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著作集(第1卷)·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逻辑理性批评研究

胡塞尔著作集(第1卷)·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逻辑理性批评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胡塞尔(Husserl E.) 著,李幼蒸 编
图书标签:
  • 胡塞尔
  • 现象学
  • 逻辑学
  • 形式逻辑
  • 先验逻辑
  • 理性批判
  • 哲学
  • 德国哲学
  • 著作集
  • 逻辑理性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628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11815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胡塞尔著作集 第1卷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5
字数:30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胡塞尔著作集(第1卷)·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逻辑理性批评研究》为作者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完整的重要经典之作,曾被作者称为自己全部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此书为《逻辑研究》出版二十余年之后作者再次专注于现象学和逻辑学关系的集大成之作,在其晚年一气呵成。全书分为导论、预备性思考以及两部分正文,共计107节,另附作者所加的三个附录。正文中两部分的标题为:“客观形式逻辑学的结构和范围”和“从形上逻辑学到先验逻辑学”。中译本根据1929年原版重印本译出,翻译过程中参考了《胡塞尔著作集(第1卷)·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逻辑理性批评研究》著名法泽本(泽者为本书研究专家巴什拉)和胡塞尔弟子肯恩斯的著名英译本。

作者简介

胡塞尔(1859-1938),德国犹太裔哲学家,20世纪欧陆影响卓著的哲学思潮“现象学”的奠基人,现当代西方思想界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曾先后任教于哈尔、哥廷根、弗莱堡大学。《全集》出版已逾40卷。胡塞尔现象学以数学和逻辑学的理性主义为模型,强调在心理、精神、文化、思想领域内的思维严格理性化实践,以期为主体性范畴奠定坚实的理性基础,故可被视为“西方心学”传统内的第一宗师。

李幼蒸,1936年生,旅美学人,国际符号学学会副会长(2004-2014),主要研究方向:现象学、符号学、解释学、仁学伦理学。著有《结构与意义》、《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理论符号学导论》等十余部专著,另有《野性的思维》、《哲学和自然之镜》、《小说的准备》等十余部译著。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
预备性思考
1 出发点:逻各斯一词的意义:言语 思想 思想内容
2 语言的观念性。排除相关问题
3 作为“思想”表达的语言。广义思想作为意义构成的体验
4 适合意义功能的“思想”之本质界定问题
5 将逻辑学临时界定为先天科学理论
6 逻辑学的形式特性。形式先天性和偶然先天性
7 逻辑学的规范性功能和实践性功能
8 逻辑学的双侧性;其主题学的主观方向和客观方向
9 “客观的”或“实证的”科学之直接主题学。双侧性科学的观念
10 历史心理学和主观方向的科学主题学
11 传统逻辑学的主题学倾向

第一部分 客观形式逻辑学的结构和范围
A 从传统逻辑学通向形式逻辑学的完整观念
第一章 形式逻辑学作为命题学分析
12 纯粹判断形式观念的发现
13 判断的纯粹形式理论作为第一形式逻辑学科
14 一致性逻辑学(无矛盾性逻辑学)作为形式逻辑学的第二层级
15 真理逻辑学和一致性逻辑学
16 为明证性区分奠定基础的命题学的层级区分
17 “清晰判断”本质属[Wesensgattung]作为“纯粹分析学主题”
18 纯粹分析学的基本问题
19 纯粹分析学作为真理之形式逻辑学基础
20 逻辑原则及其在纯粹分析学中的类似者
21 含混的和清晰的“同一”判断间相符性的明证性。最广义的判断概念
22 作为纯粹逻辑语法的命题学形式理论的领域概念为最广义的判断
第二章 形式命题学 形式数学
23 传统逻辑学的内在统一性及其在形式数学中的地位问题
24 一种形式本体论的新问题。作为形式本体论的传统形式数学的特性
25 形式命题学和形式本体论之间的主题学区别性与实质相关性
26 形式命题学和形式数学之间统一性问题被掩盖的历史原因
27 《逻辑研究>中形式本体论观念的引入
第三章 演绎系统理论和复多性理论
28 形式逻辑的最高层阶:演绎系统理论或复多性理论
29 法则科学的形式化还原和复多体理论
30 黎曼以来的复多体理论
31 一种复多体之严格概念 或一种“演绎的”、“法则性的”系统之严格概念;由“确定性”概念对其加以解释
32 一种复多体理论的最高观念 作为一种关于复多体形式的法则性科学
……

第二部分 从形上逻辑学到先验逻辑学

精彩书摘

在本书第二部分中,主题是主观逻辑学问题,这仍然是与有关作为一种科学理论的形式逻辑学的持续的深思相联系的。于是在此描绘了从形式逻辑学向先验逻辑学过渡的自然之路。心理主义的怪影在开始部分出现了,我们在《逻辑研究》卷一多次讨论的与心理主义斗争的特殊意义将重新以更坚定的方式加以阐明,同时我们将为在以后很久才进行阐明的“先验心理主义”提前作出重要准备。于是与逻辑主题学相关的一系列逻辑认知前提被揭示出来,并渐渐地引生这样的明见:一切在科学和逻辑学中所讨论的和必定讨论的主观方向的意义问题,不是有关自然人的主体性问题或心理学问题,而是先验主体性问题,也即在(我所提出的)先验现象学意义上的先验主体性问题。在继续深入的讨论中获得了这样的明见:一种真正哲学的逻辑学,一种在一切方面阐释真正科学本身的本质可能性的科学理论,因此能够引导真正科学的发展,后者只能够在一种先验现象学关联域内进行。遵循素朴实证性的历史逻辑学,在其素朴的直接性中处理显见的真理问题,显示为一种幼年期的哲学。一种有关观念性意义形成的独立发展的逻辑学,也像一般实证科学一样是非哲学的,它本身欠缺一种据之可能实行最终自理解和自证明的原初真实性;因此它也不具有任何帮助实证科学超出其实证性的规范。此实证性的非哲学特征正在于:科学,由于不理解自身的成就,意向性所施与的成就(此成就始终未成为科学的主题),它就没有能力阐明其领域及理解其领域之概念的真正存在意义——于是,在固有的、最终的意义上,未能讨论所谈到的存在者[Seiende]具有何种意义,并且没有谈到此存在者假定着什么意义视界,而此视界正是参与意义规定的。
与一种所谓自主的、基于充分明证性的形式逻辑学之独断论素朴性相联系的,是一种认知理论的素朴性,此理论以外在的和后续的方式加于逻辑学,它提出着和回答着有关起源及有效性的普遍问题,但不可能再改变客观逻辑学效力之绝对性。
……

前言/序言


《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逻辑理性批评研究》(胡塞尔著作集·第一卷) 一、 历史的序曲:形式逻辑的奠基与局限 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逻辑一直是探究真理、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石。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以降,形式逻辑以其严谨的推理规则和清晰的结构,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并在科学、哲学等众多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研究的是推理的形式结构,即命题之间的关系,而不关心命题本身的具体内容。例如,如果“所有A都是B”,且“C是A”,那么我们便可推断出“C是B”。这种推理形式的有效性,无论A、B、C代表什么,都是独立的。 形式逻辑的强大之处在于其普遍性和客观性。它提供了一套判断推理是否有效的标准,帮助我们避免逻辑谬误,保证思维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在数学、物理学等以形式化为重要特征的学科中,形式逻辑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如同精确的尺规,帮助我们丈量和构建复杂的理论大厦。 然而,正如任何科学理论都有其历史局限性一样,形式逻辑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其不足之处。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哲学领域,尤其是对意义、认识和意识本身进行深入探究时,形式逻辑的局限性便日益显现。形式逻辑的分析停留在命题的表面结构,对于命题所指涉的意义,以及这些意义是如何被理解和建构的,却鲜少触及。它能够分析“P蕴含Q”的有效性,却无法回答“P为何是真的”或者“我们如何认识P”这样的问题。 二、 意识的维度:先验逻辑的崛起 正是在对形式逻辑局限性的深刻反思中,埃德蒙德·胡塞尔,这位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开启了他的思想革命。他认识到,要真正理解逻辑的本质,以及人类如何拥有逻辑能力,必须超越形式的框架,深入到意识的活动本身。胡塞尔提出的“先验逻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先验”(transcendental)一词,在胡塞尔的哲学体系中,并非指代超越经验世界的某种形而上的存在,而是指向一种“先于”任何特定经验,但又是构成所有经验可能性的意识结构。它关乎的是意识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组织和赋予世界意义。简单来说,先验逻辑关注的不是推理的形式,而是意识在进行推理时所采取的“方式”,即意识如何“认识”以及“把握”逻辑原则。 胡塞尔的先验逻辑,旨在揭示构成逻辑思维可能性的先验意识条件。它探讨的是,是什么使得我们能够理解并运用逻辑规则,是什么使得我们能够区分真与假,又是什么使得逻辑规则本身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他认为,逻辑的意义并非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而是深深地根植于意识的先验结构之中。我们之所以能够理解并相信逻辑规则,是因为我们的意识本身就具有某种先验的、结构性的倾向,使得我们能够以特定的方式来组织我们的经验和思想。 三、 批判的锋芒:对逻辑理性的深刻反思 《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逻辑理性批评研究》一书,正是胡塞尔对其核心思想的一次系统性的阐释和辩护。他并非要否定形式逻辑的价值,而是要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批评性研究”(kritische Untersuchung)。这种批评,不是要颠覆,而是要阐明,要将其放置在更广阔的哲学视野中进行审视。 本书的“批评研究”体现在多个层面: 对形式逻辑的根源进行追问: 胡塞尔深入追问,形式逻辑的抽象规则究竟从何而来?它们为何对我们的思维具有如此强大的约束力?他认为,形式逻辑的有效性并非来自某种先验的、独立于意识的“真理领域”,而是源于意识本身对“意向性”(intentionality)的运用。意向性是意识的根本特征,即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当我们进行逻辑推理时,我们的意识活动总是指向某些命题、概念或关系,并以特定的方式来处理它们。 揭示逻辑思维的意识基础: 胡塞尔强调,逻辑思维并非一种纯粹机械的符号操作,而是与意识的能动性、理解力以及意义赋予活动紧密相连。他通过“现象学还原”(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的方法,暂时悬置关于世界存在的断言,而专注于直接呈现于意识之中的经验本身。在这种纯粹的意识活动中,他发现了逻辑思维的先验基础,例如,我们之所以能够理解“同一律”(A是A),是因为我们的意识具有一种对同一性的先天把握能力。 批判逻辑实证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局限: 在胡塞尔所处的时代,逻辑实证主义和纯粹形式主义思潮兴起,试图将逻辑还原为纯粹的形式演算,并以此作为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胡塞尔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认为,这种做法割裂了逻辑与意义的联系,将逻辑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指出,逻辑规则的有效性最终要回到意识对意义的理解上来。例如,逻辑蕴涵“P蕴含Q”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在意义的层面上,Q的真理隐含在P的真理之中,而这种隐含关系是意识所能把握的。 构建“逻辑科学”的理想: 胡塞尔并非要将逻辑“心理学化”,即将其还原为个别意识的心理过程。他所追求的是一种“逻辑科学”,一种能够揭示逻辑普遍有效性的先验基础的科学。这种科学,既要关注逻辑的形式,也要关注其意义的来源和确证,最终要回到对意识的先验结构的研究。他希望通过先验逻辑的研究,为所有的科学,包括数学、自然科学以及他自己开创的现象学,提供坚实的基础。 四、 核心概念的阐释 为了理解胡塞尔在本书中提出的思想,几个核心概念至关重要: 意向性(Intentionality): 这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概念,意指意识的“关于性”,即意识总是指向并关涉着某种对象。无论是感知、回忆、判断还是想象,意识都不能是空洞的,它必然有其“指向”。逻辑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活动,同样具有意向性,它指向的是命题、概念、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意向分析(Intentional Analysis): 这是胡塞尔研究意识的独特方法。它通过对意识活动的目的性、结构性以及意义的分析,来揭示意识的运作方式。在逻辑研究中,意向分析被用来揭示逻辑思维是如何通过把握概念、判断以及推理来构成意义的。 先验意识(Transcendental Consciousness): 指的是构成一切经验可能性的普遍的、先天的意识结构。它不是指某个具体的个体意识,而是指所有个体意识共同拥有的、构成其经验性的普遍条件。先验逻辑的研究,正是要揭示逻辑思维的先验意识条件。 “事物本身”(Things-in-themselves)与“意义”(Meaning): 胡塞尔区分了作为实体存在的“事物本身”和意识赋予它们的“意义”。逻辑推理关涉的是意义的结构和联系,而不是脱离意识的“事物本身”。形式逻辑仅仅处理抽象的符号和关系,而先验逻辑则追溯这些符号和关系之所以能够被理解和有效的原因,即它们在意识中的意义。 五、 导向未来:对当代思想的启示 《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逻辑理性批评研究》一书,不仅仅是对逻辑哲学的一次深刻梳理和批判,更是一次对人类理性本质的探索。胡塞尔的研究,为我们理解逻辑的真正价值和根源提供了新的视角。它提醒我们,逻辑并非一种僵死的规则体系,而是与我们理解世界、认识自身的能力紧密相连的意识活动。 本书的研究,对于理解包括数学基础论、语言哲学、认识论,乃至人工智能的哲学困境等一系列当代哲学问题,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胡塞尔的洞见,促使我们重新思考: 数学的根基: 数学是否仅仅是形式演算?其公理和定理的真理性究竟来自何处? 语言的意义: 语言的意义是如何产生的?逻辑如何构成语言理解的基础? 人工智能的可能性: 机器能否真正地“理解”逻辑,还是仅仅在模仿形式推理? 胡塞尔的先验逻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超越狭隘形式主义的哲学框架,引导我们去探索逻辑理性背后更为深刻的意识维度。阅读本书,就是踏上一段严谨而富有挑战性的思想旅程,一段深入探究我们自身理性能力之源泉的旅程。 本书精要: 本书以对形式逻辑的深入剖析为起点,揭示了其在解释意义和认识的本质方面的局限性。随后,作者转向“先验逻辑”的领域,旨在揭示逻辑思维赖以成立的先验意识条件。通过现象学的方法,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逻辑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是如何在意识的意向性活动中得以确证的。它并非否定形式逻辑的价值,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哲学背景下,揭示了逻辑理性深植于意识结构之中的本质。本书是理解胡塞尔哲学体系,特别是其对逻辑和理性的深刻洞见的关键著作,对于构建稳固的知识体系和哲学基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买了精装版本,书的纸张质量非常好,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这对于我这种习惯做笔记的读者来说非常重要,不用担心墨水洇开。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改变了我对“思考”的耐心程度。以前看书,如果一个段落读不懂,我可能会直接跳过去,或者找个更简单的解释。但面对这本书,我发现我不能这么做,因为作者的每一个论证步骤之间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跳过一个环节,后面的推导就可能变得空中楼阁。因此,我学会了放慢速度,甚至需要花半个小时去琢磨一个复杂的从句结构,确保我完全理解了其中蕴含的逻辑关系。这种慢阅读的体验,反而带来了一种奇特的满足感——不是因为掌握了知识点,而是因为成功地跟上了一个大师的思维步伐。这本书就像是一座需要攀登的智力高峰,虽然过程气喘吁吁,但登顶后俯瞰的风景绝对值得。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带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畏惧的心情。毕竟“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这些词汇本身就自带一种高冷的学术光环,让人有点望而却步。我是一个对哲学史略有涉猎的爱好者,但要深入到这个层次的细节探讨,还是头一次。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初看之下,确实是那种典型的德式哲学的严谨和冗长,句子结构复杂得让人有点想哭。不过,一旦你适应了作者的节奏,你会发现,那种层层递进、不厌其烦的论证过程,恰恰是它魅力的所在。它不是在告诉你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在展示一个思想家如何一步步构建起一个无可指摘的逻辑大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前人思想脉络时的那种细致入微,仿佛在进行一场考古发掘,把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概念碎片重新拼凑起来,展示出它们原本的清晰轮廓。每次合上书,我都会有一种感觉:我的思维的“肌肉”似乎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变得更加紧实和敏锐了。这本书强迫你去思考“如何思考”本身,这种内省的深度是其他很多轻松读物无法给予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引人注目,那种沉稳的色调和古典的字体搭配,一下就让人感受到它厚重的学术分量。我最近刚好在整理书架,看到它放在那里,就忍不住又翻了翻。虽然我还没能完全啃完,但光是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篇章结构,就觉得充满了挑战的乐趣。我尤其喜欢出版社在排版上下的功夫,注释和正文的区分非常清晰,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简直是救星。有时候我只是随便翻到一个章节,那些逻辑推演的严密性就让我惊叹不已,感觉作者对概念的界定简直是吹毛求疵到了极致。那种对思维清晰度的不懈追求,透过纸张都能感受到强烈的力量。我记得有一次,我读到其中一个关于“直观”的论述,那种对现象背后的本质如何被逻辑结构所捕获的描绘,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关上书,在房间里踱步了好久,思考着我们日常所依赖的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认知过程,到底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这本书绝不是那种可以快速消化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需要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专注力去细细品味每一个论证的环节。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说实话,更像是一场对心智耐力的严肃考验,而不是愉快的知识获取之旅。我特别注意到了作者在处理一些经典哲学难题时所采取的立场,他似乎总是在努力避免任何形式的模糊和折衷,力求将问题彻底“消解”在最纯粹的逻辑形式之下。这种近乎偏执的清晰度,让这本书读起来有点“冷峻”,缺乏一些温暖人心的故事或引人入胜的案例。但正是这种冷峻,保证了其论述的纯粹性。我发现,那些关于“意义”和“指称”的讨论,在本书中被提升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抽象高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日常使用语言的随便性。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书,是用来训练思维精确度的“重型器械”,而不是一本用来放松或消遣的读物。它要求你放下所有既有的哲学偏见,从最基础的公理出发,重新审视一切。对于任何严肃的学术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块不可绕过的基石。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开篇部分对我来说有点艰涩,我不得不借助一些辅助性的导读材料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但我坚持下来了,因为我发现,一旦度过了最初的“逻辑门槛”,后续的内容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是当作者开始探讨那些关于“可能世界”和“同一性”的本质区别时,我简直要拍案叫绝。那种对语言和概念边界的精准切割,让人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哲学精确性。我发现自己开始在日常对话中,不自觉地去分析对方话语中的隐含预设和逻辑跳跃点,这让我对人际交流中的误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呈现了某个逻辑理论,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一个被彻底还原为清晰、可分析的结构的世界。我不是逻辑学专业的学生,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逻辑之美,那种纯粹的、不含情感杂质的结构美感,简直让人沉醉。

评分

三、 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的情况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慢慢研读

评分

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钞录或笔记。

评分

一如既往的晦涩之作!

评分

心理学:《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中文第八版翻译为《对伪心理学说不》

评分

机械:《最大的小发明:螺丝与螺丝刀》(这个应该可以算作机械类的吧?)

评分

还没看,不过认真读肯定有收获~

评分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曹天元(薛定谔的猫。。= =)

评分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酝酿,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开始部分显露于《理性》、《骗子》这些1942年之前创作的故事中, 到了1942年3月,阿西莫夫发表了《转圈圈》这个故事,水星采矿机器人围着矿区进退两难的时候,机器人机械师多诺凡和鲍尔从“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开始分析机器人“失常”的缘由——这是阿西莫夫首次提出“机器人学三大法则”,作为机器人正子脑中最根深蒂固的三个原则,也是机器人一切行为的根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