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主要特點在於將觀眾引入一個由舊照片構成的、鮮活的汪曾祺個人世界。作者隨著汪老的作品來到高郵,小說裏的宜人景物一一掠過,作者按圖索驥,尋覓而去。從作品到景,再由景至人,娓娓道來,引著讀者穿過高郵的田野、青石闆路,直到找到汪傢老宅。圖文相配,讓讀者可以通過一張張帶著記憶的老照片展開對汪老的聯想,瞭解他真實的人生軌跡和行雲流水的人生態度。相信看完《汪曾祺畫傳》的讀者就不難理解汪老其人、其文、其書、其畫所呈現的獨特氣質瞭。
《汪曾祺畫傳》以時間為軸綫,圖文並茂地介紹瞭汪曾祺的生平。作者為瞭盡可能地貼近人物,在寫《汪曾祺畫傳》時專程拜訪瞭汪曾祺的故鄉高郵。讓讀者通過書中的圖片和文字對汪曾祺所經曆的時代、所經曆的事件有更加感性的認識,可以通過一張張帶著記憶的老照片將讀者引入一個個鮮活的汪曾祺的個人世界。
作者汪淩現居北京,善寫名人傳記。曾齣版《汪曾祺:廢墟上一抹傳統的殘陽》《梁漱溟:亂世中特立而獨行》《蕭紅:寂寞而飄零四方》《張元濟:書捲中歲月悠長》等多部人物傳記。
你見過談論吃的汪曾祺,見過談論花草的汪曾祺,你可曾見過混跡於一幫“野孩子”之中的汪曾祺?可曾見過在大學食堂重的汪曾祺?可曾見過給彆人化妝的汪曾祺?《汪曾祺畫傳》帶您看到汪曾祺的另一麵。
圖文曾祺,私藏曾祺。
薄薄一本畫傳,看過一生曾祺。
舒非說:“接觸之中,我覺得有趣的莫過於見到汪老“笑”。他把頭歪過一邊去,縮起脖子,一隻手半掩著嘴,就這樣“偷偷地”笑。模樣,直叫人想起京劇《西遊記》裏的美猴王,當捉弄整治豬八戒得逞之後,閃在一邊得意洋洋,樂不可支,愈想愈開心。” 在《汪曾祺畫傳》中,您就可能看到汪老的這種笑容。
相信看完《汪曾祺畫傳》的讀者就不難理解汪老其人、其文、其書、其畫所呈現的獨特氣質瞭。
老街巷和老屋…………………………………………… 001
運河邊上少年人………………………………………… 013
耕讀一脈傳傢…………………………………………… 025
翩然西南聯大時………………………………………… 039
古風儼然先生們………………………………………… 051
京城風和雨……………………………………………… 063
隨波逐流樣闆戲………………………………………… 079
“大器晚成”小說傢…………………………………… 095
風雅人寫風雅事………………………………………… 111
“酒仙”終歸去………………………………………… 127
名人評述汪曾祺………………………………………… 141
汪曾祺大事記(1920—1997)… ……………………… 175
老街巷和老屋
高郵比我想象的要衰老,然而,這裏卻是汪曾祺的故鄉。2004 年6 月下旬,我先到南京,然後沿寜揚高速公路前往高郵。沿途,除瞭青青田野,還有隨處可見的蔭蔭草木,間雜著高高矮矮的紅白丁香樹。公路上的隔離帶是被修剪成圓柱形的矮鬆和丁香。
靠近城區,修剪的痕跡尚濃;離得遠瞭,花和樹便因人工罕至而恣意生長。那時正值高溫,空氣中蒸騰著炎炎暑氣,一叢一叢的丁香掠過眼前,我卻無從尋覓戴望舒詩中幽雅靜謐的意境。
1981 年,汪曾祺一彆故鄉四十二年。返鄉途中,應該也有丁香花盛開吧。
轉眼間,高郵已在眼前瞭。
高郵隸屬揚州,一嚮以生産鹹鴨蛋聞名於外,這讓汪曾祺很不以為然。因為此地曆史悠久,早在六七韆年前,這裏就有先民繁衍生息。秦王嬴政築高颱置郵亭,“高郵”之名由此而來;這裏還因為“世風崇文”而文化底蘊豐厚,北宋著名詞人秦觀,清代訓詁學傢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等均齣於此。在20 世紀末,則齣瞭一位著名作傢—汪曾祺。
和汪曾祺有關的舊物舊事,都在高郵舊城人民路一帶。這裏依然青石闆鋪路,沿街有人傢,也有店鋪。沿街的門麵,多漆成黑色的狹長木闆,即“鋪闥子門”—“一列寬可一尺的厚厚的門闆嵌在門框和門檻的槽子裏”(《異秉》)。清晨,卸掉木闆即是店堂;黃昏,上瞭門闆就錶示歇業。風吹雨淋,門闆早已褪色,有的剝落瞭油漆,斑斑駁駁,時間的年輪與滄桑一目瞭然。當時正值中午時分,裏麵人傢穿著樸素,屋內或屋外的煤球爐上,炒菜鍋飄齣陣陣香味。說樸素也好,說古意也罷,當地人的悠閑自在卻是顯而易見的。
我要找大淖巷和苧傢巷,一路問,一路徑往深處走去……在一個狹窄的巷子口,一塊銅牌釘在青石牆上,大淖巷到瞭,大淖該是在它的盡頭。
淖,是一片大水。說是湖泊,似還不夠,比一個池塘可要大得多,春夏水盛時,是頗為浩渺的。這是兩條水道的河源。淖中央有一條狹長的沙洲。沙洲上長滿茅草和蘆荻。春初水暖,沙洲上冒齣很多紫紅色的蘆芽和灰綠色的蔞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綠瞭。夏天,茅草、蘆荻都吐齣雪白的絲穗,在微風中不住點頭。鞦天,全都枯黃瞭,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頂上去瞭。鼕天,下雪,這裏總比彆處先白。化雪的時候,也比彆處化得慢。河水解凍瞭,發綠瞭,沙洲上的殘雪還亮晶晶地堆積著。(《大淖記事》)
《大淖記事》發錶於1981 年,是汪曾祺在一年半時間裏連續寫下的七篇故裏小說中的第四篇,獲1981 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奬。它描述大淖的“顔色、聲音、氣味和街裏不一樣”;大淖的人也不一樣,他們的風俗、是非標準、倫理道德觀念“和街裏穿長衣念過‘子曰’的人完全不同”。
巧雲是挑夫的女兒,長得美如天仙,她愛上瞭小锡匠十一子。可是保安隊的劉號長看上瞭巧雲,要十一子放棄。十一子不從,被保安隊捆起來,朝死裏打。锡匠們找到十一子時,他還有悠悠一口氣,被巧雲接到傢裏,用陳年尿堿救活瞭。之後,巧雲找齣爹用過的籮筐,做瞭一名挑夫,挑擔掙錢養傢,“從一個姑娘變成瞭一個很能乾的小媳婦”。在民間,自有一套人性法則,自由,率性,沒有許多虛僞與周鏇,凡事處之泰然,沉默而堅韌,生生不息。小說寫情事,卻非常乾淨,不沾塵埃。巧雲被劉號長奸汙瞭,她沒有淌眼淚,更沒有跳淖裏淹死,她隻是怔怔亂瞭一會兒心緒,後悔“沒有把自己給瞭十一子”。一夜,她撐小船到淖中央的沙洲,十一子泅水到瞭沙洲。“他們在沙洲的茅草叢裏一直呆到月到中天。月亮真好啊!”
《大淖記事》幾乎是一幅幅風俗畫的描摩,人事浸濡在風俗中,相得益彰。小說裏的宜人景物,在我眼前一一掠過,我按圖索驥,尋覓而去。麯摺的巷子裏很安靜,其中一扇門虛掩著,望進去是個天井,一張陳舊的雕花木桌旁圍著四隻長條凳,木凳中央已磨得略有凹陷,可見年代久遠。院子空地上,錯落著日常用具和菜蔬,一位眉須全白的老者,坐在竹椅上打盹。此情此景讓人産生錯覺,宛如時光已經凝固。
走到巷子盡頭,又嚮右側延伸而齣,就是汪曾祺筆下的大淖瞭。可是,眼前的大淖已成一處臭水浜,野草灌木雜生,幾乎填滿瞭水地。小說裏那個詩意的沙洲如今是一片紅磚建築,據說是一傢種鴨場。岸上有一兩戶簡易房。看見人來,幾隻雞“咯咯”叫著驚散而去,看傢狗則狂吠不已。
此大淖已非彼大淖!
人非物也非,一切都在靜悄悄地改變。
我走進對麵的苧傢巷,找到11 號汪傢老宅,有一位老人,從麵相到神態,都與汪曾祺頗相像。這應是他同父異母的弟弟瞭。交談中,我忽然有些恍惚,如果汪曾祺不去西南聯大,大概也會像他的這個兄弟,終老於此吧?
汪傢早年成片的老屋如今隻剩下逼仄狹小的幾間,據說這都是過去汪傢堆放雜物的地方。後來,大片的房屋或充公,或被人占去,早非己有。汪傢人帶我去看保全堂和老虎竈,看當年宅院大門的所在,如今,它們都成彆傢屋院瞭。汪曾祺在世時,老傢人還心存些指望,現在則不再幻想,隻是對前來遊曆的人說說而已。
告辭瞭汪傢,我又去文遊颱拜謁(汪曾祺寫過一篇《文遊颱》,該是他少年記憶中的文遊颱吧)。那裏本是紀念秦觀(少遊)的地方,現在傢鄉人把汪曾祺也請瞭進去,在一個側院,開闢瞭汪曾祺紀念館。
世事的變遷就是這樣巨大。
作為一名汪曾祺先生的忠實讀者,他的文字如同溫暖的陽光,照進我的生活,帶來許多慰藉和啓發。所以,當《汪曾祺畫傳》齣現時,我內心是帶著一種“朝聖”般的心情去期待的。我並非一個專業的藝術鑒賞者,但我深知,藝術來源於生活,而汪曾祺先生的生活本身,就是一首精彩的詩。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真實地呈現齣他生活中的那些“小確幸”,那些被他用文字描繪得如此生動有趣的瞬間。我希望,畫麵中能夠捕捉到他對於自然的熱愛,對於食物的熱情,對於人與人之間溫情的珍視。我想要看到,那些他筆下的人物,那些鮮活的生命,如何在畫中呈現齣他們獨有的神韻。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畫冊,更是一次與汪曾祺先生跨越時空的對話,一次深入他內心世界的旅程。我希望,通過這本畫傳,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他那種“閑適”的人生境界,那種“從容”的生活態度,以及他對生命的那份“熱愛”。這是一種心靈的觸動,一種精神的升華,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找到更多關於生命美好的答案。
評分對於《汪曾祺畫傳》這本書,我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種“返璞歸真”的感受。我一直覺得,汪曾祺先生的偉大之處,恰恰在於他能將最尋常不過的生活,描繪得如此引人入勝,讓讀者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中,品味齣生活的本真與滋味。因此,我希望這本畫傳,能夠延續他這種“煙火氣”的風格。我期待著,畫麵能夠展現齣那種樸素而動人的美感,就像他筆下那些傢常菜肴,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最實在的美味。我希望在畫冊中,能看到他曾經生活過的那些地方,那些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場景,能夠通過圖像,喚醒我心中對這些地方的記憶和想象。我想要在這些畫麵中,找到他對生活的熱愛,他對周遭世界的細緻觀察,以及他那種“認真活”的態度。這是一種情感的共鳴,我希望通過這本畫傳,能夠進一步加深我對汪曾祺先生的理解,不僅僅是作為一位文學大傢,更是作為一位熱愛生活、享受生活的老人。他的人生態度,他的生活哲學,都濃縮在他對世界的每一次觀察和每一次描繪之中。
評分這本書的麵世,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場意料之外的驚喜。我素來不擅長從圖像中解讀齣深層的含義,總是習慣於在文字的海洋裏搜尋那些閃光的詞句,去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所以,《汪曾祺畫傳》這個名字,一開始並沒有激起我太大的興趣,我甚至有些猶豫,擔心它會不會過於“視覺化”,而少瞭汪老先生文字裏那種恰到好處的“留白”和“韻味”。然而,當我在書店裏偶然翻開它時,一種前所未有的感受攫住瞭我。我看到瞭那些畫麵,它們並不像傳統的油畫或水彩那樣追求寫實,而是帶著一種獨特的筆觸和意境。我開始嘗試著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它們,試圖從中找到與汪老先生文字相似的“氣韻”。我嘗試著去想象,在創作這些畫作時,他當時的心境是怎樣的?他看到瞭什麼,又感受到瞭什麼?這種帶著探究性的閱讀,讓我逐漸沉浸其中,仿佛與他一同走過那些時光,一同感受那些生命中的點滴。這本書,迫使我跳齣固有的閱讀習慣,用一種更加感性的方式去理解一位我所敬愛的作傢,這本身就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全新的體驗,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多維的汪曾祺。
評分坦白說,我對於“畫傳”這種形式一直存在一絲保留。我更習慣於在文字中感受作傢的靈魂,文字的節奏、韻律、以及它所能承載的豐富情感,是我所迷戀的。所以,當我得知《汪曾祺畫傳》即將齣版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好奇,但同時也夾雜著一絲擔憂:畫麵能否捕捉到汪曾祺先生文字中的那種“味道”?那種看似不著一物,卻又意味深長的“淡”?我擔心畫麵會過於直觀,少瞭文字的想象空間,或者說,畫麵所呈現的,會與我心中對汪老先生的想象産生偏差。我更希望,這本畫冊能夠成為他文字的補充,用視覺的語言,去烘托和深化他對生活的感悟,而不是簡單地將文字內容“圖解”齣來。我期待的是,通過這些畫麵,能夠讓我對汪曾祺先生的理解更加立體,更加深入,能夠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他的人生和他所創作的世界。這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探索,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意想不到的發現,讓我更加全麵地認識這位我一直以來都非常敬佩的作傢。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汪曾祺畫傳》,內心湧起的並非對“畫”的期待,更多的是對那位文字背後,那個熱愛生活、觀察入微的老先生的深深好奇。我一直以為,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如同他筆下那些尋常巷陌裏的美食,簡單卻迴味無窮。所以,當得知有這樣一本“畫傳”問世,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他筆下的那些畫麵:高郵的麻雀,昆明的豆花,北京的鼕日,甚至是那顆“紅色的、圓圓的”草莓。我設想著,這本畫冊會不會像一本無聲的詩集,用一幅幅圖像,講述著他人生中的那些“小風景”,那些被他用文字點染得如此鮮活的瞬間。我期待著,能在這之中看到他眼中世界的色彩,他內心深處的韻味。我想要觸摸到,那些文字無法完全承載的情感,那些隻可意會的情緒,通過視覺的語言,被賦予更具體、更生動的形態。這本書,在我心中,不僅僅是一本畫冊,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汪曾祺先生那顆充滿煙火氣和藝術情懷的心靈深處,去感受他獨特的生命哲學,去體會他對於生活細微之處的那份執著與熱愛。這是一種跨越文字的交流,一種更加直接、更加沉浸的對話,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去發現那些未曾察覺的細節,去品味那些隱藏在色彩與綫條中的故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