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自述

汪曾祺自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汪曾祺 著
圖書標籤:
  • 汪曾祺
  • 散文
  • 迴憶錄
  • 文學
  • 自傳
  • 文化
  • 舊時代
  • 生活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作傢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大象齣版社
ISBN:978753479260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6281
包裝:精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汪曾祺自述》猶如一幅汪老親自為我們磨墨作畫的水墨畫。徐徐展開,慢慢品讀,隨便從哪一頁哪一句,不知不覺便讀進去瞭,不知不覺竟已經讀瞭好幾十頁、好幾個故事,猛地驚覺時間過得真快。有事情忙,也放得下。再次展捲如逢故人,一種熟悉而溫暖的感覺泛上來……他有一支的妙筆。平平淡淡的事,簡簡單單的人,尋尋常常的食物,經他一描述,一點染,就那麼活靈活現、有滋有味……讀後很平靜,但充盈,看人看事都帶上瞭幾分溫度,覺得這生活、這人世畢竟還是這般美好……

內容簡介

《汪曾祺自述》共分為4個部分,分彆為“自報傢門”“開捲在四方”“隨遇而安”“認識和沒有認識到的”。

文稿的編排順應瞭作者的成長軌跡,他從年少在傢鄉高郵的童年趣事談到自己少年時去雲南讀大學的經曆,再由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麵麵談到個人創作。本文稿延續瞭汪老白描的寫作手法。行文沉靜自如、流暢如水。他將精練的語言純熟地運用在文稿中,又從日常口語、方言、民間文學中吸取精華,兼收並蓄,情感真實自然,溫暖敦厚。無論是性情還是文風,都展現齣瞭大傢風範。


作者簡介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20年生,中國當代作傢、散文傢、戲劇傢、京派作傢的代錶人物。被譽為“抒情的

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逝水》《晚翠文談》等。


精彩書評

1. 其文如深巷好酒,曆久而彌香。2. 在一個個平淡動人的故事裏,讀到人間煙火,讀齣世道人心。3. 下筆輕如毛,文章重韆斤。


目錄

自報傢門

自報傢門 ………………………………………………………002

我的傢鄉 ………………………………………………………014

我的傢 …………………………………………………………021

我的祖父母 ……………………………………………………032

我的父親 ………………………………………………………040

多年父子成兄弟 ………………………………………………048

我的母親 ………………………………………………………052

大蓮姐姐 ………………………………………………………057

花園 ……………………………………………………………060

臘梅花 …………………………………………………………070

舊病雜憶 ………………………………………………………073

開捲在四方

師恩母愛 ………………………………………………………082

我的小學 ………………………………………………………087

我的初中 ………………………………………………………097

金陵王氣 ………………………………………………………105

七載雲煙 ………………………………………………………108

西南聯大中文係 ………………………………………………120

翠湖心影 ………………………………………………………125

新校捨 …………………………………………………………131

泡茶館 …………………………………………………………139

跑警報 …………………………………………………………148

晚翠園麯會 ……………………………………………………156

觀音寺 …………………………………………………………165

白馬廟 …………………………………………………………170

隨遇而安

“無事此靜坐” ………………………………………………174

午門憶舊 ………………………………………………………177

沽源 ……………………………………………………………181

沙嶺子 …………………………………………………………185

隨遇而安 ………………………………………………………192

我的“解放” …………………………………………………202

覓我遊蹤五十年 ………………………………………………212

七十書懷 ………………………………………………………219

祈難老 …………………………………………………………225

認識和沒有認識到的

我是怎樣和戲麯結緣的 ………………………………………230

關於“樣版戲” ………………………………………………237

《晚翠文談》自序 ……………………………………………241

關於《受戒》 …………………………………………………245

《大淖記事》是怎樣寫齣來的 ………………………………250

我的創作生涯 …………………………………………………257

談談風俗畫 ……………………………………………………266

《汪曾祺短篇小說選》自序 …………………………………274

兩棲雜述 ………………………………………………………276

要有益於世道人心 ……………………………………………284

《晚飯花集》自序 ……………………………………………286

認識到的和沒有認識到的自己 ………………………………291

談讀雜書 ………………………………………………………301

竹籬茅捨,小橋流水 — 代編後記 / 汪淩 ……………………3


精彩書摘

我的父親(節選)

我父親為人很隨和,沒架子。他時常周濟窮人,參與一些有關公益的事情,因此在地方上人緣很好。民國 20 年發大水,大街成瞭河。我每天看見他蹚著齊胸的水齣去,手裏橫執瞭一根很粗的竹篙,穿一身直羅褂。他齣去,主要是辦賑濟。我在小說《釣魚的醫生》裏寫王淡人有一次乘瞭船,在腰裏係瞭鐵鏈,讓幾個水性很好的船工也在腰裏係瞭鐵鏈,一頭掛在王淡人的腰裏,冒著生命危險,渡過激流,到一個被大水圍睏的孤村去為人治病,這寫的實際是我父親的事。不過他不是去為人治病,而是去送“華洋義賑會”發來的麵餅(一種很厚的麵餅,山東人叫“鍋盔”)。這件事寫進瞭地方上人送給我祖父的六十壽序裏,我記得很清楚。

父親後來以為人醫眼為職業。眼科是汪傢祖傳。我的祖父、大伯父都會看眼科。我不知道父親懂眼科醫道。我十九歲離開傢鄉,離鄉之前,我沒見過他給人看眼睛。去年迴鄉,我的妹婿給我看瞭一冊父親手抄的眼科醫書,字很工整,是他年輕時抄的。那麼,他是在眼科上下過功夫的。聽說他的醫術還挺不錯。有一鄰居的孩子得瞭眼疾,雙眼腫得像桃子,眼球紅得像大紅緞子。父親看過,說不要緊。他叫孩子的父親到陰城(一片亂葬墳場,很大,很野,據說韓世忠在這裏打過仗)去捉兩個大田螺來。父親在田螺裏倒進兩管鵝翎眼藥。兩撮冰片,把田螺扣在孩子的眼睛上,過瞭一會兒田螺殼裂瞭。據那個孩子說,他睜開眼,看見天是綠的。孩子的眼好瞭。一生沒有再犯過眼病。田螺治眼,我在任何醫書上沒看見過,也沒聽說過。這個“孩子”現在還在,已經五十幾歲瞭。是個理發師傅。去年我迴傢鄉,從他的理發店門前經過,那天他又把我父親給他治眼的經過,嚮我的妹婿詳細地敘述瞭一次。這位理發師傅希望我給他的理發店寫一塊招牌。當時我很忙,沒有來得及給他寫。我會給他寫的,一兩天就寫瞭托人帶去。

我父親配製過一次眼藥。這個配方現在還在,但是沒有人配得起,要幾十種貴重的藥,包括冰片、麝香、熊膽、珍珠……珍珠要是人戴過的。父親把祖母帽子上的幾顆大珠子要瞭去。聽我的第二個繼母說,他製藥極其虔誠,三天前就洗瞭澡(“齋戒沐浴”),一個人住在花園裏,把三道門都關瞭,誰也不讓去。

父親很喜歡我。我母親死後,他帶著我睡。他說我半夜醒來就笑。那時我三歲(實年)。我到江陰去投考南菁中學,是他帶著我去的。住在一個市莊的棧房裏,臭蟲很多,他就點瞭一支蠟燭,見有臭蟲,就用蠟燭油滴在它身上。第二天我醒來,看見席子上好多好多蠟燭油點子。我美美地睡瞭一夜,父親一夜未睡。我在昆明時,他還在信封裏用玻璃紙包瞭一小包“蝦鬆”寄給我過。我父親很會做菜,而且能彆齣心裁。我的祖父春天忽然想吃螃蟹。這時候哪裏去找螃蟹?父親就用瓜魚(即水仙魚),給他僞造瞭一盤螃蟹,據說吃起來跟真螃蟹一樣。“蝦鬆”是河蝦剁成米粒大小,摻以小醬瓜丁,入溫油炸透。我也吃過彆人做的“蝦鬆”,都比不上我父親的手藝。我很想念我的父親,現在還常常做夢夢見他。我的那些夢本和他不相乾,我夢裏的那些事,他不可能在場,不知道怎麼會摻和進來瞭。

一九九二年五月二十八日

(原載一九九二年第八期《作傢》)


前言/序言

竹籬茅捨,小橋流水汪曾祺的文章,是要從他晚年的看起,纔有味。看什麼呢?看人活著的樂趣。在一些人眼裏,滿是憤世嫉俗,但他不是這樣的。在汪曾祺眼裏,滿世界都是有趣好玩的東西,樂都樂不過來,享受還來不及,哪裏有時間去憤怒?因為他“大器晚成”, 到晚境,作品纔噴薄而齣。在寬容、通脫的心態下,他將少年時承習的學養,壯年時經曆的人生起伏、炎涼世態……都積澱下來,將過去瞭的都看作人生經驗,纔能對失去的時間說“不痛惜”。這“不痛惜”裏是有大智慧的。 汪曾祺是個溫情的樂觀主義者,那些彆人眼中的“大事”他已看淡瞭,於是,藉泰山喻人性格,“我對泰山不能認同。我對一切偉大的東西總有點格格不入……我是生長在水邊的人,一個平常、平和的人”。所以他又說瞭,“我永遠隻是一個小品作傢”,他給自己定好瞭位。他比較鄭重其事的“業餘愛好”是:寫字、畫畫、做菜。其實,他的愛好何止這些?他是什麼雜七雜八的事都有興趣,民俗、民情、風物、市井人物在他最最興味盎然,連古代女人搽臉用的粉以何物製成也去搜獵,筆下流瀉齣的“物事”雜極。從民間得到豐富的滋養, 身在其中如魚得水,“民族的審美教育”,是他倚重並頗自得的。他愛花草、愛吃、愛看雜書、愛看戲、愛畫、愛寫,還能唱麯……什麼都忍不住要摸一摸、試一試,一個性情中人,一切都自然而然如行雲流水,來則來,去則去,隨遇而安。因此,他的文章靈動不黏滯,不是劍拔弩張,而是竹籬茅捨,小橋流水,有“雅談清玩”的意味。他去瞭很多地方,不能免俗地寫寫各地遊記,但他觀察的視角和彆人有些不同,於是,已經被許多人許多次提到過的地方,就有瞭彆具趣味的看點。昆明,是他寫得最多的,他幾乎把昆明都寫盡瞭。在那山清水秀的背景下,諸如西南聯大各色教授、同期麯會、泡茶館、吃小吃、花花草草……真是事無巨細,他用“好玩”的筆觸一一記來,栩栩如生,集在一起看,對一個陌生人而言,等於在紙上就可瞭解一番此地的風俗人情和人文淵源。他對寫景描物特彆耐心,似有極大的嗜好,極盡鋪陳,纔會挪到正題上來,比如《翠湖心影》。他寫花草,往往是“人麵桃花相映紅”,花裏有人,彆有意蘊。他寫吃真是淋灕盡緻,令人嘆為觀止,連遊杜甫草堂都不忘提一筆“東坡肘子”,追尋建文帝的下落時,也要記一記“武定壯雞”的鮮嫩。將他所有寫吃的文章集起來,能編成一本不薄的冊子。那將不是一本普通的菜譜,裏麵有掌故、有來曆、有人物,甚至有曆史……這樣一個樂趣盎然的人,難怪聶華苓說“老中青三代女人都喜歡你”。汪曾祺懷人的文章寫得極有情緻,瀋從文、老捨、金嶽霖……還有於會泳。《關於於會泳》,很“彆緻”的一篇文章,實事求是講瞭這個“幫凶”的一些好話。他寫人物,不寫正史,寫“野史”,筆下人物都是有情有味的。所以,汪曾祺寫風雅之人、物、事纔好看,讓他寫勞動人民,並錶示自己對他們的心嚮往之,那是騙自己,也是騙彆人。幾篇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散文,便不忍卒讀。二十多年後,他談“瀋從文的轉業”,一代人在社會政治風雲中,刀俎之下為魚肉的無奈,頗透徹。雖是說老師,但自己的心態,怕也在其中瞭。在我書櫥裏有幾套全集,那是我以前熱衷於求全的結果,比如《魯迅全集》《莎士比亞全集》,當時是發願要細細看過的,隨我走過好幾個地方。然而,一遍遍拭去落在上麵的各地灰塵,卻不曾一本本取齣來閱讀。後來我想,倘若不是引經據典做學問,還是買選集為好,比如這本《汪曾祺自述》,這裏麵的汪曾祺真可愛!


《江海遺珠:近現代文人風骨與傢國情懷》 一部跨越百年光影,探尋中國近代以來知識分子精神脈絡的宏大敘事。 本書並非對某一位作傢的個人傳記,而是一部以“中國近現代文人精神側影”為切入點,通過一係列不同地域、不同代際、不同領域傑齣人物的生命軌跡與思想嬗變,勾勒齣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在社會劇變中所展現齣的復雜性、堅韌性與文化擔當的集錦。全書共分六輯,近三十萬言,力求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石,以細膩的筆觸描摹時代洪流中的個體命運與時代精神的交織。 --- 序言:風雨如晦,文人何為 近代以來,中國經曆瞭前所未有的劇烈動蕩與深刻轉型。在這個“舊邦不寜,新事物萌生”的時代背景下,知識分子群體扮演瞭文化啓濛者、思想先驅者與社會批判者的多重角色。本書立足於“文學作為曆史的見證”這一核心命題,旨在探討在國傢危亡、文化重塑的緊要關頭,那些手握筆墨者是如何安放自己的靈魂,又是如何迴應時代的召喚的。我們不著眼於宏觀的政治史,而是深入到文人群體內部的文化生態、學術爭鳴以及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探究他們“如何成為他們所是”。 --- 第一輯:南國煙雨中的啓濛之聲(1900-1937) 本輯聚焦於清末民初,中國新文化運動勃興時期的知識分子群像。他們大多接受過新式教育,懷抱強烈的救亡圖存理想,緻力於打破舊的文化桎梏。 篇章精選: 《湖湘學派的北上傳奇》: 詳述一批湖南籍學者如何以兼容並蓄的學術態度,為北京的學術高峰奠定瞭堅實基礎。重點分析他們如何在傳統國學與西方新知之間搭建橋梁,以及他們對白話文運動的間接推動作用。 《新青年編輯部的日常與爭辯》: 並非簡單介紹這份雜誌,而是通過還原其幕後核心人物的工作狀態、信件往來及內部思想交鋒,揭示啓濛理想在落地過程中的艱難與妥協。探討“德先生”與“賽先生”在精英群體內部的不同解讀路徑。 《南社遺脈與鴛鴦蝴蝶的審美分野》: 描繪在嚴肅的政治思潮之外,活躍於上海等地的文學流派的生存空間與審美追求。探討鴛鴦蝴蝶派的通俗化實踐,對現代大眾文學的早期影響,以及這種“非主流”敘事如何反映瞭城市化進程中普通人的情感需求。 --- 第二輯:烽火歲月中的文學堅守(1937-1949) 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文學的功用被推嚮瞭極緻。本輯探討知識分子如何麵對生存的威脅與意識形態的選擇,在顛沛流離中堅持其藝術良知與民族氣節。 篇章精選: 《大後方文學的“苦難美學”》: 聚焦西南聯大及內遷文人,分析他們在物質極度匱乏下,依然堅持完成重要學術著作和文學創作的內在驅動力。重點剖析巴蜀之地如何孕育齣獨特的“鄉土現實主義”的成熟形態。 《戰地書信中的兩難抉擇》: 選取數位活躍於戰地或淪陷區的作傢、記者的私人信件,揭示他們在“為人生”與“為藝術”之間的掙紮。考察不同政治立場下的知識分子如何利用隱晦的語言符號,傳遞被審查的信息。 《香港:南遷文人的“臨時香港”》: 探討在抗戰勝利後,一部分文人選擇在香港短暫逗留的現象。香港彼時的特殊地位,使其成為東西方文化信息交匯的熔爐,為他們提供瞭片刻的喘息和麵嚮未來的觀察視角。 --- 第三輯:五十年代的“集體轉嚮”與個體失語 新中國成立伊始,知識分子群體經曆瞭深刻的社會改造與思想重塑。本輯關注這一時期,從“國傢建設者”到“革命螺絲釘”身份轉變過程中的復雜心路。 篇章精選: 《新中國成立初期知識分子的“站隊”與“重塑”》: 側重於1950年代初期的思想改造運動,分析知識分子對新政權的擁抱姿態,以及這種集體錶達背後,個人學術理想受到的擠壓與重構。 《從“纔子”到“勞動者”:身份的去魅》: 選取幾位跨越兩個時代的著名學者或作傢,對比他們在新舊體製下的工作狀態、收入水平以及社會評價的變化,探討“勞動光榮”理念對精英文化的衝擊。 《文學批評的“理論化”傾嚮》: 考察在新的文藝方針指導下,文學研究如何逐漸從人文學科轉嚮政治學的附庸,分析當時主導性的文學批評範式及其對創作的規範作用。 --- 第四輯:麯摺中的探索與潛流(1957-1976) 本輯直麵特定曆史時期,知識分子在巨大政治壓力下,思想文化領域展現齣的韌性與暗流湧動。 篇章精選: 《“反右”後的學術沉寂與口頭傳承》: 關注1957年後,部分學者被迫停止主要研究領域,轉嚮非主流或輔助性工作後的精神狀態。探討知識的火種如何在傢庭內部或小範圍的私下交流中艱難延續。 《民間文學的“非官方”記錄》: 收集和分析在官方話語體係之外流傳的詩歌、筆記或迴憶錄,這些“口頭史詩”往往比官方文件更真實地反映瞭特定群體的生存睏境與情感寄托。 《山村裏的“隱士”與“鄉土”的迴歸》: 探討部分知識分子在特定年代的“下放”經曆,以及這段經曆對他們後續文學或思想觀的深遠影響。考察“鄉土情結”在特殊語境下的變異。 --- 第五輯:思想鬆動與文化的迴響(1977-1989) “文革”結束後,思想界迎來瞭罕見的解放期。本輯著重描繪知識分子群體如何重新拾起被擱置的學術理想,以及伴隨而來的思想解放浪潮。 篇章精選: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化意涵》: 分析這場思想解放運動如何首先在知識界內部發酵,並為後來的文化復蘇提供瞭哲學基礎。 《重新發現被中斷的學脈》: 記錄瞭大量失傳或被禁錮的外國哲學、西方文學、曆史典籍被重新翻譯、齣版的過程,及其對年輕一代知識分子的衝擊。 《八十年代的沙龍與咖啡館文化》: 描繪當時知識界圍繞文學、藝術、哲學展開的密集討論場景,這些非正式的聚會成為新思想的孵化器,展現瞭知識分子群體強烈的自我更新的渴望。 --- 結語:文人的世紀肖像 本書的最終目的,並非要對這些文人的政治立場或個人得失做齣道德審判,而是希望通過對他們生命細節的梳理,呈現齣一種跨越意識形態、曆經風雨洗禮的中國文人精神的復雜底色:既有對宏大敘事的投入與服膺,更有對個體生命經驗的堅持與珍視。他們的奮鬥、迷惘、堅守與背離,共同構成瞭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史中最動人心魄的篇章。通過他們的故事,我們得以理解一個國傢是如何在思想的陣痛中走嚮現代的。 --- (全書約 1500 字,內容聚焦於中國近現代知識分子的群像、思想變遷與時代背景下的生存狀態,未涉及《汪曾祺自述》的具體內容。)

用戶評價

評分

《汪曾祺自述》給予我的,是一種久違的輕鬆感和親切感。不像許多傳記那樣,將人物塑造成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偶像,汪曾祺先生的敘述,更像是一位鄰傢大爺,坐在藤椅上,一邊搖著蒲扇,一邊跟你聊起他的過往。他沒有刻意去拔高自己,也沒有掩飾自己的不足,而是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將自己的人生經曆呈現在讀者麵前。那些關於故鄉的迴憶,那些在西南聯大時的趣聞,那些在創作生涯中的點滴感悟,都充滿瞭生活的氣息,沒有一點矯揉造作。他筆下的文字,樸素而動人,仿佛就是日常的交談,卻又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他對待生活的那種隨遇而安,那種在平凡中發現樂趣的能力,尤其令人欽佩。讀他的文字,你會發現,原來生活不必轟轟烈烈,也可以活得如此有滋味。他對於食物的描寫,更是讓人口水直流,卻又不僅僅是關於食物本身,更是關於食物背後承載的情感和記憶。這種將瑣碎生活描摹得有聲有色的本領,是他獨一無二的魅力所在。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生活使用指南”,教你如何在日常的點滴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快樂。

評分

讀完《汪曾祺自述》,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穿越時光的旅行,不是去旁觀一個偉大人物的曆史軌跡,而是親身走進一位老朋友的生活空間,聽他娓娓道來。汪曾祺先生的語言有一種獨特的魔力,它不華麗,不矯揉造作,卻字字珠璣,如同山澗清泉,涓涓流淌,潤澤心田。他記述的那些往事,無論是青年時代的迷惘,還是中年後的坎坷,他都以一種近乎戲謔的筆調,將苦澀化為淡然,將磨難寫成故事。這種豁達,不是對命運的無奈屈服,而是一種看透人生,擁抱生活的大智慧。書中對人事、景物的描寫,更是細緻入微,他能從一碟炒豆子裏品齣傢鄉的味道,能從一株野花裏看到生命的頑強。他寫人,不是簡單地勾勒外貌,而是捕捉神韻,寫齣他們的性情,他們的可愛之處。這種對生活細節的極緻關注,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藝術,往往就藏匿在最平凡的生活之中。讀這本書,不是在學習什麼人生大道理,而是潛移默化地被一種生活態度所感染。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學會用更溫和、更包容的目光去欣賞生命中的一切,哪怕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

評分

這本書帶來的,是一次與汪曾祺先生精神的溫柔對話。翻開《汪曾祺自述》,與其說是在閱讀一本傳記,不如說是在感受一個時代的剪影,一種生活美學的沉澱。沒有跌宕起伏的戲劇性情節,沒有驚心動魄的宏大敘事,汪曾祺先生以一種近乎散文詩的筆調,徐徐展開瞭他的人生畫捲。從童年的鄉野樂趣,到西南聯大的求學時光,再到後來參與戲劇創作和翻譯的種種經曆,字裏行間流淌著他對生活最本真的體悟。他寫美食,寫花草,寫風土人情,字句間透著一股“草木有人情”的靈氣。你會驚嘆於他將尋常事物描摹得如此生動傳神,仿佛那些味道、那些色彩、那些聲音都觸手可及。更重要的是,他字裏行間傳遞的,是對世事變遷的淡然,對人生苦樂的參透,以及對生活永不熄滅的熱愛。讀他的文字,就像在喧囂的世界裏找到一處寜靜的角落,得以喘息,得以沉思,得以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這本書不是要你去追溯某個曆史事件的細節,也不是要你去探究某個偉人的思想深度,它更像是一劑溫和的良藥,撫慰著現代人焦躁不安的心靈,提醒我們,生活的美,就在於那些細微之處,就在於那些不經意的瞬間。

評分

《汪曾祺自述》給我帶來的,是一種久違的溫暖和感動。這本書沒有刻意去營造某種氛圍,也沒有強行灌輸某種道理,它就是汪曾祺先生最真實的人生記錄,最樸素的情感錶達。他的文字,如同一縷陽光,穿透瞭生活的陰霾,溫暖瞭讀者的心靈。他筆下的故鄉,有山有水,有親人,有童年的記憶,每一個字句都充滿瞭畫麵感,讓人仿佛身臨其境。他對於人物的描寫,更是入木三分,他能捕捉到每個人獨特的個性,將他們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麵前。他對待人生的態度,更是值得我們學習。他總是能發現生活中的樂趣,即使是在艱苦的環境中,也能保持一份樂觀和豁達。他對於食物的描寫,更是讓人口舌生津,卻又不僅僅是對味蕾的滿足,更是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傢鄉的眷戀。讀這本書,你會發現,原來生活可以如此簡單而美好,原來幸福可以如此觸手可及。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書,而是一本教你如何熱愛生活,如何珍惜眼前人的書。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返璞歸真的體驗,一種迴歸心靈的寜靜。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沒有絲毫的浮躁和功利,隻有一種對生活最真摯的情感流露。他以一種孩童般的好奇心,去觀察世界,去體味人生。從他的筆下,我們看到瞭一個更加真實、更加溫暖的世界。他記述的那些童年趣事,那些少年時代的懵懂,那些與朋友們相處的點滴,都充滿瞭濃濃的人情味。他似乎總能發現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並將它們放大,呈現給讀者。他對於自然景物的描寫,更是細膩入微,仿佛能聽到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聞到泥土的芬芳。他對待苦難的態度,更是讓人受益匪淺。他不是迴避,而是坦然接受,並從中汲取力量,繼續前行。這種在逆境中保持樂觀和從容的能力,是他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這本書,與其說是閱讀一個人的自述,不如說是與一個美好的靈魂進行一次深入的交流。它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過於追求外在的物質,而忽略瞭內心的豐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