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领先的教育机构培生集团引进版权。较新的史料图片,新修订的文字,美国著名大学设计理论的专家带您轻松读懂近四万年的平面设计史!
提升思辨力
全书由关键性历史事件构成,帮助您迅速了解平面设计史,并启发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富有吸引力
各章节后的大事记和带有详细注释的图片帮助您精准掌握知识点,标红文字突出强调重点掌握的概念。
提高阅读效率
摈弃繁缛文字,表述明晰易懂,历史也能像小说般轻松阅读。
平面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平面设计蓬勃发展的中国,尚无一本严谨而深入地对世界平面设计的历史进行清晰介绍的图书。《世界平面设计史》是国内首次正式引进的介绍世界,特别是现代设计起源地西方的平面设计史的书。本书并非简单地以时间为序,而是以重要的观念与历史题材为架构,探索了视觉传达方式所扮演的社会性和文化性的角色,以及设计师在创新平面设计形式和视觉效果方面所做出的尝试。这种写作方式,有利于消除历史完全按线性或整体发展的假象,从而多层面地理解平面设计的历史。
约翰娜?德鲁克是一位作家、书籍装帧艺术家、视觉艺术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她于1973年在加利福尼亚工艺美术学院获得美术学学士学位,1986年在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大学获博士学位。她曾经在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大学及学术机构工作。目前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她的学术著作和批评文章涵盖视觉艺术、版式设计、诗歌艺术等,最近还涉足数码美学领域。其著作包括《视觉世界》(TheVisibleWorld,1994年)、《字母迷宫》(TheAlphabeticLabyrinth,1995年)、《甜蜜梦境》(SweetDreams,2005年)等。
艾米丽?麦克凡丽什是加利福利亚艺术学院平面设计系助理教授,教授字体设计、设计史等。她是一位作家、设计师和书籍装帧艺术家。其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由Granary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并且由哈佛大学、大不列颠图书馆以及其他主要图书馆和博物馆收藏。
目录简表
1. 从史前时期到早期书写?公元前35000—前500年?003
2. 古代文字?公元前700—400年?017
3. 中世纪字体和书籍版式?400—1450年?033
4. 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印刷的标准化和模板化?1450—1660年?057
5. 现代活版印刷和公共领域的产生?1660—1800年?083
6. 工业生产的平面效果?1800—1850年?107
7. 大众传播?1850—1909年?129
8. 现代运动的形成?1880—1919年?151
9. 革新与鼓动?1910—1930年?175
10. 消费文化?1920—1939年?201
11. 公共利益宣传活动和信息设计?1930—1959年?223
12. 企业形象和国际主义风格?1950—1979年?247
13. 波普和反叛?1960—1979年?269
14. 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1970—1989年及其后?289
15. 数字化设计?1970—2009年?311
16. 平面设计和全球化?331?
我最终合上这本书时,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既有被智识挑战后的兴奋,也有对自身知识盲区的警醒。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风格”的解构。作者毫不留情地指出,我们今天所珍视的许多“经典风格”,其诞生往往充满了偶然性、政治干预和市场操纵。他没有将设计视为一种纯粹的创作活动,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受控的文化生产过程。例如,他对信息图表和数据可视化的批判性回顾,就不仅仅停留在美观与否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数据如何被选择、被呈现,进而如何服务于特定的说服目的,甚至是如何制造出一种虚假的“客观性”幻觉。这本书就像一面棱镜,将平面设计领域那层薄薄的现代主义光晕折射成了光谱中那些令人不安的阴影和复杂的色彩交织。它没有提供救赎,但它提供了理解世界如何被建构的必要工具。
评分初翻这书时,我差点把它合上,因为它那晦涩的学术语言和密集的理论引用,着实让人感到一种敬而远之的距离感。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设计史读物,配图精美、文字流畅,旨在提供一种愉悦的知识消费体验。不,这本书更像是一篇篇结构严谨的学术论文集,充满了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拉锯战式探讨。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消化其中关于符号学和结构主义如何被平面设计理论所吸收和改造的部分,特别是关于“可读性”与“模糊性”之间张力的分析,简直是引人入胜。作者似乎对任何形式的确定性都抱持着一种怀疑态度,他不断地解构那些被认为是“客观”的设计规律,将其还原为一种主观的、受制于特定社会资本的实践。这对我个人的设计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盲目追求的“清晰、简洁”的背后,是否无意中服务了某种单一化的、去文化背景化的商业逻辑。这本书更像是一剂猛药,让浮躁的心灵得以沉静下来,去探究设计行为深层次的哲学根基。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也有些许挫败)的是,它对设计史的叙事采取了一种“反中心化”的策略。我们习惯了从欧洲到美国的线性发展路径,但在这里,作者似乎更热衷于挖掘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声音和案例。我尤其欣赏他对非西方视觉文化在20世纪早期与现代主义的碰撞与融合的探讨——那部分内容揭示了殖民主义对设计美学输出的深远影响,以及本土设计师是如何在夹缝中进行抵抗和重构的。这种广阔的全球视野,彻底打破了我对“平面设计史就是欧洲设计史”的固有偏见。虽然书中对某些地域性案例的深入分析略显仓促,但我能感受到作者试图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复杂性的历史图景的努力。它不再是将设计视为孤立的美学演变,而是将其嵌入到全球政治经济的复杂网络中去考察,每一次视觉形式的变革,都伴随着权力的转移和身份的构建。
评分这本《平面设计史:一部批判性的要览》的封面设计本身就充满了挑衅意味,那种粗粝的质感和大胆的色彩对比,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按照时间轴梳理经典作品的教科书式著作,但读进去才发现,作者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似乎并不满足于罗列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瑞士风格、包豪斯或者德国的新浪潮,而是更热衷于挖掘这些风格背后的权力结构和社会语境。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引导去质疑那些被奉为圭臬的设计原则——它们真的是“普适”的美学标准,还是特定历史时期中,由少数精英阶层建构和推广的意识形态工具?尤其是在谈到战后商业广告的兴起时,作者的笔触变得尤为犀利,他没有回避设计在推动消费主义文化中的推波助澜作用,而是将其置于一个道德和伦理的审视之下。这使得阅读体验变得非常“不舒服”,却又极其酣畅淋漓,因为它强迫你跳出舒适的设计师“制造者”的角色,转而成为一个审视文化机器运作的“解码者”。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如何画出完美的网格系统,而在于教会你如何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你所身处的视觉世界。
评分坦白说,这本“要览”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搏击,而非轻松的休闲阅读。书中的论证常常采取一种迂回甚至略显晦涩的方式,它很少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抛出无数个犀利的问题,将读者推入一种持续的自我辩论状态。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去查阅作者引用的那些社会学和艺术理论家的著作,才能勉强跟上他的思路。这种高强度的信息密度和理论负荷,使得这本书的门槛相当高,绝对不适合初学者。然而,正是这种“不妥协”的学术态度,赋予了它无可替代的价值。它不是在提供一套易于消化的知识体系,而是在传授一套批判性的思维工具箱。当读到关于字体排印学如何从功能性工具异化为身份标识的分析时,我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思维模式正在被重塑,仿佛是戴上了一副可以穿透视觉表象的“X光眼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