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定都北京的八百年间,京杭大运河成为漕运命脉,通州作为京城门户、仓储重地,政治、军事、经济地位十分突出。
2.通州地区历代方志的首次系统汇编,是研究通州地区历史文化乃至北京史地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3.“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本书可以助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当代城市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
《通州方志集成》在国内外收藏机构调研基础上,汇编通州地区历代方志,以年代为次汇集影印出版的丛书。编委会为每种方志撰写了提要,介绍、论述该志的编纂特点、版本流传、文献价值等。
全书计收录自明代至民国现存的通州旧志十种,精装十三册,堪称迄今囊括全、版本好、质量高的通州地区方志集成。
在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的指导下,在北京市文物局的协助下,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与中国人民大学密切合作,同时邀请山东大学、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机构的专家学者,组成本书编委会。编委会对国内外多家藏书机构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选定通州现存旧志各书底本,按先后顺序进行编排,并为之一一撰写提要,编为《通州方志集成》。
《通州方志集成》总目
壹
﹝嘉靖﹞通州志略十三卷图一卷
(明)杨行中 纂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刻明末补刻本
贰/叄
﹝康熙﹞通州志十二卷
(清)吴存礼 修
(清)陆茂腾 纂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刻本
肆/伍
﹝雍正﹞通州新志九卷
(清)黄成章 纂修
清雍正二年(1724)刻本
陆/柒/捌
﹝乾隆﹞通州志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高天凤 修
(清)金梅 纂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
﹝道光﹞ 漷阴志略一卷
(清)管庭芬 纂
清抄本
玖/拾/拾壹
﹝光绪﹞通州志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高建勋等 修
(清)王维珍 纂
清光绪九年(1883)增刻本
拾贰
﹝光绪﹞续修通州志不分卷
(清)邹在人等 修
(清)毛毓璘、李庆恩等 纂
清末写本
﹝民国﹞通县编纂省志材料不分卷
何绍曾等 修
刘鹍书 纂
民国二十一年(1932)油印本
拾叁
﹝民国﹞通县志要十卷
金士坚、杨竹轩 修
徐白等 纂
民国三十年(1941)铅印本
﹝民国﹞通县概况一览不分卷
(伪)通县公署总务科 编制
民国二十七年(1938)铅印本
最近我入手了一套关于明代江南士大夫日常起居的研究资料汇编,其中一本关于“文房清供”的册子让我爱不释手。《闲雅之物:明代文人的案头艺术》这本书,简直是文人生活美学的百科全书。它详尽地介绍了笔、墨、纸、砚这些基本工具之外,还包括了香炉、镇纸、印泥盒、小型的案头摆件等诸多器物。作者对不同材质的砚台进行品鉴,对沉香木的纹理进行分析,对宋徽宗时期的端砚做出了细致的对比研究,文字中充满了对这些“无用之用”的器物的无限热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实用”与“审美”的界限彻底打破,展示了明代士人如何将日常工作的地方变成一个精心打理的、充满精神寄托的“小世界”。读来令人心静神凝,也激起了我想去收藏一些传统工艺品的冲动。
评分不得不提我最近淘到的一本关于近代上海滩金融风云的纪实文学——《十里洋场的财富密码》。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抓人,像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商业谍战片。作者搜集了大量一手档案和当事人的口述资料,把二十世纪初上海滩那些银行家、买办、投机者的博弈描绘得淋漓尽致。里面关于黄金市场和银元兑换的描写尤其精彩,那些尔虞我诈的商业手腕、一夜暴富的传奇,读起来让人心跳加速。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经济史,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挣扎和时代的洪流。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几位核心人物性格的刻画,他们既有野心勃勃的精明,也有在乱世中求生的无奈与挣扎,让这些历史人物变得立体而真实。这本书让我对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理解了资本是如何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构建和重塑社会结构的。
评分最近沉迷于《京城旧事录》,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老北京生活图景的窗户。作者对清末民初胡同里的烟火气描写得入木三分,什么糖葫芦的叫卖声、鸽哨划过天际的悠扬,甚至连夏夜里摇着蒲扇纳凉的邻里闲谈,都仿佛能从纸页间溢出来。尤其是对不同行当匠人技艺的细致描摹,什么琉璃厂的裱糊匠、耳朵眼的掏耳人,那种慢工细活里蕴含的专注和骄傲,让人对那个时代的匠人精神肃然起敬。书中穿插了一些家族的兴衰史,虽然不是宏大的叙事,但那些琐碎的家庭变故、人情往来,却构成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肌理。读完后,总忍不住想去那些老街区走走,寻找那些可能早已消失的印记,感受那种历史的沉淀感。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好,不堆砌辞藻,却自有韵味,读起来非常舒服,像品一杯陈年的普洱,回味悠长。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服饰色彩学的手册,名字叫《五彩斑斓的礼制》。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是简单地介绍历代服装的形制,而是聚焦于“颜色”本身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和等级制度。比如,不同朝代对黄色的独占与限制,对青色在文人阶层中的偏爱,以及丧服和吉服色彩的严格区分,都揭示了隐藏在衣料之下的权力结构。作者的考证极其严谨,从出土文物、壁画记录到文献记载,多方佐证,使得每一个色彩的运用都有据可循。读完后,看任何一幅古画或古装影视剧,都会不自觉地去分析人物的服色,瞬间就能理解很多潜台词。它教会了我如何“阅读”色彩,这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深入了解古代社会规范的有效途径。
评分我最近读完了一套关于宋代园林艺术的专著,感觉自己的审美情趣都被提升了一个档次。《宋韵清赏:亭台楼阁的意境营造》这本书,不光是罗列了名园的图样和简介,更深入地剖析了宋人“以诗入画,以画入园”的设计理念。书中对“借景”和“对景”的阐释尤其精彩,如何将远处的山峦、近处的流水,通过巧妙的布局融为一体,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书中大量的图版和手绘草图,配合严谨的考证,使得即便是对建筑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领略到其中的精妙之处。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现在居住的环境,那种追求实用至上的设计,似乎少了一丝与自然的对话和情感的寄托。这本书与其说是艺术史著作,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指南,对提升生活品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