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画传

汪曾祺画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凌 著
图书标签:
  • 汪曾祺
  • 画传
  • 文学家
  • 艺术
  • 文化
  • 传记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绘画
  • 艺术传记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9261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6239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本书主要特点在于将观众引入一个由旧照片构成的、鲜活的汪曾祺个人世界。作者随着汪老的作品来到高邮,小说里的宜人景物一一掠过,作者按图索骥,寻觅而去。从作品到景,再由景至人,娓娓道来,引着读者穿过高邮的田野、青石板路,直到找到汪家老宅。图文相配,让读者可以通过一张张带着记忆的老照片展开对汪老的联想,了解他真实的人生轨迹和行云流水的人生态度。相信看完《汪曾祺画传》的读者就不难理解汪老其人、其文、其书、其画所呈现的独特气质了。

内容简介

《汪曾祺画传》以时间为轴线,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汪曾祺的生平。作者为了尽可能地贴近人物,在写《汪曾祺画传》时专程拜访了汪曾祺的故乡高邮。让读者通过书中的图片和文字对汪曾祺所经历的时代、所经历的事件有更加感性的认识,可以通过一张张带着记忆的老照片将读者引入一个个鲜活的汪曾祺的个人世界。

作者简介

作者汪凌现居北京,善写名人传记。曾出版《汪曾祺:废墟上一抹传统的残阳》《梁漱溟:乱世中特立而独行》《萧红:寂寞而飘零四方》《张元济:书卷中岁月悠长》等多部人物传记。

精彩书评

你见过谈论吃的汪曾祺,见过谈论花草的汪曾祺,你可曾见过混迹于一帮“野孩子”之中的汪曾祺?可曾见过在大学食堂重的汪曾祺?可曾见过给别人化妆的汪曾祺?《汪曾祺画传》带您看到汪曾祺的另一面。

图文曾祺,私藏曾祺。

薄薄一本画传,看过一生曾祺。

舒非说:“接触之中,我觉得有趣的莫过于见到汪老“笑”。他把头歪过一边去,缩起脖子,一只手半掩着嘴,就这样“偷偷地”笑。模样,直叫人想起京剧《西游记》里的美猴王,当捉弄整治猪八戒得逞之后,闪在一边得意洋洋,乐不可支,愈想愈开心。” 在《汪曾祺画传》中,您就可能看到汪老的这种笑容。

相信看完《汪曾祺画传》的读者就不难理解汪老其人、其文、其书、其画所呈现的独特气质了。


目录

老街巷和老屋…………………………………………… 001

运河边上少年人………………………………………… 013

耕读一脉传家…………………………………………… 025

翩然西南联大时………………………………………… 039

古风俨然先生们………………………………………… 051

京城风和雨……………………………………………… 063

随波逐流样板戏………………………………………… 079

“大器晚成”小说家…………………………………… 095

风雅人写风雅事………………………………………… 111

“酒仙”终归去………………………………………… 127

名人评述汪曾祺………………………………………… 141

汪曾祺大事记(1920—1997)… ……………………… 175


精彩书摘

老街巷和老屋

高邮比我想象的要衰老,然而,这里却是汪曾祺的故乡。2004 年6 月下旬,我先到南京,然后沿宁扬高速公路前往高邮。沿途,除了青青田野,还有随处可见的荫荫草木,间杂着高高矮矮的红白丁香树。公路上的隔离带是被修剪成圆柱形的矮松和丁香。

靠近城区,修剪的痕迹尚浓;离得远了,花和树便因人工罕至而恣意生长。那时正值高温,空气中蒸腾着炎炎暑气,一丛一丛的丁香掠过眼前,我却无从寻觅戴望舒诗中幽雅静谧的意境。

1981 年,汪曾祺一别故乡四十二年。返乡途中,应该也有丁香花盛开吧。

转眼间,高邮已在眼前了。

高邮隶属扬州,一向以生产咸鸭蛋闻名于外,这让汪曾祺很不以为然。因为此地历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就有先民繁衍生息。秦王嬴政筑高台置邮亭,“高邮”之名由此而来;这里还因为“世风崇文”而文化底蕴丰厚,北宋著名词人秦观,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等均出于此。在20 世纪末,则出了一位著名作家—汪曾祺。

和汪曾祺有关的旧物旧事,都在高邮旧城人民路一带。这里依然青石板铺路,沿街有人家,也有店铺。沿街的门面,多漆成黑色的狭长木板,即“铺闼子门”—“一列宽可一尺的厚厚的门板嵌在门框和门槛的槽子里”(《异秉》)。清晨,卸掉木板即是店堂;黄昏,上了门板就表示歇业。风吹雨淋,门板早已褪色,有的剥落了油漆,斑斑驳驳,时间的年轮与沧桑一目了然。当时正值中午时分,里面人家穿着朴素,屋内或屋外的煤球炉上,炒菜锅飘出阵阵香味。说朴素也好,说古意也罢,当地人的悠闲自在却是显而易见的。

我要找大淖巷和苎家巷,一路问,一路径往深处走去……在一个狭窄的巷子口,一块铜牌钉在青石墙上,大淖巷到了,大淖该是在它的尽头。

淖,是一片大水。说是湖泊,似还不够,比一个池塘可要大得多,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渺的。这是两条水道的河源。淖中央有一条狭长的沙洲。沙洲上长满茅草和芦荻。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点头。秋天,全都枯黄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顶上去了。冬天,下雪,这里总比别处先白。化雪的时候,也比别处化得慢。河水解冻了,发绿了,沙洲上的残雪还亮晶晶地堆积着。(《大淖记事》)

《大淖记事》发表于1981 年,是汪曾祺在一年半时间里连续写下的七篇故里小说中的第四篇,获1981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它描述大淖的“颜色、声音、气味和街里不一样”;大淖的人也不一样,他们的风俗、是非标准、伦理道德观念“和街里穿长衣念过‘子曰’的人完全不同”。

巧云是挑夫的女儿,长得美如天仙,她爱上了小锡匠十一子。可是保安队的刘号长看上了巧云,要十一子放弃。十一子不从,被保安队捆起来,朝死里打。锡匠们找到十一子时,他还有悠悠一口气,被巧云接到家里,用陈年尿碱救活了。之后,巧云找出爹用过的箩筐,做了一名挑夫,挑担挣钱养家,“从一个姑娘变成了一个很能干的小媳妇”。在民间,自有一套人性法则,自由,率性,没有许多虚伪与周旋,凡事处之泰然,沉默而坚韧,生生不息。小说写情事,却非常干净,不沾尘埃。巧云被刘号长奸污了,她没有淌眼泪,更没有跳淖里淹死,她只是怔怔乱了一会儿心绪,后悔“没有把自己给了十一子”。一夜,她撑小船到淖中央的沙洲,十一子泅水到了沙洲。“他们在沙洲的茅草丛里一直呆到月到中天。月亮真好啊!”

《大淖记事》几乎是一幅幅风俗画的描摩,人事浸濡在风俗中,相得益彰。小说里的宜人景物,在我眼前一一掠过,我按图索骥,寻觅而去。曲折的巷子里很安静,其中一扇门虚掩着,望进去是个天井,一张陈旧的雕花木桌旁围着四只长条凳,木凳中央已磨得略有凹陷,可见年代久远。院子空地上,错落着日常用具和菜蔬,一位眉须全白的老者,坐在竹椅上打盹。此情此景让人产生错觉,宛如时光已经凝固。

走到巷子尽头,又向右侧延伸而出,就是汪曾祺笔下的大淖了。可是,眼前的大淖已成一处臭水浜,野草灌木杂生,几乎填满了水地。小说里那个诗意的沙洲如今是一片红砖建筑,据说是一家种鸭场。岸上有一两户简易房。看见人来,几只鸡“咯咯”叫着惊散而去,看家狗则狂吠不已。

此大淖已非彼大淖!

人非物也非,一切都在静悄悄地改变。

我走进对面的苎家巷,找到11 号汪家老宅,有一位老人,从面相到神态,都与汪曾祺颇相像。这应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了。交谈中,我忽然有些恍惚,如果汪曾祺不去西南联大,大概也会像他的这个兄弟,终老于此吧?

汪家早年成片的老屋如今只剩下逼仄狭小的几间,据说这都是过去汪家堆放杂物的地方。后来,大片的房屋或充公,或被人占去,早非己有。汪家人带我去看保全堂和老虎灶,看当年宅院大门的所在,如今,它们都成别家屋院了。汪曾祺在世时,老家人还心存些指望,现在则不再幻想,只是对前来游历的人说说而已。

告辞了汪家,我又去文游台拜谒(汪曾祺写过一篇《文游台》,该是他少年记忆中的文游台吧)。那里本是纪念秦观(少游)的地方,现在家乡人把汪曾祺也请了进去,在一个侧院,开辟了汪曾祺纪念馆。

世事的变迁就是这样巨大。



笔墨丹青话沧桑:中国近现代艺术史钩沉 一部跨越百年风云的艺术群像,一次对时代精神的深刻叩问。 本书旨在梳理和描摹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聚焦于那群在历史洪流中坚守、探索与变革的艺术巨匠们。我们不满足于对艺术流派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探究每一位艺术家个体生命经验与时代背景的复杂交织,力求呈现一幅既具学术深度,又不失人文温度的近现代中国艺术全景图。 一、 时代脉搏与艺术觉醒(1900-1937):冲突与融合的熔炉 本卷开篇,我们将目光投向清末民初的剧变时代。传统国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西方艺术思潮如猛兽般叩响了封闭已久的国门。 (一) 学院的建立与中西之辩: 重点剖析蔡元培主导的北京大学美育实践,以及留日艺术家群体,如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如何将西方写实主义、印象派乃至后印象派的技法与本土文化进行艰难的对接。徐悲鸿对素描的推崇,并非简单地模仿西方,而是旨在以严谨的造型能力,重塑中国画的“骨法用笔”,使之更具力量感和现代精神。我们详述“写实主义”如何在当时的社会思潮中成为主流的文化担当。 (二) 岭南画派的革新之路: 深入探讨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三人的探索。他们不再囿于传统文人画的清雅,大胆引入日本“折衷主义”的色彩和晕染技法,以求画作更具时代气息和民间感染力。他们的创新,是南方艺术家的务实与开放的体现,对后来的写意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 文人画的坚守与转型: 探讨以“四王”余绪的保守派与吴昌硕、齐白石为代表的海派艺术家的张力。齐白石的“红花墨叶”风格,表面看似回归民间趣味,实则是对传统笔墨的提纯与夸张,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生命力。我们细致分析其大写意花卉的结构与墨法,辨析其与传统“金石入画”的继承与超越。 二、 战火洗礼与精神流亡(1937-1949):艺术的避难所 抗日战争的烽火将无数艺术家推向了命运的十字路口。艺术不再是单纯的审美活动,而成为了记录苦难、凝聚民族精神的武器。 (一) 西南联大:艺术教育的“诺亚方舟”: 专题研究云南昆明,这座“抗战大后方”的文化重镇。在物资匮乏、环境艰苦的条件下,林风眠、吴大羽等人在极端困难中坚守了艺术的理想。我们描绘了他们如何在简陋的工作室里,继续探索抽象表现与具象造型的结合,孕育出日后影响深远的抽象艺术先声。 (二) 西安事变与延安文艺路线: 叙述现实主义思潮在解放区的兴起。以木刻版画为代表的艺术形式,因其制作便捷、传播迅速的特性,成为宣传抗日救亡思想的有力工具。我们分析了彦涵、力群等艺术家的作品,如何将传统民间年画的符号与西方现实主义的叙事结构相结合,塑造出鲜明的“劳动者”形象。 三、 建设时期与主题的统一(1949-1976):宏大叙事下的个体表达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艺术创作的主题被重新界定。艺术的“人民性”成为最高准则。 (一) 苏联模式的引入与影响: 详尽解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绘画领域的移植过程。油画作为“国家叙事”的主要载体,如何被用来描绘工业建设、农业丰收和领袖光辉。我们重点考察了油画家的群体,如董希文,如何在学习苏派厚重技法的同时,试图融入中国传统壁画的色彩经验,以使宏大叙事不失东方韵味。 (二) 民族画的“集体化”探索: 探讨“国画”在新的政治语境下的革新。以“百花齐放”的口号下,出现了对题材的拓展。艺术家们试图用传统水墨来描绘现代工厂、拖拉机和钢铁厂,这种“工业题材入水墨”的尝试,虽然充满矛盾,但也代表了艺术家们努力跟上时代步伐的真诚愿望。我们对比了山水画中“高大全”的构图变化,以及人物画中对“工农兵”典型形象的塑造。 四、 裂变与回归(1976至今):艺术的个体解放与多元回归 文革结束后,艺术界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松动与爆发。被压抑的个体经验和被禁锢的审美观念开始喷涌而出。 (一) “星星美展”与现代艺术的先声: 这一部分将重点放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起点。我们详细记录了1979年前后,一群年轻人以非官方、自发的方式,将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如抽象表现主义、激浪派、大地艺术等)的理念强行引入国内的艰难过程。他们的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体焦虑和对体制的反思,尽管形式粗粝,但其精神上的先驱意义不可磨灭。 (二) 观念的胜利与对传统媒介的反思: 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中国艺术真正进入了多元化阶段。我们分析了后80年代艺术家群体如何运用装置、影像等新的媒介,挑战原有的“美学标准”。同时,也探讨了传统绘画(油画、水墨)如何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回归到对媒介自身语言的纯粹探索,例如对笔触的本体性、对色彩的非叙事性研究。 (三) 新文人画的再思考: 考察在当代语境下,部分艺术家如何重新拾起文人画的“趣味”和“闲适”精神,以对抗商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这种回归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一种在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中,对“士人精神”和“内在秩序”的重建。 结语: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永恒的张力 本书最终聚焦于一个核心命题:在被卷入世界艺术体系的进程中,中国艺术家如何既能呼吸现代艺术的新鲜空气,又能坚守自身文化血脉的根基?《笔墨丹青话沧桑》试图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近现代中国艺术的框架,这个框架建立在对个体命运的尊重和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把握之上,它是一部关于勇气、坚守与不懈探索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对于“画传”这种形式一直存在一丝保留。我更习惯于在文字中感受作家的灵魂,文字的节奏、韵律、以及它所能承载的丰富情感,是我所迷恋的。所以,当我得知《汪曾祺画传》即将出版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好奇,但同时也夹杂着一丝担忧:画面能否捕捉到汪曾祺先生文字中的那种“味道”?那种看似不着一物,却又意味深长的“淡”?我担心画面会过于直观,少了文字的想象空间,或者说,画面所呈现的,会与我心中对汪老先生的想象产生偏差。我更希望,这本画册能够成为他文字的补充,用视觉的语言,去烘托和深化他对生活的感悟,而不是简单地将文字内容“图解”出来。我期待的是,通过这些画面,能够让我对汪曾祺先生的理解更加立体,更加深入,能够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他的人生和他所创作的世界。这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探索,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发现,让我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位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敬佩的作家。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汪曾祺画传》,内心涌起的并非对“画”的期待,更多的是对那位文字背后,那个热爱生活、观察入微的老先生的深深好奇。我一直以为,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如同他笔下那些寻常巷陌里的美食,简单却回味无穷。所以,当得知有这样一本“画传”问世,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他笔下的那些画面:高邮的麻雀,昆明的豆花,北京的冬日,甚至是那颗“红色的、圆圆的”草莓。我设想着,这本画册会不会像一本无声的诗集,用一幅幅图像,讲述着他人生中的那些“小风景”,那些被他用文字点染得如此鲜活的瞬间。我期待着,能在这之中看到他眼中世界的色彩,他内心深处的韵味。我想要触摸到,那些文字无法完全承载的情感,那些只可意会的情绪,通过视觉的语言,被赋予更具体、更生动的形态。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汪曾祺先生那颗充满烟火气和艺术情怀的心灵深处,去感受他独特的生命哲学,去体会他对于生活细微之处的那份执着与热爱。这是一种跨越文字的交流,一种更加直接、更加沉浸的对话,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去发现那些未曾察觉的细节,去品味那些隐藏在色彩与线条中的故事。

评分

对于《汪曾祺画传》这本书,我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感受。我一直觉得,汪曾祺先生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他能将最寻常不过的生活,描绘得如此引人入胜,让读者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品味出生活的本真与滋味。因此,我希望这本画传,能够延续他这种“烟火气”的风格。我期待着,画面能够展现出那种朴素而动人的美感,就像他笔下那些家常菜肴,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最实在的美味。我希望在画册中,能看到他曾经生活过的那些地方,那些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场景,能够通过图像,唤醒我心中对这些地方的记忆和想象。我想要在这些画面中,找到他对生活的热爱,他对周遭世界的细致观察,以及他那种“认真活”的态度。这是一种情感的共鸣,我希望通过这本画传,能够进一步加深我对汪曾祺先生的理解,不仅仅是作为一位文学大家,更是作为一位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老人。他的人生态度,他的生活哲学,都浓缩在他对世界的每一次观察和每一次描绘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面世,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意料之外的惊喜。我素来不擅长从图像中解读出深层的含义,总是习惯于在文字的海洋里搜寻那些闪光的词句,去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所以,《汪曾祺画传》这个名字,一开始并没有激起我太大的兴趣,我甚至有些犹豫,担心它会不会过于“视觉化”,而少了汪老先生文字里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和“韵味”。然而,当我在书店里偶然翻开它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受攫住了我。我看到了那些画面,它们并不像传统的油画或水彩那样追求写实,而是带着一种独特的笔触和意境。我开始尝试着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它们,试图从中找到与汪老先生文字相似的“气韵”。我尝试着去想象,在创作这些画作时,他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他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这种带着探究性的阅读,让我逐渐沉浸其中,仿佛与他一同走过那些时光,一同感受那些生命中的点滴。这本书,迫使我跳出固有的阅读习惯,用一种更加感性的方式去理解一位我所敬爱的作家,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多维的汪曾祺。

评分

作为一名汪曾祺先生的忠实读者,他的文字如同温暖的阳光,照进我的生活,带来许多慰藉和启发。所以,当《汪曾祺画传》出现时,我内心是带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去期待的。我并非一个专业的艺术鉴赏者,但我深知,艺术来源于生活,而汪曾祺先生的生活本身,就是一首精彩的诗。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真实地呈现出他生活中的那些“小确幸”,那些被他用文字描绘得如此生动有趣的瞬间。我希望,画面中能够捕捉到他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食物的热情,对于人与人之间温情的珍视。我想要看到,那些他笔下的人物,那些鲜活的生命,如何在画中呈现出他们独有的神韵。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次与汪曾祺先生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深入他内心世界的旅程。我希望,通过这本画传,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他那种“闲适”的人生境界,那种“从容”的生活态度,以及他对生命的那份“热爱”。这是一种心灵的触动,一种精神的升华,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找到更多关于生命美好的答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