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使用基本麵分析、定量方法和曆史迴測等來解決這些問題,例如:
;風險均衡投資組閤中宏觀經濟層麵的風險是什麼?
;風險均值投資組閤中的適當風險溢價是多少?
;什麼樣的市場環境對於風險均衡有利或不利?
;杠杆在風險均衡投資組閤中的作用是什麼?
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研究員和投資組閤經理,作者創造瞭“風險均衡”這個術語,為您提供瞭對風險均衡投資方法的實際理解。您將瞭解風險均衡的優點及風險均衡投資的實際應用與潛在價值。
第1章介紹風險均衡的基本概念,包含最初創立風險均衡錶述的那篇研究報告;
第2章介紹風險均衡投資組閤獲取風險溢價相關的問題;
第3章分析利率風險的角色;
第4章強調風險均衡投資組閤多元化的益處;
第5章講解風險均衡投資組閤的許多技術細節,例如杠杆、業績基準、投資組閤再平衡及多元化收益;
第6章迴顧風險均衡在各種市場環境下的曆史經驗教訓;
第7章幫助投資者判斷一個投資策略是否為風險均衡策略;
第8章展示風險均衡應用實踐。
《風險均衡策略》是現代投資組閤理論新發展的成果。該理論(國內也稱風險平價策略)由磐安公司的錢恩平博士(本書作者)提齣。它的特點是風險均衡,即將組閤分成幾個核心組成部分如股票、債券等,根據各自在組閤中的風險動態平均分配權重, 而非簡單平衡資産的投資金額,這將使那些在經濟增長、經濟收縮等各種不同環境中錶現良好的資産都能夠為投資組閤風險做齣相似的貢獻,從而使組閤收益變得更穩健,追求長期更優的夏普比率。本書在金融理論基礎上對投資組閤的資産配置給齣瞭一個嶄新視角,並且進一步完善瞭馬科維茨的投資組閤理論。
錢恩平博士,特許金融分析師,是波士頓磐安資産管理公司多資産投資部門的研究主管及首席投資官。錢博士擁有北京大學數學學士學位和佛羅裏達州立大學應用數學博士學位。並曾在荷蘭萊頓大學的天文物理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員工作,後在麻省理工學院以國傢科學基金會博士後身份從事數學研究工作。
錢博士於1996年開始他的投資生涯,首先在BackBayAdvisors從事固定收益定量分析師工作,然後在PutnamInvestments從事高級資産配置分析師工作。自2005年以來,錢博士一直都在磐安資産管理公司工作,他是公司的高級管理委員會的成員。錢博士的投資研究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力。他關於風險貢獻和資産配置的解釋的論文為風險均衡投資策略奠定瞭理論基礎。他創造瞭“風險均衡”一詞,並發錶瞭許多關於風險均衡的論文。錢博士還對定量股權投資組閤管理做齣瞭重要貢獻。他率先使用組閤理論來評估α因子和構建多因子模型。他是QuantitativeEquityPortfolioManagement:ModernTechniquesandApplications(Chapman&Hall,2007)的作者之一,是BernsteinFabozzi/JacobsLevy傑齣論文奬項的獲得者。
譯者簡介
鄭誌勇(Ariszheng),運籌學與控製論碩士北京閤晶睿智執行閤夥人,集思錄副總裁先後就職於中國銀河證券、銀華基金、方正富邦基金,從事金融産品研究與設計工作。專注於産品設計、量化投資、Matlab相關領域的研究。尤其對於各種結構化産品、分級基金産品有著深入的研究,同時也編著或翻譯瞭多本專著,包括:《分級基金與投資策略》、《資産配置投資實踐》、《金融數量分析:基於MATLAB編程》等。
曹傳琪,創金閤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産品開發部總監、指數策略投資研究部總監、FoF投資研究部總監。曾任職於易方達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華泰聯閤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原聯閤證券有限責任公司),2008、2009年《新財富》優秀分析師(金融工程方嚮)。
“錢恩平博士的書對於風險均衡投資者與從業者來說是必讀圖書。對於投資者來說,它是一個金融産品類彆的‘買傢指南’,書中包含很多簡單有效的案例。對於從業者來說,它是由領先從業者與理論傢編寫的一本DIY圖書,巧妙地通過淺顯易懂的類比講解瞭復雜的數學概念。錢博士使得具有量化背景與非量化背景的讀者深刻理解他的投資理念。錢博士仔細研究瞭許多關於風險均衡投資的重要辯論,並提供瞭深刻的分析。我們都可以從錢博士的新書中獲得新知識。”
——高盛資産管理公司總經理 Ronald Hua
目 錄
第1章 風險均衡原理簡介 1
1.1 風險貢獻及其金融含義 3
1.1.1 風險貢獻 3
1.1.2 三類資産示例 4
1.1.3 風險貢獻的金融解釋 5
1.1.4 風險貢獻與虧損貢獻 7
1.2 風險均衡 9
1.2.1 風險均衡投資組閤的構建 9
1.2.2 含有三類資産的風險均衡組閤 10
1.3 真正有效的多元化投資組閤 12
1.3.1 在一個籃子裏的雞蛋 12
1.3.2 從風險貢獻到虧損貢獻 13
1.3.3 風險均衡投資組閤 13
1.3.4 風險均衡投資的“最優化” 15
1.3.5 運用適當杠杆達到目標風險/收益水平 16
1.3.6 風險均衡投資組閤的應用 16
第2章 風險溢價的“顔色” 18
2.1 高收益債券作為一個資産類彆:披著債券外衣的股票 20
2.1.1 高收益債券與股票的直接關係 21
2.1.2 初識高收益債券 21
2.1.3 高收益債券的其他不顯著特徵 23
2.1.4 高收益債券作為股權資産 24
2.1.5 年化收益波動率 24
2.1.6 高收益債券的流動性 25
2.1.7 相關性分析 26
2.1.8 小結 27
2.2 展期收益、價格與商品收益 28
2.2.1 展期收益與三年級數學 29
2.2.2 展期收益不是價值 30
2.2.3 收益貢獻 31
2.2.4 黃金與銅 31
2.2.5 橫截麵分析 34
2.2.6 小結 38
2.3 貨幣是否具有風險溢價 38
2.3.1 風險溢價101 39
2.3.2 貨幣風險溢價不存在的原因 40
2.3.3 貨幣風險溢價在哪裏 40
2.3.4 貨幣風險溢價的持續研究 42
2.3.5 套利交易風險溢價 44
2.3.6 小結 46
第3章 利率風險溢價的消亡 48
3.1 債券的收益率是否太低 49
3.1.1 答案是“Yes” 50
3.1.2 答案或許是“Not” 51
3.1.3 答案的確是“No” 52
3.1.4 答案是“不一定” 54
3.2 久期、收益波動與債券敞口 54
3.2.1 利率下降時的久期 55
3.2.2 美國國債收益率與收益率波動 56
3.2.3 風險均衡的債券敞口 60
3.2.4 全球收益率與收益率波動的趨勢 60
3.2.5 小結 63
3.3 遠期利率與未來利率存在什麼關係 64
3.3.1 “預測非常睏難,特彆是關於未來的預測” 64
3.3.2 遠期利率 65
3.3.3 遠期利率的經濟學解釋 65
3.3.4 遠期VS未來 66
3.3.5 遠期利率的實證檢驗 67
3.3.6 遠期利率與現實利率的比較 69
3.3.7 小結 71
第4章 透過樹木看森林 73
4.1 矛與盾 74
4.2 透過樹木看森林 76
4.2.1 隻見樹木不見林 77
4.2.2 關注森林 78
4.2.3 我們需要擔心什麼 80
4.2.4 防範未來的通脹衝擊 83
4.2.5 動態資産配置 83
4.2.6 去杠杆化 83
4.2.7 增加通脹風險敞口 83
4.2.8 小結 84
4.3 Risk-On/Risk-Off與風險均衡 84
4.3.1 Risk On Risk Off 84
4.3.2 Risk On Risk Off環境中的資産相關性 85
4.3.3 廣義資産相關性 86
4.3.4 固定收益資産類彆的相關性 87
4.3.5 權益資産類彆相關性 88
4.3.6 大宗商品資産類彆相關性 89
4.3.7 Risk On Risk Off的原因 90
4.3.8 對資産配置投資組閤的影響 91
4.3.9 傳統平衡型資金配置投資組閤 91
4.3.10 風險均衡資産配置投資組閤 92
4.3.11 Risk On Risk Off對收益的影響 95
4.3.12 小結 95
4.4 風險均衡之踵:利率上升與收益上升 96
4.4.1 不要讓債券數學愚弄你 97
4.4.2 風險均衡並非杠杆債券組閤 98
4.4.3 動態資産配置 99
4.4.4 小結 100
4.5 不再有關於風險均衡的爭論 100
4.5.1 不再為風險均衡爭辯 100
4.5.2 GMO 7年收益預測 101
4.5.3 投資組閤預期收益 102
4.5.4 風險均衡的附加優勢 103
4.5.5 關於風險均衡的批評到現在為止正確嗎 104
4.5.6 小結 105
第5章 風險均衡型投資組閤的特性 106
5.1 誰懼怕杠杆 108
5.1.1 現代經濟與杠杆 108
5.1.2 機構投資者與杠杆 111
5.1.3 隱形杠杆的危害 112
5.1.4 風險均衡策略與杠杆 113
5.1.5 小結 113
5.2 杠杆投資組閤的再平衡和分散化收益 114
5.2.1 無杠杆純多頭投資組閤的再平衡 115
5.2.2 分散化收益 116
5.2.3 杠杆投資組閤的再平衡 117
5.2.4 負的分散化收益:作為反麵教材的加杠杆與反嚮ETF 118
5.2.5 杠杆風險均衡型投資組閤的分散化收益 120
5.2.6 小結 121
5.3 風險均衡型投資組閤業績比較基準的選擇 123
5.3.1 投資目標與業績比較基準 124
5.3.2 服務於不同的主人 124
5.3.3 夏普比率 124
5.3.4 現金類基準 125
5.3.5 股票債券60/40基準 126
5.3.6 一個簡單的風險均衡策略基準 126
5.3.7 風險均衡型基準的特徵 127
5.3.8 小結 130
5.4 “上漲參與、下跌保護”和風險均衡組閤 131
5.4.1 新的“聖杯” 131
5.4.2 通往“聖杯”的三條捷徑 132
5.4.3 參與率與PRD 133
5.4.4 參與率與風險均衡組閤的PRD 134
5.4.5 風險均衡多資産組閤的參與率 136
5.4.6 小結 138
第6章 曆史教訓 139
6.1 1994年 140
6.1.1 1994年發生瞭什麼 141
6.1.2 2013年與1994年的情況相似嗎 146
6.1.3 小結 148
6.1.4 事後分析 149
6.2 QE縮減動蕩之後:風險均衡策略迎來更好的前景 150
6.2.1 曆史經驗 150
6.2.2 債券的錶現如何 152
6.2.3 多元化的迴歸 153
6.2.4 小結 154
6.2.5 事後分析 154
6.3 等待另一隻靴子落地 155
6.3.1 縮減QE:第一隻靴子 155
6.3.2 再次陷入恐慌 155
6.3.3 縮減QE與2004年加息的比較 156
6.3.4 美國國債收益率 156
6.3.5 收益率麯綫的斜率 158
6.3.6 信用利差 160
6.3.7 市場波動率 160
6.3.8 小結 162
6.3.9 事後分析 164
6.4 美國正在成為第二個日本嗎 164
6.4.1 美國已經在半路上瞭 164
6.4.2 在低增長和低利率的環境中生活 165
6.4.3 資産配置實踐 167
6.4.4 小結 168
6.4.5 事後分析 168
6.5 風險均衡與通脹 169
6.5.1 風險均衡與通脹保護 169
6.5.2 曆史分析 169
6.5.3 對20世紀70年代的近距離觀察 173
6.5.4 小結 173
第7章 風險均衡策略的“荒蠻西部” 175
7.1 風險均衡策略的管理人是“風險均衡”的嗎 177
7.1.1 什麼是風險均衡 177
7.1.2 風險均衡策略的風格分析 179
7.1.3 風險均衡管理人的風險分配 181
7.1.4 收益率“測試” 183
7.1.5 小結 184
7.2 預測風險均衡型管理人的業績 185
7.2.1 風險分析結果概述 186
7.2.2 樣本外的市場環境 187
7.2.3 “平均水平”的風險均衡型管理人 189
7.2.4 單個風險均衡型管理人 190
7.2.5 迴撤預測 192
7.2.6 小結 193
7.3 止損措施的“價值” 194
7.3.1 剋服行為偏差 195
7.3.2 止損措施什麼時候有用 197
7.3.3 大類資産收益率的特徵 197
7.3.4 一個簡單的止損測試 198
7.3.5 止損策略真正有效的場景 200
7.3.6 小結 202
第8章 無處不在的風險均衡――多多益善 204
8.1 “堅持下去”:風險均衡策略的更具體應用 209
8.1.1 國彆集中度風險 210
8.1.2 行業集中度風險 210
8.1.3 個股集中度風險 212
8.1.4 需要重點關注的維度 212
8.1.5 小結 214
8.2 追求收益率:風險均衡方法 214
8.2.1 為什麼債券收益率如此之低 215
8.2.2 追求收益率與風險、收益的平衡 218
8.2.3 如何增加期限利差 219
8.2.4 風險均衡型固定收益組閤 220
8.2.5 在追求收益率時采用風險均衡的方法 222
8.2.6 小結 224
8.3 風險均衡策略與全球宏觀對衝基金 225
8.3.1 風險均衡策略與對衝基金策略 226
8.3.2 全球宏觀策略對衝基金的Beta風險敞口 228
8.3.3 全球宏觀對衝策略對衝基金的復製與風險均衡組閤 231
8.3.4 小結 233
8.4 養老金的負債與風險均衡 234
8.4.1 養老金傢庭的不幸 234
8.4.2 公共養老金:尋找收益率為7%的最低風險組閤 235
8.4.3 企業年金:風險均衡理念在資産負債框架中的應用 237
8.4.4 存在資金缺口的企業年金 239
8.4.5 如何纔能去除風險 242
8.4.6 小結 244
參考文獻 245
5.3 風險均衡型投資組閤業績比較基準的選擇
雖然傳統的資産配置方式缺少分散性,但對於對傳統方法不抱任何幻想的風險均衡型投資者並不能完全拋開“老牌的”傳統60/40組閤。其原因可能在於,60/40股票和債券組閤仍然是絕大部分資産配置策略廣泛采用的業績比較基準。風險均衡組閤采用瞭完全不同的投資組閤構建程序。盡管從構造原理上來說,其本身既可以是主動管理的,也可以是被動管理的,但為瞭真正實現風險分散,風險均衡組閤相對60/40組閤並沒有主動管理的成份。如果事情是這樣的話,60/40組閤可以被用做業績比較基準嗎?
投資組閤與其業績比較基準不一緻可能會産生很多問題。首先,兩者的收益錶現通常差異較大——尤其是從短期來看,這打破瞭投資組閤與業績比較基準之間的正常關係,不符閤投資者的習慣。其次,盡管從預期來看,風險均衡型組閤的長期錶現應該優於60/40組閤,但由於組閤相對業績比較基準的跟蹤誤差很大,所以信息比率(IR,一種衡量主動投資管理能力的指標)可能很低。這可能導緻投資者錯誤地認為風險均衡組閤不值得考慮。當然,如果做齣這種判斷,說明投資者混淆瞭戰略資産配置和戰術性資産配置。除此之外,選用錯誤的業績比較基準所導緻的最大問題在於投資者無法閤理地進行業績歸因,而業績歸因對於做齣某個投資策略是否成功和可靠的客觀評價而言至關重要。
對衝基金指數也許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曆史教訓。對衝基金指數大多存在選擇性偏差和生存者偏差。指數可能是等權重的,也可能是按照資産規模加權的,但沒有一種是具備可投資性的,因為無論是單隻對衝基金還是樣本對衝基金構成的整體都缺乏流動性。此外,不同的對衝基金之間差異很大,它們往往與指數錶現不同,甚至與代錶某個細分策略的子指數都沒有相似的地方。因此,對衝基金的投資者沒有清晰的業績比較基準用於評估投資經理的收益來源,進而無法區分投資經理的業績究竟是來源於他們的技巧還是運氣。
事後來看,缺少閤適的業績基準既沒有影響人們對另類投資策略的接受程度,也沒有能夠阻止人們認識到另類投資策略的成功。也許,這本該是有影響的。
那麼,風險均衡型投資組閤理想的業績比較基準是什麼?傳統的60/40組閤閤適嗎?在本節的研究中,我將就風險均衡策略可選擇的基準進行分析,包括現金型基準、夏普比率,以及傳統的60/40組閤。此外,我將為風險均衡型投資組閤提供一種不同的、但更為閤適的業績比較基準。
5.3.1 投資目標與業績比較基準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某個給定的投資策略而言,其業績比較基準必須與其投資目標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對於許多緻力於超越或匹配特定指數的主動策略和被動策略而言,以相對收益形式呈現的業績比較基準也即策略計劃超越的指數。
然而,對於許多以獲取絕對收益為目標的另類投資策略而言,投資目標並沒有那麼清晰或具體,這種模糊性使得業績基準的選擇麵比較寬泛。首先,將無風險的現金用於執行任何投資策略都意味著要承擔風險,超齣現金迴報的超額收益正是對於所承擔風險的激勵。因此,一個自然而然的業績比較基準便是現金,更常見的情形是現金加上某個事先定義的百分比。其次,許多另類投資策略(尤其是對衝基金策略)的另一個投資目標是在任何市場情形下都能獲得穩定的收益。這個目標換成用“風險調整後的收益”來錶達,可選擇的業績基準便是夏普比率或其變體,經風險調整的超額收益。但是,采用夏普比率作為業績比較基準至少有兩個問題。其一,我們需要定義閤適的夏普比率水平;其二,在投資策略的風險水平沒有明確的情況下,高夏普比率並不意味著高收益。
5.3.2 服務於不同的主人
我們討論瞭這麼多,對於風險均衡策略來說有什麼意義呢?這還得從其投資目標開始談起。風險均衡策略的投資目標是:在一個風險均衡型投資組閤中,通過捕捉不同的風險溢價來提供穩定收益。這個看起來略顯冗長的陳述不僅提齣瞭收益目標,還說明瞭實現這個收益目標的方式。這正是風險均衡投資組閤為什麼與其他另類投資策略既相似,又存在差異的原因。基於這個原因,風險均衡策略往往用絕對收益和相對收益兩種基準來衡量。這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另一個結果是,由於收益來源非常明確,因此在業績基準中設定某個具體的數值看起來也是可能的。接下來我們逐一進行討論。
前 言
通常而言,在科學領域,一個具有創新性的理念被接受要經曆4個階段 :
(1)這是個謬論;
(2)雖然有意思,但它是錯的;
(3)它僅在某些特殊的條件下成立;
(4)我早就說它是對的!
最後一句話並非僅僅是一個幽默,更精妙的是它反映瞭一個事實,隻有在各種質疑與批評轉化為對它的認可之後,一個創新的理念纔能建立在夯實的基礎之上。
“風險均衡(Risk Parity)”作為一個新的投資理念,可以追溯到2005年。作為一個投資理念,盡管其本質為量化,但是它並不隸屬於科學領域。即便如此,風險均衡也經曆瞭類似的過程,之後纔獲得投資領域一定的認可。在最初階段,風險均衡的“過錯”源於杠杆的應用,因為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杠杆被視為罪魁禍首。後來,批評者基於利率角度詬病瞭風險均衡投資組閤在固定收益方麵的資産配置。
我認為現在風險均衡策略已經達到甚至超越瞭第三階段,有些投資者開始使用風險均衡策略進行投資嘗試 。風險均衡是否已經達到最後階段(關於風險均衡優點再無爭論,並且所有的投資者將其應用到其整體投資組閤)?這可能永遠不會發生。但是,通過編寫此書,我希望風險均衡策略可以傳播得更廣。首先,對於有些讀者,在投資組閤構建中風險配置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對於另外的讀者,我希望他們可以跨越第三階段,研究一下風險均衡策略的優勢。誰知道呢?或許某些投資者已經將風險均衡應用於整個投資組閤之中瞭!
風險均衡是我在2005年創立的一個名詞,起源於作為資産配置的定量方法,它已經在多個方麵得到發展和演變。首先是在風險均衡與基於風險投資量化方法方麵的理論進步。市麵上有許多介紹風險均衡投資組閤的技術方法的研究論文與書籍。其次是風險均衡的實踐應用。風險均衡策略並不僅限於資産配置投資組閤。例如,它同樣適用於個彆單類資産、多策略投資組閤與多因子模型。這歸因於風險均衡中風險多元化的基本原則。在許多投資策略中,多元化對於提高投資組閤的效率具備普適性。
這兩點在風險均衡的應用中是不可或缺的。風險均衡的第三個進步,同樣與其應用相關,或許是更為投資圈理解與接受的關鍵一點,是風險均衡策略的基本思路。風險均衡策略直接基於對投資風險的量化分析與數學模型進行投資。就像所有量化技術都不是平白無故創造齣來的一樣,風險均衡的思路與應用源於許多基礎問題。例如,在風險均衡投資組閤中宏觀層麵的風險是什麼?在風險均衡投資組閤中包含哪些風險溢價?在什麼樣的市場環境中風險均衡策略將有效或者失效?在風險均衡投資組閤中杠杆的角色是什麼?這些都是投資者所需要麵對的問題。2006年在我的團隊推齣風險均衡策略前後,我們的客戶與潛在客戶提齣瞭這些問題。
這些問題的答案有助於將風險均衡策略推廣到實際的投資世界中去。現實的情況是,與科學理論不同,一個邏輯清晰的風險多元化示例通常不足以嚮投資者展現它的實際優點。投資是一個多學科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行業。它需要科學與工程知識,也需要曆史與心理學經驗。事實上,正如我們將證明的,許多風險均衡或其他投資方法相關的問題都是空穴來風。投資者需要用更廣泛的視角去解決實際問題,而非以投資理論去標記這些問題。當然對有些投資人而言,即使盡最大努力或許都無法讓他們信服。
過去幾年,在同事的幫助下,我定期編寫投資觀點以澄清和迴答前麵提到的那些問題。每一篇文章都針對一個特定的問題,使用量化與曆史數據分析的方式提齣觀點或答案。無需高深的量化功底,也可以理解這些邏輯清晰的分析。
本書收集整理這些投資觀點。例如,一篇文章的題目為“矛與盾”(參見第4章4.1節),第一次編寫於2011年7月,以反駁那些反對將固定收益與商品期貨列入風險均衡投資組閤的質疑。本書包含的最新研究報告寫於2014年12月,是分析當期與遠期理論關係的文章。但是,本書的文章並非按時間排序,而是按主題進行歸類與排序。
第1章介紹風險均衡的基本概念,包含最初創立風險均衡錶述的那篇研究報告。為便於風險均衡基礎方麵的討論,我也提供瞭風險均衡在投資組閤構建與特點方麵的基本理論。關於風險均衡的投資觀點融匯在本書其他7個章節之中。第2章介紹風險均衡投資組閤獲取風險溢價相關的問題。顯然,股權與利率風險需要分析研究。但是,商品期貨與貨幣相關內容呢?高收益債券是否適用於風險均衡呢?第3章分析利率風險的角色。風險均衡受到嚴厲批評源於其在固定收益上的高比例配置,許多人斷言利率風險溢價已經名存實亡。關於這個問題我將闡述幾個觀點。第4章強調風險均衡投資組閤多元化的益處。關於風險均衡投資組閤為什麼可以真正實現多元化問題,我們提供幾個答案。當分析研究風險均衡投資組閤時,重視組閤的整體而非單個資産的思路非常重要。第5章講解風險均衡投資組閤的許多技術細節,例如杠杆、業績基準、投資組閤再平衡及多元化收益。我們同樣需要強調風險均衡投資組閤嚮上進攻與嚮下保護的能力。第6章迴顧風險均衡在各種市場環境下的曆史經驗教訓。在1994年美聯儲加息的時候風險均衡的錶現如何?在2013年春季“削減量化寬鬆恐慌(taper tantrum)”之後風險均衡的錶現如何?如果世界未來走勢跟隨日本路徑又將如何?在20世紀70年代風險均衡錶現如何?而且關於風險均衡目前有多種解釋,其中有些是錯誤的。第7章幫助投資者判斷一個投資策略是否為風險均衡策略。我們將通過對幾個風險均衡管理人的風格分析得齣答案。結果顯示有些管理人並沒有實行風險均衡的策略。第8章展示風險均衡應用實踐。除資産配置外,風險均衡還可以應用於單類資産,例如固定收益投資組閤的久期選擇。投資人也可以將風險均衡視做一個全球宏觀(GM)對衝基金。在投資組閤整體層麵,風險均衡是如何在資産/負債結構體係下應用於公共與企業年金的?
在編寫這些投資觀點的過程中,在與同事的討論中,我受益良多。特彆感謝Bryan Belton,他不僅與我共同編寫某些文章,而且為本書提供非常有用的建議。我非常願意與那些對風險均衡感興趣及已將風險均衡應用到實踐中的投資者討論風險均衡並受益於此。我要感謝Michael Campbel與Bryan Hoffman參與這些討論,以及他們對於本書相關章節的評價。另外,需要感謝John Linder與範華為本書提供有價值的反饋。但所有的錯誤都是我自己的。
讀完這本厚重的書稿,我感覺自己的認知邊界被強行拓展瞭,它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風險管理”的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風險就是需要被消滅的負麵因素,但這本書的核心論點卻巧妙地將風險轉化為一種可被優化的資源。它的敘事節奏非常獨特,前麵三分之一的內容,大量引用瞭復雜係統科學和生態學中的概念,比如“物種多樣性”與“係統韌性”之間的關聯,這在商業策略書籍中實屬罕見。作者的文筆帶著一種近乎詩意的嚴謹,他用宏大的視角審視微觀的決策,仿佛在用望遠鏡觀察一粒沙子在宏偉宇宙中的運動軌跡。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冗餘設計”的辯護。在當下追求極緻效率的商業環境下,很多人將冗餘視為浪費,但這本書用翔實的案例證明瞭,恰到好處的冗餘恰恰是抵禦“黑天鵝”事件的緩衝墊。閱讀體驗上,這本書要求讀者具備很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因為它很少直接提供具體的工具箱,更多的是提供一套“思考工具”,讓你自己去鑄造適閤自己的錘子。對於那些尋求底層邏輯突破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部殿堂級的作品。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相當“硬核”的。我帶著對高效決策的渴望開始閱讀,但很快發現,這不是一本能讓你快速入門的速成手冊。它的語言風格非常學術化,充滿瞭精確的定義和嚴密的論證鏈條。很多章節需要配閤紙筆,畫齣流程圖或矩陣圖纔能勉強跟上作者的思路。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風險偏好校準”的那一章,作者深入探討瞭組織文化如何無意識地放大或抑製瞭集體風險承擔的意願。他指齣,很多失敗並非源於策略錯誤,而是源於決策群體內部對風險敞口的感知齣現瞭係統性偏差。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管理學、心理學和統計學熔鑄一爐,提供瞭一種跨學科的分析框架。不過,對於剛接觸這方麵概念的讀者,門檻可能會顯得過高。它更像是一份為資深分析師準備的內部白皮書,要求讀者對已有的行業標準有著深刻的理解,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批判性重構。我讀完後,感覺自己像是接受瞭一次嚴苛的思維體檢,那些之前模糊不清的假設都被擺在瞭顯微鏡下。
評分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我會選擇“深邃”。它不是那種讀完後能立刻寫齣幾條行動清單的書,而更像是一次漫長的、需要耐心的精神漫遊。作者的行文風格充滿瞭哲學思辨的味道,他不斷追問我們定義“安全”和“穩定”的標準是否已經過時。書中對“非綫性反饋迴路”的描述尤其精彩,他指齣在許多復雜的組織中,微小的早期乾預,可能會在後期引發指數級的後果,而這恰恰是綫性思維者最容易忽略的盲區。我發現,這本書對於那些習慣於自上而下決策的管理者來說,具有強烈的顛覆性。它鼓勵自下而上的“局部試錯”,並提供瞭一套評估這些微小試錯價值的量化框架。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思考現實工作中的對應情境,這本書提供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一套高級的提問方式。它要求讀者必須跳齣自己所在的行業特有語境,從更普遍的係統規律中尋找解決之道。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需要反復品味、常讀常新的力作,它帶來的價值是結構性的,而非錶麵的戰術指導。
評分這本書有一種讓人不斷“自我反思”的魔力。我不是金融從業者,但我從事的是大型項目管理。最初翻開這本書,是抱著看看能不能藉鑒一些高階的風險控製方法的想法。結果,它引導我審視的不是外部市場風險,而是我們內部的“認知陷阱”。作者用一種非常平實的口吻,講述瞭多個曆史上的決策失誤案例,但重點不在於指責,而在於剖析“為什麼那些聰明人會犯下這個錯誤?”。他提齣的“錨定效應的結構化解耦”方法,對我處理項目變更管理産生瞭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本書的敘述結構非常巧妙,它避免瞭傳統教科書的綫性推進,而是通過一係列相互關聯的“場景模擬”來展開論述。每次模擬都像是一次壓力測試,迫使讀者跳齣舒適區。最大的亮點在於,它倡導的不是“規避風險”,而是“有意識地承擔風險”。這是一種非常積極和建設性的態度,它告訴你,如果你的風險承擔是審慎的、有邊界的,那麼它將成為你超越競爭對手的強大動力。這本書讀起來不輕鬆,但讀完之後,你會發現自己的決策雷達變得異常靈敏。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是《風險均衡策略》,我將以一個讀者的身份,根據我的閱讀體驗,提供五段不同的、詳細的圖書評價,每段大約300字,且風格迥異。 ---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個精心布局的迷宮,裏麵的每一條路徑都通往一個看似閤理的岔口,但要找到最終的齣口,卻需要對“平衡”二字有著近乎苛刻的理解。我原以為這是一本純粹關於金融投資的教材,結果發現它遠超齣瞭這個範疇。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並沒有直接給齣“買什麼股票”或“賣什麼資産”這樣的明確指令,而是聚焦於構建一個能夠抵禦突發衝擊的係統。閱讀過程中,我反復被書中提及的“動態調整機製”所吸引。這種機製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更像是一種哲學思考:如何在不確定性中找到那個最佳的“不確定性容忍區間”。書中對“信息不對稱”的分析尤其深刻,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還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案例,展示瞭決策者如何在信息缺失的情況下,利用“最小後悔原則”來逼近最優解。坦白說,前半部分有些晦澀,需要反復琢磨那些復雜的概率模型推導,但一旦理解瞭核心邏輯,後半部分關於實際操作和組織架構的討論就顯得水到渠成,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這本書更像是為高階管理者和資深決策者量身定做的指南,它教會你的不是如何“贏”,而是如何“不輸”。
評分檢驗介紹資産配置類彆
評分剛剛纔到,還沒來得及讀。送得快,貨也好。
評分還沒有看呢,希望學完能有幫助!
評分一直都在用京東,方便快捷,5分好評!
評分書很好!買來看看!京東發貨就是快!
評分好
評分不錯啊,京東618活動購入,性價比很高~在京東買東西就是踏實就是速度快~中國未來的希望京東貢獻太大瞭,京東讓百姓愛上讀書~
評分每次六一八都可以屯一些書。
評分很有名的一本書,學習學習,high起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