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文学爱好者 舒尔茨与贡布罗维奇、维特凯维奇并称波兰第二共和国(1921-1939)的“先锋文学三杰”。
余华在《影响我的十部小说》一文中推荐了《肉桂色铺子》的短篇《鸟》。
内容简介
《肉桂色铺子》出版于1934年,由十五个短篇构成,取材于作者的童年与家庭,其中加入大量奇诡的想象、瑰丽的意象以及晦涩的隐喻,使现实与梦境难分难辨。文字精致而诗意,充满画面感与音乐感。本书翻译主要依据JohnCurranDavis的英译本,内容包括小说集《肉桂色铺子》的十五个短篇、《集外》的四个短篇,以及三篇随笔。
作者简介
布鲁诺·舒尔茨(1892—1942),犹太裔作家,出生于波兰的德罗戈贝奇小镇。他学过建筑,自学绘画,是一所中学的美术教师。他离群索居,沉浸在童年生活与幻想中,以文学创作调剂平淡的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的家乡被纳粹占领,身为犹太人的舒尔茨被投入集中营。1942年11月9日,在小镇街角被纳粹党卫军射杀。舒尔茨生前籍籍无名,死后凭借两册短篇小说集《肉桂色铺子》《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跻身20世纪伟大波兰语作家之列,被誉为与卡夫卡比肩的天才。其画作亦在欧洲超现实主义美术和电影领域留下深刻影响。
陆源,广西南宁人,1980年生,现居北京,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副编审、作家,出版长篇小说《祖先的爱情》《范湖湖的奇幻夏天》,翻译舒尔茨小说集《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肉桂色铺子及其他故事》。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布鲁诺·舒尔茨是一位无与伦比的作家,世界在他的文字中完成了伟大的变形。
——约翰·厄普代克
不容易把他归入哪个流派。他可以称为超现实主义者、象征主义者、表现主义者、现代主义者……他有时候写得像卡夫卡,有的时候像普鲁斯特,而且时常成功地达到他们没有达到过的深度。
——艾萨克·辛格
即便有卡夫卡存在,布鲁诺·舒尔茨仍然写下了二十世纪有魅力的作品之一。
布鲁诺·舒尔茨与卡夫卡一样,使自己的写作在几乎没有限度的自由里生存,在不断扩张的想象里建构起自己的房屋、街道、河流和人物,让自己的叙述永远大于现实。他们笔下的景色经常超yue视线所及,达到他们内心的长度;而人物的命运像记忆一样悠久,生和死都无法测量。他们的作品就像他们失去了空间的民族,只能在时间的长河里随波逐流。于是我们读到了丰厚的历史,可是找不到明确的地点。
——余华《被遗忘的布鲁诺·舒尔茨》
《肉桂色铺子》的指南,莫过于舒尔茨本人给一家意大利出版社写的梗概。 他说,《肉桂色铺子》是一个家庭的故事,它不是以传记或心理学的形式而是神话的形式讲的。
舒尔茨作为一个自己内心生活的探索者,其才能是无与伦比的,这内心生活同时也是对他的童年和他自己的创造活动进行回忆的内心生活。他的故事的魅力和新鲜源自前者,他的故事的知识力量则来自后者。
——J.M.库切《内心活动:文学评论集》
目录
肉桂色铺子
八月
显圣
鸟
人体模型
论人体模型(或创世书的第二卷)
论人体模型(续篇)
论人体模型(终篇)
尼姆罗德
潘
卡罗尔先生
肉桂色铺子
鳄鱼街
蟑螂
狂风
盛季之夜
集外
秋天
梦想共和国
彗星
祖国
随笔
传奇的诞生
现实的神话建构
来自布鲁诺·舒尔茨的创作室
译后记/ 183
精彩书摘
八月
1
七月,父亲去温泉浴场疗养,撇下我、母亲和哥哥,让我们任由炎热而灼人的苍白夏日摆布。炫目的阳光下,我们沉迷于那本宏伟的假日之书,其纸页如烧如焚,淌着金黄梨子的甜美果浆。
流光溢彩的早晨,阿德拉从外面回来,宛若波莫娜从清朗白昼的火焰中显形,她菜篮中五色斑斓、美轮美奂的朝晖不断往外倾泻:樱桃闪闪发亮,透明的表皮下汁液饱绽,神秘黑莓的芬芳比它们的口感更胜一筹,而杏子金灿灿的果肉蕴含了那些悠长下午的精髓。这首水果的纯诗旁边,她还倾倒出富含营养、状如琴键的小牛排,以及死章鱼或死海蜇似的藻类蔬菜。这堆食材是为一顿风格未明的正餐而准备的,是产自大地的绿色烹饪原料,还散发着清新质朴的乡野气息。
这个非凡夏季的每一天,在市集广场,以下事物均会穿过某座公寓楼二层一间昏暗的房屋:闪闪烁烁的寂静气流、地板上沉浸于狂热美梦的明亮方块、从白天金色的脉管深处升起的手风琴旋律,以及一遍又一遍弹奏的两三个小节的钢琴曲,它们游荡在阳光炙烤的发白人行道上,消失于正午时刻的炽焰之中。阿德拉做完家务,放下亚麻窗帘,屋内一片幽暗。各种颜色立即降低了八度,房间被阴影笼罩,犹如浸入深海,仍曚曚昽昽映照在碧波之镜里,而窗帘正承受着晴昼全部的灼热喘息,伴随午间的睡梦轻轻摆荡。
星期六下午,我和母亲通常会出去散步。穿过昏暗的走廊,我们随即迈入明朗灿烂的白昼。路人在金辉中跋涉,眼睛好像沾满了蜜糖,不得不半眯着抵挡强光。他们一个个掀唇露齿,在这熔金流布的昼间,顶着炎炎酷暑,套着千篇一律的鬼脸,仿佛烈日给每一位信徒配发了相同的面具:太阳教派的金面具。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那天凡是走在大街上的,只要交错而过,无不戴着这张面具互相致意,脸庞涂抹着厚厚一层金色颜料。他们冲对方龇牙咧嘴,展现酒神般狂放的笑容,那异教崇拜的野蛮假面。
盛暑令市集广场空空荡荡,滚烫发白,如《圣经》里描绘的荒漠般刮起热风。多刺的金合欢,从这片焦黄广场的虚无中萌发生长,闪亮的叶子在翻滚沸腾,而那一束束华贵的绿色锦缎,如同旧挂毯上编织的树丛。乍一看,似乎反倒是它们激起了一阵狂风,引人注目地摆弄自己的冠冕,其实只不过想以浮夸的弯折之姿,炫耀它们贵族狐裘般银白色底面的优雅绿荫。日复一日被风擦净磨亮的老宅子,染上了一抹广阔大气的反光,以及那些散落在绚丽苍穹最深处的色彩所存留的回声和记忆。看来大约是无数个世代的夏天已将虚假的漆层剥去,好比耐心的泥瓦匠刮掉旧屋子的发霉墙皮,使房舍的真容日渐清晰地显现,这些命运的样貌早就由生活从内部塑造而成。此刻,窗户在沉睡,空寂广场的刺眼光线把统统它们掩盖遮挡;阳台向天宇袒露自己的空虚;敞开的大门流溢着凉爽的气息与葡萄酒的馥郁。
一大群衣衫褴褛的小叫花子逃进市集广场的角落,躲避灼人热浪的扫荡,他们正在围攻一堵断垣,不断朝它扔纽扣和硬币,仿佛可以借助那些金属小圆盘构成的星象图,来破解墙面上有如象形文字的刮痕与裂缝所隐藏的真正秘密。除了他们之外,广场空无一人。不难料想,堆满酒桶的拱形入口随时都有可能冒出一匹撒玛利亚人a的驴子,在摇曳的金合欢树荫下由一根缰绳牵着,而两名侍者将伤者小心翼翼地抬下滚烫的鞍座,搀扶他缓缓走进拱廊,踏上阴凉的阶梯,抵达那个散发着安息日圣餐浓烈香味的楼层。
我和母亲继续沿着市集广场落满日焰的两侧悠闲漫步,引领我们破碎的影子掠过房屋,如同游走于琴键之上。铺路石徐徐流经我们轻盈的脚底,它们中有些呈淡粉色,好像人类的皮肤,有些呈金黄色或灰蓝色,在阳光下无不平整、温热,犹如天鹅绒,又如因受踩踏而面目全非的晷盘,通往神圣的虚无。
最终,在斯特雷伊斯卡大街的拐角,我们步入药房的阴影里。宽敞的橱窗里摆放着一大罐覆盆子汁,以象征所售香膏的清凉,使用它似乎可缓解任何疼痛。又走过几座房子,这条街道慢慢失去城镇的派头,就像一个人重返故乡的小村庄,沿路一件一件脱掉自己的节日礼服,离家越近,越是逐渐变回一名破衣烂衫的农夫。
郊区的屋舍在下沉,窗户以及其余的一切,均淹没于各自小花园繁盛的姹紫嫣红之中。形形色色的鲜花野草,已遭伟大的日子遗忘,在天光的映耀下葱茏郁勃,无声绽放,欣喜于这一停顿,并借此超越时间,在无穷白昼的边缘入梦片刻。一株饱受象皮病摧残的巨硕向日葵,花盘由粗壮的梗茎撑到半空,它身披黄色丧服,等待着哀伤的生命尾声,被自己畸形的肥大臃肿压弯。但是,朴实无华的风信子和稚气未脱的小野花无奈地站在一旁,穿着浆过的粉红色和白色的短衬衫,并不理解向日葵的悲惨境遇。
……
前言/序言
译后记
翻译本书主要依据John Curran Davis 的英译本,内容包括小说集《肉桂色铺子》的十五个短篇、《集外》的四个短篇,以及布鲁诺·舒尔茨的两篇随笔《传奇的诞生》和《现实的神话建构》。
创作谈《来自布鲁诺·舒尔茨的创作室》则译自Louis Iribarne的英译本。
翻译《肉桂色铺子》的十五个短篇和《彗星》时,参考了Celina Wieniewska 的英译本。翻译《秋天》《梦想共和国》两个短篇时,参考了Louis Iribarne 的英译本。翻译《现实的神话建构》时,参考了John M. Bates 的译文。
本书还参考了林蔚昀、施奇平、杨向荣的中译本。
最后,本书全文根据Zielona Sowa 出版社2010 年出版的波兰语版本,以及布鲁诺·舒尔茨作品网站(http://www.brunoschulz.org)的波兰语原文逐句校订。这一过程中,译者几度求助于波兰语翻译家林洪亮先生,请教过不少疑难问题,林老先生逐一认真解答,对修订译文辅益良多,译者在此向林老先生表达最诚挚的谢意。
综合比较多个英译本,译者认为,John Curran Davis 的英译
本更忠实于原文,但词句繁难。Celina Wieniewska 的英译本更清浅易懂,但行文时有省略或改动原意。Louis Iribarne 的英译本与John Curran Davis 的英译本接近,句式讲究长短搭配。无论是John Curran Davis 的英译本,还是Celina Wieniewska的英译本,皆未严格按照原文的格式划分段落,断句也多有差别,而且均存在不少脱漏,Celina Wieniewska 译本的情况尤为严重。
因此本书划分段落、断句,以及修订内容时,仔细参照了Zielona Sowa 出版社的波兰语版本。
本书的编辑出版要感谢周丽华女士、朱岳先生的大力支持和辛勤劳动,在他们的帮助下,这本译作得以完善并最终面世。还要感谢我妻子丁玎,她最先通读译稿,并提出修改意见。译文不妥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陆源
2016 年9 月25 日于北京
《时间的褶皱》 一段穿越时空的叙事史诗,一次关于记忆、身份与存在的深刻探索。 “时间,就像一条河流,有时平缓,有时湍急,而我们,不过是河面上短暂的浮萍,随着水流飘荡。” 《时间的褶皱》并非一本简单意义上的故事集,它更像是一本以叙事为载体,深挖人类情感与存在状态的哲学沉思录。作者以其独特的笔触,编织了一系列看似独立却又隐隐相连的故事,引导读者穿梭于不同的时代、地域与心境,体验个体在宏大时间长河中的渺小与不朽。 书中第一篇故事《寂静的钟楼》便如同一个引子,将我们带入一座被遗忘的古老小镇。镇中心一座高耸的钟楼,曾是时间的守护者,如今却沉默了。故事围绕着一位年轻的钟表匠展开,他受雇于修复这座古老的钟楼。然而,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机械修复。随着他对钟楼内部机构的深入了解,他逐渐发现,这座钟楼承载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小镇百年来无数个悲欢离合的记忆。每一声曾经的回响,都封存着一段被遗忘的故事。钟表匠在修复过程中,仿佛也卷入了这些往事,他开始听到那些无声的呢喃,感受到那些逝去的情绪。他发现,修复钟楼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试图重新连接过去与现在,让那些被时间冲刷的记忆重新焕发生机。 故事以一种缓慢而细腻的方式展开,没有惊心动险的情节,却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张力。作者擅长捕捉人物内心深处的细微波动,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具象化,通过钟楼的齿轮、摆锤、指针的每一次转动,唤醒读者对于自身过去的回响。当钟楼最终被修复,重新敲响那古老的钟声时,小镇似乎也从沉睡中苏醒,那些被遗忘的记忆,如同一缕缕微光,重新照亮了小镇的每一个角落,也照亮了钟表匠的心灵。他意识到,时间并非无情的掠夺者,而是记忆的载体,而他,作为时间的修复者,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记忆的守护者。 接下来的《月下花影》则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朦胧美的东方古国。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一位失意的诗人偶遇了一位神秘的女子。这位女子并非凡人,她如同月光般清冷,又如同花影般飘渺。她与诗人分享了一些关于“存在”的奇特见解,她认为,生命的意义并非在于永恒,而在于瞬间的绽放与熄灭,如同夜来香,在短暂的生命中释放出最浓郁的芬芳。诗人在与女子的对话中,逐渐解开了自己内心的束缚,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不再追求流芳百世的赞誉,而是更加关注当下创作过程中的心灵体验。 这个故事以其如梦似幻的意境,展现了东方哲学中“刹那即永恒”的深刻内涵。作者的文字如同水墨画,淡雅而富有张力,将读者的思绪引向对生命短暂与辉煌的思考。诗人最终在月光下,写下了他一生中最动人的诗篇,那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饱含着他对生命瞬间之美的深刻感悟,也献给了那位如同月下花影般,点亮他生命短暂却绚烂的女子。 《迷失的星图》故事发生在一个架空的世界,那里的人们依靠着一张古老而神秘的星图来导航人生。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星图的解读逐渐变得模糊,一代代人都在努力寻找星图的真正含义,却又不断迷失在星辰的指引之中。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探险家,他决心要解开星图的终极奥秘。他踏上了一段充满艰辛的旅程,穿越荒漠、翻越雪山,拜访智者,却在一次次追寻中发现,星图并非指向外在的目标,而是隐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这个故事借用“星图”这个意象,探讨了人类对于“方向”与“意义”的永恒追寻。作者巧妙地将外在的探索与内心的觉醒相结合,告诉读者,真正的导航并非来自外界的指引,而是源于自我对生命方向的清晰认知。当探险家最终放弃了对外在星图的执着,转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时,他才找到了真正的“星图”,那是由无数个个体的选择与经历所构成的,独一无二的生命轨迹。 《时间的褶皱》系列故事,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以一种非线性、碎片化的叙事方式来呈现。有时候,故事的跳跃性会让人感到些许困惑,但正是这种“褶皱”,如同我们大脑中的记忆,并非总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而是充满了联想与回溯。读者需要在故事的缝隙中,自己去寻找那些隐藏的联系,去拼凑出完整的图景。 作者的语言功力深厚,无论是描绘古老钟楼的斑驳石墙,还是东方夜晚的朦胧月色,亦或是浩瀚星空的神秘深邃,都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但更令人惊叹的是,他能够将这种具象化的描写,与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迷茫、希望与觉醒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的人物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考的个体,他们的经历,总能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时间的褶皱》不仅仅是一本用来阅读的书,它更像是一种体验,一种与自己对话的方式。它提醒我们,时间并非只是一个单向流动的概念,它在我们生命的每一个瞬间留下了印记,那些印记,构成了我们的过去,影响着我们的现在,也指引着我们的未来。这本书,鼓励我们去审视自己的生命,去理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它们或许就是连接我们过去与未来的“褶皱”。 读完《时间的褶皱》,你或许会感到一丝淡淡的忧伤,因为你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与无常;但同时,你也会感受到一种深刻的释然与力量,因为你明白,即使在短暂的生命中,每一个瞬间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光芒,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在时间的洪流中,留下独一无二的印记。这本书,是一次对生命深沉的凝望,也是一场关于如何与时间、与记忆、与自己和解的温柔对话。它将伴随你,在时间的褶皱里,不断探索,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