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为“夏商周断代工程”中“西周列王的年代学研究”课题的一项专题研究成果。
《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的内容从考古学的角度对信息全面的西周时期青铜器进行了比较准确的分期断代。
《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共分五部分,内容包括西周青铜器典型资料、西周青铜器的形制、西周青铜器的纹饰、西周青铜器的分期与断代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前言
二 西周青铜器典型资料
三 西周青铜器的形制
(一)鼎
I型 方鼎:1式,2式,3式,4式、5式,6式
II型 浅腹扁足鼎:1式,2式、3式
III型 分裆柱足鼎:1式,2式
IV型 圆腹鼎:1式,2式,3式,4式,5式
V型 球腹蹄足鼎:1式,2式,3式,4式
(二)鬲
I型 立耳鬲:1式,2式
II型 附耳鬲:1式、2式
III型 无耳鬲:1式,2式
(三)簋
I型 圈足簋:1式、2式,3式,4式,5式
II型 方座簋:1式,2式,3式
III型 四足簋:1式,2式、3式,4式
IV型 三足簋:1式,2式,3式,4式
V型 高圈足簋
(四)盈
I型 附耳盈:1式、2式,3式
II型 半环耳盈:1式,2式,3式
(五)尊
I型 有扉棱的筒形尊:1式,2式
II型 无扉棱的筒形尊:1式,2式,3式
(六)卣
I型 长颈壶形卣:1式,2式
II型 扁圆体罐形卣:1式a,1式b,2式,3式,4式a,4式b
III型 直筒形卣
(七)壶
I型 椭圆体壶
II型 圆体壶:1式,2式a、b
III型 椭方体壶:1式,2式,3式
(八)方彝
I型 直壁方彝:1式、2式
II型 弧壁方彝
III型 双耳方彝
(九)盉
I型 罐形盉:1式、2式
II型 鬲形四足盉
III型 鬲形三足盉:1式、2式
IV型 扁圆形盉
(一○)盘
I型 无耳圈足盘
II型 双耳圈足盘:1式,2式
III型 双耳有足盘
IV型 匝形盘
V型 长方形特大盘
(一一)钟
I型 细乳钉界格钟
II型 细阳线界格钟
III型 阴线界格钟
IV型 粗阳线界格钟:1式,2式、3式,4式
四 西周青铜器的纹饰
(一)西周青铜器上的鸟纹
(二)西周青铜器上的兽面纹
(三)西周青铜器上的窃曲纹
I型 有目窃曲纹:I1式~I5式
II型 无目窃曲纹:II1式~II3式,II4式、II5式
附录一 殷周青铜容器上鸟纹的断代研究
I型 小鸟纹:I1式、I2式,I3式、I4式I5式、I6式,I7~I9式
II型 大鸟纹:II1式~II3式,II4式~II6式,II7~119式
III型 长尾鸟纹:II11式~II14式、II15式~II17式
附录二 殷周青铜容器上兽面纹的断代研究
I型 独立兽面纹:I1式、I2式,I3式,I4式~I6式,I7式~I10式,I11式、I12式
II型 歧尾兽面纹:II1式、II2式,II3式~II5式,II6式
III型 连体兽面纹:II11式~III6式,IIl7式~III11式,III12式、III13式,
III14式~III16式
IV型 分解兽面纹:IV1式~IV4式,IV5式、IV6式
五 西周青铜器的分期与断代
西周青铜器主要器类分期图谱
引用青铜器图集及有关论著简称表
典型 器图目
补记
英文提要
精彩书摘
《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
窃曲纹的型式既如上述,还有几个有关的问题需要略加论述。
第一,关于窃曲纹的起源问题。容庚认为窃曲纹中多含有目形和兽角形状,可知是从动物形象变化而来,这个看法是很正确的。进而论之,从其仪有单目而论,大概是从侧视的夔龙纹或鸟纹演变而成。
上文例举的函皇父鼎口沿下的Ⅰ型2式窃曲纹(图三:2),从同器腹部的龙纹(图六:1)即可推知两者之间的关系。该纹为一侧视的龙,单目,张口,卷尾,鼻前伸出一向上翻卷的曲线,或称为象鼻龙纹,设若将兽鼻和曲线连成一体,即和同器口沿下的窃曲纹几乎完全相同,由是可知这类窃曲纹确实是由这种龙纹变化而来的。
梁其簋等器上的Ⅰ型2式窃曲纹(图二:7),大概也是从所谓的象鼻龙纹中演变而成的。试看凤纹簋口沿下的纹饰(图六:2),龙的形象较函皇父鼎简化,原来的兽鼻已与其前的曲线合而为一,与梁其簋上的窃曲纹非常接近。
卫鼎等器上的Ⅰ型1式窃曲纹(图二:1)有可能是从夔纹演变而成的,如田告父丁方鼎口沿下的纹饰(图六:3),或称为目纹,实际上是一正一倒的双夔合一目。这种纹饰略加简化就可以演化为Ⅰ型1式窃曲纹。
……
前言/序言
本书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中“西周列王的年代学研究”课题的一项专题研究成果。本项专题研究的预定目标是:“以西周青铜器中铭文可供西周历谱研究者为主,就其形制、纹饰作考古学的分期断代研究,为改进西周历谱研究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所谓“铭文可供西周历谱研究”的铜器,是指铭文中王年、月序、月相、干支四要素俱全的铜器。专题研究的任务是要从考古学上对这些四要素俱全铜器进行比较准确的分期断代,从而使历谱研究能够建立在科学的坚实基础之上,避免过去那种不顾铜器年代妄加推算的随意情况。
西周铜器的分期断代研究,肇始于本世纪30年代,在此之前则是一团混沌。宋代和清代的金石学家,对个别铜器的年代偶有论及,或就铭文中的人名与文献记载比附,或依后世历术推步历朔,缺乏对铜器形制、纹饰和铭文的全面考察,因而所定年代多不可靠。郭沫若在1932年编撰的《两周金文辞大系》,以及1935年增订出版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和《考释》,第一次将近代考古学的类型学方法应用于铜器研究,对西周时代的有铭铜器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初步建立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他对250件西周重要器铭进行断代,是以“自身表明了年代的标准器”为基点,联系相关的人名和史事,注重器物的形制和纹饰,再检验相互之间的历朔关系。郭沫若创立的这种标准器断代法,在铜器研究领域具有划时代的开拓性意义。
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问世后不久,中外有关学者受其影响,着手对西周铜器进行新的研究。瑞典学者高本汉(B.Karlgren)于1936和1937年,先后发表《中国青铜器中的殷器和周器》、《中国青铜器的新研究》二文…,根据《大系》等书判定的金文年代,探讨殷代和西周不同时期铜器形制和纹饰的特点,提出殷式、殷周式等概念,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容庚于1941年出版的综合性论著《商周彝器通考》,详细占有传世铜器资料,系统论述商周铜器的诸多方面问题。该书的突出特点是,选录50多种铜器的上千幅图像,以及70多种铜器纹饰的常见样式,分别按其类型差别和时代先后编列,形成内容丰富的参考图谱。其中,西周铜器占较大比重,被区分为前后两期,至于判定具体王世的240多件西周有铭铜器,则“与郭氏同者十七八,而异者亦十二三也”。
后来,陈梦家于40年代后期,大力收集流散欧美各地的商周铜器,更加深入地进行考古类型学研究‘21;继而于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写作《西周铜器断代》一书’引,将西周铜器分为早、中、晚三期(分别以昭穆之间和夷厉之间为限),还曾考虑将中期再分前、后两段(以恭懿之间为限),全书论及有铭铜器400件,对标准器断代法又有新的发展。他在进行西周铜器的断代研究时,对已有铜器资料作了尽可能彻底的清理,密切关注新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不仅深入分析器铭内部的多方面联系,例如同作器者,同父祖、同族名、同官名、同时、同地、同事等等,而且更加注重铭文字形和书体、器物形制和纹饰的相互比较,力主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作出决断。这对于西周铜器研究进一步走上考古类型学的科学轨道,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周原、丰镐等地众多西周高级贵族墓葬和青铜器窖藏的陆续发现,年代和组合可靠的西周铜器资料有大幅度增加,这便为西周铜器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唐兰总结自己毕生的研究心得,再次清理有关资料,着手撰写《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一书。令人遗憾的是,他仅完成全书不到一半的篇幅,穆王部分尚未全部写完,便与世长辞。李学勤、马承源和其他学者,为提高西周铜器的研究水平而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外国有关学者也有不少新的贡献。许多新出土的西周有铭铜器,经过各方面专家多角度的共同讨论,被确认为某些王世的标准器,为西周铜器断代增添一系列可靠的标尺。
《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图书简介 一、本书概述:聚焦西周礼器与时代脉络的深入探索 本书是一部专注于西周青铜器体系的断代研究专著。它并非一部青铜器图录或简单的器物罗列,而是以严谨的考古学和金文释读为基础,旨在构建一个清晰、系统的西周青铜器分期和年代框架。全书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对特定时期、特定类型青铜器风格、组合、铭文特征的细致梳理与对比分析,精确界定西周不同阶段的青铜器面貌,从而为理解西周礼制、政治变迁和社会结构提供坚实的物质文化证据。 本书的视角超越了单纯的器物造型描述,而是将青铜器置于广阔的历史、社会和礼乐制度的背景下进行考察。我们深知,西周青铜器不仅是高超工艺的体现,更是“明器”和“重器”,是周王朝权力与合法性宣示的载体。因此,本书的分期与断代并非机械的年代划分,而是对周朝礼制从形成、鼎盛到衰落这一历史进程的物质投射的深度解码。 二、核心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书的研究立足于对出土实物(特别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的墓葬和遗址出土资料)的系统梳理与分析,辅以传世品的研究,主要涵盖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1. 铭文与政治史的对接:从“册命”到“赏赐”的演变 铭文是西周青铜器研究中最为关键的“时间戳”和“身份标识”。本书投入了大量的篇幅来系统梳理西周不同时期的典型铭文内容、书写风格及语汇习惯。 早期(武、成、康王时期): 重点分析“厂”、“口”、“㠭”等字体特征,结合关键的册命、觐见、赏赐等铭文,确立早期诸如“周公”、“豳”、“召公”等核心家族的器物谱系,并将其与《尚书》、《史记》中的记载进行相互印证,初步构建起武、成、康王阶段器物群的基线。 中期(昭、穆王时期): 探讨铭文的风格转向,特别是穆王时期册命铭文的成熟与规范化。本部分对穆王南巡、西征等重大事件相关的青铜器组进行了专题分析,试图通过对赏赐层级的分析,揭示王室对诸侯控制力的变化趋势。 晚期(共、懿、孝王时期): 关注铭文数量的激增和内容世俗化的趋势,特别是那些记录了土地、诉讼、婚嫁等社会生活细节的铭文。通过对这些铭文的整理,结合器形的变化,对“西周晚期”这一相对模糊的阶段进行了更为精细的划分,区分出“中晚期”与“晚期偏晚”的过渡形态。 2. 器物组合与礼制配置的动态变化 青铜器的组合(如鼎、簋、簠、鬲、甗的比例和数量)是判断墓葬等级与墓主身份的核心依据。本书摒弃了将西周早期至晚期视为一成不变的“两鼎四簋”或“三鼎两簋”的传统观点,而是着重探讨礼器组合的动态适应性。 早期组合的“厚重”与“简约”: 分析早期青铜器群中鼎和簋的体量变化,以及单件重器所体现的权力集中性。 中晚期组合的“繁复”与“规范化”: 考察礼器种类(如开始大量出现簠、壶、盘等)的增加,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映宗法制度的细化和礼器使用频率的提高。 区域差异的考量: 选取了关键的非王畿地区(如晋南、关中西侧)的墓葬资料,对比其与王畿核心区域的礼器配置差异,探讨“礼制扩散”与“地方特色”的共存现象,从而避免将地方风格误判为中央的断代依据。 3. 造型与装饰母题的风格学分析 本书采用了系统性的风格学研究方法,对青铜器的装饰母题、纹饰的繁简、以及器物的铸造工艺进行细致的形态学分析。 纹饰的演变链条: 重点追踪饕餮纹、夔龙纹、窃曲纹、波曲纹等核心母题在不同时期的面貌变化。例如,如何从早期夸张、狞厉的、线条粗犷的饕餮纹,过渡到中期线条流畅、动物形象化、三层重叠的“繁缛化”纹饰,再到晚期简单化、甚至退化为几何纹的趋势。 附件与范铸技术的进步: 考察器耳、器足的造型(如方耳、直立鸱头、束腰足等)的时代特征。此外,对范线、合范痕迹、以及修整工艺的观察,辅助判断器物的铸造年代和可能出产的作坊群。 “不成熟”与“过渡期”器物的界定: 针对那些风格游移不定、难以归类的器物,本书提出了“过渡形态”的概念,而非简单地归入某一期,以更真实地反映历史的连续性与突变性。 三、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本书的研究成果旨在为西周史研究提供一个更加精细和可靠的物质文化时间标尺。 1. 弥补时间断限的模糊性: 针对以往研究中常将昭王、穆王阶段混为一谈,或将晚期笼统归为“西周晚期”的不足,本书力求将年代划分推至“三十年一级”的精度,尤其是在中期王权强盛期的断代上力求突破。 2. 确立典型器物参照系: 通过对大量有铭、有确切考古地层学依据的器物进行归类,本书形成了一套可供后续学者参考和检验的西周青铜器断代标准器物参照系。 3. 深化礼制研究: 精确的断代直接服务于礼制史的研究。通过追踪礼器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形制、组合和使用场景的变化,能够更清晰地揭示周人“以德配天”、“明尊卑”、“序贵贱”的礼制思想是如何在物质层面得到贯彻、调整乃至最终僵化的过程。 四、适合读者群体 本书面向海内外从事中国古代史、考古学、青铜器艺术史、金文研究的学者、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同时,对于对西周王朝兴衰、礼乐文明发展抱有浓厚兴趣的文博专业人士及历史爱好者,本书也提供了深入、专业且扎实的阅读体验。本书的论述力求清晰严谨,图文并茂,是当前西周青铜器断代研究领域的重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