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文學年譜

汪曾祺文學年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強 著
圖書標籤:
  • 汪曾祺
  • 文學
  • 年譜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文學史
  • 傳記
  • 文化
  • 散文
  • 小說
  • 雜文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7563728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799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當代著名作傢及學者年譜係列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2
字數:1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汪曾祺文學年譜》由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齣版。

內容簡介

《汪曾祺文學年譜》該書緊扣作為作傢的汪曾祺的文學創作這一核心活動,在充分吸收近年來學界新成果的基礎上,經過大量周密的文獻訪求、實地踏勘和案頭考證工作,較為全麵地記述瞭汪曾祺的一生行實。在文獻輯佚、係年特彆是早期文學創作行實方麵的記述,對以往定論多有補充、糾正,對汪曾祺及相關作傢的研究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徐強 ,山東諸城人。文學博士,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創意寫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當代文學史料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從事文學理論、敘事學、新文學等領域的研究。著、譯有《小說與電影中的敘事》、《敘事學:敘事的形式與功能》、《故事與話語》、《故事的語法》、《術語評論:小說與電影的敘事修辭學》、《人間送小溫》等。

目錄

1920年 齣生

1923年 三歲

1925年 五歲

1926年 六歲

1927年 七歲

……

1976年 七十六歲

1977年 七十七歲

後記



滄海拾貝: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時代側影 一部勾勒二十世紀中國文學風貌的宏大敘事,聚焦於那些在時代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記的作傢群體、文學流派及其創作的時代價值。 本書並非某一位特定作傢的個人年譜,而是以時間為軸,以文學思潮為經緯,精心編織的一幅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壯闊畫捲。它旨在梳理和呈現自辛亥革命後至世紀之交,中國文壇所經曆的劇變、探索與成就,展現不同曆史階段下,作傢們如何以筆為武器,或記錄苦難,或謳歌理想,或批判現實,或迴歸民間,最終構建起一座豐富而復雜的文學紀念碑。 捲首語:動蕩中的堅守與嬗變 二十世紀的中國,是經曆空前社會變革的世紀。戰爭、革命、思潮更迭,每一次曆史的巨響都直接或間接地叩擊著作傢的心靈。本書開篇部分,將深入探討“五四新文學”的肇始,分析白話文的勝利如何為現代文學奠定瞭基礎。我們細緻考察瞭從早期啓濛思潮到“文學革命”的內在邏輯,以及早期作傢如魯迅、周作人、鬍適等人在確立現代文學規範上所付齣的艱辛努力。 重點分析瞭“文學革命”的內在矛盾——既要藉鑒西方,又要紮根本土的拉鋸戰。通過對早期文學社團、雜誌的梳理,揭示齣新文學從萌芽到生長的艱難路徑。 第一編:激蕩的年代——現代文學的奠基與衝突(1920s - 1930s) 本編聚焦於文學思潮的多元化和對社會現實的深刻介入。 “新感覺派”的都市迷幻: 詳細剖析瞭上海作為現代文化中心的地位,探討瞭施蟄存、穆時英等人如何將現代主義的技法(如意識流、內心獨白)引入中文小說,捕捉都市生活的疏離感與頹廢美學。這部分著重分析瞭他們作品中對現代人精神睏境的敏銳捕捉,即便其敘事技巧帶有明顯的西方影響痕跡,也反映瞭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獨特體驗。 “鄉土文學”的深沉迴響: 與都市的喧囂形成鮮明對比,本書對以瀋從文、廢名、巴人等為代錶的鄉土文學進行瞭深入研究。我們探討瞭他們如何從對“五四”啓濛話語的反思中轉嚮對地域文化、田園牧歌式生存狀態的理想化構建。瀋從文對湘西的描摹,不僅僅是地理上的迴歸,更是對一種失落的、純粹的人性與美學的追尋。 左翼文學的戰鬥姿態: 深入分析瞭左翼作傢聯盟的形成及其對中國社會現實的批判力度。茅盾、老捨、丁玲等人在這一時期的作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介入階級鬥爭和民族矛盾。本書不迴避左翼文學在創作方法上受到的政治影響,但更側重於其作品中對底層人民疾苦的真實描摹及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老捨筆下北方市民的生命力與辛酸,茅盾對社會病竈的解剖,構成瞭這一時期文學不可磨滅的印記。 第二編:戰爭的陰影與文學的轉嚮(1937 - 1949) 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徹底改變瞭文學的創作格局。本書用大量篇幅探討瞭“延安道路”對文學創作提齣的新要求,以及這一時期文學的“民族化”和“大眾化”轉型。 戰地文學的紀實與浪漫: 考察瞭作傢們如何深入前綫,作品風格從室內轉嚮田野,從心理描寫轉嚮群體敘事。這一階段的文學作品,其首要任務是鼓舞士氣、凝聚人心,但優秀的作品並未因此淪為宣傳的工具,而是成功地將宏大的戰爭敘事與個體的英雄主義和悲劇性命運結閤起來。 流亡與堅守: 對於那些未前往解放區、選擇在淪陷區或後方堅持創作的作傢群體,本書也給予瞭應有的關注。探討瞭他們在嚴酷環境下如何維持創作的獨立性,以及作品中彌漫的憂鬱、彷徨和對文化命運的深切關懷。 第三編:重建與探索——新中國文學的起步(1950s - 1970s) 新政權建立後,文學迎來瞭新的使命——服務於國傢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 十七年文學的成就與局限: 詳細梳理瞭這一時期文學的主題——歌頌勞動、英雄模範的塑造、對“大好形勢”的描繪。分析瞭以趙樹理、柳青等為代錶的,在深入農村、改造敘事模式上的成功經驗。同時也客觀地指齣瞭,在特定的政治框架下,作傢的個體經驗和對復雜人性的挖掘所受到的壓製。 曆史的斷裂與文學的潛流: 深入分析瞭“反右”運動對知識分子和文學創作的毀滅性打擊。在創作停滯和審查趨嚴的背景下,某些作品采取瞭象徵、隱喻的方式,形成瞭文學創作的“潛流”,為後來的思想解放埋下瞭伏筆。對“文革”期間的“樣闆戲”文學和民間口頭文學的畸形發展,也進行瞭批判性的考察。 第四編:復蘇與多元——改革開放後的文學圖景(1980s - 2000) 本書的後半部分,集中筆墨於文學的“解凍”與爆炸式發展。 “傷痕文學”的療愈: 探討瞭1970年代末“傷痕文學”的齣現,如何以直麵曆史創傷的方式,完成瞭對集體記憶的首次大規模“清點”,開啓瞭文學的“反思”主題。 先鋒文學的挑戰與實驗: 重點分析瞭以先鋒派為代錶的作傢群體,如何對既有的敘事範式和語言規範發起衝擊。莫言、餘華、蘇童等人的作品,以其怪誕的想象、對日常邏輯的顛覆、對權力敘事的消解,極大地拓展瞭中國小說的錶現領域,標誌著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壇上的迴歸與張力。 現實主義的迴流與深化: 分析瞭在先鋒實驗之後,一批作傢如何重新迴歸到對當代社會結構、城市變遷、個體命運的深沉關懷中,形成瞭“新寫實主義”等流派,展現瞭更為精微、復雜的社會圖景。 結語:二十世紀文學的遺産與迴望 本書最後一部分,將總結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作為一個整體,在艱難中實現的曆史性跨越。它成功地從古典傳統中脫胎換骨,完成瞭與世界文學的對話,並以其獨特的批判精神和深厚的人文關懷,記錄瞭一個民族在劇變中的精神軌跡。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細緻、充滿思辨精神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的閱讀框架,理解那些影響深遠的“文學之聲”是如何被塑造、被傳承的。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一入手,我就被它沉靜而又充滿生活氣息的封麵設計吸引瞭。封麵上淡淡的墨色暈染,仿佛是汪曾祺先生筆下那些樸素而雋永的文字,悠然地在紙頁間流淌。我一直以來對汪曾祺先生的作品都情有獨鍾,他的文字有一種奇妙的力量,能讓我在喧囂的世界裏找到一份寜靜,品味齣生活最本真的味道。記得第一次讀他的《故鄉記》,就被那細膩的筆觸所打動,字裏行間流淌著對故土深深的眷戀,以及對生活點滴的觀察和熱愛。他筆下的食物,無論是人間煙火的傢常菜,還是山野間的尋常野菜,都能被賦予靈魂,變得鮮活起來,讀來仿佛能聞到誘人的香氣,嘗到那份質樸的美味。他寫人,也總是那麼生動真實,沒有過多的雕琢,卻能觸及人心最柔軟的部分。這次拿到這本《汪曾祺文學年譜》,我滿懷期待,希望能更深入地瞭解這位我敬愛的作傢,從他的生命軌跡中,去感受他文字背後的故事,去挖掘那些可能被忽略的細節,去體味他一生是如何用文字來描繪生活,又如何在生活中汲取靈感。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年譜,更像是一扇窗口,讓我得以窺見一個鮮活的靈魂,以及他所經曆的時代與情懷。

評分

這本《汪曾祺文學年譜》給我帶來的感覺,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翻開書頁,仿佛置身於先生所處的那個年代,隨著他的生平節點,一同經曆那些曆史的洪流與個人的際遇。我一直覺得,瞭解一位作傢,除瞭閱讀他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去理解他的成長環境、他的生活經曆,以及那些塑造瞭他創作思想的種種因素。年譜,恰恰提供瞭這樣一種宏觀的視角。我特彆好奇,先生在不同的時期,是如何看待文學,如何處理創作與生活的關係,他的思想是如何隨著時代而變化的。從那些看似平淡的記錄中,我希望能捕捉到那些觸動他創作靈感的瞬間,那些讓他駐足迴望的往事,以及那些在他筆下開齣絢爛花朵的生命體驗。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看到他與其他文人墨客的交往,看到他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所麵臨的挑戰與選擇,看到他如何用他獨有的方式,去對抗歲月的侵蝕,去保持內心的那份純粹與詩意。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對汪曾祺先生生命全景的探索,一次對他文學世界深層挖掘的嘗試。

評分

拿到《汪曾祺文學年譜》的那一刻,我便感受到瞭它所散發齣的那種沉甸甸的學術氣息,但同時,我又相信它絕非枯燥乏味的史料堆砌。我一直認為,真正優秀的年譜,應該是能夠將冰冷的史實,賦予生動的溫度,讓讀者在閱讀中,仿佛能與主人公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期待在這本書中,看到那些關於汪曾祺先生生活細節的精彩呈現,他如何與傢人朋友相處,他在生活中有哪些獨特的見解和感悟,這些生活化的點滴,往往能最真切地反映齣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同時,我也希望能夠看到,他的作品是如何一步步成長起來的,那些靈感的火花是如何被點燃,又如何在筆尖綻放齣絢爛的光彩。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對汪曾祺先生文學成就的梳理,更是一次對他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如何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去感受世界、理解生活,並最終用他獨特的方式,將這一切凝固成永恒文學作品的探索。

評分

我一直覺得,閱讀一位作傢的年譜,就像是進行一場特殊的“尋寶”之旅。你不是在尋找金銀財寶,而是發掘那些隱藏在時間和空間裏的,關於生命、關於創作、關於時代的故事。這本《汪曾祺文學年譜》,對我來說,就是這樣一張藏寶圖。我腦海中浮現齣汪曾祺先生那些充滿煙火氣和詩意的文字,想象著他當年是如何度過每一個日夜,如何與這個世界發生連接。年譜的魅力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框架,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視野下,去審視他的作品,去理解他的思想。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看到那些曾經在我的閱讀中一閃而過的,關於先生的模糊印象,變得清晰起來。或許,他年輕時的青澀與迷茫,他對生活的熱愛與執著,他對藝術的追求與堅持,都將在這些年譜的記錄中,一一展現在我眼前。這不僅僅是對一位作傢的瞭解,更是一種對生命意義的探索,一種對時間流逝的思考。

評分

初拿到《汪曾祺文學年譜》,我立刻被它那厚重而又嚴謹的體例所吸引。我是一位對細節格外關注的讀者,喜歡刨根問底,喜歡在文字的縫隙中尋找蛛絲馬跡。因此,對於這樣一部以年譜形式呈現的作品,我充滿瞭好奇和期待。年譜的價值在於它的係統性和史料性,它能夠將一個作傢的生平事跡,按照時間順序,清晰而有條理地呈現齣來,讓我們能夠一覽無遺地看到他生命曆程中的每一個重要節點。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許多關於汪曾祺先生創作細節的珍貴信息,比如他每一部作品的創作背景,他的寫作過程中的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以及他在不同時期對文學理論的看法和實踐。此外,我還希望能夠瞭解到他在生活中的一些鮮為人知的愛好和習慣,因為我相信,這些細微之處,往往能夠摺射齣一個人最真實的性情,也能夠更深層次地理解他的作品。這本書,對於我這樣追求深度閱讀和瞭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精神食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