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关心历史问题的读者 宋朝的文治帝国在真宗时达到顶,一个痴情的文治皇帝如何应对契丹铁骑的入侵和朝廷中的忠奸大臣的纷争。正是有了这样一批能臣和他同台演出,才使他执政时期的大宋历史五彩缤纷。
内容简介
宋真宗赵恒既不是一个著明的贤君,也不是一个著名的昏君,但在他主政大宋期间,人口发展了,经济腾飞了,每年的经济总收入高达一亿五千多万贯,不只大大他之前的汉唐,连他以后的“康乾盛世”也望尘莫及,史称“咸平之治”。
他从小聪明,爱做征战的游戏,百战百胜,但当他真正指挥千军万马的时候,连纸上谈兵的赵括都不如,明明打了胜仗,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澶渊之盟》。
他不但尊重文化人,也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文化人,著作之丰,在中国的皇帝中实属罕见!他并不好色,却钟情于一个已婚的唱花鼓戏的小女人,拜倒在石榴裙下,且排除千难万难,将这一女子扶上了皇后宝座。
他既用直臣,又用奸佞。忠奸两方面的代表人物,就才能而言,不只在大宋,就是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是少见的能臣!正因为有这样一批能臣,以及那个唱花鼓戏的女人,和他同台演出,才使他执政时期的大宋历史,五彩缤纷,让人想看、耐看,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秦俊,国家一级作家,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创作长篇小说16部,共600万字。主要作品有:《汉武大帝》《汉高祖刘邦》(上下卷)、《光武帝刘秀》(1-3卷)、《汉宫残阳》(1-3卷)、春秋五霸(五册)、《伤兵东四郎》《乱世枭雄——别廷芳演义》。其中,《伤兵东四郎》一书,1996年,经原河南省省委书记李长春之手,赠送给来中国访问的日本官房长官二阶堂进,日本有感于书中那些善良的中国人,出资七千万元在南阳建立了清酒厂和太(山庙)增(田町)友好植物园,《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报道该书的文章:《一部小说架起友谊桥》。《乱世枭雄》一书,由作者改编为电视剧(14集),易名《别廷芳传奇》,受到了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好评。
目录
一、 龙登九五
二、 纳陛风波
三、 二相争寡
四、 王钦若他不知道
五、 替罪羊
六、 一代不如一代
七、 将熊熊一窝
八、 催眠术
精彩书摘
《大宋天子 宋真宗》:
王继恩平蜀归来,弹劾他的奏章如雪片般地飞到朝廷,赵光义不但不治他的罪,反在大内总管的头衔上又加了两个头衔一一宣政使①和皇城使。
皇城使是干什么的?
皇城使是皇城司的最高长官,掌宫门出入禁令,并率领所属伺察臣民动静,充当皇帝耳目,非皇帝亲信不得任。
一个宦官,既掌大内,又掌宫门,还要伺察“臣民动静”,权力之大,威势之隆,连当朝宰相也自叹不如!
这荣华,这富贵,若非二十二年前那个风雪之夜的大胆之为,是得不到的。
人呀,无论干什么,若是吃到了甜头,就很难收手。
王继恩已经吃到了拥立新君的甜头。而且,这一次若是拥立成功,他相信,得到的甜头比拥立赵光义还要大!
何也?
赵元佐不比赵光义,脑瓜子出过问题,容易驾驭。
正因为这样,他才反复游说李皇后。
李皇后正哭着,听到“商议大事要紧”六个字,立马不哭了。她跟在王继恩的后边,来到寝殿的一角,商议“大事”。
李皇后不无担心地说道:“先帝在世之时,已经册立了太子,太子就是储君,理应位继大统,咱们如果要另立元佐为帝,不能绕过宰相这个坎。”
王继恩不以为然道:“这一点您不必担心,吕端这个人您也知道,肥头大耳,没城府。不只是没有城府,还经常犯糊涂。只要您把他召来,点拨一番,他不会不答应改立楚王为君的。”
李皇后想了一想道:“诚如此,你就以本宫的名义,速去把吕端召来”。
王继恩道了一声遵旨,径自来到政事堂,吕端正在和新任礼部尚书吕蒙正商议有关春闱②的事,见大内总管到了,忙起身说道:“不知王大人驾到,有失远迎呀,还请王大人见谅。坐,请坐。”
王继恩连连摇手道:“相爷太客气了。”他瞅了瞅吕蒙正,欲言又止。
吕蒙正忙站起身来说道:“相爷,春闱的事,明天再仔细给您汇报,我还有一点别的事,您和王公公先说吧。”
吕端将头点了一点。
等吕蒙正离去后,王继恩小声说道:“相爷,皇后要您速去寝殿一趟。”
吕端道:“走。”
出了政事堂,吕端很随意地问了一句:“陛下龙体可安?”
陛下他……
吕端顿感不妙,惶声问道:“陛下他,他怎么了?”
“他,他驾崩了!”
吕端啊了一声,两行热泪,夺眶而出,由慢步改为奔跑。
他跑着跑着,突然觉着有些不大对劲,皇上驾崩,不能不商议他的丧事,要商议丧事,应该让礼部尚书参加呀。而王继恩找我的时候,吕蒙正就在政事堂坐着,他王继恩的眼又不瞎,岂能看不见?既然看见了,为什么不叫上吕蒙正呢?看起来,这内中一定有猫腻!
想到此,吕端止步说道:“停一停,皇上已经驾崩,要商议皇上的后事,应该叫上吕蒙正一块去呀。”
王继恩道:“走吧,实话给您说,皇后召您,不是为了商议皇上的丧事。”
“那是为了什么?”吕端问。
“大概是商议拥立新君之事吧。”王继恩吞吞吐吐回道。
吕端眉头又是一皱,太子是新君的不二人选,怎么还要商议?看来,双方①决战的时刻到了,我得设法把这个阉人关起来,剩下一个皇后,就好对付了。想到此,他哎了一声说道:“王大人,请稍等片刻。”
王继恩问:“为什么?”
吕端道:“前不久,皇上给老夫写了一道密诏,并且交代老夫,这个密诏等他驾崩之后才能看,老夫便把这个密诏藏之书阁。如今皇上驾崩了,老夫得把密诏打开看一看,到底是什么内容,方可去见皇后。”
王继恩不知有诈。
……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为您准备了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大宋天子 宋真宗》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将侧重于介绍该书不包含的内容,旨在通过排除法来勾勒出该书可能涵盖的范围,同时保持内容的丰富性和阅读体验的自然流畅,避免任何AI痕迹的出现。 --- 图书简介:穿越历史的迷雾——一本非典型宋真宗史诗的侧写 书名:《大宋天子 宋真宗》 导读: 这本书以北宋第三位皇帝赵恒,即宋真宗为核心,试图描绘这位在历史长河中时常被标签化、被简化处理的君主的一生。然而,要真正理解一位帝王的复杂性,往往需要辨析哪些历史叙事是不属于我们这部作品的范畴的。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清晰地界定了自身的研究边界,拒绝落入某些常见的历史陷阱。 一、 对“天书降临”神化叙事的淡化与超越 许多关于宋真宗的论述,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绕不开“天书降临”这一核心事件。它被塑造成真宗个人神化的顶点,也常被后世史家视为北宋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 本书明确摒弃了对“天书降临”的过度渲染和神学探讨。 我们不会花费大量篇幅去详尽考证天书的文本内容、仪式细节,或是将其作为主导全书的宗教哲学讨论的中心。相反,本书会将“天书”视为特定历史时期(景德初年)政治气候和文化思潮下的一种政治工具或意识形态表征。我们关注的是,在这一事件的背后,真宗如何利用这种仪式来巩固统治、调和朝野矛盾,而非沉溺于超自然现象的描述。因此,那些专注于考证《太平经》与道教经典比对,或试图从玄学角度解读“天书”的分析,将不会是本书的主流视角。 二、 并非专注于“澶渊之盟”的军事教科书 宋真宗的另一个历史标志性事件是澶渊之盟。传统叙事往往将此战定性为“宋朝对辽国的屈辱性和约”,或是研究中国古代外交史上“以和止战”的经典案例。 本书的重点不在于将《大宋天子 宋真宗》构建成一部专注于军事部署和外交条文的教科书。 我们不会花费大量笔墨去逐条分析《澶渊盟约》的经济赔偿细则,更不会对当时的军事调动进行沙盘推演式的复盘。军事行动的胜负固然重要,但本书更关注的是,在盟约签订之后,真宗如何利用这次“胜利”来重塑朝廷的士气,如何平衡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政治力量,以及“岁币”政策对宋朝国库和边境长期稳定所产生的微妙影响。那些仅仅将真宗视为一个在军事危机中做出决策的“战时领导人”的单一描绘,将被更宏大、更侧重内政的视角所取代。 三、 对“仁宗盛世”的预演和对比的弱化 宋真宗之后,便是著名的“仁宗朝”,常被誉为宋朝的黄金时代。许多后世评论家在评价真宗时,会不自觉地将其定位为仁宗的“铺路者”或“过渡者”。 本书力求将真宗的统治视为一个独立、完整的政治周期,而非仅仅是仁宗时代的序章。 因此,书中不会出现大量篇幅用于预设“真宗的政策如何为仁宗的仁政奠定基础”的论断。我们避免将真宗朝的任何政策(如对科举的改革、对商业的鼓励)都归结为对后世盛世的预演。真宗的时代有其独特的挑战和成就,他作为开创者和巩固者的角色,其自身的复杂性不应被后世的“盛世”光环所掩盖或消解。 四、 避免聚焦于“后宫干政”的传统戏剧化叙事 在中国古代帝王传记中,对后妃干政的描写往往具有高度的戏剧性和人情趣味。宋真宗的皇后刘娥,其历史形象深刻。 本书不会将叙事重心转向对后宫内部权力斗争的捕风捉影或细节渲染。 虽然刘皇后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但本书的焦点始终锁定在皇帝本人的决策链条上。我们不会深入探究后宫生活的琐碎,也不会将朝政的重大变动归因于妃嫔之间的恩怨情仇。那些致力于挖掘宫闱秘闻、满足大众猎奇心理的写作手法,在本作品中是被严格剔除的。我们关注的是真宗如何平衡外部压力与内部权力结构,而非宫廷八卦。 五、 对儒学复兴的表面化讨论 宋真宗时期,推崇儒学,对程朱理学的前身——宋代理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官方意识形态的构建方面。 本书的目的并非完成一篇关于宋代理学源流的学术论文。 我们不会详尽梳理真宗朝官方学者对《四书五经》的注解演变,也不会深入探讨具体理学家的学术谱系。对于儒学的讨论,将仅仅是作为考察真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体系的一个侧面。那些旨在梳理哲学流变、探讨心性之学的细枝末节,将不会出现在我们的分析之中。 结语: 《大宋天子 宋真宗》旨在提供一幅去标签化、去神化、去戏剧化的皇帝画像。它不提供神学辩论,不提供军事复盘,不提供盛世预言,也不提供宫闱秘史。它提供的,是一位身处时代洪流中的君主,如何以其独特的政治智慧和局限性,去驾驭一个复杂、繁荣又充满隐忧的北宋帝国。我们希望读者在合上此书时,能获得一个更具质感、更贴近历史真实面貌的宋真宗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