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因比的开创性工作,打破了前人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研究模式,而是从全球的视角,从人类整体文明演进来看待历史。在这本书里,汤因比梳理了21种成熟的文明——西方社会、东正教社会(东正教-拜占庭社会、东正教俄罗斯社会)、阿拉伯社会、伊朗社会、古印度社会、远东社会(中国社会、朝鲜-日本社会)、希腊社会、叙利亚社会、印度社会、中国社会、米诺斯社会、苏美尔社会、赫梯社会、巴比伦社会、埃及社会、安第斯社会、墨西哥社会、尤卡坦社会和玛雅社会,历数它们从兴起、强盛到衰亡、解体的过程。
在汤因比之前,从来没有人以这种模式研究过人类历史,汤因比倚仗超人的学术能力,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这项宏大的研究,并且对后世的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英国著名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名著《历史研究》已为读者所熟悉,本书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已出版的《历史研究》有所不同。它收入了支撑作者论点的大量历史例证,保留了更多细节。同时,作为第一部插图本,配合文字说明的各个插图(共计90幅彩图,400多幅黑白串文图)赋予了本书新的内容。图片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效果,而且能传递大量文字所无法充分表达的信息。汤因比在本书中将人类史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以极其宏大的视角展现了诸多文明的成长、碰撞、融合的历程,在这一令人着迷的历史画卷中,作者以其博大精深的历史学知识和哲学睿智为读者带来了吸收知识和进行思考的快乐。
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曾被誉为“近世以来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对历史有其独到的眼光,他的12册巨著《历史研究》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被誉为“现代学者伟大的成就”。他的主要著作除了《历史研究》和《人类与大地母亲》,还有《文明经受考验》、《世界和西方》、《人类必须抉择》、《汤因比论汤因比》、《从西方到东方》、《习俗与变革》等。
序言
第一部 历史形态
第一章 历史思想的相对性
第二章 历史研究的领域
第三章 某些术语的定义
第四章 需要对人类事务进行全面研究
第五章 过渡的社会
第六章 文明的比较研究
第七章 希腊模式与中国模式
第八章 犹太模式
第九章 对各个文明的考察
第二部 文明的起源
第十章 关于各文明起源的性质
第十一章 文明源于种族吗?
第十二章 文明源于环境吗?
第十三章 挑战和应战
第十四章 卓越出自艰辛
第十五章 艰苦环境的刺激
第十六章 惩罚的刺激
第十七章 流产的文明
第三部 文明的成长
第十八章 成长停滞的一些例子
第十九章 成长的标准
第四部 文明的衰落
第二十章 决定论可信吗?
第二十一章 模仿的机械性
第二十二章 角色的转换
第二十三章 雅典和威尼斯:短暂的自我崇拜
第二十四章 东罗马帝国:对一种短命制度的崇拜
第二十五章 大卫和歌利亚:对一种暂时性技术的崇拜
第二十六章 罗马教廷:对胜利的陶醉
第五部 文明的解体
第二十七章 社会解体的性质和征象
第二十八章 内部的无产者
第二十九章 外部的无产者
第三十章 灵魂的分裂
第三十一章 解体的挑战
第六部 大一统国家
第三十二章 大一统国家:目的还是手段?
第三十三章 传导与和平所带来的好处
第三十四章 沟通
第三十五章 语文与文字
第三十六章 首都
第三十七章 文官制度
第三十八章 未来是否会有大一统国家?
第七部 大一统教会
第三十九章 毒瘤还是蝶蛹?
第四十章 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
第四十一章 宗教是社会对幻象的回应,还是对实在的回应?
第八部 英雄时代
第四十二章 蛮族的历史
第四十三章 幻象与事实
第九部 文明在空间中的接触
第四十四章 同时代文明的相互接触
第四十五章 现代的西方和俄国
第四十六章 现代的西方和东亚
第四十七章 世界与亚历山大以后的希腊社会的接触
第四十八章 同时代文明相互接触的社会后果
第四十九章 同时代文明相互接触的心理后果
第十部 文明在时间上的接触
第五十章 制度法律和哲学的复兴
第五一章 语言文学和视觉的复兴
第五二章 宗教的复兴
第十一部 为什么研究历史?
第五十三章 历史思想的性质
第五十四章 行动中的历史学家
地图
大事年表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勉强读完第一部分,坦白说,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老辣,充满了悬念和张力,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那种枯燥的说教感。他擅长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聚焦于那些常常被忽略的“边缘人物”或“微观事件”,然后通过对这些细微碎片的精妙解读,反过来撬动对整个时代主流叙事的重新审视。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某次关键性外交谈判的描写,与其说是历史记录,不如说是一场精彩的心理博弈剧本,通过引用大量未曾公开的私人信件和幕僚间的私下交流,成功地还原了决策者在巨大压力下的真实心境和权衡取舍,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这种深入骨髓的细节挖掘和人性洞察力,使得原本平铺直叙的历史事件瞬间充满了戏剧张力,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完全沉浸其中,甚至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错觉,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正在沙盘前运筹帷幄的谋士。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纸张质感,配合着精美的插图排版,初上手就给人一种庄重而又充满探索欲的期待感。内页的字体选择和留白处理都极为考究,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我尤其欣赏它在关键历史节点上所配的那些高清复刻的文物照片和地图,这些视觉辅助材料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真正起到了“以图证史”的作用,让抽象的历史叙述立刻变得立体和鲜活起来。比如,在描述某个古代城邦的兴衰时,书中穿插的那几张不同时期的城墙复原图,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视觉化呈现,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地理环境与政治权力转移之间的微妙联系。装帧上的用心程度,体现了出版方对“历史研究”这四个字所应有的敬畏之心,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和反复摩挲的艺术品,即便是随意翻阅,也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美感,这对于那些喜欢沉浸式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
评分从纯粹的学术严谨性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参考文献和注释体系构建得堪称典范。每一处关键论断或引述,后面都紧跟着详尽的脚注,追溯到原始文献的出处,这为后续的深入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特地查阅了其中几个极为冷门的段落的注释,发现作者引用的拉丁文或古希腊文一手资料的翻译也处理得相当到位,准确性极高,显示出作者扎实的古典学功底。这种对学术规范近乎苛刻的遵循,使得这本书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得到了质的提升,让你在引用或借鉴其观点时,可以完全信赖其论证的基石是牢固的。它成功地在保持大众可读性的同时,兼顾了专业研究者对考据深度的需求,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雅俗共赏”的平衡。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困惑,同时也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其高度的开放性和批判性。它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反而更热衷于抛出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建构理解的框架。在阐述某个历史争议点时,作者会非常公平地并列呈现两种或多种截然相反的主流学派观点,并且详细分析各自的论据基础和潜在的时代局限性,这种多角度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说实话,初读时,我有点不适应这种“不给结论”的写法,总觉得意犹未尽,但细细品味后,才体会到这才是真正的历史研究——它要求我们拥抱不确定性,学会在复杂的史料迷雾中,自己辨别真伪,形成判断。这种反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关于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者并没有沉迷于那种决定论式的历史观,认为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相反,他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探讨那些在关键时刻发生、但似乎微不足道的“岔路口”——一个官员的疏忽、一封未送达的信件、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是如何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读完后,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每一个选择,历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铁板钉钉的既定事实,而更像是一系列由无数个体选择和随机事件叠加而成的、脆弱而又充满可能性的动态过程。这种对“历史的流变性”的深刻体悟,让人在面对当下的挑战时,也多了一份谦卑和谨慎,因为未来也正是在我们每一个“此刻”的选择中悄然成形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