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驗立場齣發的心理學》全書分為兩捲。第一捲是“作為一種科學的心理學”。其中第一章探究心理學的概念與目的,闡明瞭現代心理學與古希臘“靈魂論”的實質性關聯及形式上的區彆,指齣心理學在現代人文學科中的核心地位。第二章到第四章詳細探究心理學的方法。與同時期的新康德主義理性-規則心理學不同,布倫塔諾闡明瞭科學心理學必須建基於經驗基礎之上,這種經驗並非外在的觀察經驗或事後的反思經驗,而是當下明證的內覺知經驗。所有心理學規律都需歸結到這種經驗纔能得以奠基和確立,當時開始流行的以馮特為代錶的實驗心理學也不能例外。以此為基礎,他指齣當時各種心理學方法及研究的可取之處與不足。
第二捲是“心靈現象總論”。其中第一章用意嚮性原則及內覺知原則區分瞭“心靈現象”與“物理現象”。第二、三章詳細探究“內意識”或“內覺知”,並在與意識及無意識的比較中揭示瞭內意識對心靈現象的必然伴隨性。第四章解釋瞭意識的統一體究竟是怎麼迴事及如何可能。第五章結閤哲學史上偉大的哲學傢對靈魂或心靈現象的劃分,得齣瞭他自己對心靈現象的劃分原則。第六章根據前麵的劃分原則,把心靈現象劃分為錶象、判斷及愛恨現象三類。第七章詳細闡明瞭錶象與判斷的概念及其關係,以及在與前哲相關思想的對照中說明為何要如此區分。第八章闡明瞭愛恨現象的概念,以及為何要將情感與意誌統一到這種現象中。第九章給齣瞭三種心靈現象的奠基次序及其根據。 正文之後附瞭布倫塔諾自己第二版加的一些補充性內容以及編者加的一些內容,這些附錄對理解布倫塔諾後來思想的發展與變化大有幫助。
弗蘭茨·布倫塔諾,現象學的先驅,他的哲學思想曾經影響瞭當今現象學運動的三個zui重要代錶人物:鬍塞爾、海德格爾、捨勒。他的心理學研究在鬍塞爾那裏找到瞭發展點,他的古希臘亞裏士多德哲學的研究在海德格爾那裏被繼承和展開,他的倫理學研究通過捨勒而得到進一步的體現。另外,他對歐陸的價值哲學、語言哲學、邏輯哲學以及英美當代的心智哲學都有重要影響。《從經驗立場齣發的心理學》是布倫塔諾zui著名的代錶作,他各方麵思想在其中都可找到端緒。
譯者簡介:郝億春,於2003年獲得中山大學哲學係博士學位,現任中山大學副教授。近十年來集中研究布倫塔諾哲學,先後在《哲學研究》、《世界哲學》等發錶有關布倫塔諾哲學的論文、譯文近十篇。
我一直覺得,很多心理學著作,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過於雞湯化,兩者之間總有一種難以彌閤的鴻溝。《從經驗立場齣發的心理學》則巧妙地填補瞭這一空白。它既有嚴謹的學術根基,又充滿瞭對個體經驗的關懷。作者在書中並沒有迴避心理學的復雜性,但他選擇瞭一種更為接地氣的方式來呈現。他不是在賣弄深奧的理論,而是試圖用最直觀、最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解釋那些看似難以捉摸的心理現象。我記得書中有一段關於“記憶”的論述,作者通過對比不同個體在迴憶同一事件時的差異,生動地展示瞭記憶是如何受到個人經曆、情感狀態以及認知偏差的影響而變得不那麼“客觀”的。這一點讓我深思,因為我們常常自以為自己對過去的記憶是準確無誤的,但實際上,記憶本身就是一個充滿主觀性的建構過程。這種對真相的不斷追問,以及對個體差異的尊重,貫穿瞭整本書。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動機”時所展現齣的深刻洞察。他沒有簡單地將動機歸結為生理需求,而是深入分析瞭社會文化、人際關係以及個人價值追求在塑造動機中所起到的復雜作用。讀完這部分,我纔意識到,原來我們很多看似“不閤理”的行為,背後都有著更為深層次的原因。這本書讓我對人類行為的理解,從“是什麼”上升到瞭“為什麼”,並且讓我開始更加深刻地審視自己行為背後的動機。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在我書架上已經放瞭一段時間瞭,最近終於有空翻開。我當初被這個書名吸引,是因為它聽起來就有一種腳踏實地的感覺,不是那種空中樓閣式的理論推演,而是直麵生活,從我們最熟悉的經驗齣發去理解人心。翻開之後,我發現作者確實沒有辜負我的期待。他在開篇就旗幟鮮明地提齣瞭自己的研究路徑,強調要將心理學建立在對人類行為和內在體驗的細緻觀察之上。這種“從經驗齣發”的態度,貫穿瞭全書的始終,體現在他對每一個心理現象的剖析中。他不是在告訴你“你應該怎麼想”,而是通過對大量個體案例的梳理和歸納,讓你看到“人們是怎麼想的”。這種方式,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時常能找到自己熟悉的影子,仿佛在照鏡子一樣。我尤其喜歡他對於情緒部分的論述,那種對喜怒哀樂的細膩描摹,不是簡單地將它們分類,而是深入到情緒産生的根源,探討瞭情感如何受到環境、經曆、甚至生理狀態的影響。他描述的那些細微的情感變化,以及它們如何層層疊加,最終影響我們的決策和行為,讓我覺得特彆真實,特彆有說服力。讀這本書,不像是枯燥地學習理論,更像是在跟一位經驗豐富的智者對話,他用他的人生閱曆和洞察力,為我打開瞭一扇理解自己和他人內心世界的窗戶。我發現,原來很多我曾經睏惑不解的自己和身邊人的反應,都有瞭更清晰的解釋。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所謂的“心理學”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就蘊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隻是我們可能缺少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和一種係統性的思維去捕捉它。
評分我一直認為,真正有價值的學術著作,應該能夠引發讀者的深度思考,並且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他們的認知框架。而《從經驗立場齣發的心理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沒有刻意迴避那些看似“平凡”或者“不登大雅之堂”的經驗,反而將它們視作研究心理學最寶貴的財富。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理論的建立必須建立在堅實的經驗基礎之上,否則就容易變得空洞和脫離實際。這一點讓我感觸頗深。在很多其他心理學書籍中,我常常會遇到一些復雜的概念和模型,雖然聽起來很高深,但卻很難與我自己的實際生活聯係起來。而這本書則不同,它通過大量生動、具體的案例,將抽象的心理學原理具象化,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並內化這些知識。例如,他在探討人際關係的部分,並沒有用什麼晦澀的術語來描述依戀理論,而是通過對不同傢庭環境、不同成長經曆下個體行為模式的細緻描寫,讓我深刻理解瞭童年經曆是如何塑造我們成年後與他人建立連接的方式。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敘述方式,比任何枯燥的理論講解都要來得更有效。我尤其欣賞作者的嚴謹性,他每一次提齣一個觀點,都會小心翼翼地尋找證據,並通過反復的驗證來確保其可靠性。這種對待學術的態度,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信任。它不僅是一本關於心理學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認識世界、認識自己的方法論。
評分坦白說,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內心是有些許忐忑的。畢竟“從經驗立場齣發”聽起來就像是在說,“我們不玩虛的,隻講事實”。而心理學,在我之前的認知裏,似乎總是與一些玄妙的概念、復雜的實驗聯係在一起。然而,當我真正沉浸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我纔發現,我的擔憂是多餘的,甚至可以說是膚淺的。《從經驗立場齣發的心理學》以一種近乎平實的語言,卻深刻地揭示瞭人類內心世界的復雜與微妙。作者沒有給我灌輸任何預設的結論,而是邀請我一同去觀察、去體驗、去反思。他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走進一片充滿未知的心理花園。我特彆喜歡他對“意識”這個概念的解讀,不是那種形而上的探討,而是將其置於具體的行為和感受之中,讓我明白意識是如何在各種情境下被激活、被影響的。他用大量的篇幅去描述各種心理現象是如何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悄然發生的,例如,為什麼我們會不自覺地模仿彆人的行為?為什麼我們會對某些事物産生莫名的好感?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問題,在作者的筆下,卻被剖析得淋灕盡緻,讓人拍案叫絕。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讓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每一次閱讀,我都在對照自己的經驗,去驗證、去思考、去發現。這種互動性的閱讀體驗,是我在其他許多學術著作中很難獲得的。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心理學知識,並非隻存在於書本上,而是流淌在我們生命的每一個瞬間。
評分當我第一次看到《從經驗立場齣發的心理學》這個書名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聽起來會不會過於平淡,不夠“學術”?然而,事實證明,我的這種想法是多麼的狹隘。這本書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和精妙的敘述,徹底顛覆瞭我對心理學著作的刻闆印象。作者的“經驗立場”並非意味著淺嘗輒止,而是以一種更加深刻、更加細緻的方式,去挖掘經驗背後的心理規律。他沒有去構建什麼宏大的理論體係,而是像一個細緻入微的解剖師,將每一個心理現象都進行細緻的解構和分析。我尤其喜歡他對於“認知偏差”的探討,通過大量的日常案例,讓我清晰地認識到,原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地會被各種認知偏差所誤導,從而做齣並非最優的決策。例如,他分析的“確認偏差”,讓我開始審視自己是如何有選擇性地去接受那些符閤自己已有觀點的信息,而忽略那些與之相悖的信息。這種自我覺察的啓示,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單純的學術範疇。它更像是一本“生活指南”,指導我如何更清醒地認識自己,如何更理性地看待世界。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獨特,既有學者應有的嚴謹,又不失人文的溫度。他用一種溫和而堅定的語氣,引導我一步步地去探索內心世界的奧秘。
評分在閱讀《從經驗立場齣發的心理學》之前,我腦海中對於心理學的印象,往往是碎片化的,或者說是被某些媒體標簽化的。我以為心理學就是分析變態心理,或者是一些奇特的實驗。然而,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對心理學的認知。它以一種極其溫和且富有力量的方式,嚮我展示瞭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其根植於人類自身經驗的根本屬性。作者的“經驗立場”體現在他對待每一個心理現象的態度上:他不是去預設一個答案,然後去尋找支持它的證據,而是先去細緻地觀察、去傾聽,然後纔從中提煉齣普遍性的規律。這種研究方法,讓我覺得特彆可靠,也特彆有說服力。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動機”的論述。他並沒有用什麼復雜的理論去解釋動機的産生,而是從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案例齣發,去揭示人類行為背後那股源源不斷的驅動力。例如,他分析瞭為什麼有人會為瞭微小的成就而付齣巨大的努力,為什麼有人會在麵對挫摺時堅持不懈。這些問題,在作者的筆下,變得清晰而易於理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心理學並非是遙不可及的學術殿 all,而是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它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也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身邊的人。
評分老實說,當我第一次看到《從經驗立場齣發的心理學》這個書名時,我有些猶豫。我擔心它會過於學院派,或者過於艱澀,不容易理解。但事實證明,我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這本書以一種極其自然、極其生動的方式,嚮我展示瞭心理學研究的真正魅力。作者的“經驗立場”並非是放棄理論,而是將理論置於真實的生活經驗之上,並通過對這些經驗的深入分析,來揭示人類心靈的普遍規律。他沒有去創造什麼高深的術語,也沒有去構建什麼復雜的理論模型,而是通過對日常生活中各種心理現象的細緻入微的描繪,來展現心理學的力量。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學習”的論述。他沒有簡單地介紹各種學習理論,而是通過對不同個體學習過程的觀察,深入探討瞭動機、認知以及社會環境在學習中所起到的復雜作用。這讓我意識到,學習並非是一個簡單的信息輸入過程,而是一個復雜而多維度的心理活動。這本書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常識”。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現象,在作者的分析下,卻顯露齣其背後隱藏的深刻的心理機製。這種“返璞歸真”的探索方式,讓我覺得十分受用。它提醒我,最深刻的道理,往往就蘊藏在最普通的生活之中。
評分我總是在尋找那種能夠真正觸動我,並且讓我有所收獲的書籍。《從經驗立場齣發的心理學》無疑就是這樣一本。它以一種極其真誠的態度,邀請讀者一同去探索人類心靈的邊界。作者的“經驗立場”並非是放棄理論,而是強調理論必須建立在對真實生活經驗的細緻觀察和深刻理解之上。他沒有去構建什麼高深的理論模型,而是通過對大量個體經驗的梳理和歸納,來展現心理學所揭示的普遍規律。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決策”的論述。他沒有簡單地介紹各種決策模型,而是深入到決策過程中所涉及的各種心理因素,如情緒、認知偏差、社會影響等。他描述的決策過程,讓我覺得特彆真實,特彆有說服力。讀這本書,不像是枯燥地學習理論,更像是在跟一位經驗豐富的智者對話,他用他的人生閱曆和洞察力,為我打開瞭一扇理解自己和他人內心世界的窗戶。我發現,原來很多我曾經睏惑不解的自己和身邊人的反應,都有瞭更清晰的解釋。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所謂的“心理學”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就蘊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隻是我們可能缺少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和一種係統性的思維去捕捉它。
評分我一直覺得,真正優秀的學術著作,應該能夠挑戰讀者的既有認知,並且引導他們走嚮更廣闊的思考空間。《從經驗立場齣發的心理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它以一種極其坦誠的態度,揭示瞭人類心靈的復雜性。作者的“經驗立場”並非是對理論的排斥,而是強調理論必須建立在對真實生活經驗的細緻觀察和深刻理解之上。他沒有去構建什麼高深的理論模型,而是通過對大量個體經驗的梳理和歸納,來展現心理學所揭示的普遍規律。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情感”的論述。他沒有簡單地將情感進行分類,而是深入到情感産生的根源,探討瞭情感如何受到環境、經曆,甚至生理狀態的影響。他描述的那些細微的情感變化,以及它們如何層層疊加,最終影響我們的決策和行為,讓我覺得特彆真實,特彆有說服力。讀這本書,不像是枯燥地學習理論,更像是在跟一位經驗豐富的智者對話,他用他的人生閱曆和洞察力,為我打開瞭一扇理解自己和他人內心世界的窗戶。我發現,原來很多我曾經睏惑不解的自己和身邊人的反應,都有瞭更清晰的解釋。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所謂的“心理學”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就蘊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隻是我們可能缺少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和一種係統性的思維去捕捉它。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觸及人心最深處,並且能夠引發持續思考的書籍情有獨鍾。《從經驗立場齣發的心理學》無疑屬於這類書籍。它以一種極其真誠的態度,邀請讀者一同去探索人類心靈的邊界。作者的“經驗立場”並非是放棄理論,而是將理論建立在對真實生活經驗的尊重和理解之上。他沒有去創造什麼新奇的術語,也沒有去構建什麼遙不可及的理論模型,而是通過對日常生活中各種心理現象的細緻入微的描繪,來展現心理學的魅力。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對“社會影響”的分析。他沒有簡單地列舉一些社會心理學實驗,而是通過對個體在群體中行為模式的觀察,深入探討瞭社會壓力、從眾心理以及群體認同等因素是如何悄無聲息地塑造我們的思想和行為的。這讓我意識到,我們很多時候並非獨立思考的個體,而是被置於一個復雜的社會網絡之中,受到各種無形力量的牽引。這本書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常識”。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現象,在作者的分析下,卻顯露齣其背後隱藏的深刻的心理機製。這種“返璞歸真”的探索方式,讓我覺得十分受用。它提醒我,最深刻的道理,往往就蘊藏在最普通的生活之中。
評分好
評分東西挺好的,還是比較滿意的!到的也比較快
評分東西挺好的,還是比較滿意的!到的也比較快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弗朗茲·布倫塔諾(1838―1917),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傢、心理學傢,意動心理學創始人。主張心理學的主要方法是觀察而不是實物,同時認為心理學的對象是心理活動而不是意識經驗的內容。他稱這種心理活動為意動。布倫塔諾提齣來的心理活動與心理內容相對立的思想,對後來心理學有相當大的影響,也對後來的實驗主義心理學和機能主義心理學的誕生起著引領作用。
評分很不錯
評分非常實用非常新非常實惠很好很強大送貨物流非常快布倫塔諾也開始有人做瞭
評分弗朗茲·布倫塔諾(1838―1917),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傢、心理學傢,意動心理學創始人。主張心理學的主要方法是觀察而不是實物,同時認為心理學的對象是心理活動而不是意識經驗的內容。他稱這種心理活動為意動。布倫塔諾提齣來的心理活動與心理內容相對立的思想,對後來心理學有相當大的影響,也對後來的實驗主義心理學和機能主義心理學的誕生起著引領作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