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丛书“潘雨廷著作集”中的一种。该丛书是潘雨廷著作的首次集中出版,历经数年,对此前出版过的内容作了全面修订,并增加了几种新整理的内容。经重新组合,共分十三册,每册内容简介如下:
第一册《周易表解》:本书用表解形式阐释《周易》经传,共分四卷百表,每表辅以解说。卷一:《说卦》、《序卦》、《杂卦》;卷二:上经(《彖》上、《象》上);卷三:下经(《彖》下、《象》下);卷四:《系辞》、《文言》。本书可以作为理解《周易》经传的入门,是基础读本。
第二册《易学史发微》:《易学史发微》是作者撰写《易学史》中的主题论文汇编。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综述了从先秦至近代易学典籍和人物的核心思想,勾勒了中华易学象数发展的主要线索,是简明的易学史纲要。
第三册《易学史丛论》:《易学史丛论》收入了从上古至清的易学史论文,如果和作者的另一著作《易学史发微》合观,已然勾勒出了中华易学史的整体面貌。
第四册:《读易提要》:本书提要钩玄,揭示西汉至近代有代表性的易学典籍的要义。共分十卷:一、两汉(附先秦),14篇;二、魏晋,12篇;三、南北朝隋唐,12篇;四、宋(上),16篇;五、宋(下),51篇;六、元,19篇;七、明,14篇;八、清(上),45篇;九、清(下),39篇;十、近代,22篇。本书介绍易学典籍约二百余种,可作为读《易》者的参考书之一。
第五册:《周易虞氏易象释》:《周易虞氏易象释》全面解析《周易集解》中的虞氏注,使传统易学繁难的部分重新成为可读。
第六册:《过半刃言 黼爻 衍变通论》:《过半刃言》、《黼爻》是易学上的玩辞之作,《过半刃言》玩的是卦辞,《黼爻》玩的是爻辞。《衍变通论》穷追玩占的原理,详述筮法的变化,阐明了筮占的精义。
第七册:《易与佛教 易与老庄》:《易与佛教》、《易与老庄》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对深入理解佛道两家的核心思想提供了线索。
第八册《易老与养生》:《易老与养生》是作者论述中国养生学的专著,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论易老,分别介绍三千年前、二千年前、一千年前易学思想和黄老道教的关系。后半部分阐述了《参同契》、《胎息经》、《黄庭经》、《入药镜》、《悟真篇》五部典籍的功法。
第九册《道教史发微》:《道教史发微》是作者拟撰《道教史》中的主题论文汇编。本书论述先秦至近代道教史的核心内容,介绍仙与道各种流派的修行方法。
第十册《道教史丛论》:《道教史丛论》收入了从上古至今的道教史论文及一本小册子《道教文化》,如果和作者的另一著作《道教史发微》合观,已然勾勒出中华道教史的整体面貌。
第十一册《道藏书目提要》:《道藏书目提要》择取《道藏》286种文献写作提要,每篇提要介绍该文献的史实和内容,并阐明其意义,对编撰道教史和研习道教文献者提供了有用的线索。
第十二册:《易则神形篇〈内经〉七篇大论述义》:《易则》展示了河图、洛书的先后天体用变化,其中的《易范合论》尤其有重要价值。《神形篇》是以五进制撰写的“拟经”,堪比汉代扬雄的《太玄经》。《〈内经〉七篇大论述义》阐发了《易》与中医的关系,追溯了中医的理论根源。
第十三册《易学史入门论吾国文化中包含的自然科学理论》:《易学史入门》关注易学如何为初学者所理解。《论吾国文化中包含的自然科学理论》思考易学如何与西方学术相融合。
潘雨廷先生(1925—1991),上海人,当代著名易学家。生前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上海道教协会副会长。潘雨廷先生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师从周善培、唐文治、熊十力、马一浮、杨践形、薛学潜等先生研究中西学术,专心致志于学问数十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在国内外有相当的影响。潘雨廷先生毕生研究的重点是宇宙与古今事物的变化,并有志于贯通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联系,对中华学术中的《周易》和道教,有深入的体验和心得。潘雨廷先生著述丰富,其研究涉及多方面内容,具有极大的启发性。他的著作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本书由张文江根据潘雨廷夫人金德仪女士保存的遗稿整理而成。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匠心独运,它不是按时间顺序机械地铺陈,而是以几个关键的哲学命题为锚点,展开对易学史的立体扫描。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中引入的比较文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这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学术梳理变得生动有趣。例如,他将早期爻辞的巫术色彩与同时期其他文明的占卜传统进行对比,成功地论证了中华文化在处理不确定性问题上的独特哲学倾向。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处理涉及哲学本体论的议题时,没有陷入玄而又玄的泥潭,而是总能迅速回归到具体的文本和历史语境中去寻找支撑点。这种平衡感把握得极好,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高度,又不失脚踏实地的文献功夫。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变易”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从一个抽象的哲学名词,变成了一个具有鲜活历史生命力的文化实践。
评分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激情,作者显然是将毕生心血倾注在了对“发微”二字的实践上。他的笔触如同手术刀般精准,直指易学发展过程中那些被前人忽略或轻描淡写的细节。比如,他对汉代易学从义理到象数的转型过程中,官方意识形态如何介入并塑造了“象数派”的形成,进行了非常精彩的论证。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挖掘,绝非简单的文献堆砌,而是建立在对大量出土文献和传世古籍的反复比对之上的。其中对于宋代理学兴起后,易学又如何被“内化”并服务于心性论的探讨,更是令人拍案叫绝。作者的叙事风格,不像传统史家那样刻板,而是带着一种历史的温度和对先贤的敬重,仿佛在与他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对于任何想要深入探究易学“如何成为易学”的严肃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不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易学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更在于它成功地将“史学”的方法论融入了“哲学”的研究之中。作者的文字风格沉稳、内敛,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厚的学养,几乎没有一句是多余的套话或空泛的赞美。他对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比如唐代以后易学逐渐边缘化,转入民间或转向对术数层面的关注,这一过程的论述尤其精彩。他并没有将此视为一种“衰落”,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分流”和“专业化”的必然结果,并详尽分析了这种分流对后世儒学整体结构的影响。这种宏观与微观结合、价值判断与事实描述并重的写作手法,使得本书的学术价值非常突出。对于致力于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学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考坐标和分析范式。
评分这本《易学史发微》的作者显然对先秦思想史有着极深的造诣,通读全书,我仿佛跟随他穿越回了那个充满哲思与辩论的时代。尤其对早期易学与阴阳五行学说的演变脉络梳理得极为精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卜筮实践如何逐渐升华为一套成熟的宇宙论,中间的关键人物和思想转变点都被他一一拈出,并进行了极其考据严谨的分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易学思想与其他诸子百家思想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影响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学派在“天人合一”这一核心命题上的分歧与融合。这种将易学置于整个先秦思想宏大图景中考察的方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这部古老经典的理解深度,让我看到了其作为思想史核心支柱的地位。阅读过程中,那些关于不同版本《易经》传文的细微差异,以及历代大儒对此的争论,都如同在我面前徐徐展开,让人对传统学术的严谨性油然而生敬意。
评分坦白说,初翻此书时,我对它能否提供新的见解抱持怀疑态度,毕竟易学史研究已然汗牛充栋。然而,作者在对“易学史”进行“发微”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批判性思维。他大胆地质疑了一些长期以来被奉为圭臬的定论,特别是关于魏晋玄学与易学复兴之间关系的传统论述,作者提出了一个更具张力的解释模型,强调了社会危机感对哲学形态转变的驱动作用。这种敢于“翻案”的勇气,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史料的重新诠释之上。行文间,作者大量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将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对同一卦象的解读放在一起进行细致剖析,这种“横向比较”的方法,极大地凸显了时代精神对诠释学的影响。全书论证逻辑严密,推理过程清晰,读来令人心悦诚服,也激发了我对相关一手资料的进一步探索欲望。
评分潘先生的书,整理出版是一件很好的事,内容精深,值得好好琢磨
评分好
评分凑了一套,没活动太要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好书就值得拥有和收藏,下次再来
评分好书就值得拥有和收藏,下次再来
评分和描述的一致,快递员服务好。
评分好
评分好书就值得拥有和收藏,下次再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