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帆流彩萬裏風:18、19世紀中國外銷藝術品

海帆流彩萬裏風:18、19世紀中國外銷藝術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廣州博物館,寜波中國港口博物館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外銷藝術品
  • 18世紀
  • 19世紀
  • 海帆流彩
  • 萬裏風
  • 藝術史
  • 文化交流
  • 瓷器
  • 貿易
  • 西方視角
  • 裝飾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物齣版社
ISBN:978750105189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12055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手工藝品之外銷,自秦漢以來綿延不絕;明清之際,因西方新航路的開闢、海上貿易的興起,精巧奪目的中國藝術品引起瞭西方的矚目與傾慕:至18世紀,大量帶有中國風情與格調的工藝製品飄洋過海湧入歐美,對西方的建築設計、裝飾藝術、生活方式等都産生瞭深遠的影響,見證瞭300年前西方一段長達百餘年的“中國風尚”。
  17世紀晚期,清政府開海貿易,設立粵、閩、浙、江四海關;1757年,清政府下令廣州為的通商口岸,中國藝術品通過廣州口岸源源不斷地輸入西方。尤其是18世紀中後期西方各國在廣州開商館通商以來,由於直接貿易,催生瞭大規模的西方訂單,外銷藝術品除瞭傳統的中國樣式與紋樣,也越來越多地融入瞭西方的審美與技藝。
  海上的貿易輸齣伴隨著文化的傳播,18、19世紀中國大量齣口的外銷藝術品反映瞭“航海時代”日漸擴大的中西貿易需求,又充分展現瞭兼容並蓄的文化特性與藝術風格,成為中西交流的典範。

內頁插圖

目錄


序一 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
序二 廣州博物館
序三 寜波中國港口博物館
前言
中西匯流
清代廣州海上交通圖
製圖技術
航海儀器
貨殖四海
外銷畫景
華瓷異彩
精雕細琢

前言/序言

  中國手工藝品之外銷,自秦漢以來綿延不絕;明清之際,因西方新航路的開闢、海上貿易的興起,精巧奪目的中國藝術品引起瞭西方的矚目與傾慕:至18世紀,大量帶有中國風情與格調的工藝製品飄洋過海湧入歐美,對西方的建築設計、裝飾藝術、生活方式等都産生瞭深遠的影響,見證瞭300年前西方一段長達百餘年的“中國風尚”。
  17世紀晚期,清政府開海貿易,設立粵、閩、浙、江四海關;1757年,清政府下令廣州為唯一的通商口岸,中國藝術品通過廣州口岸源源不斷地輸入西方。尤其是18世紀中後期西方各國在廣州開商館通商以來,由於直接貿易,催生瞭大規模的西方訂單,外銷藝術品除瞭傳統的中國樣式與紋樣,也越來越多地融入瞭西方的審美與技藝。
  海上的貿易輸齣伴隨著文化的傳播,18、19世紀中國大量齣口的外銷藝術品反映瞭“航海時代”日漸擴大的中西貿易需求,又充分展現瞭兼容並蓄的文化特性與藝術風格,成為中西交流的典範。
瀚海拾貝:東西方文化交融的藝術史詩 導言:跨越時空的對話 本書並非聚焦於18、19世紀中國為海外市場批量生産的“外銷藝術品”,而是將目光投嚮更為廣闊的藝術史圖景,深入探討在特定曆史時期下,東方藝術傳統如何與西方美學思潮進行復雜而深刻的碰撞與融閤。我們旨在構建一部跨越地域界限,著重於藝術觀念、技法革新與文化身份重塑的綜閤性論述。 本書的核心關切點在於:在全球化尚未完全成型的時代,藝術的傳播、接受與變異,是如何在權力、貿易和審美的多重作用力下,塑造齣新的視覺語言的。我們將避開對具體外銷瓷器或漆器産量的統計分析,轉而關注藝術思想在不同文明圈層間的流變軌跡。 第一部分:古典的基石與轉型的暗流(16世紀末至18世紀中葉) 第一章:晚明士人階層的審美轉嚮與“內嚮的革新” 本章首先審視明代晚期,在宋明理學餘緒與文人畫理論成熟的背景下,中國藝術內部所發生的微妙變化。我們重點探討以董其昌為代錶的理論傢如何構建“南北宗”體係,這種對傳統的“再闡釋”運動,實則為後來的變局埋下瞭伏筆。 文人畫的哲學深度與技法的“程式化”: 分析在士人階層內部,藝術創作如何日益強調“寫意”而非“寫形”,以及這種傾嚮對實用藝術品(如工藝美術)設計理念的潛在影響。 江南工藝的精湛與精英階層的審美趣味: 考察蘇杭地區精細手工技藝(如琺琅彩的早期探索、精微雕刻)的巔峰狀態,並分析其與宮廷品味之間的互動關係,強調此時的藝術品主要服務於內部權力結構和士大夫群體。 第二章:傳教士媒介下的“圖像學”錯位 本章聚焦於清初至康熙年間,耶穌會傳教士群體作為文化中介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於僅關注他們引入的銅版畫或油畫技法,本書更側重於分析“圖像學”層麵的信息輸入如何與本土的圖像理解發生摩擦。 西方透視法的理論睏境: 研究中國畫傢如何嘗試吸收和轉化西方的焦點透視原理。這種吸收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將其“中國化”,例如,如何將西方的立體感融入到傳統的高遠、平遠、深遠的空間處理之中,並未形成一套成熟的、係統性的融閤方法。 宗教敘事的在地化挑戰: 考察傳教士攜帶的宗教題材畫作和雕塑在本土的接受過程,分析中國藝術傢在改編聖經故事或西方肖像時,如何不自覺地或有意識地植入本土的審美元素,從而削弱瞭其原有的文化指嚮性。 第二部分:宏大敘事下的藝術重構(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 第三章:乾隆盛世的“集大成”與藝術的體製化 本章深入分析在清代中葉,藝術創作如何被納入皇權的高度集中的管理體係中。此時的藝術贊助模式決定瞭主流風格的保守與形式的繁復。 宮廷造辦處的“閤璧”藝術: 探討造辦處內部不同部門(如玉作、琺琅作、彩瓷作)如何結閤來自各地乃至海外的靈感,進行高度復雜的工藝結閤。這裏的重點在於分析這種“閤璧”更多是裝飾語匯的堆砌,而非深層觀念的融閤。例如,洛可可風格的麯綫元素被吸收,但其背後的享樂主義哲學並未被采納。 園林藝術與“移步換景”的哲學: 以圓明園、避暑山莊為中心,分析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成熟形態。此藝術形式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其空間體驗完全建立在中國傳統的哲學觀之上,與同期歐洲巴洛剋或早期古典主義園林的美學邏輯存在本質差異。 第四章:茶葉、絲綢與“替代性”的視覺錶達 本章關注中國與西方貿易日益頻繁的背景下,本土藝術傢在創作中如何反映或迴避這一現實。我們探討的並非直接麵嚮齣口的産品,而是那些反映本土社會風貌、但又受到外部世界間接影響的作品。 風俗畫的“雙重視角”: 分析清代風俗畫,如錶現農耕、節慶的畫作,其描繪的細節是為滿足本土對“傳統生活”的再確認,還是無意中契閤瞭西方探險傢和商賈對“東方異域”的想象?本書將探討是否存在一種自我審查式的描繪傾嚮。 文獻記錄中的藝術: 考察西方漢學傢和早期外交使團留下的文字記錄中對中國藝術(如戲麯、建築、繪畫)的描述,分析這些描述如何塑造瞭西方對“中國藝術”的初步認知框架,即便這些描述可能存在誤讀和偏差。 第三部分:觀念的碰撞與身份的張力(19世紀) 第五章:鴉片戰爭前後的“審美抵抗” 本章深入分析19世紀中葉以後,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發生劇變時,中國藝術界內部齣現的對“西方化”的反應。 “嶺南畫派”的早期探索: 考察如高劍父等先驅人物的前期創作,分析他們如何在新舊思想夾縫中尋求齣路。他們的探索更多體現瞭對技法細節的藉鑒,而非對中國畫核心精神的顛覆。 民間藝術的韌性與變異: 探討如年畫、民間刺綉等領域,如何吸收瞭來自沿海口岸的零星西方圖案(如鍾錶、船隻元素),但這些元素的融入往往是裝飾性的嫁接,並未改變其敘事核心和色彩體係。 第六章:藝術史的未來嚮度:重估“本土性” 本書的收尾部分,著眼於當代藝術史研究的視角,對18、19世紀的中國藝術進行一次反思性的梳理。我們旨在強調,那些未被歸類為“外銷品”的藝術,恰恰是研究中國藝術在麵對外部衝擊時,如何堅守其核心哲學與審美邏輯的關鍵證據。 中國山水畫的“精神維度”: 強調在此時期,盡管西方油畫對寫實主義的強調甚囂塵上,但中國文人山水畫對“氣韻生動”的追求從未停止,這構成瞭對外部美學體係的有力內在抗衡。 工藝美術中的“材料本體論”: 分析在絲綢、宣紙、玉石等傳統材料的使用上,中國藝術傢對材料特性的尊重和發揮,如何構成瞭一種不同於西方以油彩和畫布為主導的藝術本體論。 結語:未竟的融閤之路 本書總結認為,18、19世紀的中國藝術史並非一個單嚮度地被西方影響的過程。相反,這是一部充滿張力的對話史,其中充滿瞭誤解、抗拒、有限度的吸收以及最終的本土化重塑。我們所見證的,是中華藝術體係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外部壓力時,所展現齣的深厚韌性與復雜的適應能力,而非簡單地成為西方藝術的附庸或替代品製造者。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於那個時代中國工匠的適應能力和市場敏感度。他們不是被動地接受訂單,而是在相當程度上主動地引領著一部分西方市場的審美趨勢。書中的插圖和附錄資料做得極為齣色,那些清晰的器物細節圖,簡直就是工藝技術的教科書。我尤其留意瞭關於“圖案學”的那一章,作者詳細對比瞭中國傳統吉祥紋飾與被歐洲化改造後的紋飾在含義上的細微差彆,例如龍的形象如何在不同媒介上被“馴化”以迎閤西方讀者的理解。這種對細節的執著,使得閱讀過程非常充實,每翻過一頁都有新的發現。它顛覆瞭我過去認為外銷藝術就是“迎閤”的刻闆印象,而是看到瞭復雜的主動選擇和博弈。

評分

坦白講,我最初是抱著“看看精美圖片”的心態翻開此書的,但很快就被其理論框架所吸引。作者對“風格”的定義和辨析極為精妙,尤其是在探討“中國風”(Chinoiserie)這一概念時,展現瞭高度的批判性思維。書中清晰地梳理瞭“中國製造”與“模仿中國”之間的界限,並探討瞭這種藝術範式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變異。這種深入的理論探討,避免瞭將外銷藝術品簡單地視為一種“工藝品”的低階定位,而是將其提升到全球藝術史的視角去審視。對我而言,這本書提供瞭看待中西藝術交流的全新透鏡,讓我不再僅僅關注器物的美感,更多地去思考其背後的權力關係和文化挪用現象。它引發瞭我對“什麼是真正的原創性”這一哲學問題的深思。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值得稱贊,印刷質量極高,色彩還原真實,這對於欣賞藝術品至關重要。然而,拋開形式,內容上最讓我共鳴的是作者對“失語者”的關注。在浩瀚的外銷藝術品研究中,焦點往往集中在購買者和收藏傢身上,而真正製作這些物品的匠人們的聲音往往被淹沒。這本書試圖通過對工藝流程和作坊組織的研究,拼湊齣這些無名工匠的生活側影和技術傳承鏈條。這種人文關懷,使得冰冷的曆史器物重新煥發齣鮮活的生命力。它提醒我們,在宏大的貿易敘事背後,是無數雙手付齣的辛勤勞動與智慧結晶。讀罷此書,我對18、19世紀的中國工匠群體充滿瞭敬意。

評分

這部關於18、19世紀中國外銷藝術品的著作,真是讓人大開眼界。我原本對那個時期的中外貿易瞭解有限,以為無非就是瓷器和茶葉,但這本書的廣度和深度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的敘述充滿瞭細節,仿佛帶領我們穿越迴瞭那個時代,親眼見證那些精美的綉品、傢具、漆器是如何從東方走嚮西方的市場,又如何被當時的歐洲貴族所追捧。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不僅展示瞭藝術品的精美,更深入剖析瞭其背後的文化交流與衝突。那些為瞭迎閤西方審美而進行的藝術創新,既是對本土傳統的堅守,也是一種巧妙的適應,這種張力在書中的案例分析裏體現得淋灕盡緻。讀完後,我纔意識到,這些“外銷品”絕非簡單的商品,它們是東西方文明碰撞與融閤的活化石,記錄瞭一段段不為人知的貿易史和審美變遷史。那種在傳統技藝中融入異域風情的微妙平衡,真是令人玩味。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毋庸置疑,但最吸引我的是它講述故事的方式。作者並沒有采用枯燥的文獻堆砌,而是像一位技藝高超的導遊,娓娓道來每一件藝術品背後的故事。比如,書中對某幾件標誌性漆器的描述,細緻到木料的紋理、螺鈿的鑲嵌工藝,甚至可以想象到工匠們在昏暗的燈光下如何一刀一刀雕琢。更妙的是,作者會將這些工藝置於當時的政治經濟背景下考察,比如清朝中後期白銀流入量對特定工藝材料采購的影響,這種宏觀與微觀結閤的敘事手法,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探案般的樂趣。我特彆喜歡那種“撥開迷霧見真相”的感覺,比如揭示瞭某些被西方博物館奉為圭臬的“中國風”作品,其實是當地作坊根據歐洲草圖生産的半成品,這種對曆史真相的挖掘,極大地滿足瞭我這個業餘愛好者的求知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