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多法律较为成熟的国家,法律经济学已在其法学和法学院里,由一席之地而渐渐成为不可或缺,甚至成为主流。在各级法院和最高法院里,法律经济分析已经登堂入室而且高居厅堂之上。本书立基于真实世界,对照传统的“规范法学”,明确提出“实证法学”的概念。全书不用方程式、数学。主要运用的是文字叙述,以及简单易懂的辅助图形。
熊秉元著作和文章的特点是语言浅、道理深。《法的经济解释》又是一例。熊兄自己将其定位“为法学院的新鲜人而作”是恰当的,便于“直接和学子/读者对话”也是可以预见的。他常讲,“真佛只讲家常话,道理可以浅中求”。我深信此言不谬。
——于立(天津财经大学原副校长,
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
各种社会现象,都是由人类行为汇集而成,社会科学的功能,就是针对社会现象(而非自然现象),尝试提出合情合理的解释。本书分为四篇,第一篇的前四讲,就是构建社会科学的基本架构。第五讲是案例分析,把基本架构和社会现象作一联结。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者而言,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可以“以理解之”!法律的形成和变迁,也是社会现象之一。对于法律的基础,传统法学多是立基于道德哲学。相形之下,社会科学追本溯源,由初民/原始社会开始,描述法律的出现、性质以及道德的功能。第二篇的意义,是在第一篇的基础之上,建构“实证法学”。
正义的理念,贯穿法学和司法运作。由社会科学的角度,还有其他关键性的因素,对法学和司法运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第三篇里,将探讨重要的影响因子:信息,是隐身于法学内部的主导力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样的道理,要学好法律,好先掌握学习的态度、方向和技巧。第四篇的各个讲次,就是针对“学好法律”娓娓道来。而且,更进一步阐明,如何体会法学的智慧结晶,如何优游于法学的智慧资产财富之中。
熊秉元,台湾地区家喻户晓的经济学家,曾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推翻著名的“科斯定理”。在华人经济学界,与张五常、黄有光、林行止并称为“四侠”,现为浙江大学“千人计划”特聘教授(法学专业),并担任多所国内外高校兼职教授。
著名法律经济学家。台湾大学经济系毕业,美国布朗大学取得硕博士学位后,返回母校,在台湾大学经济系暨研究所任教二十余年,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经济学和经济学方法论。目前为浙江大学法律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近年来在两岸推展“法律经济学”,渐有成果。两岸四地主要大学的法学院里,担任讲座教授的经济学者,他是首位,也是目前的一位。
熊秉元还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散文家。1993年,推出首本经济学散文集《寻找心中那把尺》,即获选为“金鼎奖”推荐著作。目前,熊秉元已有两篇文章被选为台湾高职国文课本的课文,是华人经济学家中获此殊荣的人。新著作《优雅的理性: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正义的成本:当法律遇上经济学》备受好评,并入选多种“年度著作”榜单
第一篇 分析架构
第一讲 分析架构和层次 / 第二讲 行为特质和规则 / 第三讲 加总和均衡 / 第四讲 变迁 / 第五讲 借刀杀人,刀当何罪?
第二篇 法律的由来
第六讲 原始社会的律法 / 第七讲 罪与罚 / 第八讲 刻画道德 / 第九讲 政治过程和法律 / 第十讲 七年之痒特效药问世?
第三篇 法内法外
第十一讲 司法运作和贴标签 / 第十二讲 司法运作和放讯号 / 第十三讲 信息和司法运作 / 第十四讲 社会科学的养分 / 第十五讲 虚拟的权利,权利的虚拟
第四篇 游于艺
第十六讲 单一权威和第六伦 / 第十七讲 无知之幕与科斯定理 / 第十八讲 学海优游益智游戏 / 第十九讲 学好法律 / 第二十讲 冲突不是坏事
降低成本,是行为主要的驱动力,也会清楚或隐晦地反应在律法里,无论是成文法还是不成文法的传统。美女与野兽,两岸的两案前不久,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发生老虎伤人的意外事件,备受热议。几年前,台湾也发生过老虎伤人的事故。站在法学教育者的立场,值得由对比分析里,萃取有意义的法学思维,除了有益法理的发展,也希望能对社会大众有参考的价值。首先,是发生在台湾的老虎伤人事件。苏联解体之后,很多演艺人员到世界各地去表演,包括芭蕾舞星、歌唱家、魔术师等。其中,一个马戏团,到台湾去巡回演出。有一天,马戏团要载运一只老虎,从甲地送到乙地。装笼后,笼子上明确告示:?“老虎危险,请勿靠近?。”小货车行经某一个十字路口,刚好碰上红灯停下。一个38岁的女性经过,想摸摸老虎的毛,手伸进笼子,老虎一回头,咬断了她的手。很明显,这个意外涉及两方面:38岁的女性,以及载运方/马戏团。这个纠纷,如果双方不能和解,法庭如何判断,比较合理?利用时间轴,图2-2呈现了几个重要的时点:t1老虎装笼,t2货车开到十字路口,停下,t3女士伸手拍虎屁,t4女性的手少了一截,t5双方打官司,分出是非!其他时点,譬如车行哪些路线,哪个十字路口停下,等等,并不重要。那么,由图2-2来看,法院该如何斟酌较好呢?在马戏团和美女这两方里,谁应该负多少责任?理由何在?
图2-2美女与野兽图2-2在我面对的各种场合里(包括法官和检察官),很多人都认为:女生要负主要责任(超过50%),因为已经有警告标示,又是38岁的成年人。在图2-2里,这个思维隐含着,t2是关键的时点,因为在这个时点上,美女出现,准备出手。然而,考虑这个意外的前因后果,t2不是重要的时点,t1才是关键所在。原因也很简单:老虎的习性动作,马戏团和载运方最了解。只要在装笼的时候,以很低的成本采取防范措施,就可以避免后面的意外。譬如,把老虎装笼之后,放在一个更大的笼子里,即使手长如姚明者,也碰不到内层的笼子,不就没事了吗?或者,在笼子的内层,铺上一层细密但通风的防护网。或者,在笼子外面罩上一个深色防护布套,留下通气口。这些简单的措施,都可以防范不幸事件。还有,很多人认定:老虎危险是常识,而且又有警告标示。38岁女性去招惹,当然自己要负主要的责任。然而,稍稍琢磨,这种判断是自相矛盾,逻辑上站不住脚。试想:如果她知道老虎危险,难道还会把手伸进去吗?可见得,逆向推论:她并不知道老虎多么危险!也就是,由此可以引发一个法学上有趣的概念,什么是?“危险?”?危险,至少可以分成两类:精确的(precise)危险和模糊的(vague)危险。热水烧开了,100°C,你知我知,摸了会烫手,这是精确的危险,因为有实实在在的生活经验作基础。然而,一般人看到老虎,是在电视节目或动物园里,时间有限又隔得远,老虎危险,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当然,家里有“母老虎”的人,对于?“母老虎?”的凶猛程度,会了解得多一些!(作业:浙江的钱塘潮,隔一段时间总有几人被卷进溺死,而且几乎都是外地人,为什么?)因此,基于以上这两点主要考虑,马戏团/载运方当然要负主要(甚至是绝大部分)的责任。在逻辑上,和?“宠物伤人,饲主负主要责任?”一致——遛狗时,让爱狗戴个嘴套,成本很低,却能避免潜在的意外不幸事件。八达岭的意外,情节可以简述:在野生动物区,一位女士下车被老虎衔走,母亲情急下车,也被攻击。最后,母亲当场死亡,女士也重伤。这件意外的责任归属,也相当清楚:根据“最小防范成本”,在野生动物区里,只要游客遵守园方事前的提醒不要下车,自然就不会有意外发生。所以,和台湾的情节刚好相反,是这位女士要负主要的责任。台湾的老虎伤人案,载运方要把危险的老虎好好关在笼子里(fencein);八达岭的老虎伤人,游客要把危险的老虎挡在车体外(fenceout)。做法虽然不同,但是抽象来看,都符合“最小防范成本”。除此之外,在另外一个层次上,还可以进一步琢磨这两件意外所涉及的法理。具体而言,这和“野生动物园”的性质有关,一般动物园里,动物被铁笼栅栏等隔绝,和游客有一段距离。但是,野生动物园让游客(在车内)置身在野生动物之中,园方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要远远超过一般。因此,野生动物园的门票,要高过一般动物园20%以上。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前者的风险高,而是要布置“原汁原味”的野生情境,成本高昂。换句话说,在野生动物区里,野生动物是主流价值,游客们不该有干扰动物的举动。相形之下,在台湾的案例里,一般市民的正常生活是主流价值,载运老虎的货车,是把危险的东西带到一般人的正常生活里,自然要承担主要的责任。这个观念,在生活里还有许多事例。去过香港(和英国)的游客,或许都注意到:在人行道的路口,地面上都用白色油漆漆了醒目的大字“向右看”(LookRight)。原因很简单:在香港(英国习惯),开车是靠左,因此,要提醒外来游客,过马路时该看来车的方向,是右边而不是左边。在香港(英国),当地人的开车习惯,是主流价值,外地的游客,就像置身野生动物区的游客一样,要尊重当地的主流价值。美女与野兽案,是真实世界里有血有肉的情景。由降低(最小)成本的角度,很容易掌握处理案情的方向。这意味着,降低成本是人们行为主要的驱动力,这个特质也会(也应该)反映在法学的思维里。传统法学教育里,也经常提到“法益”,可是,凭借的多半是论述者个人的经验或直觉。相形之下,经济学的成本效益,都是由真实世界具体现象归纳而出。成本效益的概念,可以解读诸多社会现象,同样的,也可以成为法学工具箱中的一种工具,有助于思索各种法学问题。一言以蔽之,两岸的老虎伤人等,都是不幸的意外事件。往者已矣,对法律学者而言,则是活生生的教材,值得究其曲直,教育社会大众!许霆事件在中国大陆,许霆案广受瞩目,网络讨论以万千计。由经济分析和降低行为成本的角度着眼,其实脉络分明,一清二楚。许霆案的情节简单,年轻人去提款,提款机吐出钞票而存款数目不变。诱惑之下,许霆前后领去十余万现金,符合?“金额特别巨大?”的标准。逃亡不久被逮,初审判决:盗领金融机构巨额资金,据为己有,无期徒刑!判决合理与否,不妨稍稍评估一下:在许霆和金融机构这两者之间,由谁来防范这个不幸事件,成本较低?许霆,不过是个倒霉的年轻人,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方,禁不起诱惑,犯下意志不坚的错误。而且,每个人不妨自问:如果自己面对同样的情境,看到钞票不断吐出,而存款金额不变,有多少人能禁得住诱惑,把钞票原璧归赵,还给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如果金融机构在计算机程序上,多设几道防护措施,自然可以避免这种情境出现。两相对照:一个是要千千万万的许霆,都能不受诱惑;一个是要金融机构调整计算机程序——哪一种比较容易,成本较低?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这一次重判许霆,下一次再有类似的计算机失误出现时,另一个倒霉鬼(可能是你我)又可能受不住诱惑而犯错。这有点像天上掉下陨石,砸到谁,谁就倒霉。相反的,如果这次把主要责任归咎到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必然立刻调整计算机程序,避免再出现类似的失误。不只这家金融机构剑及履及,所有其他的金融机构也会风行草偃,立刻跟进。未来再出现许霆的机会,必然大幅降低。试问:对整个社会而言,哪一种处理比较好?小结美女与野兽案和许霆案,都是真实世界里有血有肉的情景。由降低(最小)成本的角度,很容易掌握处理案情的方向。这意味着,降低成本是人们行为主要的驱动力,这个特质也会(也应该)反映在法学的思维里。传统法学教育里,也经常提到?“法益?”。可是,凭借的多半是论述者个人的经验或直觉。相形之下,经济学的成本效益,都是由真实世界具体现象归纳而出。成本效益的概念,可以解读诸多社会现象;同样的,也可以成为法学工具箱中的一种工具,有助于思索各种法学问题。
……
一本让我“上头”的法经济学入门读物,颠覆了我对法律的刻板印象。 我必须承认,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法经济学”这个词是有些陌生的,甚至觉得它听起来就挺“硬核”。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觉得,原来法律和经济学结合起来,竟然如此有趣且富有启发性!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完全没有那些枯燥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像在讲一个精彩的故事,将法律规则背后的经济逻辑娓娓道来。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如何将一些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常的法律现象,用经济学的视角进行解构。比如,关于合同的履行,他分析了为什么我们需要契约精神,为什么违约行为会带来额外的交易成本,以及法律如何通过设定违约责任来规避这些成本。这种从“为什么”的角度去解释法律,比单纯记住法律条文要有趣得多,也深刻得多。 书中对于“效率”的探讨,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反复强调,法律的很多规则设计,最终都是为了追求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最大化。这一点在产权制度、侵权责任等章节的分析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让我开始思考,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法律制度,背后都蕴含着如此精妙的经济学考量。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接地气,作者善于运用生活化的例子,将一些抽象的经济学原理变得易于理解。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有“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感。它不像传统的法律书籍那样让人望而却步,而是让你主动去思考,去探究法律背后的逻辑。 总之,这是一本让我“上头”的法经济学入门读物。它成功地打破了我对法律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法律的理性、经济和实用的一面。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法律的理解提升了好几个层次,也对社会运行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强力推荐给所有想要了解法律背后逻辑的朋友们!
评分法律与经济学的完美融合,打开了我对社会运行的全新视角。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法律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总觉得它是一种强制性的约束,是限制人们行为的藩篱。然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认知世界的大门。作者以一种极其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法律与经济学这看似不相关的两个领域进行了完美的融合,让我看到了法律背后隐藏的强大经济逻辑。 书中对于“激励”的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理论推演,展示了法律规则是如何通过设定不同的激励机制,来引导人们的行为朝着更有效率、更有利于社会整体的方向发展。比如,为什么我们需要知识产权保护?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发明家的权益,更是为了激励他们进行更多的创新,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种从“激励”的角度去理解法律,比以往任何解读都来得更加深刻和透彻。 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作者能够将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法律现象,进行如此深入的经济学剖析。例如,关于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书里就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如何设计合理的赔偿机制,既能够弥补受害者的损失,又能够激励驾驶员更加谨慎驾驶。这种对社会常见问题的经济学解读,让我觉得法律并非是虚无缥缈的理论,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实践。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它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不失通俗易懂的表达。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经济学原理和法律概念阐释得淋漓尽致。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会让你欲罢不能,想要不断地探索下去。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真正启迪思维的书。它让我看到了法律的“另一张脸”,认识到法律不仅仅是规则,更是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驱动力。读完这本书,我对社会运行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对法律在其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法”与“经济”的奇妙碰撞,点燃我对法律的全新认知! 一直以来,我对法律的理解都停留在条条框框、冰冷条文的层面,总觉得它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却又遥不可及。直到偶然翻开这本书,才恍然大悟,“法”的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鲜活的经济学逻辑。作者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魔术师,将枯燥的法律条文一一解构,用经济学的语言一一阐释,让我看到了法律规则如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如何塑造着经济体的运行效率。 书里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产权、契约、侵权等基本法律概念,用经济学原理揭示了它们为何存在,以及它们如何在社会中发挥作用。读到关于产权的部分,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们会如此重视“我的”东西,为什么保护产权如此重要?书中解释,清晰的产权界定能够激励人们进行投资和创新,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这比任何单纯的道德说教都来得更有说服力。 还有关于契约的部分,我更是看得津津有味。我们每天都在签订各种各样的契约,从早上的早餐店买包子,到工作中的合同签署,无处不在。书里通过对契约理论的经济学解读,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我们需要契约,为什么契约的履行如此重要,以及违约行为会带来怎样的经济损失。这种从经济学角度看契约,让我觉得法律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规则,而是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的经济活动的润滑剂。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充满了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作者用各种贴近生活、引人入胜的例子,将复杂的经济学原理和法律条文融会贯通,让我一边阅读,一边不断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它打破了我原有的思维定势,让我看到了法律的另一面——那充满理性计算、追求效率的经济引擎。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它用经济学的视角,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法律的新窗口。读完之后,我不再觉得法律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深深感受到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经济活动的紧密联系。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思维的启迪,一次对世界运转方式的深刻洞察。
评分一本颠覆我思维的书,让我看到了法律的“另一张脸”。 我一直以为法律就是国家机器的延伸,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极其新颖的角度,将法律行为置于经济学的框架下进行审视,简直像是在解剖一个精密的机器。他没有停留在对法律条文的罗列和解释,而是深入挖掘了法律规则背后的经济逻辑和行为动机。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犯罪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以往,我总是将犯罪视为道德的败坏,是人性的扭曲。但作者却告诉我们,犯罪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理性选择”,是行为人在权衡成本与收益后做出的决策。当然,这绝不是为犯罪开脱,而是揭示了如何通过改变成本(例如提高惩罚力度)或改变收益(例如提供更多合法就业机会)来有效遏制犯罪。这种分析方式,虽然听起来有些冷酷,却异常深刻地揭示了社会问题的本质。 书里对合同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们都知道合同是约定,但为什么有些人遵守合同,有些人却选择违约?作者从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等经济学角度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让我明白,法律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如何设计规则,以激励人们履行契约,从而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整体效率。这种对“规则”本身的经济学思考,让我看到了法律设计的智慧。 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能够将如此抽象的经济学理论,与具体的法律实践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他提出的每一个观点,都有扎实的理论支撑,同时又紧密联系现实世界的案例,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这本书就像一座宝库,不断地向我展示着法律背后隐藏的经济学原理,让我忍不住反复品味。 总的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思维方式的重塑。它让我学会用经济学的眼光去观察和理解法律,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法律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中的重要作用。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揣摩的佳作。
评分一本让我“重塑”对法律看法的学术盛宴。 我一直认为自己对法律是有一定了解的,也曾阅读过不少法律相关的书籍,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我从未预料到的方式,让我对“法”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法学教科书,也不是一本简单的法律科普读物,而是一场将法律与经济学深度融合的学术盛宴。 作者用一种极其精妙的语言,将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巧妙地运用到对法律问题的解读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如何分析产权制度的演进,以及不同产权制度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优劣。这让我理解了,法律的设立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演变息息相关,并且是不断适应和进化的。 书中对侵权责任的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以往我只是简单地认为,侵权就是侵犯了他人的权益,需要赔偿。但作者却从经济学的角度,阐释了侵权法如何通过确立损害赔偿责任,来激励人们小心谨慎,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害,从而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这种对“责任”的经济学解读,让我看到了法律规则在预防和减少损失方面的深远意义。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自己曾经的某些法律认知是否过于片面。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都极具启发性,能够引导我去探索法律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他不仅仅是在介绍法律,更是在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去理解法律的“为什么”。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既有严谨的学术深度,又不乏生动的论述。即便是一些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在作者的笔下也变得清晰易懂。它让我明白,法律并非冷冰冰的条文,而是充满智慧和经济学考量的社会契约。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真正“重塑”一个人对法律看法的书。它让我看到了法律的理性一面,看到了法律如何服务于经济效率和社会福祉。这是一次非常值得的阅读体验,它将法律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非常好的书,值得法律人研读,会有很大收获。
评分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评分很好 网购书很方便 好评
评分有助对法律設計之权衡,值得阅读!
评分非常好的书,值得法律人研读,会有很大收获。
评分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评分包装和服务都非常好,书籍内容也不错
评分副标题好霸气,“法律人的倚天屠龙”,看到“倚天屠龙”这四个字,就更想了解法律这个武器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挥效力的。这本书果然没有让人失望,不但用法律知识解释了很多社会现象,还提出了很多学习法律的态度、技巧和运用法律的有效方法。好书,值得阅读!!!
评分不错。熊秉元的书买到第四本了,打通了经济和法律的学科边界,值得一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