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望是成熟的开始—张幼仪传

失望是成熟的开始—张幼仪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梦 著
图书标签:
  • 张幼仪
  • 传记
  • 女性成长
  • 人生感悟
  • 励志
  • 教育
  • 心理学
  • 香港历史
  • 时代人物
  • 个人回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9530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030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43
字数:174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她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她也是初夏的一朵莲,不争不抢,只是那样静静地开着,沉静了一整个荷塘。

内容简介

  有一种女人,她不漂亮,却活得坚毅而美丽。
  有一种女人,她没有灯红酒绿的社交生活,却本本分分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
  她是传统的,用自己坚定却曲折的一生赢得了后人的赞美与钦叹;她也是勇敢的,打破自己性格上的束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却也破茧成蝶,收获了属于自己的事业。
  如此平凡,又如此华丽。
  她就是诗人徐志摩的发妻——张幼仪。

作者简介

  田梦,三朵时光签约作者,畅销书作家。执着于温美的文字梦境,多年来,始终跟随着心灵的脚步,将文字倾洒,用那点点墨如飞花,交织一场人生好梦,轻抚人们心中最初的温暖和感动。代表作《杨绛:人生曼妙的风景》《人在边上,心城内外——钱钟书的围城人生》等书。

目录

第一章
富贵门庭,时代里的一段未知宿命
003 时光深处,牵出一段老故事
014 月亮里住着两姐妹
022 游走在漫卷书香
028 轿子的荣耀与泪水
038 被灯火点亮的希望
045 深埋灵魂的自由之光
第二章
初遇时光,漫漫长路别问是缘是劫
055
061 被改写的命运
066 欢喜的世界,沉默的嫁妆
074 一场仪式,一场迷梦
第三章
双面婚姻,红盖头下的情感真相
083 不被爱的好媳妇
087 熟悉的陌生人,难以触碰
093 一场望穿秋水的思恋
098 一封信点燃希望
第四章
深谷觉醒,在卑微中开出花来
107 定格在英国港口的背影
113 撩过心底的划痕
118 沉入海底的记忆
124 深痛的生活里觉醒的自尊
第五章
重塑灵魂,在异国开启另一种人生
131 挥别过去,笑解烦恼结
136 孤独岁月里的残酷磨砺
142 在痛苦中展翼
148 灵魂皈依,活成自己
第六章
优雅蜕变,一抹独立的温柔身影
157 东吴大学的新先生
162 云想衣裳花想容
167 自信是最美的妆容
172 与时代握手言和
第七章
征服岁月,自信的女人最好命
181 徐家最重要的人
189 凤凰涅槃的展翅
196 消逝在天际的爱人
202 往事如风,送你最后一程
209 可遇不可求的爱情
第八章
收藏美好,每一天都是最好的人生
217 用幸福温暖余生
222 最珍贵的寻常生活
227 大时代里的一抹倩影
233 时间之外,温暖话别

精彩书摘

  时光深处,牵出一段老故事
  1900年一个寂静的深夜,伴随着一阵“呱呱”的啼哭声。张家大院里又多了一名女孩子,张老爷子喜出望外,取名为嘉玢,父亲希望她像玉一样纯净、美丽。幼仪不负父亲所望,从小便是一个不太爱讲话的姑娘,凡是开口说话,必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而且说出的话皆有一定的道理,行事也很谨慎,总是会征求大人们的同意,这样懂事听话的性格无疑受到了家里老老小小的喜爱。
  张家是当时上海宝山的巨富之家,幼仪的父亲叫张润之,名祖泽,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医生,救死扶伤,口碑极佳,膝下有八个儿子四个女儿。
  现在看一家人身份的高低,看他家开的什么车就可以分辨一二了。在一百多年前也是如此,只不过看的是当时出行用的轿子,轿子的颜色、数量决定了这家人的地位。百姓使用轿子为了避讳,只能用青色的帷幔,只有在迎亲这样特殊的日子才可以使用红色或是带有图案的轿子。而在上海宝山,张家是唯一一个拥有两顶红色轿子的家庭。张家祖上是朝廷命官,轿子是皇上御赐的,由此足见其家境的殷实。
  张幼仪在家中排行老八,是张祖泽的次女,虽然母亲总是对外说她家有八个孩子,因为女儿家不值钱,但是上有七个兄长姐姐的照顾,幼仪从小也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备受照顾和疼爱。
  因为祖上是朝廷命官的缘故,加上父亲以行医为生,张家家中从来家教严谨,张祖泽对待子女思想开明,在学术上要求高,不仅让孩子们(包括幼仪)接受学校的教育,而且也请了家教教孩子们课程,有时候得了空闲,自己教孩子们古学也是家常便饭。
  在幼仪的几个哥哥中,二哥张君劢和四哥张嘉璈的成就可以说是最有代表性的。二哥张君劢是中国现代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哲学家,也是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张幼仪和徐志摩的联姻,也正是二哥在中间做了个媒。四哥张嘉璈则一度担任过中国银行的董事长。
  因为家里的小孩子太多,所以幼仪一直到六岁才断奶。幼仪回忆说:每次想喝奶的时候,就会走到奶水充足的阿嬷跟前,凑到她的胸前,自然和阿嬷也是亲的。一般喝母奶到两周岁就可以断了,但是幼仪却足足喝到六岁。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幼仪从不生病,身体也比其他的兄弟姐妹们好很多。家里人说幼仪就像一个男孩子。倒是比她晚出生十一个月的弟弟柔弱得像个女孩子。家里人也爱拿这个事情开玩笑,说幼仪出生的时候把母亲体内的男子气概都拿走了,剩下的就全部给弟弟了。
  当然,这些都是玩笑话,但是也能说明幼仪从小便不是一个柔弱的姑娘,虽然今后那些坚强的岁月更多的是被生活所迫。
  在张幼仪的记忆里,她的童年的确是经历过一段富贵的生活。据她所知,张家祖辈一直靠贩盐为生,到了曾祖父这一代,不知为何改行成了医生,而就是这一次改行,决定了张家未来几代人的命运。从那时起,曾祖父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医,张家的后人,也从此不像祖辈们那样只注重经商,而是开始注重文化上的熏陶。
  尤其是当张幼仪的祖父从商界走入官场之后,张家的地位开始变得更加显赫。在四川,祖父担任过十余年的县令,一直颇具声望。祖父辞官之后,回到家乡定居,给一家人带来了富足而又安稳的生活。
  因为有了祖父打下的江山,张幼仪的父亲从不需要为生活担忧,他热衷医术,便加倍钻研,终于成为闻名乡里的医生。
  ……

前言/序言

  有一种女人,她不漂亮,却活得坚毅而美丽。
  有一种女人,她没有灯红酒绿的社交生活,却本本分分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
  她是传统的,用自己坚定却曲折的一生赢得了后人的赞美与钦叹;她也是勇敢的,打破自己性格上的束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却也破茧成蝶,收获了属于自己的事业。
  如此平凡,又如此华丽。
  她就是诗人徐志摩的发妻——张幼仪。
  这个出生在殷实家庭的女子,虽有一双好看的天足,性格却是保守的。她像一棵细小槐树,静静地待在原有的位置,守着家守着他。那个时候,她不懂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婚姻,只知道尽心尽力地照顾好需要照顾的人。殊不知,思想的悬殊,就如一道鸿沟,是她永远也没有办法逾越的。
  她说:婚姻的失败,让人成长。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终于等到了他,然而等到的却是一纸离婚协议。她没有争取、没有挽留,只是默默地签下了字;她不懂,却也慢慢意识到这一切是没有办法改变的,而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强大的内心去接受。
  当她踏着高跟鞋走在柏林的大街上时,那一刻的她是悲痛的,却也是清醒的。生命往往就在这一刻出现了转折。一转身,那个初到德国什么都怕的妇人已经蜕变成了叱咤风云的商界女强人。内心经历的挣扎与悲痛,也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她说:后来,终于明白什么叫爱。有人问她爱不爱徐志摩,她回答:“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都告诉我,我为他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有办法说什么是爱,我这辈子从未跟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叫作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这样一个对爱的定义,也正是她爱情的最好诠释。
  她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她也是初夏的一朵莲,不争不抢,只是那样静静地开着,沉静了一整个荷塘。


岁月静好,书香悠长:一部关于生命、选择与和解的编年史 本书并非聚焦于任何特定的名人传记,也无关乎任何特定的情感基调,而是一部沉潜于生活肌理之中的观察记录,是对“时间如何雕刻个体存在”这一宏大命题的细腻描摹。它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梳理了二十世纪初至中叶,社会结构变迁对普通人命运产生的深远影响。 全书共分五卷,每一卷都聚焦于个体生命中的一个关键阶段,通过多线叙事和大量的口述史料整理,构建了一个立体而多维度的时代侧影。 第一卷:旧日的回响与新土的萌芽 (约 1900-1925) 这一卷将读者带回一个正在经历剧烈社会震荡的年代。故事的主线围绕着一个出身于传统士绅家庭的女性——我们称她为“L”——的童年与早年婚恋展开。L的成长环境,是古典教育的余晖与西方思潮的初次碰撞地。书中详细描绘了那个时代女性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她们如何学习经史子集,又如何偷偷接触到进步刊物中的新思想。 重点关注的不是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微观细节:绣花针法的演变、家庭宴席上的座次礼仪、书信往来中的措辞艺术,以及地方性风俗习惯对个人行为的隐形约束。L的第一次婚姻,是一场在家族利益考量下完成的“合规性”结合,而非基于个人情感的抉择。此处深入探讨了“体面”在传统社会中的重量,以及“体面”背后的巨大个人牺牲。 叙事风格在此卷中偏向于一种克制、内敛的古典文学笔法,笔触细腻如工笔画,着重描绘环境对心性的潜移默化。 第二卷:觉醒的边缘与知识的困境 (约 1925-1937) 随着社会动荡加剧,L的人生轨迹被推向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一卷侧重于知识对个体自我认知的重塑过程。L进入了一所新兴的女子学府,在这里,她第一次接触到系统化的现代学科,同时也开始面临两种知识体系的张力:传统智慧的根基与现代科学方法的棱角。 书中详尽描述了早期大学生活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冲击。咖啡馆里的激烈辩论、图书馆里彻夜不眠的研究、以及友谊与竞争的复杂交织。这一阶段,她开始尝试独立思考,但在理想主义的激昂与现实的骨感之间徘徊。例如,书中描绘了一位热衷于社会实践的男同学,他的理想主义最终如何被残酷的政治现实消磨殆尽,成为一个令人深思的注脚。 此外,本卷还穿插了关于早期女性职业选择的社会观察:教师、翻译、或投身于新文化运动的边缘工作。这些选择,是那个时代女性为争取“存在感”而进行的最初尝试。 第三卷:流离中的锚点与物质的重塑 (约 1937-1949) 战争的阴影笼罩了整个国家,个体命运被历史洪流裹挟。这一卷的主题是“适应与生存的韧性”。L的角色从一个追求精神自由的知识分子,转变为一个必须担负起家庭责任的实际操盘手。 叙事焦点从宏大的历史背景转移到微观的资源管理。如何在一片萧条中维持家庭的物质基础?如何应对物资短缺、交通中断带来的生活挑战?书中以大量的篇幅,记录了她处理日常琐事的智慧:与地方官员周旋以获取配额、在黑市中保持诚信的艰难抉择、以及对不同政治立场亲友的审慎周全。 与以往不同,本卷开始展现“实用主义”的力量。那些在和平年代被视为迂腐的传统生存技能,在乱世中反而成了救命的稻草。通过对家庭财务记录、信件中暗示的物资交换的分析,读者可以看到,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复杂且需要高超情商的“工程”。 第四卷:重建与身份的缝合 (约 1950-1970) 新时代的来临,带来了一套全新的社会规范和意识形态。这一卷探讨了“个体如何在新框架内重新定位自身价值”的挑战。L此时已不再是青年,而是社会结构中的中坚力量,她必须学习如何与新的政治语境共存。 书中详细对比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劳动观”:旧式文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与新时代强调的“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精神。L在新的工作岗位(可能是一家文化机构或教育部门)上,如何巧妙地将自己深厚的传统学识,转化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这并非简单的迎合,而是一种高超的“文本转换艺术”。 我们侧重于描绘人际关系的重构:曾经的同窗因立场不同而渐行渐远,新的同事关系建立在共同的集体目标之上,但私密的情感交流却变得更加隐晦。这时期的人际关系,如同在薄冰上行走,每一步都需要精确的计算。 第五卷:回望与边界的消融 (约 1970 以后) 生命的黄昏,带来的是对过往人生的最终审视。这一卷的基调是宁静而充满哲思的,探讨的是“回忆的筛选机制”和“历史的最终裁决”。 当外部环境再次趋于开放,L有机会与外界接触,谈论她过去的生活。书中记录了她与年轻一代的对话,年轻人对她过去经历的困惑与不解。L如何向他们解释那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她不再坚持任何单一的价值观,而是接纳了生命中所有矛盾的组成部分——她的顺从与反抗,她的传统与现代,她的幸福与遗憾。 结尾部分,作者将视角拉远,不再关注L的个人得失,而是关注她所代表的那一代人,在时代洪流中留下的精神遗产。那是一种超越了成功或失败标签的生命痕迹——是无数次小小的、私密的、却又无比坚韧的选择的总和。本书最终指向的,是生命本身所蕴含的不可估量的深度与广度,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成熟,或许不是抵达某个终点,而是学会接纳旅程中所有不可避免的复杂性。

用户评价

评分

“失望是成熟的开始”,这句话触动了我。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何面对这些不如意,决定了一个人能否真正成长。张幼仪传,这个书名组合在一起,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阅读冲动。我非常好奇,在那个相对保守的年代,一个女性是如何在经历可能堪称“失望”的婚姻生活后,依然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并且实现所谓的“成熟”。这本书,我相信不仅仅是记录一个女性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会深入探究她内心的挣扎、思考以及最终的觉醒。我期待从中看到,她是如何将那些看似摧毁性的打击,转化为重塑自我的动力。她是如何在情感的低谷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这本书,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次关于人生智慧的求索,一次关于如何在失意中寻找希望的生命解读。我想,张幼仪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对“失望如何孕育成熟”这一主题最生动、最深刻的诠释。

评分

老实说,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张幼仪的印象停留在非常片面的认知里,甚至可以说是带着一些刻板印象。提到她,总会联想到“原配”、“被抛弃”等标签,仿佛她的人生就是一段被动的悲剧。然而,“失望是成熟的开始”这个书名,却给我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开始思考,那些我们通常视之为“不幸”的经历,是否也蕴藏着通往另一种生命境界的钥匙?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张幼仪如何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在失去了婚姻的庇护,甚至在面对社会舆论的压力时,一步步走出自己的路。我尤其好奇她是如何处理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是如何在失望中寻找到生活的意义,而不是被失望吞噬。这本书,我相信不仅仅是记录一个女人的生活点滴,更是展现她如何在逆境中重塑自我,如何在一次次的打击下,逐渐沉淀出一种属于自己的力量。我期待从中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韧性、有智慧的女性形象,一个真正懂得如何让“失望”成为“成熟”助推剂的先行者。

评分

对于“失望是成熟的开始”这个主题,我一直深以为然。人生总会有不如意,总会有意料之外的打击,而正是这些让我们跌倒的时刻,才最能让我们看清自己,看清世界,然后重新站起来,以更成熟的姿态继续前行。张幼仪传,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感和历练感。我很好奇,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她在面对婚姻的变故、情感的波折,甚至可能是家庭的压力时,是如何去消化这些“失望”的。这本书,我想它不会仅仅停留在讲述她与徐志摩之间那段复杂的婚姻关系,更重要的是,它会深入挖掘张幼仪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是如何在这些经历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立人格,并最终走向成熟的。我期待在书中看到她内在的成长,那种从被动接受命运安排,到主动去创造自己人生的转变。我想,这本书会是对“成熟”这个概念一次非常深刻的解读,而张幼仪的人生,将是这一切最真实的写照。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句箴言,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于人生经历的理解。“失望是成熟的开始”,多么深刻的洞察!它暗示着,那些让我们心碎、让我们感到失落的时刻,并非生命的终点,反而是孕育成长与智慧的温床。而“张幼仪传”,这个名字则将这份抽象的哲理落到了一个具体的人物身上,这让我充满了期待。我想要了解的,是张幼仪如何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在经历了一系列不尽如人意的生活事件后,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力量,并从中汲取养分,最终实现自我的蜕变。她是如何理解并接纳生命中的“失望”,并将其转化为滋养自己成长的养分?这本书,我相信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女人的生平记录,更是一种关于人生智慧的探索,一种关于如何在困境中找到出路的生命哲学。我希望从中读到她如何从一个或许是懵懂的少女,成长为一个内心强大、从容面对生活的老练女性,她的“成熟”之路,必将充满着深刻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很吸引我,“失望是成熟的开始”,光是这个书名就仿佛能触碰到内心深处某种沉甸甸的情感。我一直认为,人生中的许多深刻洞察,往往不是在风平浪静中获得,而是在一次次的跌落与失落中悄然滋生。张幼仪这个名字,我之前其实并没有太多了解,只隐约知道她与徐志摩有关。所以,当看到这本传记时,我充满了好奇。我猜想,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媛的个人史,更可能是一面折射出那个时代女性命运的镜子。她是如何在那个风云变幻、礼教森严的年代,经历种种不如意,最终找到自己的位置?她的“成熟”是以何种方式实现的?是隐忍,是反抗,还是某种更深沉的自我和解?我期待书中能描绘出她内心世界的变化轨迹,那种从青涩到沉稳,从迷茫到坚定的蜕变过程。这本书,我想读到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关于人生智慧的启示,是关于如何在失意中站起来,如何让伤痛成为滋养心灵的沃土。我想,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成长体验,而张幼仪的人生,或许就是对这种体验最生动的诠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