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关注新常态经济下中国国企改革的问题和企业家才能配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出发点是委托代理理论和企业家才能配置理论。本书从高管寻租、违规违法和资本外流三个方面实证分析和研究企业家才能配置问题的经济逻辑和管理缺陷。本书纵向地回顾了中国国企改革的历史和现状,并指出所存在的问题;建立了企业家才能配置基本模型,分析了中国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制度及寻租行为存在的问题。最后,本书提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问题主要是大量资金流入金融业和非创造性行业和国有企业发展的动力不足;并给出改革意见,认为:可以通过切合当今国家经济结构改革的新思路,将改革思路从过去的仅关注需求侧管理转向更为关注供给侧改革,把着力点放到提升供给侧活力方面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薪酬管理的一般规律要尽可能遵循,同时关注中国国企高管薪酬的特殊形成机制,秉持兼顾内部公平与外部公平、规范薪酬结构与薪酬水平、确保程序合理与监管到位、协调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原则,发挥市场化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减少政府的干预程度以及政府官员在资源配置中的权利,系统性地构建起一个协同的国企高管薪酬管理体系,在国有企业内部推行有效激励,从根本上解决现行状况下的问题。
冯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金融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资本市场与投资管理、国有企业改革、互联网金融等,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曾多年在金融机构担任高管,现担任数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在金融业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胡涛,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微观经济理论,比如产业组织理论、产权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等,曾在《经济科学》《经济学动态》等经济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教学方面长期担任本科生基础课程《经济学原理》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讲授,曾荣获过院级与校级教学奖励。
每次看到“国企改革”这四个字,我总会想起我父亲那一辈人,他们很多都在国企工作过,经历了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那时候的国企,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但也存在着效率不高、活力不足的问题。这本书的标题,“企业家才能配置与经济发展”,一下子就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一直认为,任何改革的成功,最终都离不开人的作用,尤其是那些能够“乾纲独断”、勇于创新的人。 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在这本书里,究竟是如何界定“企业家才能”的?它不仅仅是指一个CEO的职位,还是指那些在企业内部能够识别机会、解决问题、承担风险的任何人?在国企改革这样一个复杂的体系里,如何才能有效地“配置”这种才能,让它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发挥最大的作用?会不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激励机制,比如股权激励、期权制度,或者更深层次的企业文化建设? 我更关心的是,这种“才能配置”的优化,究竟是如何最终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的?它是不是能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产品质量的改善,市场竞争力的增强,乃至于对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积极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证据和分析,让我看到,一个被有效激活的企业家群体,能够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多么强大的活力。这本书听起来,像是一本关于“人”如何驱动经济变革的深刻解读。
评分对于“国企改革”这个词,我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我知道这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改革过程中伴随的阵痛和挑战也让我忧虑。这本书的标题,让我看到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切入点——“企业家才能配置”。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不是仅仅停留在宏观政策的层面,而是更关注改革的“内生动力”和“执行主体”。 我一直对“企业家精神”这个概念很感兴趣。它究竟是一种天生的特质,还是一种后天培养的能力?在中国的国企环境中,这种精神是如何被激发或压抑的?这本书会不会通过一些生动的个体故事,来展现那些在改革浪潮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企业家,他们的勇气、智慧和决策是如何影响企业的命运,乃至推动经济发展的?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摆脱枯燥的理论说辞,用更具人情味和故事性的方式来呈现。 而且,“配置”这个词,让我想到的是一种精打细算、物尽其用的过程。在国企改革中,企业家才能的“配置”是否意味着要打破论资排辈、关系网的束缚,让真正有能力的人走到关键岗位上?这是否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这个最终目标?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新鲜的视角,让我看到改革不仅仅是体制的调整,更是对人力资本和智慧资本的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就感觉分量十足,不只是指厚度,更是一种思想的厚重感。我平时工作中经常接触到一些国企的同事,听他们谈论起企业内部的各种改革,有时候觉得一头雾水,有时候又觉得似乎触及到了某种核心的矛盾。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企业家才能配置”这几个字,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觉得,改革不能光靠自上而下的文件,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落实到那些有能力、有魄力去推动事情发生的人身上。 所以,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在国有企业这样一种特殊的体制环境下,如何去识别、激励和留住那些真正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才?这中间有没有什么制度性的障碍?又有哪些创新的方法可以被借鉴?我希望作者能够给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而不是泛泛而谈的理论。比如,在股权激励、绩效考核、企业治理等方面,是否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模式? 此外,企业家才能的“配置”这个词,让我联想到资源的优化组合。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人力资本、技术资本、信息资本等各种要素是如何与企业家才能进行最优化的匹配,从而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的?这本书会不会通过一些案例,来展示这种“配置”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它对企业盈利能力、市场竞争力乃至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更深入、更具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解。
评分这本《国企改革、企业家才能配置与经济发展》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那种复古的色调和字体,似乎在诉说着一段漫长而重要的经济发展历程。我作为一个对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始终保持关注的普通读者,对国企改革这个议题一直充满浓厚的兴趣。它不仅仅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更是无数企业和个人命运的交织。 我特别好奇的是,在这场深刻的改革浪潮中,作者是如何将“企业家才能的配置”这一关键因素,与“国企改革”这一宏观命题紧密联系起来的。我的直觉告诉我,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发掘和运用好企业家的才能,让那些真正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在恰当的位置上发挥作用。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在传统的国企体制下,如何打破僵化,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机制来识别、培养和激励这些企业家? 更令我期待的是,书中关于“经济发展”的论述。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阐释,企业家才能的有效配置,是如何从微观的企业层面,辐射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升级的。例如,是否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企业家如何通过创新驱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效率,最终为中国经济的整体腾飞贡献力量?这本书听起来,像是一本能够为我揭示中国经济发展背后深层动力的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那种沉静而厚重的蓝色调,搭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点出了“国企改革”这个宏大主题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我是一个对国家经济发展脉络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虽然不是专业研究者,但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着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尤其是那些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国企改革这个话题,可以说是贯穿了中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史,它牵动着无数人的生计,也深刻地塑造了中国市场的格局。 我一直好奇,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改革浪潮中,究竟是哪些力量在起作用?除了宏观政策的引导,微观层面的因素,比如企业家精神,在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方面扮演了怎样关键的角色?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企业家才能”这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与“国企改革”这个具体而复杂的实践相结合的。这本书会不会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来揭示那些成功的国企改革背后,企业家们是如何识别机遇、承担风险、创新模式,从而盘活沉睡的国有资产,实现效率飞跃的? 而且,“经济发展”这个宏大的目标,又是如何在这两者的互动中得以实现的?书里会不会阐述,企业家才能的优化配置,如何驱动了生产力的解放,进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整体经济的增长?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够用清晰的逻辑和翔实的论据,为我构建一幅从政策顶层设计到企业微观决策,再到宏观经济效应的完整画卷。这本书的吸引力,就在于它似乎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的独特视角,让我有机会深入洞察改革深处的奥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