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正芳的外交与理念

大平正芳的外交与理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服部龙二 著
图书标签:
  • 大平正芳
  • 外交
  • 日本政治
  • 冷战
  • 中日关系
  • 国际关系
  • 政治哲学
  • 和平主义
  • 外交思想
  • 日本外交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927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068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大平正芳1972年随田中访华,积极促进中日恢复邦交。 1978年12月当选为自民党总裁,出任总理大臣并组阁。 本书通过外交解密的原始文档,系统记录大平了外交构想,并结合大平谈话录、大平派会议记录、亲信的访谈等资料,实事求是地记录大平其人。

内容简介

大平正芳1972年随田中访华,积极促进中日恢复邦交。1976年任自民党干事长,1978年12月当选为自民党总裁,出任总理大臣并组阁。在任期间,对内提出“福利社会”目标;主张同各在野党协调与对话,以稳固自民党政权。大平分别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两次担任外相, 第二次担任外相时,与田中首相共同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大平外交注重对亚洲外交的平衡,努力构筑环太平洋政治秩序。本书通过外交解密的原始文档,系统记录大平了外交构想,并结合大平谈话录、大平派会议记录、亲信的访谈等资料,实事求是地记录了大平其人。

作者简介

1968年生于东京,毕业于京都大学法学部,在神户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取得学分后退学。政治学博士。现为中央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教授。?著作有《NHK追溯日本史?外交篇[2]昭和“外交战败”的教训——为什么无法避免日美开战——》(NHK出版,2012年)、《日中邦交正常化——田中角荣,大平正芳,官僚们的挑战》(中公新书,2011年,获第11届大佛次郎论坛奖、第23届亚太奖特别奖)、《日中历史认识——围绕“田中上奏文”的对立1927-2010》(东京大学出版会,2010年)等。合著有《外交证言录——海湾战争、普天间问题、伊拉克战争》(折田正树著,岩波书店,2013年)等。

目录

序章 遥远的回忆


第一章 “椭圆哲学”——大藏官僚

1 中国大陆的考验——进入大藏省

2 战败与复兴——大藏大臣秘书


第二章 迈入政界——至池田内阁官房长官

1 众议院议员

2  “宽容与忍耐”——官房长官


第三章 大平外交的开始——池田内阁外务大臣

1 开启日韩关系的新局面——大平·金备忘录

2 美元与核——“introduction”的苦恼

3 中国大陆和台湾


第四章 “‘二战’后的总清算”

——从自民党第一副干事长到宏池会会长

1 从池田内阁到佐藤内阁——至政调会长

2 与美国的经济磋商——通产大臣

3 “日本新世纪的开启”——宏池会会长


第五章 追寻外交的新天地——田中内阁外务大臣

1 日中邦交正常化

2 日美关系和金大中事件

3  联合国?北方四岛?石油危机

4  日中航空协定


第六章 来自国内外的危机

    ——田中、三木内阁大藏大臣,自民党干事长

1 “核密约”与货币外交——大藏大臣

2 与福田赳夫的对决——干事长


第七章 追寻环太平洋地区新秩序——首相

1  “超越近代的时代”

2  日美“同盟”与东京峰会

3  对华日元贷款与访华

4  最后的旅途


终章  “永恒的当今”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农民家的第三个孩子



大平正芳的故乡叫三丰郡和田村,位于香川县西侧,是一个面向濑

户内海的小村庄。“二战”后,和田村与丰滨町合并,现在是观音寺市

的一部分。

大平正芳于 1910 年(明治 43 年)3 月 12 日出生,是农民家的第

三个孩子。父亲利吉和母亲佐久在大平出生前已有两儿三女,他们叫阿

菊、信雄、阿哲、梦麻和数光,但阿菊和信雄在大平出生前已夭折。大

平还有一个弟弟叫芳数,妹妹叫富江。(《著作集》一,99 页,公文等、

1990,32,34 页 [1])

关于家世和父母,大平有过如下记录:



大平的家世已经无从查考,但似乎是战国时代自土佐迁来,是

统治这一地区的豪族——大平伊贺守国祐的后代。[ 略 ]

父亲生长于大平总分家,由于是次子就另设了一个分家。他有

一町二三反(日本的土地计量单位,1 町 =10 反 =9917.35m2)的

土地,自己耕种或向地主租地耕种,算是中农。他还担任了村议会

议员和储水池总代表等名誉职位,可见其深受大家信赖。他强健、

快活,工作认真、乐于助人,心地十分善良。[ 略 ]





002 大平正芳的外交与理念



母亲是临镇大野原町诧间家的长女,性格外向好胜。

(《著作集》一,10-11 页)



如今若寻访大平出生的老家遗址会发现它已经改建,但橡子树、松

树等还留有当年的风貌 [2]。虽说房屋占地面积不小,但也算不上很大。

大平家有六个孩子,因此生活比较困难。大平年幼时穿的是稻梗编

的草鞋,吃的是掺了麦子的米饭,生活简朴。虽然家住海边,但也只有

特殊节日才能吃到海鲜。父母还要求他在学习之余帮家里种田、除草、

喂牛。他还常听到父母谈论家里的债务。

大平喜欢在为数不多的休息日和小朋友们一同玩耍到很晚。他们

在山上寻找松茸和竹笋,在海边玩水钓鱼,还在河里抓鱼。(《著作集》

一,11-13 页)

他儿时最初的记忆可以追溯到三四岁的时候。当时他家请了一个叫

阿茂的保姆。她在地里哄大平的时候,不小心把他的头碰到了石板棱角

上,鲜血直流。母亲佐久“发了疯似的抱着我跑进屋,用艾草帮我止

血、擦拭”。

两三年后,阿茂开始在村头的小饭店工作。她经常将大平带到她工

作的饭店去照顾他。但不久,阿茂便因病去世了。“每次路过那里,都

感觉能够听到阿茂的招呼声。”这是大平儿时遥远的回忆。额头上的伤

痕长大后不再明显。

1916 年(大正 5 年)4 月,大平进入和田村立大正寻常高等小

学学习。

他 6 岁时,二姐阿哲嫁到了一里开外的村子。她当时 16 岁。陪嫁

的队伍肩扛衣柜和衣箱,提着灯笼,缓缓爬上村头长长的坡道。衣箱就

是用来整理和搬运服饰道具的大箱子。那天正值隆冬,但大平特别想加

入到队伍中,一直跟随队伍走了很远。





序章 遥远的回忆 003



大平家还做过编麦秆绳的副业。麦秆绳形似真田绳,用来制作夏天

戴的遮阳帽。阿哲嫁人后还继续编着麦秆绳。“二姐是个沉默寡言、勤

奋刻苦的人。”

她生了两个孩子,不久后去世。“二姐是因为肾脏病去世的。她为

了完成份额内、计划内的工作拼命编绳子,责任感特别强,甚至连上厕

所的时间不想浪费。这可能诱发了她的病。”

年幼的大平心中产生了疑惑。后来,大平称其为“副业地狱”,写

道:“农民至今仍然被迫忙于副业。”(《著作集》一,99-100 页)

1923 年 4 月,大平升入香川县立三丰中学校,即现在的香川县立

观音寺第一高等学校。他的母校里设有他的雕像。他每天坐火车往返

于丰滨站和观音寺站。男生只能坐在前面的车厢,而女生坐在后面的

车厢,这是不成文的规矩。当时大平身着和服,脚穿皮鞋(《著作集》

三,288-290 页)。

“家境并不富裕但也不贫穷,算不上秀才但也还算乖巧,平平常常

地度过了孩童时代。”铁路开通,家家都能用上电,“是个自由而平和的

时代”。(《著作集》三,16 页)



前言/序言


好的,请看以下图书简介: 《历史的褶皱:解析近代日本的权力结构与社会变迁》 本书深入剖析了近代日本从幕府末期到二战后的历史进程,重点关注权力结构如何演变、社会思潮如何更迭,以及这些复杂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现代日本的国民性与国际形象。本书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编年史,而是一部侧重于结构性分析与议题深掘的智识探索之旅。 第一部分:旧体制的瓦解与现代化的阵痛 (1853-1890) 这一部分聚焦于“开国”这一历史性转折点对日本社会带来的剧烈冲击。我们细致考察了德川幕府统治下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以及西方列强炮舰外交所带来的生存危机感,如何催生了“尊王攘夷”的政治情绪。 黑船来航与信息鸿沟: 详细描述了佩里舰队抵达浦贺港时的历史场景,分析了幕府决策层在面对空前压力时的内部矛盾与迟疑。我们引入了大量当时地方藩邸对“黑船”的观察记录与内部报告,展现了信息不对称如何加剧了统治精英的恐慌。 维新与“倒幕”的内在逻辑: 重点探讨了倒幕派(萨摩、长州等)的崛起并非仅仅是单纯的“倒幕”,而是基于对国家安全和经济现代化的紧迫需求。分析了倒幕运动中,地方精英如何巧妙地利用了朝廷与幕府之间的张力,构建起“王政复古”的合法性基础。 明治维新的精英路线: 考察了明治新政府在建立之初,如何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迅速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我们着重分析了《五条誓文》的象征意义及其在巩固新政权合法性上的作用。同时,深入剖析了“殖产兴业”政策背后,国家资本主义的逻辑是如何压制了早期自由主义思潮的萌芽。岩仓使节团的考察报告被反复引证,以揭示决策者对西方制度的“选择性吸收”——他们学习技术、制度,但对深层的政治自由保持警惕。 第二部分:帝国扩张的动力学与社会内部的张力 (1890-1930) 进入大日本帝国时期,国家机器的运转效率显著提高,但内部的社会矛盾也日益激化。本部分旨在揭示帝国主义扩张背后的深层驱动力,以及对国内社会结构的重塑。 “富国强兵”的资源配置: 分析了《教育敕语》如何成为塑造“国民”身份的核心意识形态工具,以及对军事预算的优先性如何挤压了民生投资。通过对地税改革和工业化进程的梳理,我们揭示了帝国主义扩张在经济上的内在必然性:对外部市场和资源的掠夺,是为了缓解国内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问题。 政党政治的脆弱性与军部的崛起: 探讨了日本早期政党政治的局限性,即其根基主要建立在城市精英和特定财阀(如三井、三菱)的利益联盟上,缺乏广泛的民众基础。我们通过分析“藩阀政治”向“元老政治”过渡中的权力真空,解释了为何军部能够有效填补这一空白,尤其是在涉及国家“存亡”的决策中,军部的声音获得了不成比例的影响力。 思想审查与知识分子的困境: 详细回顾了《治安警察法》及后来的“思想警察”制度如何系统性地压制了社会主义、自由主义乃至温和的改良思潮。通过对幸德秋水、吉野作造等思想家的案例分析,展现了知识分子在“皇国史观”的巨大压力下所经历的艰难抉择与思想上的挣扎。 第三部分:危机的深化与战后重建的遗产 (1930-1970) 本部分关注日本如何一步步滑向战争的深渊,以及战后在外部压力下进行的结构性转型。 “满洲事变”的决策路径: 摒弃了将侵略行为简单归咎于少数“狂热分子”的传统叙事。本书通过对陆军内部派系斗争(如皇道派与统制派的冲突)、政治家对军部的绥靖态度以及经济大萧条背景下对“大陆政策”的迷恋,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决策模型,解释了为何日本领导层最终选择了不可逆转的扩张道路。 战争对社会结构的彻底重塑: 战争动员不仅改变了工业布局,更彻底改变了性别角色和社会伦理。我们分析了“总动员法”下,国家权力如何渗透到家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及战后对“战争责任”的模糊处理,如何为后来的集体记忆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口。 冷战格局下的“特例”重建: 重点分析了占领政策(GHQ改革)的功绩与局限性。民主化改革(土地改革、财阀解体)的强制性,在短期内带来了社会公平的改善,但我们同时指出,在冷战爆发后,美国出于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需要,对日本的重建采取了实用主义的回调,默许了许多旧精英的回归。这一“快速复苏”模式,为日本战后经济奇迹奠定了基础,但也埋下了结构性问题的伏笔,影响了战后政治生态的保守性。 结论:现代日本的连续性与断裂性 全书的结论部分将上述分析进行整合,探讨近代经验对当代日本的深远影响。我们认为,近代日本的发展轨迹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模仿-超越-内化”的循环模式,其权力结构中对精英共识的依赖、对外部环境的敏感性,以及在危机时刻倾向于集体行动的倾向,都可以在19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找到源头。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具批判性、更富细节的框架,以理解这个在东西方文明交汇点上,经历了剧烈动荡却又保持了惊人韧性的东亚国家。 本书特色: 1. 史料的跨学科整合: 大量引用了日本国内新近解密的档案、经济统计数据以及社会心理学分析报告。 2. 权力转移的微观追踪: 不满足于宏大叙事,着重追踪关键人物(如藩阀、官僚、企业家)在不同历史关口的利益权衡与权力再分配。 3. 批判性视角: 对“成功现代化”的神话进行了必要的解构,直面近代日本在追求国家强大过程中付出的社会与道德代价。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大平正芳的外交与理念》这本书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充满历史变革的时代。日本作为二战后的战败国,是如何在国际舞台上重新找回自身定位,并最终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大平正芳在这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他所提出的“理念”,这些理念是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中孕育而生的,又如何指导着日本的外交实践。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去理解当时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以及日本在此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想知道,大平正芳是如何平衡国家利益与区域合作,如何构建一种以和平、发展为核心的外交理念。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政治人物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国家发展战略与国际关系理论的深刻剖析。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更多关于国际政治的智慧,以及如何以一种更加长远和包容的视角来看待国家之间的关系,这对我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书名《大平正芳的外交与理念》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本能引发深刻思考的作品。我一直认为,伟大的政治家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其在位时的实际成就,更在于其所提出的、能够超越时代限制的思想和理念。大平正芳,作为日本战后一位极具影响力的首相,其外交政策无疑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他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他如何构建日本在复杂国际关系中的定位。这本书是否会详细阐述他所倡导的“太平洋理念”的具体内涵?它又是如何在冷战的背景下,以及在亚洲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中,被提出并付诸实践的?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对当时日本外交战略的全面解读,了解其如何平衡与其他大国 Namely 美苏 的关系,同时积极推动与亚洲邻国的交流与合作。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不只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总结,更像是一种关于如何在全球化时代处理国家间关系,以及如何以和平、合作的方式促进共同发展的哲学探讨,这让我倍感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一种朴素而典雅的设计,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它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我之所以对《大平正芳的外交与理念》产生浓厚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日本战后经济奇迹以及其在亚洲地区扮演角色的好奇。大平正芳作为那个时代的领军人物,他的外交决策无疑是塑造日本国际形象的关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历史事件记述,深入挖掘其外交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这本书是否会带领我们走进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让我们体验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以及大平正芳是如何在种种压力和机遇下,做出那些影响深远的抉择?我非常好奇,他所提出的“理念”,究竟是如何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国际格局。我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他与亚洲其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互动,以及他如何构建互信、促进合作。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外交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时代精神和政治智慧的百科全书,而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评分

这本《大平正芳的外交与理念》的封面设计就颇为讲究,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银色的书名,传递出一种沉稳而富有远见的格调。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传递出的历史厚重感所吸引。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从书名和初步浏览的目录来看,我就能感受到它探讨的主题是多么宏大且具有现实意义。大平正芳,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日本战后外交史的重要篇章,他提出的“太平洋理念”更是影响深远。我尤其好奇,这本书将如何深入剖析他外交政策背后的哲学思想,以及这些理念是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得以形成、演变并最终落地的。它是否会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当时日本所面临的地缘政治挑战,以及大平正芳是如何凭借其独特的智慧和远见,为日本开辟出一条和平发展之路。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对那些关键的外交时刻的深入解读,了解其决策的驱动因素,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这本书不单单是对一位政治家的回忆,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有机会去聆听一位历史亲历者对世界秩序的思考,以及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评分

说实话,初次翻阅《大平正芳的外交与理念》,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其中对“理念”二字的强调。在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的国际舞台上,“理念”往往是支撑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基石,是引领其前进方向的灯塔。大平正芳,这位日本政坛的智者,其外交理念究竟是什么样的?是追求霸权,还是致力于和平?是固守传统,还是拥抱变革?这本书的标题直击核心,让我对探索这位政治家内心深处的世界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揭示大平正芳是如何将个人的人格魅力、成长经历以及对世界文明的理解,融入到其外交实践之中。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他作为首相的任期,更像是对其毕生政治生涯中,那些深刻的思考和不懈的追求的梳理。我想知道,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面对全球冷战的阴影和亚洲区域合作的兴起,他是如何提出并践行一套具有前瞻性和包容性的外交理念的。这本书能否让我们窥见其思想的源泉,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塑造了他对日本在国际社会中角色的定位?我对它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日本外交的演变,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