 小结 105


第5章 风险均衡型投资组合的特性 106
5.1 谁惧怕杠杆 108
5.1.1 现代经济与杠杆 108
5.1.2 机构投资者与杠杆 111
5.1.3 隐形杠杆的危害 112
5.1.4 风险均衡策略与杠杆 113
5.1.5 小结 113
5.2 杠杆投资组合的再平衡和分散化收益 114
5.2.1 无杠杆纯多头投资组合的再平衡 115
5.2.2 分散化收益 116
5.2.3 杠杆投资组合的再平衡 117
5.2.4 负的分散化收益:作为反面教材的加杠杆与反向ETF 118
5.2.5 杠杆风险均衡型投资组合的分散化收益 120
5.2.6 小结 121
5.3 风险均衡型投资组合业绩比较基准的选择 123
5.3.1 投资目标与业绩比较基准 124
5.3.2 服务于不同的主人 124
5.3.3 夏普比率 124
5.3.4 现金类基准 125
5.3.5 股票债券60/40基准 126
5.3.6 一个简单的风险均衡策略基准 126
5.3.7 风险均衡型基准的特征 127
5.3.8 小结 130
5.4 “上涨参与、下跌保护”和风险均衡组合 131
5.4.1 新的“圣杯” 131
5.4.2 通往“圣杯”的三条捷径 132
5.4.3 参与率与PRD 133
5.4.4 参与率与风险均衡组合的PRD 134
5.4.5 风险均衡多资产组合的参与率 136
5.4.6 小结 138


第6章 历史教训 139
6.1 1994年 140
6.1.1 1994年发生了什么 141
6.1.2 2013年与1994年的情况相似吗 146
6.1.3 小结 148
6.1.4 事后分析 149
6.2 QE缩减动荡之后:风险均衡策略迎来更好的前景 150
6.2.1 历史经验 150
6.2.2 债券的表现如何 152
6.2.3 多元化的回归 153
6.2.4 小结 154
6.2.5 事后分析 154
6.3 等待另一只靴子落地 155
6.3.1 缩减QE:第一只靴子 155
6.3.2 再次陷入恐慌 155
6.3.3 缩减QE与2004年加息的比较 156
6.3.4 美国国债收益率 156
6.3.5 收益率曲线的斜率 158
6.3.6 信用利差 160
6.3.7 市场波动率 160
6.3.8 小结 162
6.3.9 事后分析 164
6.4 美国正在成为第二个日本吗 164
6.4.1 美国已经在半路上了 164
6.4.2 在低增长和低利率的环境中生活 165
6.4.3 资产配置实践 167
6.4.4 小结 168
6.4.5 事后分析 168
6.5 风险均衡与通胀 169
6.5.1 风险均衡与通胀保护 169
6.5.2 历史分析 169
6.5.3 对20世纪70年代的近距离观察 173
6.5.4 小结 173


第7章 风险均衡策略的“荒蛮西部” 175
7.1 风险均衡策略的管理人是“风险均衡”的吗 177
7.1.1 什么是风险均衡 177
7.1.2 风险均衡策略的风格分析 179
7.1.3 风险均衡管理人的风险分配 181
7.1.4 收益率“测试” 183
7.1.5 小结 184
7.2 预测风险均衡型管理人的业绩 185
7.2.1 风险分析结果概述 186
7.2.2 样本外的市场环境 187
7.2.3 “平均水平”的风险均衡型管理人 189
7.2.4 单个风险均衡型管理人 190
7.2.5 回撤预测 192
7.2.6 小结 193
7.3 止损措施的“价值” 194
7.3.1 克服行为偏差 195
7.3.2 止损措施什么时候有用 197
7.3.3 大类资产收益率的特征 197
7.3.4 一个简单的止损测试 198
7.3.5 止损策略真正有效的场景 200
7.3.6 小结 202


第8章 无处不在的风险均衡――多多益善 204
8.1 “坚持下去”:风险均衡策略的更具体应用 209
8.1.1 国别集中度风险 210
8.1.2 行业集中度风险 210
8.1.3 个股集中度风险 212
8.1.4 需要重点关注的维度 212
8.1.5 小结 214
8.2 追求收益率:风险均衡方法 214
8.2.1 为什么债券收益率如此之低 215
8.2.2 追求收益率与风险、收益的平衡 218
8.2.3 如何增加期限利差 219
8.2.4 风险均衡型固定收益组合 220
8.2.5 在追求收益率时采用风险均衡的方法 222
8.2.6 小结 224
8.3 风险均衡策略与全球宏观对冲基金 225
8.3.1 风险均衡策略与对冲基金策略 226
8.3.2 全球宏观策略对冲基金的Beta风险敞口 228
8.3.3 全球宏观对冲策略对冲基金的复制与风险均衡组合 231
8.3.4 小结 233
8.4 养老金的负债与风险均衡 234
8.4.1 养老金家庭的不幸 234
8.4.2 公共养老金:寻找收益率为7%的最低风险组合 235
8.4.3 企业年金:风险均衡理念在资产负债框架中的应用 237
8.4.4 存在资金缺口的企业年金 239
8.4.5 如何才能去除风险 242
8.4.6 小结 244


参考文献 245

精彩书摘

5.3 风险均衡型投资组合业绩比较基准的选择
虽然传统的资产配置方式缺少分散性,但对于对传统方法不抱任何幻想的风险均衡型投资者并不能完全抛开“老牌的”传统60/40组合。其原因可能在于,60/40股票和债券组合仍然是绝大部分资产配置策略广泛采用的业绩比较基准。风险均衡组合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投资组合构建程序。尽管从构造原理上来说,其本身既可以是主动管理的,也可以是被动管理的,但为了真正实现风险分散,风险均衡组合相对60/40组合并没有主动管理的成份。如果事情是这样的话,60/40组合可以被用做业绩比较基准吗?
投资组合与其业绩比较基准不一致可能会产生很多问题。首先,两者的收益表现通常差异较大——尤其是从短期来看,这打破了投资组合与业绩比较基准之间的正常关系,不符合投资者的习惯。其次,尽管从预期来看,风险均衡型组合的长期表现应该优于60/40组合,但由于组合相对业绩比较基准的跟踪误差很大,所以信息比率(IR,一种衡量主动投资管理能力的指标)可能很低。这可能导致投资者错误地认为风险均衡组合不值得考虑。当然,如果做出这种判断,说明投资者混淆了战略资产配置和战术性资产配置。除此之外,选用错误的业绩比较基准所导致的最大问题在于投资者无法合理地进行业绩归因,而业绩归因对于做出某个投资策略是否成功和可靠的客观评价而言至关重要。
对冲基金指数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历史教训。对冲基金指数大多存在选择性偏差和生存者偏差。指数可能是等权重的,也可能是按照资产规模加权的,但没有一种是具备可投资性的,因为无论是单只对冲基金还是样本对冲基金构成的整体都缺乏流动性。此外,不同的对冲基金之间差异很大,它们往往与指数表现不同,甚至与代表某个细分策略的子指数都没有相似的地方。因此,对冲基金的投资者没有清晰的业绩比较基准用于评估投资经理的收益来源,进而无法区分投资经理的业绩究竟是来源于他们的技巧还是运气。
事后来看,缺少合适的业绩基准既没有影响人们对另类投资策略的接受程度,也没有能够阻止人们认识到另类投资策略的成功。也许,这本该是有影响的。
那么,风险均衡型投资组合理想的业绩比较基准是什么?传统的60/40组合合适吗?在本节的研究中,我将就风险均衡策略可选择的基准进行分析,包括现金型基准、夏普比率,以及传统的60/40组合。此外,我将为风险均衡型投资组合提供一种不同的、但更为合适的业绩比较基准。
5.3.1 投资目标与业绩比较基准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某个给定的投资策略而言,其业绩比较基准必须与其投资目标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对于许多致力于超越或匹配特定指数的主动策略和被动策略而言,以相对收益形式呈现的业绩比较基准也即策略计划超越的指数。
然而,对于许多以获取绝对收益为目标的另类投资策略而言,投资目标并没有那么清晰或具体,这种模糊性使得业绩基准的选择面比较宽泛。首先,将无风险的现金用于执行任何投资策略都意味着要承担风险,超出现金回报的超额收益正是对于所承担风险的激励。因此,一个自然而然的业绩比较基准便是现金,更常见的情形是现金加上某个事先定义的百分比。其次,许多另类投资策略(尤其是对冲基金策略)的另一个投资目标是在任何市场情形下都能获得稳定的收益。这个目标换成用“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来表达,可选择的业绩基准便是夏普比率或其变体,经风险调整的超额收益。但是,采用夏普比率作为业绩比较基准至少有两个问题。其一,我们需要定义合适的夏普比率水平;其二,在投资策略的风险水平没有明确的情况下,高夏普比率并不意味着高收益。
5.3.2 服务于不同的主人
我们讨论了这么多,对于风险均衡策略来说有什么意义呢?这还得从其投资目标开始谈起。风险均衡策略的投资目标是:在一个风险均衡型投资组合中,通过捕捉不同的风险溢价来提供稳定收益。这个看起来略显冗长的陈述不仅提出了收益目标,还说明了实现这个收益目标的方式。这正是风险均衡投资组合为什么与其他另类投资策略既相似,又存在差异的原因。基于这个原因,风险均衡策略往往用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两种基准来衡量。这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另一个结果是,由于收益来源非常明确,因此在业绩基准中设定某个具体的数值看起来也是可能的。接下来我们逐一进行讨论。

前言/序言

前 言

通常而言,在科学领域,一个具有创新性的理念被接受要经历4个阶段 :
(1)这是个谬论;
(2)虽然有意思,但它是错的;
(3)它仅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成立;
(4)我早就说它是对的!
最后一句话并非仅仅是一个幽默,更精妙的是它反映了一个事实,只有在各种质疑与批评转化为对它的认可之后,一个创新的理念才能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之上。
“风险均衡(Risk Parity)”作为一个新的投资理念,可以追溯到2005年。作为一个投资理念,尽管其本质为量化,但是它并不隶属于科学领域。即便如此,风险均衡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之后才获得投资领域一定的认可。在最初阶段,风险均衡的“过错”源于杠杆的应用,因为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杠杆被视为罪魁祸首。后来,批评者基于利率角度诟病了风险均衡投资组合在固定收益方面的资产配置。
我认为现在风险均衡策略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第三阶段,有些投资者开始使用风险均衡策略进行投资尝试 。风险均衡是否已经达到最后阶段(关于风险均衡优点再无争论,并且所有的投资者将其应用到其整体投资组合)?这可能永远不会发生。但是,通过编写此书,我希望风险均衡策略可以传播得更广。首先,对于有些读者,在投资组合构建中风险配置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另外的读者,我希望他们可以跨越第三阶段,研究一下风险均衡策略的优势。谁知道呢?或许某些投资者已经将风险均衡应用于整个投资组合之中了!
风险均衡是我在2005年创立的一个名词,起源于作为资产配置的定量方法,它已经在多个方面得到发展和演变。首先是在风险均衡与基于风险投资量化方法方面的理论进步。市面上有许多介绍风险均衡投资组合的技术方法的研究论文与书籍。其次是风险均衡的实践应用。风险均衡策略并不仅限于资产配置投资组合。例如,它同样适用于个别单类资产、多策略投资组合与多因子模型。这归因于风险均衡中风险多元化的基本原则。在许多投资策略中,多元化对于提高投资组合的效率具备普适性。
这两点在风险均衡的应用中是不可或缺的。风险均衡的第三个进步,同样与其应用相关,或许是更为投资圈理解与接受的关键一点,是风险均衡策略的基本思路。风险均衡策略直接基于对投资风险的量化分析与数学模型进行投资。就像所有量化技术都不是平白无故创造出来的一样,风险均衡的思路与应用源于许多基础问题。例如,在风险均衡投资组合中宏观层面的风险是什么?在风险均衡投资组合中包含哪些风险溢价?在什么样的市场环境中风险均衡策略将有效或者失效?在风险均衡投资组合中杠杆的角色是什么?这些都是投资者所需要面对的问题。2006年在我的团队推出风险均衡策略前后,我们的客户与潜在客户提出了这些问题。
这些问题的答案有助于将风险均衡策略推广到实际的投资世界中去。现实的情况是,与科学理论不同,一个逻辑清晰的风险多元化示例通常不足以向投资者展现它的实际优点。投资是一个多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业。它需要科学与工程知识,也需要历史与心理学经验。事实上,正如我们将证明的,许多风险均衡或其他投资方法相关的问题都是空穴来风。投资者需要用更广泛的视角去解决实际问题,而非以投资理论去标记这些问题。当然对有些投资人而言,即使尽最大努力或许都无法让他们信服。
过去几年,在同事的帮助下,我定期编写投资观点以澄清和回答前面提到的那些问题。每一篇文章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使用量化与历史数据分析的方式提出观点或答案。无需高深的量化功底,也可以理解这些逻辑清晰的分析。
本书收集整理这些投资观点。例如,一篇文章的题目为“矛与盾”(参见第4章4.1节),第一次编写于2011年7月,以反驳那些反对将固定收益与商品期货列入风险均衡投资组合的质疑。本书包含的最新研究报告写于2014年12月,是分析当期与远期理论关系的文章。但是,本书的文章并非按时间排序,而是按主题进行归类与排序。
第1章介绍风险均衡的基本概念,包含最初创立风险均衡表述的那篇研究报告。为便于风险均衡基础方面的讨论,我也提供了风险均衡在投资组合构建与特点方面的基本理论。关于风险均衡的投资观点融汇在本书其他7个章节之中。第2章介绍风险均衡投资组合获取风险溢价相关的问题。显然,股权与利率风险需要分析研究。但是,商品期货与货币相关内容呢?高收益债券是否适用于风险均衡呢?第3章分析利率风险的角色。风险均衡受到严厉批评源于其在固定收益上的高比例配置,许多人断言利率风险溢价已经名存实亡。关于这个问题我将阐述几个观点。第4章强调风险均衡投资组合多元化的益处。关于风险均衡投资组合为什么可以真正实现多元化问题,我们提供几个答案。当分析研究风险均衡投资组合时,重视组合的整体而非单个资产的思路非常重要。第5章讲解风险均衡投资组合的许多技术细节,例如杠杆、业绩基准、投资组合再平衡及多元化收益。我们同样需要强调风险均衡投资组合向上进攻与向下保护的能力。第6章回顾风险均衡在各种市场环境下的历史经验教训。在1994年美联储加息的时候风险均衡的表现如何?在2013年春季“削减量化宽松恐慌(taper tantrum)”之后风险均衡的表现如何?如果世界未来走势跟随日本路径又将如何?在20世纪70年代风险均衡表现如何?而且关于风险均衡目前有多种解释,其中有些是错误的。第7章帮助投资者判断一个投资策略是否为风险均衡策略。我们将通过对几个风险均衡管理人的风格分析得出答案。结果显示有些管理人并没有实行风险均衡的策略。第8章展示风险均衡应用实践。除资产配置外,风险均衡还可以应用于单类资产,例如固定收益投资组合的久期选择。投资人也可以将风险均衡视做一个全球宏观(GM)对冲基金。在投资组合整体层面,风险均衡是如何在资产/负债结构体系下应用于公共与企业年金的?
在编写这些投资观点的过程中,在与同事的讨论中,我受益良多。特别感谢Bryan Belton,他不仅与我共同编写某些文章,而且为本书提供非常有用的建议。我非常愿意与那些对风险均衡感兴趣及已将风险均衡应用到实践中的投资者讨论风险均衡并受益于此。我要感谢Michael Campbel与Bryan Hoffman参与这些讨论,以及他们对于本书相关章节的评价。另外,需要感谢John Linder与范华为本书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但所有的错误都是我自己的。


《全球视野下的供应链韧性构建与优化》 内容简介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商业环境中,供应链的脆弱性日益凸显。地缘政治的冲突、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极端气候变化,以及快速迭代的技术革新,都对企业的运营连续性构成了严峻挑战。本书并非探讨投资组合理论或金融风险管理,而是聚焦于实体经济领域,深入剖析现代全球供应链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韧性(Resilience)构建、可视化(Visibility)提升以及可持续转型(Sustainable Transformation)的系统性策略。 本书基于对数十家跨国制造企业、高科技产业集群以及物流服务提供商的深度田野调查和案例研究,旨在为企业高管、供应链管理者、采购专家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套前瞻性的、可操作的框架与工具集。 第一部分:全球供应链的结构性脆弱性诊断 本部分首先厘清了当前全球供应链网络所面临的根本性风险来源。我们摒弃了传统上侧重于成本最小化的线性思维,转而采用系统动力学的视角,分析了“精益化(Lean)”战略在极端冲击下所暴露出的致命弱点——库存缓冲的缺失和单点故障的放大效应。 地理集中风险评估: 详细分析了关键原材料、零部件(如半导体、稀土矿物)在特定地理区域的过度集中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本书引入了“区域依赖指数(RDI)”的概念,用于量化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对企业整体产出的敏感程度,并提供了多元化采购和“近岸/友岸外包”的实用评估模型。 需求与供应的“牛鞭效应”: 深入探讨了信息传递延迟和感知偏差如何在复杂的供应链层级中扭曲需求信号,导致库存积压或短缺的极端波动。我们提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实时数据共享机制,用以平抑信息流的失真。 “黑天鹅”事件的冲击模型: 分析了诸如疫情、重大港口堵塞等不可预见的事件对全球物流网络的连锁反应。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情景规划(Scenario Planning)”而非仅仅是“风险登记册”来预先设计应急预案。 第二部分:构建“有弹性”的供应链网络设计 本书的核心在于提出一套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适应”的弹性设计原则。弹性不再是额外的成本负担,而是竞争优势的来源。 冗余与敏捷性的平衡艺术: 讨论了在何种情况下增加安全库存(物理冗余)是合理的,以及何时应侧重于提高生产线的快速转换能力(流程敏捷性)。通过对汽车行业和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对比分析,指出了不同行业对冗余类型偏好的差异。 多层级供应商关系的深化: 强调了从“交易关系”向“伙伴关系”的转变。韧性不仅存在于一级供应商层面,更需要在二级、三级供应商处建立透明度和共同的风险预警机制。本书提供了“供应商韧性评分卡”,评估其财务稳健性、技术储备和业务连续性计划(BCP)的成熟度。 数字化孪生与实时模拟: 详细介绍了如何运用数字孪生技术(Digital Twin)对整个供应链网络进行建模。这使得管理者能够在虚拟环境中测试不同中断情景(如主要港口关闭、核心工厂火灾),并即时评估备用方案(如启用第二物流通道、动态调整生产排程)的有效性和成本影响。 第三部分:供应链的智能化与可持续转型 面对日益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可持续性已成为衡量供应链健康度的关键维度。本书将可持续性视为内生于韧性设计的一部分,而非附加要求。 绿色物流与低碳足迹优化: 探讨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AI)优化运输路线,减少空载率,并转向低排放的运输模式(如海铁联运替代部分长途公路运输)。书中详细阐述了“产品生命周期评估(LCA)”在供应链决策中的整合方法。 循环经济模式的供应链重塑: 分析了逆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在实现产品回收、再制造和材料再利用中的关键作用。本书提供了构建高效“闭环供应链”的实践案例,帮助企业将废弃物转化为新的价值流。 数据治理与信任机制: 强调了在多方协作的复杂网络中,数据互操作性和安全性是实现全局优化的前提。我们介绍了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的溯源系统,不仅用于证明产品来源的真实性,也用于建立供应商间共享风险和效益的信任基础。 第四部分:跨职能协作与治理结构 供应链韧性并非仅仅是运营部门的职责,它要求企业自上而下的文化变革和组织结构的优化。 董事会的风险角色: 论述了董事会应如何监督供应链风险,确保其与企业整体战略保持一致。提出了设立“供应链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必要性。 跨职能的敏捷团队建设: 介绍了如何打破传统职能壁垒,建立由采购、研发、生产、财务和法务共同参与的“韧性工作组”,以确保风险应对策略的全面性。 政策环境的适应性: 总结了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技术出口管制增加等宏观政策变化对全球布局的影响,并提供了企业在不确定政策窗口期内制定长期投资策略的建议。 本书的结构设计旨在引导读者从宏观的战略层面,逐步深入到微观的操作层面,最终形成一套全面的、面向未来的全球供应链管理哲学。它不提供快速致富的捷径,而是提供面对复杂现实的深度思考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风险均衡策略》,我将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根据我的阅读体验,提供五段不同的、详细的图书评价,每段大约300字,且风格迥异。 ---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精心布局的迷宫,里面的每一条路径都通往一个看似合理的岔口,但要找到最终的出口,却需要对“平衡”二字有着近乎苛刻的理解。我原以为这是一本纯粹关于金融投资的教材,结果发现它远超出了这个范畴。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并没有直接给出“买什么股票”或“卖什么资产”这样的明确指令,而是聚焦于构建一个能够抵御突发冲击的系统。阅读过程中,我反复被书中提及的“动态调整机制”所吸引。这种机制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更像是一种哲学思考: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找到那个最佳的“不确定性容忍区间”。书中对“信息不对称”的分析尤其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决策者如何在信息缺失的情况下,利用“最小后悔原则”来逼近最优解。坦白说,前半部分有些晦涩,需要反复琢磨那些复杂的概率模型推导,但一旦理解了核心逻辑,后半部分关于实际操作和组织架构的讨论就显得水到渠成,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为高阶管理者和资深决策者量身定做的指南,它教会你的不是如何“赢”,而是如何“不输”。

评分

这本书有一种让人不断“自我反思”的魔力。我不是金融从业者,但我从事的是大型项目管理。最初翻开这本书,是抱着看看能不能借鉴一些高阶的风险控制方法的想法。结果,它引导我审视的不是外部市场风险,而是我们内部的“认知陷阱”。作者用一种非常平实的口吻,讲述了多个历史上的决策失误案例,但重点不在于指责,而在于剖析“为什么那些聪明人会犯下这个错误?”。他提出的“锚定效应的结构化解耦”方法,对我处理项目变更管理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本书的叙述结构非常巧妙,它避免了传统教科书的线性推进,而是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场景模拟”来展开论述。每次模拟都像是一次压力测试,迫使读者跳出舒适区。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倡导的不是“规避风险”,而是“有意识地承担风险”。这是一种非常积极和建设性的态度,它告诉你,如果你的风险承担是审慎的、有边界的,那么它将成为你超越竞争对手的强大动力。这本书读起来不轻松,但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决策雷达变得异常灵敏。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我会选择“深邃”。它不是那种读完后能立刻写出几条行动清单的书,而更像是一次漫长的、需要耐心的精神漫游。作者的行文风格充满了哲学思辨的味道,他不断追问我们定义“安全”和“稳定”的标准是否已经过时。书中对“非线性反馈回路”的描述尤其精彩,他指出在许多复杂的组织中,微小的早期干预,可能会在后期引发指数级的后果,而这恰恰是线性思维者最容易忽略的盲区。我发现,这本书对于那些习惯于自上而下决策的管理者来说,具有强烈的颠覆性。它鼓励自下而上的“局部试错”,并提供了一套评估这些微小试错价值的量化框架。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思考现实工作中的对应情境,这本书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套高级的提问方式。它要求读者必须跳出自己所在的行业特有语境,从更普遍的系统规律中寻找解决之道。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品味、常读常新的力作,它带来的价值是结构性的,而非表面的战术指导。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硬核”的。我带着对高效决策的渴望开始阅读,但很快发现,这不是一本能让你快速入门的速成手册。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充满了精确的定义和严密的论证链条。很多章节需要配合纸笔,画出流程图或矩阵图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风险偏好校准”的那一章,作者深入探讨了组织文化如何无意识地放大或抑制了集体风险承担的意愿。他指出,很多失败并非源于策略错误,而是源于决策群体内部对风险敞口的感知出现了系统性偏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管理学、心理学和统计学熔铸一炉,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分析框架。不过,对于刚接触这方面概念的读者,门槛可能会显得过高。它更像是一份为资深分析师准备的内部白皮书,要求读者对已有的行业标准有着深刻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批判性重构。我读完后,感觉自己像是接受了一次严苛的思维体检,那些之前模糊不清的假设都被摆在了显微镜下。

评分

读完这本厚重的书稿,我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强行拓展了,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风险管理”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风险就是需要被消灭的负面因素,但这本书的核心论点却巧妙地将风险转化为一种可被优化的资源。它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前面三分之一的内容,大量引用了复杂系统科学和生态学中的概念,比如“物种多样性”与“系统韧性”之间的关联,这在商业策略书籍中实属罕见。作者的文笔带着一种近乎诗意的严谨,他用宏大的视角审视微观的决策,仿佛在用望远镜观察一粒沙子在宏伟宇宙中的运动轨迹。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冗余设计”的辩护。在当下追求极致效率的商业环境下,很多人将冗余视为浪费,但这本书用翔实的案例证明了,恰到好处的冗余恰恰是抵御“黑天鹅”事件的缓冲垫。阅读体验上,这本书要求读者具备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因为它很少直接提供具体的工具箱,更多的是提供一套“思考工具”,让你自己去铸造适合自己的锤子。对于那些寻求底层逻辑突破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部殿堂级的作品。

评分

书不错,就是没有活动,要是能便宜点就好了

评分

坑人啊,两本书的名字不一样,内容一模一样,而且还一块向客户推荐!

评分

还不错的。看起来啊好用的。还不错的。看起来啊好用的。

评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好读书读好书

评分

一直放到购物车,等到打折购买。

评分

书很不错的喔,非常专业的金融工具书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不好,建议京东用户都买回来。好东西。

评分

搞活动买的,屯货囤起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