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精装)

《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征,李建平,李建建,郭铁民 著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资本论
  • 中国经济
  • 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 精装本
  • 理论研究
  • 当代中国
  • 经济发展
  • 社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1077656
版次:3
商品编码:1225051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资本论研究丛书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6
字数:36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在论述《资本论》中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结合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将近四十年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与时俱进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将马克思《资本论》的有关原理与当代中国的实践、创新、发展等一系列新经验、新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和《资本论》的巨大生命力。

作者简介

陈征,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资本论》研究会顾问、原副会长。

李建平,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建省高校重点建设学科“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带头人、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

李建建,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

郭铁民,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学科带头人之一。

目录

绪论《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

一、《资本论》为市场经济提供了基础理论1

二、运用《资本论》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注意的问题6

三、有关《资本论》与市场经济研究中的几个争论问题11

第一章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和发展15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15

二、劳动价值论是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石23

三、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运用和发展28

第二章货币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38

一、马克思的货币理论38

二、电子货币等货币形式新发展所带来的挑战46

三、稳定通货和货币供给的内生性51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央银行和货币调控工具58

第三章资本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应用65

一、马克思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65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范畴73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本的功能定位80

四、国有资本配置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86

第四章工资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93

一、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基本内容93

二、马克思把工资问题放在生产过程来研究的重大意义100

三、工资的职能和作用102

四、正确理解“工资水平”的含义,提高工资经济效益106

五、必须实行最低工资制111

第五章积累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 116

一、马克思积累理论的基本内容116

二、积累、积累率、积累效果125

三、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132

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企业技术进步139

第六章资本循环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145

一、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145

二、 运用资本循环理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155

三、重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164

四、重视挖掘流通潜能,建立现代物流体系,节约流通时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170

第七章资本周转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177

一、马克思的资本周转理论177

二、加快中国企业资本周转的思路和对策185

第八章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198

一、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198

二、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6

三、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209

四、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24

第九章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236

一、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236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246

三、深化改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57

第十章商业资本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268

一、 马克思的商业资本理论268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商业的地位和作用278

三、改革流通体制,加快商业现代化建设285

四、推动“互联网+流通”发展,让流通活起来298

第十一章生息资本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 303

一、马克思生息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303

二、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制度318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市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329

第十二章地租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和发展350

一、马克思的地租理论350

二、地租理论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359

三、社会主义城市地租363

后记383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精装)这本书的简介,内容侧重于其可能的学术价值、结构和核心议题,但完全不涉及该书本身的具体内容,而是围绕一个虚构的、但结构严谨的“同主题”书籍的可能面貌来撰写。 --- 《百年激荡:古典经济学范式在现代东方转轨中的重估与实践》 导言:历史的十字路口与理论的再审视 本书立足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体经历的史无前例的结构性转型与制度性创新。我们不再将经济发展视为一条单向度、线性的演进过程,而是将其视为一系列复杂张力与内在矛盾的动态平衡。在这一宏大叙事中,十九世纪的经典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其关于价值、生产关系、积累规律的深刻洞察——并未因时代的变迁而彻底失效,反而以一种“反常识”的方式,成为理解当代中国经济复杂性的关键参照系。 本书的写作动机源自对既有主流经济学范式局限性的深刻反思。在高度金融化、信息技术驱动的“后工业”阶段,传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在解释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资本周转率的异化以及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非市场”角色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选择回溯至人类思想史上最坚实的地基,试图搭建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用古典理论的锐利视角,解剖当代中国经济的复杂肌理。 第一部分:价值重构:从剩余劳动到超额利润的在地化演绎 本部分聚焦于“价值”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迁与重塑。我们首先回顾了经典理论对劳动力作为价值尺度的基础性论断,并将其置于中国特定的“二元结构”——即城乡二元体制、国有与民营部门并存的复杂现实中进行考察。 第一章:劳动时间与“隐性补贴”: 探讨了在快速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的地理流动、城市化进程如何影响了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特别关注了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扩张中,隐藏在商品价格之下的土地、信贷和政策补贴如何构造了一种“虚假”的低成本优势。这部分试图回答:在效率与公平的权衡中,当代“价值”的形成机制是否偏离了纯粹的交换价值范畴? 第二章:资本的有机构成与技术革命的悖论: 审视了信息技术(IT)和自动化对传统制造业的影响。经典理论预言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能导致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本书则将这一趋势置于中国特色的“追赶型创新”模式中进行分析。我们考察了高科技产业中,知识产权壁垒、数据垄断以及政府的战略性投资,如何人为地扭曲了利润率的自然波动,并在特定部门催生出超高的回报率。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于垄断性利润如何在全球价值链中被重新分配的问题。 第二部分:生产关系重塑:主体间的张力与制度的演进 如果说第一部分关注的是“物”的运动规律,那么第二部分则深入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在制度变迁下的张力演化。 第三章:所有制的分野与现代国家资本主义的特征: 本章将国家主导的经济活动视为一种特殊的资本积累形态。我们分析了国有企业、地方融资平台以及政策性银行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探讨了这种“政治资本”如何与市场化的私人资本形成复杂的共生与竞争关系。这不是简单的公私之争,而是关于权力如何内化为经济效率的结构性机制。 第四章:劳动力的“自由”与“非自由”: 深入剖析了当代中国庞大的流动人口的劳动状态。我们不再使用二元对立的简单标签,而是考察了户籍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的碎片化,以及平台经济(如零工经济)如何为资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弹性劳动力。这部分旨在揭示,在“灵活就业”的表象下,是否存在一种新型的、超越传统雇佣关系的“依附性劳动”形态。 第三部分:流通与危机:金融化、外部性与积累的边界 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动力,也是其内在矛盾的爆发点。本部分着眼于资本从生产领域向流通领域和金融领域的渗透,以及这些扩张对实体经济稳定性的影响。 第五章:信用扩张与虚拟经济的膨胀: 考察了过去数十年中,信贷和债务如何成为驱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部门扩张的主要推手。我们借鉴经典理论中关于货币与信用的分析框架,来剖析中国式金融循环的独特机制——即地方政府、银行与开发商之间的三角关系,以及这种模式在面对产能过剩和债务积累时所面临的结构性风险。 第六章:积累的外部性与生态代价: 任何生产活动都必然产生与其价值相符的外部性。本书关注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些“被隐藏的成本”。我们分析了这些生态和地域的负面效应如何反过来侵蚀了前期的经济“剩余”,并探讨了当前国家层面推行的“绿色转型”战略,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内化这些外部性,从而实现可持续的、更具社会福利导向的积累模式。 结论:超越断裂的视野与未来的辩证法 本书的结论部分并不提供现成的政策处方,而是旨在建立一种批判性的视野。我们认为,理解当代中国经济的独特逻辑,需要我们避免陷入简单地“肯定”或“否定”现有体制的陷阱。经典理论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分析“内在矛盾”的工具箱,迫使我们在看到惊人成就的同时,也必须正视结构性的失衡和积累的边界。 这部著作试图提供一种连续性的、辩证的解读,将历史的深度与当代的紧迫性结合起来,为学界与政策界提供一个更具穿透力的分析框架,以应对未来几十年中国经济在深化改革与全球竞争中所面临的根本性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吸引力。它勾起了我对《资本论》这部经济学巨著的敬畏,同时也点燃了我对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好奇。当今中国经济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其背后的驱动力、内在逻辑以及潜在的风险,往往是复杂而多维的。而《资本论》,作为一部深刻剖析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经典之作,其理论的光芒是否能照亮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跨越时空的解读。我设想,作者或许会从《资本论》关于生产要素、市场机制、资本增值等基本概念入手,去分析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定位,以及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例如,中国如何处理劳资关系、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社会不平等、如何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保持竞争力等等,这些问题是否都能在《资本论》的理论框架下找到某种程度的解释?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深刻而又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一种智慧的碰撞,能够帮助我们从更宏观、更深邃的角度去理解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评分

坦白说,我对《资本论》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源于对其书名的联想和好奇。当读到《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这两个词语被并置在一起时,我的脑海中立即涌现出无数个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疑问。例如,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如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其中,《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运作规律,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遵循了某种普遍规律,还是在实践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本书的出现,似乎为解答这些疑问提供了一个潜在的路径。我设想,作者可能不会仅仅停留在对《资本论》字面意思的解读,而是会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资本论》中的哪些理论在解释中国经济现象时依然适用,又有哪些理论需要被扬弃或修正。或许,书中会重点关注《资本论》关于劳动力、商品、价值等概念,来分析中国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及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可能深入探讨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以及这与《资本论》中关于生产过剩、资本扩张等论述的关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不同于主流的分析视角,通过《资本论》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路径及其深层原因。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一看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充满好奇,尤其是它在改革开放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资本论》作为经济学的经典巨著,其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不言而喻。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让我对作者在这本书中所要探讨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很好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那些深刻洞见,能否在解释当代中国经济现象时提供全新的视角?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究竟与《资本论》中的理论有哪些共通之处,又有哪些突破和发展?书名中的“精装”也暗示了其出版的精良,这让我在阅读体验上也多了一份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阐述复杂的经济理论,并能与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理论层面。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一些画面,比如作者可能会从《资本论》关于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社会分工等核心概念出发,去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数字经济的爆发,甚至是贫富差距的扩大等一系列热点问题。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能更深刻地理解《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评分

读到《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这本书名,我的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作为一名对中国经济发展轨迹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常常在思考,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背后,究竟有哪些深刻的经济学原理在驱动?而《资本论》,作为一部奠定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其所包含的关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系统性分析,能否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经济提供一个别样的维度?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资本论》中关于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迁等核心议题,如何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对话。例如,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否伴随着《资本论》所预警的周期性危机?中国特有的所有制结构,又如何在《资本论》的分析框架下找到自己的位置?我希望能看到作者能够以一种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方式,将《资本论》中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化的中国经济实践的解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拨开重重迷雾,更清晰地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以及《资本论》在其中所扮演的,或是被重塑的,或是被挑战的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以及其背后理论支撑感到迷茫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们都知道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要说清其中的奥秘,尤其是从经典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去解析,却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而《资本论》这部鸿篇巨制,虽然我并没有深入研读过,但其在经济学界的地位毋庸置疑,它所蕴含的分析工具和思想体系,一直被认为是理解资本主义运行规律的基石。因此,当看到这本书将《资本论》的理论框架与当代中国经济的实践相结合时,我的内心是无比兴奋的。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运用《资本论》中的概念,比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分析”等,来审视和解读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猜想,书中或许会探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如何在保留部分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下,又积极融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它或许会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独特性,以及这种独特性在《资本论》的分析框架下会呈现出怎样的图景。我希望这本书不是简单的“理论套用”,而是能够真正做到“以史为鉴,以学明智”,为我们理解中国经济的“中国特色”提供深刻的理论支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