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帆流彩万里风:18、19世纪中国外销艺术品

海帆流彩万里风:18、19世纪中国外销艺术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外销艺术品
  • 18世纪
  • 19世纪
  • 海帆流彩
  • 万里风
  • 艺术史
  • 文化交流
  • 瓷器
  • 贸易
  • 西方视角
  • 装饰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5189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205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手工艺品之外销,自秦汉以来绵延不绝;明清之际,因西方新航路的开辟、海上贸易的兴起,精巧夺目的中国艺术品引起了西方的瞩目与倾慕:至18世纪,大量带有中国风情与格调的工艺制品飘洋过海涌入欧美,对西方的建筑设计、装饰艺术、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见证了300年前西方一段长达百余年的“中国风尚”。
  17世纪晚期,清政府开海贸易,设立粤、闽、浙、江四海关;1757年,清政府下令广州为的通商口岸,中国艺术品通过广州口岸源源不断地输入西方。尤其是18世纪中后期西方各国在广州开商馆通商以来,由于直接贸易,催生了大规模的西方订单,外销艺术品除了传统的中国样式与纹样,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了西方的审美与技艺。
  海上的贸易输出伴随着文化的传播,18、19世纪中国大量出口的外销艺术品反映了“航海时代”日渐扩大的中西贸易需求,又充分展现了兼容并蓄的文化特性与艺术风格,成为中西交流的典范。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
序二 广州博物馆
序三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
前言
中西汇流
清代广州海上交通图
制图技术
航海仪器
货殖四海
外销画景
华瓷异彩
精雕细琢

前言/序言

  中国手工艺品之外销,自秦汉以来绵延不绝;明清之际,因西方新航路的开辟、海上贸易的兴起,精巧夺目的中国艺术品引起了西方的瞩目与倾慕:至18世纪,大量带有中国风情与格调的工艺制品飘洋过海涌入欧美,对西方的建筑设计、装饰艺术、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见证了300年前西方一段长达百余年的“中国风尚”。
  17世纪晚期,清政府开海贸易,设立粤、闽、浙、江四海关;1757年,清政府下令广州为唯一的通商口岸,中国艺术品通过广州口岸源源不断地输入西方。尤其是18世纪中后期西方各国在广州开商馆通商以来,由于直接贸易,催生了大规模的西方订单,外销艺术品除了传统的中国样式与纹样,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了西方的审美与技艺。
  海上的贸易输出伴随着文化的传播,18、19世纪中国大量出口的外销艺术品反映了“航海时代”日渐扩大的中西贸易需求,又充分展现了兼容并蓄的文化特性与艺术风格,成为中西交流的典范。
瀚海拾贝: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艺术史诗 导言: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书并非聚焦于18、19世纪中国为海外市场批量生产的“外销艺术品”,而是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艺术史图景,深入探讨在特定历史时期下,东方艺术传统如何与西方美学思潮进行复杂而深刻的碰撞与融合。我们旨在构建一部跨越地域界限,着重于艺术观念、技法革新与文化身份重塑的综合性论述。 本书的核心关切点在于:在全球化尚未完全成型的时代,艺术的传播、接受与变异,是如何在权力、贸易和审美的多重作用力下,塑造出新的视觉语言的。我们将避开对具体外销瓷器或漆器产量的统计分析,转而关注艺术思想在不同文明圈层间的流变轨迹。 第一部分:古典的基石与转型的暗流(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 第一章:晚明士人阶层的审美转向与“内向的革新” 本章首先审视明代晚期,在宋明理学余绪与文人画理论成熟的背景下,中国艺术内部所发生的微妙变化。我们重点探讨以董其昌为代表的理论家如何构建“南北宗”体系,这种对传统的“再阐释”运动,实则为后来的变局埋下了伏笔。 文人画的哲学深度与技法的“程式化”: 分析在士人阶层内部,艺术创作如何日益强调“写意”而非“写形”,以及这种倾向对实用艺术品(如工艺美术)设计理念的潜在影响。 江南工艺的精湛与精英阶层的审美趣味: 考察苏杭地区精细手工技艺(如珐琅彩的早期探索、精微雕刻)的巅峰状态,并分析其与宫廷品味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此时的艺术品主要服务于内部权力结构和士大夫群体。 第二章:传教士媒介下的“图像学”错位 本章聚焦于清初至康熙年间,耶稣会传教士群体作为文化中介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于仅关注他们引入的铜版画或油画技法,本书更侧重于分析“图像学”层面的信息输入如何与本土的图像理解发生摩擦。 西方透视法的理论困境: 研究中国画家如何尝试吸收和转化西方的焦点透视原理。这种吸收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将其“中国化”,例如,如何将西方的立体感融入到传统的高远、平远、深远的空间处理之中,并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系统性的融合方法。 宗教叙事的在地化挑战: 考察传教士携带的宗教题材画作和雕塑在本土的接受过程,分析中国艺术家在改编圣经故事或西方肖像时,如何不自觉地或有意识地植入本土的审美元素,从而削弱了其原有的文化指向性。 第二部分:宏大叙事下的艺术重构(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 第三章:乾隆盛世的“集大成”与艺术的体制化 本章深入分析在清代中叶,艺术创作如何被纳入皇权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系中。此时的艺术赞助模式决定了主流风格的保守与形式的繁复。 宫廷造办处的“合璧”艺术: 探讨造办处内部不同部门(如玉作、珐琅作、彩瓷作)如何结合来自各地乃至海外的灵感,进行高度复杂的工艺结合。这里的重点在于分析这种“合璧”更多是装饰语汇的堆砌,而非深层观念的融合。例如,洛可可风格的曲线元素被吸收,但其背后的享乐主义哲学并未被采纳。 园林艺术与“移步换景”的哲学: 以圆明园、避暑山庄为中心,分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成熟形态。此艺术形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其空间体验完全建立在中国传统的哲学观之上,与同期欧洲巴洛克或早期古典主义园林的美学逻辑存在本质差异。 第四章:茶叶、丝绸与“替代性”的视觉表达 本章关注中国与西方贸易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本土艺术家在创作中如何反映或回避这一现实。我们探讨的并非直接面向出口的产品,而是那些反映本土社会风貌、但又受到外部世界间接影响的作品。 风俗画的“双重视角”: 分析清代风俗画,如表现农耕、节庆的画作,其描绘的细节是为满足本土对“传统生活”的再确认,还是无意中契合了西方探险家和商贾对“东方异域”的想象?本书将探讨是否存在一种自我审查式的描绘倾向。 文献记录中的艺术: 考察西方汉学家和早期外交使团留下的文字记录中对中国艺术(如戏曲、建筑、绘画)的描述,分析这些描述如何塑造了西方对“中国艺术”的初步认知框架,即便这些描述可能存在误读和偏差。 第三部分:观念的碰撞与身份的张力(19世纪) 第五章:鸦片战争前后的“审美抵抗” 本章深入分析19世纪中叶以后,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剧变时,中国艺术界内部出现的对“西方化”的反应。 “岭南画派”的早期探索: 考察如高剑父等先驱人物的前期创作,分析他们如何在新旧思想夹缝中寻求出路。他们的探索更多体现了对技法细节的借鉴,而非对中国画核心精神的颠覆。 民间艺术的韧性与变异: 探讨如年画、民间刺绣等领域,如何吸收了来自沿海口岸的零星西方图案(如钟表、船只元素),但这些元素的融入往往是装饰性的嫁接,并未改变其叙事核心和色彩体系。 第六章:艺术史的未来向度:重估“本土性” 本书的收尾部分,着眼于当代艺术史研究的视角,对18、19世纪的中国艺术进行一次反思性的梳理。我们旨在强调,那些未被归类为“外销品”的艺术,恰恰是研究中国艺术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如何坚守其核心哲学与审美逻辑的关键证据。 中国山水画的“精神维度”: 强调在此时期,尽管西方油画对写实主义的强调甚嚣尘上,但中国文人山水画对“气韵生动”的追求从未停止,这构成了对外部美学体系的有力内在抗衡。 工艺美术中的“材料本体论”: 分析在丝绸、宣纸、玉石等传统材料的使用上,中国艺术家对材料特性的尊重和发挥,如何构成了一种不同于西方以油彩和画布为主导的艺术本体论。 结语:未竟的融合之路 本书总结认为,18、19世纪的中国艺术史并非一个单向度地被西方影响的过程。相反,这是一部充满张力的对话史,其中充满了误解、抗拒、有限度的吸收以及最终的本土化重塑。我们所见证的,是中华艺术体系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时,所展现出的深厚韧性与复杂的适应能力,而非简单地成为西方艺术的附庸或替代品制造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最吸引我的是它讲述故事的方式。作者并没有采用枯燥的文献堆砌,而是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娓娓道来每一件艺术品背后的故事。比如,书中对某几件标志性漆器的描述,细致到木料的纹理、螺钿的镶嵌工艺,甚至可以想象到工匠们在昏暗的灯光下如何一刀一刀雕琢。更妙的是,作者会将这些工艺置于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下考察,比如清朝中后期白银流入量对特定工艺材料采购的影响,这种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叙事手法,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探案般的乐趣。我特别喜欢那种“拨开迷雾见真相”的感觉,比如揭示了某些被西方博物馆奉为圭臬的“中国风”作品,其实是当地作坊根据欧洲草图生产的半成品,这种对历史真相的挖掘,极大地满足了我这个业余爱好者的求知欲。

评分

这部关于18、19世纪中国外销艺术品的著作,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我原本对那个时期的中外贸易了解有限,以为无非就是瓷器和茶叶,但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叙述充满了细节,仿佛带领我们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眼见证那些精美的绣品、家具、漆器是如何从东方走向西方的市场,又如何被当时的欧洲贵族所追捧。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展示了艺术品的精美,更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文化交流与冲突。那些为了迎合西方审美而进行的艺术创新,既是对本土传统的坚守,也是一种巧妙的适应,这种张力在书中的案例分析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读完后,我才意识到,这些“外销品”绝非简单的商品,它们是东西方文明碰撞与融合的活化石,记录了一段段不为人知的贸易史和审美变迁史。那种在传统技艺中融入异域风情的微妙平衡,真是令人玩味。

评分

坦白讲,我最初是抱着“看看精美图片”的心态翻开此书的,但很快就被其理论框架所吸引。作者对“风格”的定义和辨析极为精妙,尤其是在探讨“中国风”(Chinoiserie)这一概念时,展现了高度的批判性思维。书中清晰地梳理了“中国制造”与“模仿中国”之间的界限,并探讨了这种艺术范式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变异。这种深入的理论探讨,避免了将外销艺术品简单地视为一种“工艺品”的低阶定位,而是将其提升到全球艺术史的视角去审视。对我而言,这本书提供了看待中西艺术交流的全新透镜,让我不再仅仅关注器物的美感,更多地去思考其背后的权力关系和文化挪用现象。它引发了我对“什么是真正的原创性”这一哲学问题的深思。

评分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于那个时代中国工匠的适应能力和市场敏感度。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订单,而是在相当程度上主动地引领着一部分西方市场的审美趋势。书中的插图和附录资料做得极为出色,那些清晰的器物细节图,简直就是工艺技术的教科书。我尤其留意了关于“图案学”的那一章,作者详细对比了中国传统吉祥纹饰与被欧洲化改造后的纹饰在含义上的细微差别,例如龙的形象如何在不同媒介上被“驯化”以迎合西方读者的理解。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阅读过程非常充实,每翻过一页都有新的发现。它颠覆了我过去认为外销艺术就是“迎合”的刻板印象,而是看到了复杂的主动选择和博弈。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印刷质量极高,色彩还原真实,这对于欣赏艺术品至关重要。然而,抛开形式,内容上最让我共鸣的是作者对“失语者”的关注。在浩瀚的外销艺术品研究中,焦点往往集中在购买者和收藏家身上,而真正制作这些物品的匠人们的声音往往被淹没。这本书试图通过对工艺流程和作坊组织的研究,拼凑出这些无名工匠的生活侧影和技术传承链条。这种人文关怀,使得冰冷的历史器物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它提醒我们,在宏大的贸易叙事背后,是无数双手付出的辛勤劳动与智慧结晶。读罢此书,我对18、19世纪的中国工匠群体充满了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