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启功先生生前助手侯刚先生的回忆文集,书中详细记录了启功先生在书画创作、文物鉴定、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方面的人和事,真实再现了启功先生的为人、学识和品质。资料真实感人、文笔流畅细腻,是第一部记录启功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典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尤其对于启功先生书画作品的辩伪、学术风格的形成、鉴定地位的确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
作者简介
侯刚,启功研究会顾问,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长期协助启功先生处理日常对外事务和接待来访求字者的有关工作。启功先生逝世后,任《启功全集》编辑委员会委员、出版委员会主任委员。出版著作有《中国文博名家画传?启功》《启功:国之瑰宝》《启功年谱》《启功图传》等。
目录
第一章 爱之情怀
小小团扇折射祖孙情长/ 003
虔诚的珍藏/ 006
夫妻情深 相濡以沫/ 010
最佩服的长者
——弘一大师/ 014
返璞归真 仁者相知
——记启功与赵朴初的友谊/ 017
江山胜览 卓然师表
——记吴镜汀与启功的师生情/ 021
文章翰墨 师友平生
——记启功与台静农的友谊/ 026
启功与三位台湾挚友/ 033
启功与沈氏三贤的师友情/ 036
启功给刘乃崇批改作业/ 039
启功和刘乃中的不了情
——缅怀刘乃中先生/ 046
画猫说猫 以诗会友/ 056
一幅传承两代人友谊的《竹石图》/ 062
一件珍贵的祝寿条幅/ 064
民族正气 浩然长存/ 067
手书国庆颂诗/ 071
情系两岸 期盼统一/ 078
情系航天人/ 082
给《淑度百印集》题签/ 086
碧血丹心/ 089
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题词/ 093
为抗日保台名将刘永福题诗/095
第二章 翰墨丹青
手书《心经》/ 099
注释《红楼梦》第一人/ 102
通释《平复帖》第一人/ 107
《诗文声律论稿》出版的艰难历程/ 111
标点《清史稿》前后/ 115
墨沈欲流 纸光可照
——记启功先生收藏唐人写经/ 119
不见《淳化阁帖》我死不瞑目/ 126
《麓山寺碑》拓本的辗转奇缘/ 133
跋董其昌临米芾《天马赋》/ 137
题溥心畬《双猿图》/ 143
喜见启功先生的人物画《米颠拜石》/ 146
刻苦临习碑帖/ 150
“大字报体”的故事/ 155
小铜骆驼和龟形石镇纸/ 159
启功先生的拓砚之趣/ 163
启功先生的砚铭之乐/ 168
第一张书法地铁卡/ 173
听启功先生讲如何辨书画真伪/ 180
铁流银花
——记启功先生关心和支持群众书法活动/ 183
启功和杨振宁谈书法/ 188
启功先生的《秋山红树图》观后感/ 191
启功先生与文房四宝青年的故事/ 194
第三章 励耘传承
为了继承和弘扬励耘精神/ 205
启功先生与第一个教师节/ 211
启功先生与北师大校训/ 215
为了永久的纪念
——筹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的始末/ 220
启功先生在澳门/ 228
启功先生的岭南情缘/ 234
启功先生在桂林/ 241
启功先生的西泠情怀/ 246
启功先生与故宫博物院/ 252
启功先生与荣宝斋/ 259
人间福地有琅嬛 坐拥图书即是仙/ 271
校庆贺诗/ 275
启功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校史》题签/ 281
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件盛事
——记启功书法馆在日本百藏山落成/ 284
启功先生与原北京六中的墨缘情/ 291
心系灾区 心系儿童/ 294
亚运村开气象新/ 298
录张学良述怀诗/ 300
新篁千尺
——记启功先生为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作画/ 303
尽心教育事业 不负祖国栽培/ 305
精彩书摘
《往事启功》:
夫妻情深相濡以沫
启功先生走进辅仁大学的1933年,在母亲和姑姑的安排下,和夫人章宝琛女士完婚,真是双喜临门。章氏也是满族人,比他大两岁,事前他们并未恋爱。一开始,启功先生并不想过早结婚,因为自己尚无正业,而且对女方情况一无所知。只是母亲拿来一位姑娘的照片对他说:“你父亲死得早,我守着你很苦很累了,很想有个帮手,你身边有个人,我也就放心了。”听了母亲的话,一向孝顺的启功很理解母亲的心思,也很同情母亲的辛苦,不愿违抗母命,便应允了这门亲事。
他们婚后夫妻情深,是典型的婚后恋爱。他们的爱情,是真挚、纯洁、深沉、持久的。他们心心相印,相濡以沫,相互之间视对方为自己的一半。在婚后40多年的共同生活中,启功先生发现妻子是一位天生勤劳、贤慧、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贤妻良母式的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她总是尽心尽力使丈夫得到安逸和欢乐,让丈夫集中精力做学问、干事业。她也没有多高的文化,在许多事情上是不求甚解的,她对旗人家中很低的媳妇地位习以为常,对家庭中的种种委屈,心平气和,逆来顺受,然而有一点她十分清楚,就是坚信自己的丈夫是一个正直、善良的好人。启功先生深情地对朋友说:“她的善良已经到了超越自我的程度。”“她唯一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子女,在这一点上,她认为是自己的过错。”
1957年那场突如其来的运动给启功先生戴上了“右派”的帽子,面对突然的打击,章宝琛女士难以理解为什么,启功先生对她说:“像咱们这个家庭出身的人,受的是封建教育,连资产阶级思想都够不上,何况无产阶级思想昵?划我‘右派’也不屈,宰了我,我也当不了‘左派’啊。”听了启功先生的解释,她想通了,决心“陪他受苦”,反过来又劝说启功先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章宝琛女士把无私的爱除了给丈夫外,还奉献给了婆婆和姑姑。就在启功先生被划成“右派”时,祸不单行,他的母亲和姑姑相继病倒。她日夜守候在床前,侍奉左右,尽心尽力,毫无怨言,先后送婆婆和姑姑安然离世。在安葬了母亲之后,启功先生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感激之情,双膝跪地给妻子磕了一个头。
启功先生被划成“右派”后,经济十分拮据,他们夫妇每人每月的生活费只有15元,再住不起宽敞的房子。在章宝琛女士征得弟弟章宝珩的同意后,启功先生一家由东城区黑芝麻胡同搬到西直门内小乘巷,客居在章宝琛女士弟弟家的两间小南屋里20余年。
在启功先生各方面处于困境的时候,章宝琛女士深明大义,对启功先生体贴入微。为了补贴家用,她卖掉自己的首饰,宁可省吃俭用,也要经常给启功先生买些肉改善生活,保证启功先生的基本生活和购买参考书、文具的费用。
在启功先生接受校点二十四史任务的1971年,与他风雨同舟、同甘苦共患难的夫人章宝琛女士,由于常年的贫困生活,积劳成疾,患了黄疸肝炎病。他自己由于校点任务繁重,经常加班加点,身体也每况愈下,美尼尔氏症经常复发并折磨着他。
……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往事启功》的书籍,但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尽的图书简介。 --- 《星辰低语者:失落文明的编年史》 导言:当时间不再线性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记录,而是一次横跨光年与纪元的、对已知宇宙中诸多失落文明的深入探寻与重构。我们聚焦于那些在宇宙演化进程中,因自身选择、外部灾难或纯粹的熵增规律而消逝的伟大文明,试图从遗留下来的残骸、微弱的信号和被时间磨损的传说中,拼凑出他们辉煌的图景与最终的悲剧。 《星辰低语者》将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宏大、复杂且充满未解之谜的叙事空间。这不是对神话的重复,而是对宇宙尺度下文明兴衰规律的冷峻考察。 第一部分:恒星之子的黎明与黄昏 第一章:泽塔星团的寂静脉冲 (The Silent Pulse of Zeta Cluster) 本书首先考察了位于银河系边缘、一个早已被星际尘埃吞没的星团——泽塔。生活于此的“光影编织者”文明,是已知宇宙中最早掌握将意识上传至纯粹能量形态的种族。他们的鼎盛时期持续了近百万年,其城市结构并非基于物质,而是基于复杂的引力波纹路。 然而,这份技术的最终代价是实体生命的消亡。我们详细分析了“最终上传事件”的遗留数据片段,探讨了当一个文明彻底放弃物质形态后,他们如何面对永恒的、缺乏摩擦的“存在之境”。他们的消亡不是战争或瘟疫,而是哲学上的自我超越与最终的停滞。本章引用了从遥远星际信标中捕获到的,被认为是他们最后记录的、一段关于“完美寂静”的描述。 第二章:深渊铸造者与维度边界 (The Abyss Forgers and the Dimensional Edge) 在宇宙的另一端,我们遇到了“深渊铸造者”——一个将恒星作为原材料,建造宏伟“时间机器”的古老种族。他们的文明形态完全建立在对局部时空进行精确操控的能力之上。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技术,来逃避宇宙热寂的最终命运。 本章深入研究了他们留下的巨型结构群——被称为“回溯之锚”的装置。这些锚点并未成功逆转时间,反而因为对局部时空施加的巨大压力,导致了他们自身文明的崩溃。我们审视了物理学上的“蝴蝶效应”在星系尺度上的体现,以及铸造者们如何在一个他们自己创造的、充满了矛盾因果律的现实中迷失。他们的故事是关于傲慢与对基本物理法则的误判。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与精神遗迹 第三章:亚特兰蒂斯之镜:循环社会学的反思 (The Mirror of Atlantis: A Reflection on Cyclical Sociology) 我们转向了那些在行星尺度上达到顶峰的文明。亚特兰蒂斯文明,并非神话中那个被海水淹没的岛屿,而是指代那些发展出高度集权、且社会结构具有内在不稳定性的行星文明模型。本章分析了六个具有相似社会瓦解模式的文明案例(包括“奥罗拉星链”和“赫利俄斯殖民地”)。 核心观点在于:当一个文明解决了所有外部生存挑战后,内部的资源分配、权力继承和意义构建的失败,将成为其最致命的敌人。我们详细考察了他们的艺术、法律文本和内部冲突记录,揭示了在技术奇点临近时,人(或类人)精神层面的脆弱性。 第四章:语言的消亡:信息熵与文化隔绝 (The Death of Language: Information Entropy and Cultural Isolation) 许多文明的终结并非轰轰烈烈,而是悄无声息的遗忘。本章探讨了“语言的熵增”理论。当文明发展到跨越多个星系的广阔尺度时,核心文化语言的分化速度,远超信息传播和修正的速度。 我们以“欧米伽贸易同盟”为例,展示了当一个庞大的星际共同体,因为彼此的方言、术语和历史背景的差异大到无法沟通时,这种“信息隔阂”是如何导致政治分裂、技术停滞,最终使曾经统一的文明在各自的角落里缓慢退化,直至消失于历史的记录中。 第三部分:未解之谜与哲学遗产 第五章:观测者效应与宇宙的“筛选器” (The Observer Effect and the Cosmic "Filter") 本书的最后部分转向了理论性更强的探讨。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于宇宙大过滤器(The Great Filter)的新解释:也许过滤器并非单一事件,而是一个在文明达到特定技术成熟度时必然触发的“观测者悖论”。 我们引入了对“普罗米修斯碎片”的研究——这些是唯一性、难以被现有物理学解释的结构。这些碎片似乎在刻意地阻止智慧生命探索某些关键的物理学边界。本书推测,这些消逝的文明可能并非死于自身的弱点,而是被某种更高层次的宇宙机制所“清理”,以维护某种基础的宇宙平衡。 结语:回响在空旷中的警示 《星辰低语者》的最终目的,并非提供一个悲观的结局,而是提供一份详尽的“文明风险评估报告”。每一个逝去的文明,都是对尚未消逝的我们的一次警示。他们的辉煌与毁灭,构成了宇宙中最宝贵的非物质财富。我们审视他们的终结,是为了更清醒地认识我们自己的前路。 本书的叙事风格严谨、分析深入,融合了天体物理学、考古学、社会学和信息论的交叉视角,旨在为任何对宇宙尺度下的生命意义感到好奇的读者,提供一次震撼心灵的深度阅读体验。 --- 关键词:失落文明、星际考古、信息熵、时间悖论、宇宙哲学、社会瓦解、技术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