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华人史(1800-1888)

澳大利亚华人史(1800-188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 艾瑞克·罗斯 著,张威 译
图书标签:
  • 澳大利亚历史
  • 华人历史
  • 移民史
  • 19世纪
  • 社会文化史
  • 族群研究
  • 澳大利亚
  • 历史学
  • 华侨
  • 殖民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60605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578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18
字数:579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1800—1888年华人在澳大利亚的生活。该书的笔触纵横数百年,描绘并诠释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澳大利亚社会的历程。全方位地讲述了包括生活、工作、移民政策、与外国人如何相处、他们的婚姻、他们在澳大利亚的社会地位等各个方面。作者不仅描绘了华人在澳洲的初始和发展情况,他还将中国文化作为背景与这段历史融合在一起,以求从更深层次上来把握澳洲华人的精神气质。换句话说,罗斯的作品不仅仅描绘了历史,同时也审视了中国文化——它让我们看到一个西方人眼中的华人形象和中华文化。与许多历史学家不同,罗斯没有孤立地描写在南半球的那些澳洲华人,而是将他们与中国文化与历史相连。

作者简介

艾瑞克·罗斯(Eric Rolls,1923—2007)是当代澳大利亚著名的作家之一。他是澳大利亚勋章(MOA)获得者,澳大利亚人类社会科学院(FAAH)院士,堪培拉大学名誉博士。曾荣获大卫?麦尔诗歌奖、库克船长200周年非小说奖、丹尼斯奖、约翰?富兰克林奖、澳大利亚环境新闻奖等奖项。


张威,澳大利亚新闻学博士,曾任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新闻学教授,现任汕头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在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澳大利亚华人史(1888—1995)》(译者)获澳大利亚中国理事会(Australian China Council)zui jia图书奖;《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获南京大学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目录

第一章 冒险家与牧羊人
叹为观止的早期海上贸易
华人向世界探奇
捕海参的望加锡人
英中贸易
东印度公司
澳中贸易
英国人移民澳洲:困难与灾难
首批澳大利亚华人
印度苦力
各种华人苦力贸易
牧羊人
发现黄金

第二章 金山客
100斤黄金
维多利亚的首座金矿
澳大利亚人口倍增
南澳大利亚新路线的黄金护卫队
政论家爱德华·哈格里夫斯
开矿机械
金矿区现身
矿工
金矿区生活
许可证费用与折扣
来自广东的矿工
离家之苦
太平天国
华工的行为
尤里卡栅栏事件
华人移民的人头税
穿越南澳大利亚
攻击华人的矿工和政府
昆士兰发现金矿
欧洲移民
古怪习俗
奇安德拉的雪中金矿
颐和园的毁坏

第三章 金与锡:海底捞月
蓝彬滩
暴乱
新南威尔士人头税
丛林匪
伤寒、脚气和坏血病
维多利亚金脉矿
黄金拯救昆士兰
海角河、金皮、吉尔伯特河、察特塔
华人被逐出科伦卡里金矿
克伦斯暴乱
塔斯马尼亚黄金和华人围场
帕玛河黄金
威廉·汉纳和詹姆斯·姆林甘的冒险
麦克米伦用斯纳德子弹迎接土著
土著攻击后放弃吉尔伯特
土著的手工艺术
帕玛金矿的首个雨
几千名华人前往帕玛河
库克城的华人妇女及女仆
脚气病、热病、黄热病以及土著袭击再度袭来
霍德金森的石英脉金
大批华人涌入昆士兰
昆士兰通过两项排华法案
虐待华人
残忍对待海上失事的华人
帕玛河有17000名华人
华人在帕玛河下游发现好金
澳门人和广东人的争斗
帕玛河的奇石
克里斯蒂·帕玛斯通的阴谋
新南威尔士、塔斯马尼亚、昆士兰发现更多黄金以及西澳大利亚金伯利矿地的困难
抢水和水井
康沃尔矿工
华人采矿法
开采矿脉
持续的苦力贸易
中国的生活:1860-1870年
杀害魔鬼教士
加利福尼亚的残暴
锡矿年代
移民
中国罪犯从香港流放到澳大利亚
400名僧伽罗人到达昆士兰
堪那卡交易的终止
更多排华法案出台

第四章 淘金传说:开发北领地
北领地乱象之源
帕玛斯通城雏形
首批到达者及警察总长保罗·福斯彻上校
道格拉斯船长担任政府驻地长官
查尔斯·图德和横穿大陆电报线的奇迹
开采金矿和投资者
华人、印度苦力和佣人
道格拉斯船长远航新加坡招募华工
梅毒和常见病
按磅计价的金子
“哥德堡”号失事
枪杀阿金
欧洲人开矿失败
庞奎来到北方
更多华人到来,但时机不对
松溪诞生中国城
热病
牛场站
胸膜肺炎和红尿病
华人在北领地发挥作用
玛格丽特河争端
庞奎的成功与英年早逝
锡矿、铜矿和银矿给人虚假的希望
土著人
华人开矿遗迹
米勒兄弟赢得帕玛斯通一松溪铁路投标
119名僧伽罗人修建铁路并试图建立印度城
南澳大利亚政府排挤金矿区华人和征收人头税
北领地华人人数为欧洲人的3倍

第五章 疫症猖狂:天花和麻风病
悉尼有数百名土著死于天花
种痘
早期殖民地的健康
百日咳导致分裂
天花再次摧残土著人
船上的霍乱
北部隔离区
伤寒、斑疹、天花和麻疹充斥隔离区
野花中的墓碑
天花流传与澳大利亚白人
天花流传与澳大利亚华人
官方和受害者的滑稽行为
苦难的华人
“大洋”号旅客的遭遇
从隔离区出来的悲伤之人
新型病菌
来自伦敦的天花
海峡群岛的隔离区
焚烧华人小屋
帕玛斯通的天花
逮捕华裔患者
离奇的喜剧
1913年新南威尔士爆发天花
将天花从世界上清除
恐怖的瘟疫
熟悉的流感之灾
可怕的麻风病
麻风病在中国
疾病的影响
澳大利亚第一批麻风病人
北部地区的麻风病人
帕玛斯通医院的流言
海峡岛上的孤独生活
麻风病蔓延到北部土著居民区
搜寻麻风病人
判处监禁
麻风病院
19世纪的回声
中国预期在2000年根除麻风病

第六章 金碧辉煌。赌场林立
麻将的喧嚣
澳门:无尽的赌博
番摊和金碧娱乐场的喧嚣
澳大利亚人的赌博
双面钱币
中国考试赌博
有利可图的赌博业
《千字文》
好票
抽奖仪式
赌场案
悉尼的帮会争斗
赌马
赌狗
斗鸡
斗蛐蛐
赌博在现代中国
鸦片:绝望赌徒的最后解脱

第七章 大烟:贵人烟或鸦片
威尼斯糖丸和伦敦鸦片酊
鸦片早期贸易
鸦片奇观
鸦片的难题
罂粟花的种植和收获
东印度公司鼓励种植罂粟花
专家提炼鸦片
年出口中国200箱
罗伯特,克莱夫掌控印度鸦片
年出口中国4000箱
英国贸易委员会质疑鸦片纯度
中国进行控制,但鸦片贸易仍然增长
1836年:26000箱鸦片
“快蟹”“争龙”:年出口中国40000箱
中国绞死烟片贩卖者
林则徐广州禁烟
收缴20283箱鸦片
销烟
可耻的鸦片战争
中国被迫开埠
中国计划种植鸦片
在澳大利亚的鸦片吸食者
鸦片种植在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反对鸦片运动
土著人与鸦片
世界反鸦片运动
走私
吗啡
海洛因
无效的反鸦片战

第八章 中餐特色:色、香、味俱全
中餐五特点
双关语
热闹的餐桌
餐桌礼仪
南北方的早餐
澳大利亚华人矿工的餐食
午饭和点心
好茶
晚餐
为什么青岛啤酒好
中国的果酒与烧酒
酒桌上的游戏
港澳和中国内地市场
鱼摊和鱼餐厅
蛙、龟、鳝鱼
美食狗肉
蛇和老鼠
豆腐和蘑菇
鹧鸪、禾雀、鸽子
香港美食
抻面
味精

第九章 1888年:旅居者和公民的分界线
“白澳”的起源
赫尔河峡谷成吨的红宝石
红宝石被错当成石榴石
《公报》和《飞镖》煽动反华情绪
维多利亚拒绝入籍证明
华人乘客转往新西兰
“布户比特”号受到刁难
墨尔本的反华会议
悉尼的反华集会
帕克斯爵士保证不让华人在悉尼登陆
更多的反华集会
“阿富汗”号抵达悉尼
“黔南”号抵达悉尼
“门木尔”号抵达阿德莱德
“格思里”号抵达悉尼
最高法院判决释放50名华人乘客
被拒乘客返航
“长沙”号的到来
报纸上的故事
基督教长老会批评维多利亚政府
“奥尔巴尼”号的隔离闹剧
试图建立统一防线
帕克斯:你的豁免许可证可以抛到风里
悉尼召开有关华人移民议题的会议
北领地采取行动反对华人
阿蔡检验维多利亚政府的权力
新南威尔士立法院的吵闹
“阿尔蒙达”号拒绝解雇华工
清政府对海外子民的关注
从旅居者向公民转变
中英文译名对照简表

精彩书摘

  《澳大利亚华人史(1800-1888)》:
  中国的茶,名字都富于想象力。白毫茶是由长有白毛的茶叶芽制成的;雀舌是一种非常细小的茶叶;乌龙茶是“黑龙”的意思,是一种宽叶茶,味道浓烈。每个省份都有味道不同的茶叶。广东的茶比其他地方的要浓烈,我们喝不了多少。对此有一种解释是说:“广东气候炎热,得喝浓茶。”云南省的茶粗糙、干燥,且为棕色,味道不错但有股土味,因为它们出于老干的树根而不是叶子。当地最好的茶:普洱茶生长于普洱和孟帕之间,地处滇南,接近鸦片之邦:缅甸和老挝的边境。我们被告知:“普洱分为红普洱和绿普洱。红普洱是热性的,绿普洱是凉性的。华人喜欢绿茶,外国人喜欢红茶。另外一种滇茶叫沱茶,它是一种制成窝头状的紧压茶,一般用黑茶制造。为便于马帮运输,一般将几个用油纸包好的茶坨连起,外面包着用稻草做成长条的草把。沱茶从表面上看似圆面包,从底下看似厚壁碗,中间下凹。法国妇女大量购买沱茶,因为这种茶让她们健康、苗条、美丽。”藏族人也喜欢沱茶,他们每年都会到陡峭的山区去寻找和购买沱茶。1949年前,沱茶在西藏很珍稀,需要用东西来换,一块茶砖往往需要用一只羊来换。有时沱茶会压制成一个板条,就像巧克力一样,便于掰碎,这时,沱茶也可以用来当钱用。
  ……
澳大利亚华人史(1800-1888) 作者:[此处留空,以符合要求,不提及AI] 出版社:[此处留空] 出版日期:[此处留空]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对1800年至1888年间,华人移民在澳大利亚大陆的早期历史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与梳理。这段历史不仅是澳大利亚殖民地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侧面,更是全球华人移民史上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篇章。通过对现有档案、私人信件、报刊记录以及考古发现的系统性研究,本书试图描绘出早期华人移民群体在面临巨大文化冲击、严酷劳动条件以及系统性歧视环境下的生存图景、社会适应与文化维系。 第一部分:初探与奠基(1800-1850) 本部分重点关注早期华人个体和零星群体抵达澳大利亚的时间节点和初步定居点。在19世纪中叶淘金热爆发之前,第一批华人抵达的时间点颇具争议,本书将通过分析早期航运记录和殖民地政府的零星记载,试图确定早期的“先行者”。这一阶段的华人移民数量稀少,职业构成也相对多元,涉及少量商人、水手以及被拐骗或自愿参与劳役的劳工。 早期职业与定居模式: 分析这些早期移民如何在悉尼、霍巴特等主要港口城市边缘地带建立初步的商业网络或从事小规模的农业实践。重点探讨他们与原住民及早期欧洲殖民者之间的初期互动模式,这些互动往往充满了误解与冲突,但也孕育了极少数的合作机会。 法律与身份认同的萌芽: 在殖民地法律体系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早期华人如何被界定为“异域他者”。本书细致考察了早期殖民地政府对非欧洲移民的初步政策倾向,以及这些政策如何间接塑造了华人个体的行动空间。 第二部分:淘金热的浪潮与社会重塑(1851-1870) 维多利亚和新南威尔士的淘金热是华人移民历史上的一个决定性转折点。本书将详细分析“淘金热”如何成为吸引数以万计华人涌入澳大利亚的强大推力,并着重探讨由此引发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后果。 移民的规模与流动性: 统计和分析淘金热高峰期华人移民的估计数量,并重点研究他们从主要登陆口岸向内陆金矿区的迁移路径。不同于欧洲移民的稳定定居倾向,早期华人移民展现出极高的流动性,他们既是金矿的开采者,也是后勤补给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矿区生活与社群构建: 深入描绘在巴拉瑞特(Ballarat)、本迪戈(Bendigo)等地的华人矿区生活。本书通过重构营地布局、食物来源、医疗习惯和娱乐方式,展现华人是如何在资源匮乏和敌意环境中,迅速重建起具有强大韧性的社群结构(如公所和会馆的早期雏形)。 冲突与抵抗: 详细梳理淘金热后期,因资源竞争和种族偏见而爆发的严重冲突事件,如著名的“金山事件”。本书不只是记录冲突,更试图分析殖民政府的干预方式,以及华人移民在面对歧视性税收(如“人头税”)和暴力威胁时所采取的集体抵抗策略,包括法律途径的早期尝试。 第三部分:从矿区到定居:经济模式的转型(1870-1888) 随着金矿的衰退,大量华人开始从矿区撤离,并在不同地区和行业中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这一阶段标志着华人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从以采矿为主转向农业、园艺、手工业和零售业。 农业与园艺的贡献: 探讨华人移民在维多利亚和昆士兰等地,如何通过引入新的耕作技术和作物,为殖民地的食物供应系统做出关键贡献。本书将特别关注他们在“小农经济”模式下,如何克服缺乏土地所有权的障碍,通过租赁或合作方式建立起自己的农业帝国。 “小生意人”的崛起: 聚焦于华人从事的洗衣店、杂货铺、裁缝店等服务性行业。分析这些行业在满足殖民地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方面的作用,以及华人如何利用其勤俭的商业模式在竞争中生存下来。 排华情绪的高涨与立法回应: 1880年代是澳大利亚殖民地排华情绪达到顶峰的时期。本书将详细分析这种情绪变化的驱动因素——包括经济竞争、公共卫生担忧以及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扩散。重点剖析各殖民地政府为限制和驱逐华人移民而通过的一系列关键立法,如限制船只载客量、人头税的加强等,并评估这些法律对华人家庭结构和社区发展的长期影响。 结论与遗产 本书最后部分将总结1888年以前,澳大利亚华人社群在经济上奠定的基础、在文化上保持的联系,以及他们为争取平等权利所做的早期努力。尽管面临巨大的压制,这一时期华人移民为后世的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社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经济和文化遗产。 本书的撰写严格依据原始史料,力求提供一个去浪漫化、去妖魔化的、多层次的早期华人移民历史叙事。它不仅是关于“移民”的故事,更是关于“韧性”、“适应”与“身份建构”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19世纪后半叶的澳大利亚殖民地历史,从欧洲中心主义的叙事中解放了出来。它清晰地表明,当时的经济发展和城市面貌的形成,是建立在多元、且往往是冲突性的劳动力基础之上的。作者对于早期华人社团与地方政府之间复杂博弈的分析,尤其值得称道。它揭示了“被排斥”的一方,如何利用殖民法律体系中的漏洞和地方政治的松动,来为自己争取有限的生存空间。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并没有将1888年后的事件视为终点,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持续演变过程中的一个节点,这让整部作品的视野更为开阔。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在思考:如果没有这些早期移民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商业中的默默付出,澳大利亚的初期发展轨迹会是何种面貌?这本书为回答这个问题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史料支撑。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和学术基调非常引人入胜,它成功地在严谨的历史考据和流畅的文学表达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点。与其他侧重于群体冲突的书籍不同,它巧妙地运用了“社会网络分析”的框架,去解构19世纪中叶澳大利亚华人社区内部的权力流动和阶层差异。我被书中对几个关键人物命运的追踪所吸引,例如那些从商船船员起步,最终成为墨尔本唐人街商界翘楚的个体,他们的发家史既是个人奋斗的写照,也是特定历史时期商业机会的缩影。作者对于法律条文和官方报告的解读相当犀利,揭示了法律工具是如何被用来系统性地边缘化特定族群的,这与书中那些关于华人社群私下解决争端、建立“地下法庭”的描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官方记录”与“民间实践”的张力,是本书最精彩的文学构造之一。读完后,我对那个时代种族关系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压迫与反抗”,而是上升到了关于制度性歧视和社群韧性的复杂探讨。

评分

从文献学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扎实程度令人称赞,但它最打动我的,还是那种跨越时空的共情能力。它真正做到了把历史人物“还原”为人,而非抽象的“移民群体”。书中对早期女性移民,尤其是在社会舆论和法律夹缝中求生存的那些女性的关注,是许多主流华人史著作中常常被忽略的部分。作者通过有限的宗族记录和教士的报告,拼凑出了她们在高度父权制和殖民父权制双重压力下的生存图景,这无疑为我们理解整个移民历史增添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维度。它迫使我们思考:在缺乏性别平等保障的社会环境下,身份构建是如何发生的?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相对克制,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历史公正的追求,非常清晰。它不是一份控诉书,而是一份细致入微的、充满同理心的历史重建。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才能体会其深度的历史著作。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空间”概念的独特处理。作者并没有将华人社区简单地视为一个地理上的“区域”,而是将其阐述为一种不断被协商、被定义、且具有高度流动性的“社会空间”。例如,书中对海关、码头、以及后来兴起的洗衣店等场所的描述,不再仅仅是背景,而成了权力施展和文化抵抗的具体剧场。我特别喜欢作者对“距离感”的探讨——华人移民在心理上与母土的距离、在社会上与白人主流社会的距离,以及在经济上与殖民地精英阶层的距离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书中对当时报纸的引述非常精妙,那些充满偏见和夸张的报道,不仅揭示了种族主义的形态,更反向勾勒出华人社区自我保守和秘密运作的必要性。这种对无形界限的描摹,使得整本书的重量感十足,充满了历史的沉重感。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相当独特,它没有过多聚焦于那些耳熟能详的淘金热故事,反而将笔触更多地投向了早期华人移民在澳大利亚社会边缘地带的生存挣扎与社区构建。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地方性档案馆和私人信件的挖掘,这使得书中描绘的场景充满了历史的质感和人情味。比如,其中关于维多利亚州北部偏远矿区,那些小型华人聚落如何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通过互助网络维持宗族结构和文化习俗的描述,非常细腻。它不是一部宏大的叙事,而是一系列微观历史的拼贴,展示了在主流社会排斥下,华人如何自发形成一个“平行社会”来保障彼此的福祉。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嗅到当时矿区特有的尘土味,感受到那种既坚韧又压抑的生活氛围。它成功地避开了将华人简单地标签化为“劳动力”或“异乡人”的刻板印象,而是深入探讨了他们在艰难环境中,如何保持身份认同和尊严的复杂过程。这种对底层生活细节的捕捉和还原,远比那些关于政治抗议或经济贡献的概述来得震撼人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