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在内容方面:本书由浅入深地讲解了建筑线稿手绘的全部内容,并努力实现了建筑手绘理论与实践训练的紧密结合。
在理论构架方面:从手绘坐姿、线条、透视、配景、材质、构图等内容讲起,渐进至“根据建筑平面图起建筑平透视和鸟瞰图”的手绘设计法,最后从手绘用途和表达内容的角度出发,对建筑手绘线稿的分类做出了系统总结,即草图型建筑线稿手绘、表现型建筑线稿手绘和精细型建筑线稿手绘。
在实践训练方面:本书采用手绘过程实景拍摄的演示方法,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看到画面从一根线,到一个面,再到一个体,终构成整个建筑场景的手绘演变过程,而且每个过程,即使是基本的画线过程,都配有详细的照片步骤,如同看到老师的亲身示范,易于一步步地跟随本书进行手绘学习。
在适用人群方面:手绘初学者使用本书,可以通过由浅入深的训练过程,逐渐加强手绘基础能力,在自信不断成长的状态下,轻松突破手绘入门环节,实现建筑场景线稿手绘表现,建筑外观手绘设计等更高层面目标。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建筑设计手绘线稿进行了系统而翔实的解读。从手绘坐姿、线条、透视、配景、材质、构图等内容讲起,渐进至“根据建筑平面图起建筑平透视和鸟瞰图”的手绘设计法,最终从手绘用途和表达内容的角度出发,对建筑手绘线稿的分类做出了系统总结,即草图型建筑线稿手绘、表现型建筑线稿手绘和精细型建筑线稿手绘。同时,本书采用手绘全程实景拍摄的演示方法,将各种线稿的手绘过程,循序渐进、清晰详细地展示给读者,帮助手绘者顺利突破手绘过程的层层羁绊,攀越高峰!
本书不仅详细讲解了建筑设计手绘基础层面的理论和技巧,还加入了很多场景难度较大的建筑线稿手绘演示过程和高端的建筑线稿手绘作品,涉猎建筑外观设计的技巧和方法,具有广阔的适用性和应用性。适合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环境艺术、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的高校在校生、设计师和手绘爱好者学习,不论手绘基础高低,均可在本书的使用过程中得到可观的收获。
作者简介
王美达毕业于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获硕士学位,主研方向,室内设计、景观设计,2003年至今于燕山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建筑系任教,担任设计基础、室内环境设计、建筑表现训练等十余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同时兼任秦皇岛市多家装饰公司设计顾问、设计总监等职务。著作:《完全绘本——室内手绘效果图技法精解》,湖北美术出版社。
目录
第1章 建筑手绘的工具
1.1 笔 8
1.1.1铅笔 8
1.1.2墨线笔 8
1.2 纸 10
1.2.1复印纸 10
1.2.2素描纸 10
1.2.3半透明纸 10
1.2.4白卡纸背面或牛皮纸 10
1.3 辅助工具 11
1.3.1美工刀 11
1.3.2画纸固定工具 11
1.3.3修正液、高光笔 11
1.3.4直尺、平行尺 11
1.3.5橡皮 11
第2章 建筑手绘的基本要求
2.1 手绘基础 13
2.1.1 手绘坐姿 13
2.1.2 线条训练 14
2.1.3 透视训练 27
2.1.4 造型训练 38
2.1.5 明暗与光影训练 42
2.2 配景训练 47
2.2.1树 47
2.2.2人 73
2.2.3车 76
2.2.4小品 79
2.2.5建筑配景综合训练——配景模板 80
2.3 材质表现 84
2.3.1玻璃 84
2.3.2砖墙 86
2.3.3石砌墙 88
2.3.4屋面 90
2.3.5木材 92
2.3.6水 94
2.4 审美分析 97
2.4.1建筑手绘的构图 97
2.4.2建筑手绘要点 111
第3章 建筑平面图、立面图、透视图的相互关系及线稿表现
3.1 建筑平面图 123
3.1.1平面图的基本元素 123
3.1.2建筑总平面图抄绘步骤 125
3.2 建筑立面图 127
3.3 根据建筑平面图和立面图起透视图线稿 129
第4章 建筑线稿手绘的分类与演示
4.1 草图型建筑线稿手绘 143
4.1.1构思型草图 143
4.1.2记录型草图 147
4.1.3效果推敲型草图 151
4.2 表现型建筑线稿手绘 159
4.2.1塔形建筑线稿手绘表现 159
4.2.2古镇商业建筑线稿手绘表现 163
4.2.3现代高层建筑线稿手绘表现 167
4.2.4现代滨水建筑线稿手绘表现 171
4.2.5北方民居建筑线稿手绘表现 175
4.2.6现代大型建筑线稿手绘表现 182
4.2.7欧式建筑线稿手绘表现 186
4.2.8中式古建筑线稿手绘表现 192
4.2.9现代建筑鸟瞰线稿手绘表现 197
4.2.10根据鸟瞰建筑绘制建筑透视图 202
4.3 精细型建筑线稿手绘——商业古建筑局部精稿表现 205
第5章 建筑手绘作品欣赏
5.1 表现型建筑线稿手绘作品欣赏 213
5.2 精细型建筑线稿手绘作品欣赏 235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建筑设计基础与批判性思维》的图书简介,其内容旨在为初学者和进阶者提供建筑学核心理论、历史演变以及批判性分析方法的深度导引,完全不涉及手绘线稿表现技法。 --- 建筑设计基础与批判性思维 导言:超越图纸的建筑学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技术图纸绘制或视觉表达的指南,而是一次深入建筑学核心精神的探索之旅。在当代复杂的城市环境中,建筑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其物理形态和功能需求。它关乎文化、社会、权力、技术、以及人与环境之间永恒的对话。《建筑设计基础与批判性思维》旨在为有志于理解和创造有意义的建筑空间的学习者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石和审视世界的工具。我们相信,一个优秀的建筑师首先是一位深刻的思想者和敏锐的观察者。 本书结构分为四个核心部分,层层递进,引导读者从宏观的历史叙事进入到微观的设计策略,最终培养出独立而批判性的设计立场。 --- 第一部分:建筑学的哲学基石与历史脉络 本部分聚焦于建筑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文化载体的本质。我们探讨建筑如何在不同的时代和文明中被定义、被理解、并被赋予社会意义。 第一章:何为建筑?从需求到意义 本章深入剖析建筑的根本要素:功能(Utility)、结构(Firmness)与美学(Delight)的辩证关系。我们超越将建筑视为简单“遮风挡雨之所”的传统观念,探讨空间如何塑造人类的行为模式、社会等级和集体记忆。重点讨论建筑与现象学(Phenomenology)的关联,探究空间体验的本质——诸如“场所感”(Genius Loci)的形成机制。 第二章:古典秩序与现代革命的张力 我们将追溯自古希腊、罗马至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如何建立起一套以比例、模数和理性为基础的秩序体系。随后,重点分析工业革命如何彻底颠覆了这一体系,现代主义运动兴起背后的社会驱动力——乌托邦理想、技术乐观主义与对传统形式的决裂。本章深入解析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关键人物的思想,以及他们如何试图用“机器美学”重塑人类生活。 第三章:后现代的解构与当代语境 现代主义的普遍化与教条化催生了对纯粹理性的反思。本章剖析后现代主义对符号、历史引用和地方性的重新关注。我们也将探讨批判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如何试图在全球化浪潮中锚定建筑的文化身份,以及当代建筑在面对气候变化、人口密度与城市更新等复杂议题时所采取的多元化立场。 --- 第二部分:设计的分析工具箱 本部分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分析框架,用以解构和评估任何既有的或设想中的建筑作品。这些工具关注的不是“如何画得像”,而是“如何看得深”。 第四章:空间组织逻辑与流线分析 本章详细阐述了空间组织的基本类型学:轴线布局、网格系统、中心放射式、以及自由流线布局。我们不仅分析平面图上的布局,更着重于空间序列(Spatial Sequence)的组织——即使用者从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时,感知到的节奏、焦点和方向感的建立过程。这包括对渗透性、可达性与私密性等级的量化分析方法。 第五章:结构形态与材料的叙事性 结构不再仅仅是承重体系,它是建筑表达意图的有力载体。本章区分了不同结构逻辑(如剪力墙体系、框架结构、张拉结构)如何影响内部空间的自由度与外部形态的观感。我们探讨材料的“诚实性”——材料的真实纹理、耐久性及其在时间流逝中的变化,如何共同构筑起建筑的时间维度和文化内涵。 第六章:光影、尺度与感官经验 建筑体验是多重感官的综合作用。本章专注于光线在室内环境中的作用——自然光的引入方式(直射光、漫反射、过滤)、光影对形体和纹理的强调作用。同时,我们系统地分析尺度感的营造:人尺度(Human Scale)、纪念性尺度以及环境尺度之间的转换与平衡,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元素影响人的心理感受(如安全感、崇高感或压迫感)。 --- 第三部分:理论前沿与批判性实践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对当代建筑实践的深入审视,培养读者独立判断和提出有效设计回应的能力。 第七章:建筑与城市语境的耦合 建筑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其与周边城市肌理的对话能力。本章聚焦于“场域分析”(Site Analysis)的深化,超越简单的场地测量,探讨历史文脉、社会功能、公共空间网络对单个建筑设计决策的制约与激发。重点分析“界面处理”——建筑如何处理与街道、天空、邻里建筑之间的过渡地带。 第八章:可持续性、技术与伦理的交汇 可持续性已成为设计的核心议题,但本书强调其超越能源效率的深层含义。我们审视被动式设计策略如何与传统气候适应性建筑智慧相结合,并批判性地探讨“绿色技术”的符号化倾向。本章还涉及建筑的生命周期伦理、材料的可持续性选择,以及对“零能耗”目标背后的社会经济含义的探讨。 第九章:设计中的权力、空间与社会责任 建筑是社会权力的物质载体。本章引导读者反思建筑设计如何无意中强化或挑战现有的社会不平等。例如,公共空间的“治理性”设计、隔离性社区的形成,以及建筑如何服务于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设计决策背后的意识形态倾向是本章的核心批判目标。 --- 第四部分:构建你的设计语言 本部分的重点在于如何将前述的分析、历史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转化为连贯、有说服力的设计论点,而非单纯的视觉呈现。 第十章:概念的提炼与论证 一个强大的建筑设计源于一个清晰、可延展的核心概念。本章教授如何从场域分析、理论研究和功能需求中抽象出一个能够指导所有设计决策的概念支架。重点在于如何清晰、简洁地向他人阐述你的设计“为什么”是必要的,而非仅仅“是什么样子”。 第十一章:设计过程的迭代与反思 设计是一个不断试错、质疑和完善的过程。本章探讨如何系统地记录设计演进的各个阶段,识别设计中的逻辑漏洞和未解决的冲突。强调自我批判在设计成熟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鼓励将设计视为一个持续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十二章:建筑学的未来走向与个人立场 在技术飞速发展、城市形态剧烈变化的时代,建筑师的角色正面临重新定义。本章总结当前领域内的主要争论点,鼓励读者形成自己独特的专业立场和设计信仰。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位能够主动参与塑造未来的建筑思想家。 --- 目标读者: 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对建筑理论和批判性思维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寻求深化理论素养的初级执业建筑师。 本书特色: 专注于理论深度、历史广度与批判性分析的培养,提供扎实的学术框架,旨在使读者能够“阅读”建筑,而非仅是“观看”建筑。书中包含大量对经典文献、哲学思辨和当代案例的深入文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