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的故乡:犍陀罗佛教艺术 [The Hometown of Buddha:The Buddhist Art of Gandhara]

佛像的故乡:犍陀罗佛教艺术 [The Hometown of Buddha:The Buddhist Art of Gandhar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湖北省博物馆 编
图书标签:
  • 犍陀罗艺术
  • 佛教艺术
  • 佛教雕塑
  • 丝绸之路
  • 古代印度
  • 巴基斯坦
  • 阿富汗
  • 佛教文化
  • 艺术史
  • 犍陀罗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520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205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Hometown of Buddha:The Buddhist Art of Gandhar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犍陀罗地区位于巴基斯坦、阿富汗两国之间,是中亚、南亚和东亚之间的交通要道。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佛教在这一地区得到传播发展,到公元2-3世纪达到鼎盛。而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希腊-罗马文化对这一地区也产生了深刻影响。犍陀罗佛教艺术正式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它融合了多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宗教元素,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体现,是古代丝绸之路留下的珍贵遗产。犍陀罗佛教艺术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直接源头,从新疆、敦煌、大同等地的早期佛教石窟中都能看到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影响。
  《佛像的故乡:犍陀罗佛教艺术》选取“佛像的故乡——犍陀罗佛教艺术展”中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等机构珍藏的六十余件艺术珍品,反映了犍陀罗佛教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题材,让读者了解犍陀罗佛教艺术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致辞
专文
犍陀罗与希腊艺术栗田功
犍陀罗造像及其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李静杰
前言
第一单元 本生、因缘与佛传故事
第二单元 佛陀与菩萨像
第三单元 其他诸神与众生像
第四单元 舍利容器与佛塔
第五单元 贵霜帝国钱币
后记

前言/序言

  犍陀罗(Gandhara)为今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盆地周边地区,与阿富汗相邻。佛经记载此地为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4世纪佛教在犍陀罗地区盛极一时。犍陀罗地区地处沟通东亚、中亚与印度次大陆的交通要道,希腊人、塞种人、贵霜人、波斯人先后统治此地,希腊一罗马、波斯、印度等多元文化深刻影响了当地佛教,形成了著名的犍陀罗佛教艺术,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佛教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像的故乡:犍陀罗佛教艺术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犍陀罗佛教艺术的起源、发展及其深远影响。犍陀罗,这一古老的地域,横跨今日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部,是连接印度次大陆与中亚、西亚的文化十字路口。正是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佛教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将希腊化风格与印度本土传统完美融合的独特艺术形式。 本书旨在追溯犍陀罗艺术的脉络,从其早期萌芽到鼎盛时期,再到最终的衰落,全面展现其辉煌的成就与复杂的文化背景。 第一部分:文明的交汇点——犍陀罗的地理与历史背景 犍陀罗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交汇的熔炉。本书首先描绘了公元前数世纪至公元后数世纪,犍陀罗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孔雀王朝、希腊化塞琉古王朝以及贵霜王朝统治下的历史变迁。这些外来势力的长期影响,为犍陀罗艺术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特别强调了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及其后继者的到来,将希腊的雕塑技艺、人体美学和写实主义引入了这片土地。这种“希腊化”的艺术语言,与根植于南亚的佛教思想和本土艺术传统相遇,最终催生了犍陀罗艺术的独特面貌。 贵霜王朝的兴盛,尤其是迦腻色迦一世的统治时期,被视为犍陀罗佛教艺术的黄金时代。佛教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强大的王室支持,成为重要的国家意识形态,极大地促进了佛像雕塑和寺院建筑的繁荣。 第二部分:艺术的革新——佛陀形象的诞生与演变 在犍陀罗艺术出现之前,佛教的教义主要以象征符号(如菩提树、法轮、空座等)来表现佛陀的教诲,而非直接描绘佛陀的形象。本书详细阐述了犍陀罗艺术如何大胆地、系统地创造了具有清晰人身形象的佛陀塑像,这被认为是佛教艺术史上最重大的转折点之一。 详细分析了犍陀罗佛像的典型特征: 1. 希腊化的人体结构: 佛陀的面部特征深受希腊雕塑影响,呈现出高鼻深目、卷曲的鬈发(通常被塑造成如同希腊神祗阿波罗的发型)、丰满的嘴唇和清晰的五官轮廓。躯干健美有力,衣纹处理上,采用了类似古希腊和罗马风格的“湿衣法”,衣褶深重且富有立体感,表现出强烈的写实主义。 2. 犍陀罗“样式”的特征: 尽管深受希腊影响,但犍陀罗艺术家们依然融入了印度文化的元素。佛陀的头顶肉髻(象征智慧的增长)、“白毫”(眉间的毛发)以及手印(如无畏印、与愿印)等佛教特有的标志被准确地融入了这些希腊化的躯体之上。 3. 服饰的细节: 犍陀罗佛像通常穿着僧袍,但其表现手法模仿了古代希腊和罗马的长袍,展现了精湛的衣饰雕刻技艺。 本书通过对不同时期佛像(如立像、坐像)的细致比对,揭示了犍陀罗艺术在表现佛陀的慈悲、威严和超凡脱俗等不同面向时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同时,也探讨了“禅那佛”(早期佛教中以释迦牟尼形象出现,但带有希腊神祇特征的佛像)的出现,及其对后世佛教造像规范的确立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部分:叙事与题材的拓展——本生故事与胁侍菩萨 犍陀罗艺术不仅限于描绘佛陀的庄严法相,它还是佛教叙事性图像的宝库。本书系统梳理了犍陀罗地区常见的佛教题材: 1. 本生故事(Jataka Tales): 详细分析了刻画佛陀前世修行的浮雕,这些场景往往充满生活气息和戏剧张力,是研究当时社会风貌和民间信仰的重要窗口。这些故事被雕刻在佛塔的基座、栏楯和门楣之上,起到了向信众传授佛法的作用。 2. 佛传故事(Life of the Buddha): 重点解读了佛陀诞生、出家、悟道、初转法轮等关键瞬间的艺术表现。例如,书中将分析犍陀罗如何处理“剃发”和“辞亲”等场景,表现出一种介于世俗情感与超脱精神之间的微妙平衡。 3. 胁侍菩萨的崛起: 犍陀罗艺术中,胁侍菩萨的形象开始清晰化和独立化,如文殊菩萨和弥勒菩萨。这些菩萨形象通常佩戴华丽的珠宝,衣着繁复,展现了贵霜时代上层社会的审美趣味,预示了未来大乘佛教中菩萨崇拜的兴盛。 第四部分:犍陀罗的衰亡与深远遗产 本书的最后部分着眼于犍陀罗艺术的衰落及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与影响。随着贵霜王朝的衰微和后继政权的更迭,犍陀罗艺术中心逐渐失去了其政治和经济基础。来自中亚的游牧民族的入侵,以及印度本土笈多王朝艺术风格的崛起,标志着犍陀罗希腊化风格的逐步退潮。 然而,犍陀罗的艺术成就并未消亡,它通过丝绸之路,将其成熟的造像技术和人像化的表现方式传播至广阔的亚洲腹地: 中亚与中国: 犍陀罗的艺术元素直接影响了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的风格,尤其体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中,如云冈石窟早期的佛像,其高鼻深目、褒衣博带的特征,无不带有犍陀罗的深刻烙印。 阿富汗与克什米尔: 犍陀罗艺术的风格链条也延伸至西部的巴米扬大佛群以及克什米尔地区的艺术发展中。 本书总结了犍陀罗艺术的历史地位:它是第一个以人性化的、写实的方式来表现佛陀的艺术中心,是连接古代西方古典艺术与东方宗教思想的关键桥梁,其贡献在于为整个亚洲佛教艺术确立了基本的人像范式。通过对出土文物、考古遗址和文献记录的综合考察,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犍陀罗——“佛像的故乡”——的全面而深入的艺术史考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贡献远不止于对犍陀罗艺术的梳理,它更像是一份深刻的文化碰撞研究报告。它清晰地展示了艺术如何充当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媒介,特别是当印度本土的宗教信仰与外来的希腊罗马美学体系相遇时,所迸发出的巨大创造力。书中对技术传播路径的分析尤其精彩,比如希腊的“湿衣褶”技法如何被佛教雕塑家吸收并本土化,以表达佛陀的超凡脱俗感,这种对“借用”与“创新”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极具启发性。它促使我重新思考文化传播的本质:真正的融合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在接收外来元素后,通过自身独特的精神内核进行彻底的重塑与升华。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证明了艺术边界的消融往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其行文风格中蕴含的那种近乎诗意的描摹,这在严肃的学术著作中是相当难得的。作者在描述那些佛陀和菩萨面容时,仿佛不仅仅是在描述石头上的雕刻,而是在试图捕捉神性与人性交汇的那一瞬永恒。他使用的词汇丰富而精准,时常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佛像那种“慈悲而又超脱”的复杂神态,将冰冷的石头赋予了鲜活的灵魂。这种富于感染力的文字力量,使得即便是对雕塑艺术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被那些伟大的作品所震撼。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冰冷的考古发现与热切的宗教情感,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精神上的朝圣之旅,让人在赞叹古代工匠技艺的同时,也对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深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充满了匠心独运,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封面那幅犍陀罗时期造像的局部特写,色彩和纹理的还原度极高,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的沧桑与庄严。装帧的硬挺程度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书籍的耐用性,又方便翻阅和陈列。内页的用纸考究,纸张的白度适中,既能很好地衬托出那些精美图片的细节,又不会因为过于雪白而造成视觉疲劳。尤其是印刷的精度,对于这种涉及复杂雕塑细节和光影变化的艺术品来说,至关重要。我特意对比了几个不同时期造像的图片,无论是人物脸部的细腻刻画,还是衣褶的流畅转折,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那种浮雕般的立体感跃然纸上,这无疑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视觉享受,远非一般的艺术画册可比。从书本的物理形态来看,它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

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量之庞大,单从其引用的注释和参考文献部分就能窥见一斑,这让我对作者研究的严谨性深信不疑。在对具体造像风格的分析段落中,作者总能旁征博引,引用大量来自不同语种的早期文献和考古报告,这使得书中呈现的观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学术深度。例如,在探讨菩萨形象的世俗化倾向时,他巧妙地结合了婆罗门教和希腊神祇雕塑的母题进行对比分析,这种跨文化、跨学科的参照体系,构建了一个极其坚实的论证基础。对于很多关键的艺术特征,比如“湿衣”效果的处理,书中不仅仅是描述性地指出,而是深入探究了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中的细微差别,这对于专业的艺术史研究者或深度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细节的执着与专业性。

评分

初读起来,作者的叙事手法展现出一种极为宏大且富有历史纵深的视野,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他并非简单地罗列艺术品清单,而是将犍陀罗艺术放置在一个极其广阔的文化交融背景下去审视,那种对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文明碰撞的描摹,细致入微,如同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思想与技艺的流动。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受到作者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时间轴,清晰地勾勒出希腊化影响如何逐步渗透、改造并最终催生出具有独特面貌的佛教造像艺术的演变轨迹。这种论述的层次感非常强,从宏观的政治经济背景,到微观的雕塑技法分析,过渡得自然而流畅,使得读者在理解艺术风格变化的同时,也能把握其背后的驱动力。那种将艺术史与世界史紧密结合的写作策略,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佛教艺术”这一概念的理解边界。

评分

湖北的展览图录。

评分

物美价廉,快递给力,买书就到京东。

评分

物美价廉,快递给力,买书就到京东。

评分

物美价廉,快递给力,买书就到京东。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

评分

物美价廉,快递给力,买书就到京东。

评分

湖北的展览图录。

评分

物美价廉,快递给力,买书就到京东。

评分

湖北的展览图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