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了1800—1888年华人在澳大利亚的生活。该书的笔触纵横数百年,描绘并诠释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澳大利亚社会的历程。全方位地讲述了包括生活、工作、移民政策、与外国人如何相处、他们的婚姻、他们在澳大利亚的社会地位等各个方面。作者不仅描绘了华人在澳洲的初始和发展情况,他还将中国文化作为背景与这段历史融合在一起,以求从更深层次上来把握澳洲华人的精神气质。换句话说,罗斯的作品不仅仅描绘了历史,同时也审视了中国文化——它让我们看到一个西方人眼中的华人形象和中华文化。与许多历史学家不同,罗斯没有孤立地描写在南半球的那些澳洲华人,而是将他们与中国文化与历史相连。
艾瑞克·罗斯(Eric Rolls,1923—2007)是当代澳大利亚著名的作家之一。他是澳大利亚勋章(MOA)获得者,澳大利亚人类社会科学院(FAAH)院士,堪培拉大学名誉博士。曾荣获大卫?麦尔诗歌奖、库克船长200周年非小说奖、丹尼斯奖、约翰?富兰克林奖、澳大利亚环境新闻奖等奖项。
张威,澳大利亚新闻学博士,曾任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新闻学教授,现任汕头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在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澳大利亚华人史(1888—1995)》(译者)获澳大利亚中国理事会(Australian China Council)zui jia图书奖;《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获南京大学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19世纪后半叶的澳大利亚殖民地历史,从欧洲中心主义的叙事中解放了出来。它清晰地表明,当时的经济发展和城市面貌的形成,是建立在多元、且往往是冲突性的劳动力基础之上的。作者对于早期华人社团与地方政府之间复杂博弈的分析,尤其值得称道。它揭示了“被排斥”的一方,如何利用殖民法律体系中的漏洞和地方政治的松动,来为自己争取有限的生存空间。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并没有将1888年后的事件视为终点,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持续演变过程中的一个节点,这让整部作品的视野更为开阔。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在思考:如果没有这些早期移民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商业中的默默付出,澳大利亚的初期发展轨迹会是何种面貌?这本书为回答这个问题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史料支撑。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和学术基调非常引人入胜,它成功地在严谨的历史考据和流畅的文学表达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点。与其他侧重于群体冲突的书籍不同,它巧妙地运用了“社会网络分析”的框架,去解构19世纪中叶澳大利亚华人社区内部的权力流动和阶层差异。我被书中对几个关键人物命运的追踪所吸引,例如那些从商船船员起步,最终成为墨尔本唐人街商界翘楚的个体,他们的发家史既是个人奋斗的写照,也是特定历史时期商业机会的缩影。作者对于法律条文和官方报告的解读相当犀利,揭示了法律工具是如何被用来系统性地边缘化特定族群的,这与书中那些关于华人社群私下解决争端、建立“地下法庭”的描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官方记录”与“民间实践”的张力,是本书最精彩的文学构造之一。读完后,我对那个时代种族关系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压迫与反抗”,而是上升到了关于制度性歧视和社群韧性的复杂探讨。
评分从文献学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扎实程度令人称赞,但它最打动我的,还是那种跨越时空的共情能力。它真正做到了把历史人物“还原”为人,而非抽象的“移民群体”。书中对早期女性移民,尤其是在社会舆论和法律夹缝中求生存的那些女性的关注,是许多主流华人史著作中常常被忽略的部分。作者通过有限的宗族记录和教士的报告,拼凑出了她们在高度父权制和殖民父权制双重压力下的生存图景,这无疑为我们理解整个移民历史增添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维度。它迫使我们思考:在缺乏性别平等保障的社会环境下,身份构建是如何发生的?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相对克制,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历史公正的追求,非常清晰。它不是一份控诉书,而是一份细致入微的、充满同理心的历史重建。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才能体会其深度的历史著作。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空间”概念的独特处理。作者并没有将华人社区简单地视为一个地理上的“区域”,而是将其阐述为一种不断被协商、被定义、且具有高度流动性的“社会空间”。例如,书中对海关、码头、以及后来兴起的洗衣店等场所的描述,不再仅仅是背景,而成了权力施展和文化抵抗的具体剧场。我特别喜欢作者对“距离感”的探讨——华人移民在心理上与母土的距离、在社会上与白人主流社会的距离,以及在经济上与殖民地精英阶层的距离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书中对当时报纸的引述非常精妙,那些充满偏见和夸张的报道,不仅揭示了种族主义的形态,更反向勾勒出华人社区自我保守和秘密运作的必要性。这种对无形界限的描摹,使得整本书的重量感十足,充满了历史的沉重感。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相当独特,它没有过多聚焦于那些耳熟能详的淘金热故事,反而将笔触更多地投向了早期华人移民在澳大利亚社会边缘地带的生存挣扎与社区构建。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地方性档案馆和私人信件的挖掘,这使得书中描绘的场景充满了历史的质感和人情味。比如,其中关于维多利亚州北部偏远矿区,那些小型华人聚落如何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通过互助网络维持宗族结构和文化习俗的描述,非常细腻。它不是一部宏大的叙事,而是一系列微观历史的拼贴,展示了在主流社会排斥下,华人如何自发形成一个“平行社会”来保障彼此的福祉。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嗅到当时矿区特有的尘土味,感受到那种既坚韧又压抑的生活氛围。它成功地避开了将华人简单地标签化为“劳动力”或“异乡人”的刻板印象,而是深入探讨了他们在艰难环境中,如何保持身份认同和尊严的复杂过程。这种对底层生活细节的捕捉和还原,远比那些关于政治抗议或经济贡献的概述来得震撼人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