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文全传

宋子文全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松 著
图书标签:
  • 宋子文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政治人物
  • 经济史
  • 民国史
  • 外交
  • 金融
  • 历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498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788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4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宋子文的人生充满了荣耀与争斗,对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日记和档案静静地存放在美国胡佛档案馆里。而那一段段错综复杂的家族恩怨与历史功过,都将随着档案的公开,在历史舞台留下更清晰的痕迹。
  宋子文曾经追随孙中山的左右,却成为蒋介石的得力助手;他曾任国民党政府的高官,最后却成为被开除国民党党籍的第二人;他曾与中共密切接触与合作,却在战犯名单上仅列在蒋介石之后。他是金融家,掌握国民政府的经济命脉,却中饱私囊,挂上了“世界首富”的头衔;他是外交家,在抗战期间为中国争取了大量宝贵的外国援助,却在解放战争后遭遇“老朋友”美国的冷遇。他在前半生无比辉煌,却在后半生退隐江湖,留给后人许多未解的疑问。

作者简介

  王松,1954年出生,安徽黄山人。教授,大校。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先后在解放军政治学院、解放军高级后勤学校、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任教。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和研究,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员,被聘为全国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在《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军事历史》《江汉论坛》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孔祥熙大传》《宋子文大传》《蒋介石与丘吉尔》等著作,学术论文和著作获全国、全军多种奖励。

目录

1 家世与教育
2 丘比特之箭
3 崭露头角
4 向左转,向右转
5 筹款理财
6 在九一八事变前后
7 天有不测风云
8 四次辞职
9 出访欧美
10 另辟蹊径
11 同共产党的秘密接触
12 “西安事变”与神秘的宋子文日记
13 “西安事变”与张、杨的交往
14 为抗日奔波
15 “太上大使”
16 在“史蒋风波”中
17 参与联合国的组建
18 赴苏联会谈
19 陷入困境
20 黄金风潮
21 赴粤主政
22 梦幻泡影
23 流亡异国

精彩书摘

  《宋子文全传》:
  1 家世与教育
  宋子文,中国第一代哈佛学子,被称为“国民政府著名的理财家”。在民国政坛上风云一时。
  其父宋嘉树具有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和敢于改变自己命运的非凡勇气。他是上海滩上声名显赫的大富翁,以万贯家财资助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由此成为孙中山的坚定支持者和亲密战友。
  宋嘉树造就了一个“没有加冕的宋家王朝”,其影响力之深,名气之大,鲜有望其项背。
  美国《时代周刊》曾把宋子文作为封面人物。美国《华盛顿邮报》赞叹说:“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30和40年代,这个王朝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是声名显赫的。”
  宋嘉树对宋子文寄予厚望,而宋子文真的能把“宋家王朝”推上顶峰吗?
  上海处于东部海岸线中心部位,长江人海口咽喉。地势平坦,河港纵横。黄浦江、苏州河流贯境内。700年前上海不过是一个海边渔村,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沿海小镇。自1842年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以后,由于它为长江吐纳之口,得海外侨商萃集之利,迅速成为一座国内最大的商业、工业日臻兴旺的繁华都市。
  在远离闹市区的中心的朱家木桥一带,有一所平房,四周草木葱茏,门前碧水淙淙。1894年12月4日,这家传出添丁的喜讯。随着“哇”的一声啼哭,一个白胖的男婴在上海同仁医院降临人间。这家主人,男婴的父亲决定:孩子的英文名字叫保罗,中文名字叫宋子文。意思是希望孩子将来能像圣徒保罗一样在中国弘扬基督教的福音,像民主革命先行者孙文(中山)一样在中国传播西洋富强之学。
  宋子文的父亲,是一位不平凡的传奇式人物。他的名字对于当今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肯定是陌生的,但只要一提起他的儿女们,又都感到非常的熟悉。他的女儿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被世界上公认为最不平凡的“宋氏三姊妹”;他的三个儿子: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也是民国时期的著名人士。更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后来成了他的女婿,蒋介石尊其为“泰山”。他的名字叫宋嘉树。
  宋嘉树,字耀如,教名查理·琼斯·宋,老朋友见面叫他查理宋。他于1866年出生在海南岛文昌县一个普通小商人家庭。父亲韩鸿翼,是一位颇有文化修养的商人,当地人唯有见了韩鸿翼不按习惯称谓叫“老板”,而亲切地称“先生”。韩先生的先祖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的韩国之君。传说秦灭韩后,一位韩国公子不愿臣秦,便以货殖为业,世代相袭。明代,韩姓商人在山西经商,颇享盛名。1664年清兵入关后,韩姓族人忠于明皇,乃举族南迁,最后渡过雷州海峡,落籍海南文昌。母亲姓王,叫韩王氏,是一位典型的慈母良妻。
  一件偶然的事竞改变了宋嘉树的一生命运。1875年,他的舅父(其实是其婶婶宋氏之弟)从美国经商回到家乡招收学徒。父母决定把9岁的他送给舅父作义子,带到美国学做生意。舅父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开设了一家茶丝商店。在波士顿城中心的一座中国住宅内,宋嘉树按照中国传统的方式,度过了三年的学徒生涯。开始义父对他寄予很大希望,要他安分守己、专心经商。在义父教导下,宋嘉树也是专心学习做生意的技巧,一天到晚在店里忙个不停,一心只想等到长大以后成为这个店的新店东。茶丝商店以外的世界,他是十分陌生的。然而,又是一个偶然的事件,打破了这个中国少年内心的平静,并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抉择。
  宋嘉树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经历严重政治危机的时期。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有识之士,在中国屡遭外国“坚船利炮”的打击之后,痛定思痛,允许少数达官贵人的子女到美国、欧洲一些著名大学留学,希冀“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酿成一股“留洋新风潮”,有钱人家纷纷将其子女设法送往牛津、剑桥、哈佛、巴黎等名牌大学。远涉重洋是那时许多青年梦寐以求的理想。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宋子文全传》的书籍,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传记本身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且自然: 《帝国边缘的低语者:二十世纪欧洲秘密社团与权力更迭研究》 一本揭示隐秘秩序如何塑造现代世界的里程碑式著作 作者: [虚构历史学家姓名,例如:阿诺德·冯·赫尔曼] 出版社: 启明文库 页数: 880页(含罕见文献插图及导读) 内容简介: 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总有阴影在涌动。本书并非聚焦于那些被载入史册的君主或将军,而是深入探究了一个世纪以来,在欧洲权力中枢的幕后,那些由精英、学者、神秘主义者和金融寡头秘密结成的组织,是如何通过其深远的影响力,不动声色地推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济周期的起伏,乃至文化思潮的转向。 《帝国边缘的低语者》是一部雄心勃勃的编年史与深度分析的结合体,它将时间轴拉伸至1890年至1975年间,聚焦于解析那些在公开记录中难以寻觅的社团、俱乐部、沙龙以及半官方智库的运作机制、核心信条及其对地缘政治决策的影响力。 第一部分:古典的余晖与新秩序的萌芽(1890-1918)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十九世纪末维多利亚时代晚期,传统贵族阶层与新兴工业巨头之间日益紧张的权力关系。重点解析了在伦敦、柏林和巴黎的几家历史悠久的绅士俱乐部,它们如何成为信息过滤与意识形态输出的早期中转站。我们详细考察了“赫尔墨斯学派”的复兴,这一分支如何吸引了包括部分外交官和科学先驱在内的成员,他们的哲学基础——基于严格等级制度和“高贵者统治”的信念——如何在无形中为帝国主义扩张提供了道德和理论上的支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首次公开披露了一批从布达佩斯档案中提取的信件,这些信件揭示了某个专注于“跨国资本流动与民族精神塑造”的松散联盟,如何在巴尔干地区冲突爆发前夕,精确地预言了某些关键的政治暗杀事件。我们探讨了这些组织如何利用新兴的报刊审查和文化沙龙,微妙地引导公众舆论,为即将到来的世界大战播下怀疑与对抗的种子。 第二部分:战争机器的润滑剂与战后重建的蓝图(1919-1939) 凡尔赛和会的硝烟散尽后,欧洲陷入了混乱与重塑的阵痛。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剖析了两次“超国家性”组织的作用。我们仔细比对了“国际主义金融家集团”与专注于社会工程的“雅典娜学会”之间的互动模式。这些组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秘密警察或间谍网络,而是一个个以“稳定”为最高纲领的思想孵化器。 作者通过对德累斯顿大学图书馆禁书区域的文献整理,重建了“工业自治委员会”的内部运作逻辑。该委员会由来自鲁尔区和西米德兰兹的钢铁大亨与技术官僚组成,他们的目标是将战后欧洲的经济复苏锁定在特定的技术路径上,这直接导致了某些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倾斜,并间接催生了极端主义政治力量的崛起,这些力量被他们视为实现“必要的社会净化”的工具。 在这一时期,本书对意大利和德国境内一些具有原型性质的准军事组织与官方精英之间的渗透关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揭示了他们如何利用民众对社会主义思潮的恐惧,为后续的威权主义转向铺平道路。 第三部分:暗流中的共存与冷战的序曲(1940-1975) 二战的爆发并未终结“低语者”们的活动,反而促使他们进入了更深层次的隐蔽状态。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战争期间的“资产转移”与战后欧洲的“意识形态隔离”。我们详细分析了那些在轴心国崩溃后,迅速将大量智力资源与金融资本导向中立国或新兴大国的操作路径。 书中披露了两个相互对立但偶尔交汇的影子网络:一个是致力于“保存欧洲纯净遗产”的保守派精英网络,他们在瑞士和南美的避风港中秘密维护着战前的社会结构观念;另一个则是深受“系统动力学”影响的技术官僚网络,他们积极参与到战后重建的规划中,力图建立一个更加“理性化”和“去情感化”的欧洲共同体框架。 我们追溯了这些组织如何通过对高等教育机构和媒体巨头的间接控制,影响了冷战初期对历史事件的定性,并试图塑造公众对“自由世界”与“铁幕对峙”的认知框架。书的结尾,作者探讨了这些秘密网络的理念如何在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和文化转向中,逐渐瓦解或蜕变为更现代、更去中心化的影响力结构,为当代全球化提供了隐秘的历史注脚。 本书的独特贡献: 《帝国边缘的低语者》摒弃了简单化的阴谋论叙事,它基于跨越五国语种的档案研究、私人回忆录的交叉比对以及未解密的外交电报分析,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权力并非总是通过闪耀的聚光灯下达成,真正的驱动力往往蛰伏于俱乐部深处的低语、未被重视的论文,以及那些被历史学家认为“不重要”的边缘人物的社交圈中。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对历史深度、权力运作及其复杂人性抱有好奇心的读者的必备之作。 装帧与附录: 精装,附赠16页高清历史照片及组织结构关系图谱,以及“隐秘组织词汇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评价是非常高的,它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扇观察民国时期社会变迁、政治风云、经济格局的窗口。作者的笔触细腻,叙事流畅,将宋子文的一生娓娓道来,从他的留洋经历,到回国后的政治抱负,再到他与蒋介石政权的紧密联系,以及最终的淡出历史舞台,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宋子文在经济领域贡献的深入挖掘,那些关于金融改革、货币政策、以及他如何利用关系网促进国家发展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一个精明强干的政治家兼经济学家的形象。同时,书中也并没有回避他的一些争议,比如他对财富的积累,以及他在政治斗争中的一些策略,这些都让人物更加真实可信。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仿佛是在与一位穿越时空的朋友交流,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民国时期复杂历史的视角,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淡雅的水墨风格,隐约勾勒出一个时代巨子的轮廓,让我对这位民国风云人物的生平充满了好奇。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是序言中对宋子文一生波澜壮阔的概述,寥寥数语,却如同电影预告片般,瞬间勾起了我对那个风云激荡年代的向往。我总觉得,一个在如此重要历史时期扮演关键角色的人物,其个人经历必然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和复杂的人性。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他与孙中山、蒋介石等核心人物的关系,以及他对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格局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作为一个对历史细节颇有兴趣的读者,我渴望从书中一窥宋子文在上海滩叱咤风云的金融运作,以及他在外交舞台上周旋于列强之间的种种策略。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一个能够让我沉浸其中,感受时代脉搏,理解历史洪流的生动叙事。这本书的厚度也预示着内容不会浅尝辄止,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对宋子文个人生平的详尽记录,更在于它所折射出的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图景。作者在叙事过程中,穿插了大量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气候以及经济状况的描绘,使得宋子文的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紧密相连。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他如何在中国这个转型期,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资源,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与西方世界的接触,以及他对现代经济模式的引入,都成为了那个时代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解读,如他如何处理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如何应对日本侵华的威胁,以及他在战后与国民政府的关系,都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认同他所有的政治决策,但通过这本书,我能够理解他行为背后的逻辑和考量。这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中国,以及那些塑造了这个国家命运的先行者们,有了更立体、更客观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一个人的影响力,无论好坏,都可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而理解这些印记,需要我们剥离表面的评价,深入探究其行为的动机和所处的环境。宋子文的经历,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领域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他处理复杂人际关系,以及如何在权力斗争中游刃有余的描绘。他与蒋介石之间亦敌亦友的关系,以及他如何利用家族力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都让人看到了政治的残酷与智慧。同时,书中对他在金融界的运作,以及他如何利用国际关系来为中国争取利益的描述,也让我看到了一个非常有能力和远见的实干家的一面。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了更审慎的态度。这是一个值得反复品读,并在其中汲取历史智慧的佳作。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多面性。宋子文这个人,很难用简单的“好”或“坏”来定义,他身上既有那个时代精英的雄心壮志和远见卓识,也难免沾染了政治斗争的痕迹和个人权谋的影子。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他对经济建设的投入和对国家工业化的推动感到震撼,那些数字和政策,仿佛将我拉回了那个积贫积弱却又渴望崛起的年代。他与宋家其他成员,如宋庆龄、宋美龄之间的互动,以及他们如何共同塑造和影响中国的历史走向,也让我深思。书中的一些篇章,详细描述了他在抗战时期的外交斡旋,面对外部压力,他展现出的坚韧和智慧,着实令人敬佩。当然,书中也触及了一些争议性的事件,这些部分的处理,我感觉到作者力求客观,避免了过度的褒贬,而是呈现出事件发生时的背景和可能的动机,让我能够自行判断。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立体而饱满的宋子文形象,让我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更 nuanced 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