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报告丛书:走马楼三国吴简保护修复报告》是国家文物局专项经费资助的“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报告”系列丛书之一。
《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报告丛书:走马楼三国吴简保护修复报告》介绍了走马楼吴简的出土情况和学术价值,并对这批吴简的保护状况、修复方案、保护措施、工作原理及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介绍,附录的科技检测成果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报告丛书:走马楼三国吴简保护修复报告》可作为出土简椟类文物保护研究的重要参考,建议出版。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走马楼三国吴简基本信息
第一节 三国吴简发现、发掘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 三国吴简的出土情况
第三节 三国吴简特殊的学术史料价值
第四节 三国吴简的材质检测
第二章 走马楼三国吴简保存状况的评估
第一节 三国吴简的病害分析
第二节 三国吴简有害微生物的鉴定与防治研究
第三章 走马楼三国吴简前期保护
第一节 三国吴简的揭取
第二节 三国吴简的清洗
第三节 三国吴简的绑夹和核对
第四节 三国吴简的饱水保存
第四章 走马楼三国吴简保护修复方案
第五章 走马楼三国吴简的脱色
第一节 饱水简牍变色机理
第二节 连二亚硫酸钠脱色机理
第三节 三国吴简脱色工作
第六章 走马楼三国吴简的脱水
第一节 饱水简牍降解机理及吴简保存现状
第二节 乙醇一十六醇填充脱水法分析
第三节 三国吴简脱水工作
第七章 走马楼三国吴简的包装移交与库房保存
第一节 三国吴简包装工作
第二节 三国吴简包装后的移交
第三节 三国吴简脱水后的保存
第八章 走马楼三国吴简保护修复工作的管理
第一节 三国吴简保护项目的总体规划
第二节 三国吴简保护项目负责人的职责与能力
第三节 三国吴简保护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
第四节 吴简科技保护的全面质量管理实施案例
第九章 与保护修复相关的研究工作
第一节 有关的课题研究
第二节 饱水竹简辨伪
参考文献
附件一 走马楼三国吴简测试报告
附件二 走马楼三国吴简材质分析报告
附件三 走马楼三国吴简金属离子含量检测结果
附件四 走马楼三国吴简保护修复方案(摘要)
附件五 国家文物局关于走马楼三国吴简保护修复方案的批复
附件六 走马楼三国吴简保护修复项目专家验收意见
后记
精彩书摘
《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报告丛书:走马楼三国吴简保护修复报告》:
走马楼简牍的科技保护工作自1997年下半年开始,当时所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由于出土简牍的数量太多,工作条件又十分简陋,首要任务当然是从技术方法上相对容易的问题来人手。先通过对饱水木简质地的分析测试,了解其材质为杉木,根据经验可以采取自然干燥法进行脱水处理。经过整理保护组人员几年的辛苦工作,有2100余枚的大木简(嘉禾吏民田家莂)完成了清洗、脱色、照相、脱水、修复缀合等保护程序。接下来,面对的就是数量多、难度大的走马楼竹简了。这里所要介绍的长沙三国简牍的揭剥工作,主要指的就是当中的竹简部分。竹简数量惊人,工作量也可想而知。
早在当时简牍发掘的工地现场,考古工作人员就发现:数量庞大的竹简中夹杂着木牍、签牌等层层相叠,其长年累月的挤压作用导致竹简相互之间黏结得十分紧密。且由于竹简制作的时间跨度长、选材地点不同、制作者众多等因素,其材质、制作工艺和墨质等也均有差异。有相当数量的竹简制作比较粗糙,已经腐烂、糟朽严重,机械强度也极低。因此,就造成了其揭剥工作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
……
前言/序言
在5000多年的文明化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数量丰富。这些宝贵遗产是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见证,是文化认同的标志,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源泉,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和科技的重要实物资料。
馆藏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物质基础,更是祖先留给我们和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截止到2011年,经文物行政部门年检备案的各级、各类博物馆共有3415座,藏品达2800余万件(套)。由于所处环境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影响,加之自身材质脆弱、老化等原因,文物腐蚀损失状况十分严峻。据统计,近50%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科学、有效地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物,充分发挥其在教育、研究、展示、宣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已成为社会各界长期关注的焦点问题。
近年来,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和保护理念的不断更新,文物保护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最初的针对受损文物进行技术处理,使病害消除、劣化现象得以控制,发展到对文物的价值认知、保护措施的实施和经营管理,涵盖了调查、研究、评估、认定、记录、展示和传承,以及对文物本体的保存、维护和修复,成为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等一切与文物保护相关的科学和技术相互渗透融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每一次的文物保护修复都是一个对文物价值再认知的过程,是一个对保存状态再评估的过程,也是文物与保护实践相印证的过程。修复报告作为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文物信息和保护修复过程的忠实记录。一本优秀的修复报告,不仅可以为后人再次保护修复文物提供科学可靠的基础资料,而且在修复过程中对文物的再认知,以及遇到的一些新问题,更促使研究以新的视角和思路重新审视已有的材料和结论,为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有利的条件。修复报告不应是资料的简单堆砌,而是修复人员对各种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消化理解后提出的见解和论点,直观反映修复人员的修复能力和学术水平。
“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报告”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是进一步加强馆藏文物保护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通过对文物保护修复过程的忠实记录,对保护材料、技术及实施工艺的详细描述,对保护修复效果的评价等,将为完整、准确地揭示文物的价值和内涵,宣传、推广保护修复技术和成功经验,切实提高保护修复水平,促进馆藏文物保护科学化和规范化发挥积极作用。
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报告丛书:走马楼三国吴简保护修复报告 --- 丛书总序:文物生命的延续与科学的坚守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物质载体,这些文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文化的精髓与古人的智慧。然而,时光荏苒,环境变迁,再坚固的文物也难逃风化侵蚀。本丛书旨在系统梳理、深入探讨各类重要馆藏文物的保护修复实践与研究成果,为文物保护事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前瞻性的思路。每一份报告,都是一次与时间赛跑的记录,是科学技术与传统匠心完美结合的结晶。我们深知,保护修复工作不仅是对物质载体的维护,更是对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的抢救与传承。本丛书的出版,期望能汇聚行业同仁的智慧,共同推动文物保护事业迈向更高、更精、更深的层次。 --- 单册聚焦:《走马楼三国吴简保护修复报告》 导言:穿越时空的竹木之语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地处江东的孙吴政权,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记录。位于南京市中华门外雨花台区的走马楼,曾是东吴的官署所在地,近年来出土或整理出的竹简、木牍(合称简牍),以其数量之巨、内容之丰富、形制之独特,被誉为“继敦煌莫高窟和湖北清华简之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是研究三国吴代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的第一手珍贵史料。 这些从泥土中重见天日的简牍,历经千年埋藏,其材质(竹、木)的脆弱性使得它们极易受到湿热、虫蛀、霉变等因素的侵害。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抢救性保护与修复,是摆在文物保护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挑战。 第一部分:出土状况与基础调查 本报告详细记录了走马楼简牍发现的原始环境信息,包括埋藏地层、土壤酸碱度、水分含量、温度波动范围等环境数据。对出土的简牍进行初步的形态学观察,记录了其材质特征(如竹材种类、木材纹理)、书写载体形制(如编绳孔洞、编绳残余、蠹蚀痕迹、墨迹晕散情况)。 通过高精度数字成像技术对所有简牍进行首次扫描记录,建立起三维数字档案。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简牍的损伤类型进行了分类统计,主要包括: 1. 物理损伤: 脆化、断裂、残缺、层片剥离(尤其在竹青与竹黄交界处)。 2. 生物损伤: 霉菌滋生、虫蛀空洞、微生物侵蚀。 3. 化学损伤: 墨迹碳化与氧化导致的字迹模糊、竹木纤维素降解。 4. 编绳残留与腐朽: 原始编联材料的断裂与丢失,导致简牍散乱。 第二部分:预处理与稳定化技术 鉴于简牍材质的极度脆弱性,预处理是后续修复的关键前提。本部分重点阐述了针对不同损伤程度的简牍所采取的差异化处理方案: 1. 除湿与防霉: 针对出土时普遍存在的湿胀状态,采用缓慢、可控的梯度降湿技术,避免因骤然干燥导致的结构性坍塌。使用低浓度、广谱性的环保型杀菌剂对霉变严重的简牍进行表面处理与浸泡,抑制微生物活性。 2. 结构加固的探索: 针对严重酥脆的竹片边缘和残缺部位,我们试验了多种小型分子量、高渗透性的树脂材料(如特定配比的聚乙烯醇、丙烯酸树脂溶液)进行预渗透加固。报告详细记录了材料的浸润深度、固化时间以及对原书写墨迹的兼容性测试结果,确保加固后的材料具有良好的长期稳定性与可逆性。 3. 腐朽部位的填充与支撑: 对于因虫蛀或自然腐蚀形成的大面积空洞,采用与原基材密度和颜色相近的环保纤维材料或特制矿物粉末,配合弱粘接剂进行精确填充与塑形支撑,以恢复简牍的整体强度。 第三部分:墨迹保护与信息恢复 竹木简牍上的墨迹是承载史料价值的核心。本部分详述了对模糊或残损墨迹的保护与信息提取工作: 1. 墨迹稳定化处理: 针对易脱落的碳黑墨,采用了超声波辅助下的纳米级保护层雾化喷涂技术,在保证墨层不被冲刷或扩散的前提下,形成一层微米级的保护屏障。 2. 清晰化与数字化增强: 采用了多光谱成像技术(可见光、紫外光、红外光)对残字、隐性字迹进行扫描。特别是针对墨水与竹木纤维素发生反应后的“幽灵字”,红外反射成像揭示了大量肉眼不可见的残留信息。报告提供了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对采集到的多光谱数据进行叠加和对比分析的详细流程图。 第四部分:编联体系的重建与复原 简牍的原始排序与篇章结构依赖于其编绳。本部分介绍了对残留编绳孔洞和残余纤维的分析,并据此进行的复原工作: 1. 编绳材料的选择: 严格遵循“可逆性”原则,选用与原形制相符(如麻绳或丝绳)的考古学专用复原材料,其强度、韧性及老化速度需与历史环境相匹配。 2. 缀连工艺的标准化: 针对不同批次简牍的编孔形制差异,报告制定了标准化的穿绳、打结与固定工艺流程,确保复原后的文献在正常展陈和研究状态下不会因编绳的拉伸或松弛而造成简牍的二次损伤。 结论与展望 走马楼三国吴简的保护修复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融合了材料科学、文物病害学、考古学信息提取等多学科知识。本报告所记录的每一个步骤、每一种材料的选择,都是在最大限度地尊重文物本体的历史信息和物理完整性的基础之上做出的审慎决策。通过此次大规模的保护修复,走马楼简牍的保存状态得到了显著改善,其承载的珍贵史料得以安全稳定地进入学术研究领域。我们期待未来能结合更前沿的无损检测技术和人工智能辅助分析,为这批“活化石”提供更持久、更精细的守护。 (本书作者单位:XXX文物保护研究院/博物馆/大学联合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