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夏之年(1816一部冰封之年的历史)

无夏之年(1816一部冰封之年的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威廉·K.克林格曼,尼古拉斯·P.克林格曼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气候史
  • 1816年
  • 冰年
  • 自然灾害
  • 社会影响
  • 火山爆发
  • 环境史
  • 饥荒
  • 文化影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347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87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1
字数:254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爱好历史,关注自然与环境的读者。

1815年的坦博拉火山爆发是人类历史上永远不可磨灭的记忆之一,所喷出的火山灰总体积多达150立方公里,而且抵达高至44公里之平流层。远至英国伦敦亦可见因火山灰而出现的日落彩霞。
本书讲的不仅仅是一次火山爆发,因为火山爆发带来的不仅仅是气候变化,还影响了政治、经济、艺术和社会结构,深刻揭示出此次事件对世界造成的灾难性影响。

内容简介

1815年的坦博拉火山爆发是人类历史上永远不可磨灭的记忆之一,所喷出的火山灰总体积多达150立方公里,而且抵达高至44公里之平流层。远至英国伦敦亦可见因火山灰而出现的日落彩霞。

本书讲的不仅仅是一次火山爆发,因为火山爆发带来的不仅仅是气候变化,还影响了政治、经济、艺术和社会结构,深刻揭示出此次事件对世界造成的灾难性影响。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灾难来临001
第二章 不祥之兆013
第三章 冷锋侵袭035
第四章 神旨055
第五章 日复一日073
第六章 消失的夏天089
第七章 贫穷和苦难111
第八章 面包的价格125
第九章 收成143
第十章 迁移161
第十一章 解脱177
后记201
致谢209
注释211
参考文献239


好的,这里是一份关于一部名为《无夏之年(1816一部冰封之年的历史)》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严格围绕该主题展开,并且力求以自然的、非AI生成的笔触来撰写。 《无夏之年:1816,一场全球性的气候灾难与人类的挣扎》 书籍简介 1816年,一个被历史学家称为“无夏之年”的年份,是近现代史上一次令人毛骨悚然的全球性气候剧变。这本书带领读者回溯到那个冰雪覆盖、饥荒肆虐的时代,深入剖析了这场由遥远火山爆发引发的连锁反应,以及它如何深刻地重塑了世界格局、社会结构乃至人类的生存哲学。 序章:夏日的终结 本书开篇,我们将时间设定在1815年4月。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的坦博拉火山(Mount Tambora)经历了人类有记录以来最剧烈的喷发之一。这次爆炸规模之大,以至于远在欧洲和北美的人们都能清晰地听到声响。然而,最致命的后果并非爆炸本身,而是火山喷射出的数亿吨二氧化硫气体,它们直冲平流层,与水汽结合形成硫酸盐气溶胶云。这层巨大的“遮阳伞”悬停在地球上空,阻挡了本该到达地表的阳光。 起初,人们并未察觉到异样,但随着1816年春天的到来,异象开始显现。 第一部:冰雪覆盖的田野 进入1816年,一场史无前例的寒冷席卷了北半球。在欧洲和北美,盛夏的景象被彻底颠覆。 欧洲的绝望: 在法国、德国和瑞士,六月飘雪,七月结霜。原本应该是播种、生长和收获的时节,却变成了农民们徒劳地望着被冰霜覆盖的土地发呆的季节。书中的叙事穿梭于那些被冻结的乡村,描绘了普通民众的日常:如何用尽一切可燃之物取暖,如何面对腐败的食物和无法下咽的赤字。我们目睹了农业革命的成果在短短数月内被气候无情地抹去。 美国的新英格兰: 远在大西洋彼岸,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同样遭受重创。作家和日记记录者们详细描绘了“夏季的霜冻”。本应结出果实的苹果树和浆果丛在酷寒中枯萎,牛羊因缺乏饲料而大批死亡。本书着重展现了新英格兰地区为应对这场危机所采取的奇特措施,以及早期美国社会在面对环境压力时展现出的脆弱与韧性。 第二部:饥荒与动荡 “无夏之年”的直接后果是全球性的粮食短缺,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秩序的瓦解。 价格的螺旋: 谷物价格飞涨,达到历史最高点。对于普通工人和农民来说,面包不再是食物,而是一种奢侈品。本书通过当时的市场记录和官方文书,详尽分析了粮食投机行为如何加剧了民众的痛苦。饥饿引发了广泛的骚乱和暴动。在欧洲,我们看到暴民冲击粮仓的场景,政府不得不动用军队来维持看似脆弱的秩序。 疾病的阴影: 营养不良是饥荒的伴生品。伤寒、痢疾和肺病在人口密集且食物匮乏的地区肆虐。作者探讨了这场气候灾难如何成为公共卫生危机的一个重要催化剂,使得医疗资源本就稀缺的社会雪上加霜。 第三部:文化的反应与创新 尽管环境极端恶劣,人类的创造力并未完全熄灭。相反,危机催生了适应和新的表达方式。 艺术的“寒冬”: 本书特别开辟章节,探讨了1816年气候对文化创作的深远影响。在阴郁潮湿的瑞士日内瓦湖畔,一伙流亡的浪漫主义诗人(包括拜伦、雪莱和约翰·波利多利)被困在室内,他们互相挑战讲鬼故事。这场无聊的室内聚会,最终催生了世界文学史上两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弗兰肯斯坦》(玛丽·雪莱)和《吸血鬼》(波利多利)。这本书认为,正是那场冰封的夏天,为哥特文学的巅峰提供了最真实的背景。 农业的调整: 在适应性方面,农民们开始尝试种植耐寒的作物,并改进了耕作技术。同时,一些地区开始探索替代性的食物来源,这为后来的农业改革提供了经验教训。 第四部:地缘政治的微小偏移 气候灾难虽然是全球性的,但其影响在不同地区有着微妙的差异。本书分析了坦博拉喷发如何间接影响了特定区域的政治走向。 移民潮的早期信号: 欧洲的贫困加剧了人们对更好生活的渴望,成为日后大规模跨大西洋移民潮的早期信号。那些无法在土地上谋生的人,开始将目光投向更遥远的新大陆。 科学的觉醒: 气候异常的规模迫使自然哲学家和早期气象学家必须正视环境的不可预测性。这本书讨论了当时科学家们如何试图解释这场“怪异的年份”,以及这如何推动了现代气象学的初步发展。 结语:冰雪下的遗产 《无夏之年》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事件的编年史,更是一面映照当下气候变迁的镜子。作者通过对1816年人类在绝境中的挣扎、适应与创造的细致描摹,提醒我们:自然力量的不可预测性,随时可能打破我们习以为常的文明秩序。这场持续了一年的寒冷,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文学和艺术作品,更是关于人类韧性、社会结构脆弱性以及全球相互关联性的深刻教训。翻开此书,如同重新经历那段被冰雪覆盖的、漫长而难忘的夏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有古典史学的那种沉稳与厚重,但叙事上又融入了现代非虚构作品的张力,读起来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它成功地将一个相对冷门的年份,塑造成了一个足以改变世界走向的关键节点。我特别关注到作者对全球同步性的强调,无论在哪个大洲,人类都以上帝视角被拉到了同一个残酷的起跑线上,这种全球性的共患难感,在现代社会中也极具启发意义。通过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1816年的具体事件,更领悟到环境因素如何深刻地塑造了历史的走向和人类的集体意识。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气候灾难的书,更是一部关于韧性、社会韧性以及文明如何在全球尺度上相互联系的深刻探讨。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对“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能让你重新审视我们所处时代的佳作。它以1816年为切入点,深刻揭示了气候变化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潜在巨大冲击力。作者的资料搜集之详尽令人叹为观止,从官方档案到私人信件,甚至当时的报纸轶事,都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无比丰满的历史场景。我尤其喜欢它对“火山冬天”成因的科学解释部分,尽管涉及专业知识,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坦博拉火山爆发的连锁反应娓娓道来,让人豁然开朗。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没有陷入宿命论的泥淖,而是着重描绘了人类社会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创新与调整能力。那些关于改良耕作技术、建立互助网络的努力,在冰冷严酷的背景下显得尤为温暖和鼓舞人心。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对一个特定年份的记录,它更像是一面映照我们未来可能遭遇困境的镜子。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必须说,这本书在处理复杂多线索事件方面的功力深厚得令人佩服。它不满足于简单地罗列灾害,而是将气候、政治、经济乃至艺术思潮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幅宏大而又错综复杂的时代全景图。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自己身处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对前途的迷茫与对生存的渴望交织在一起。作者对细节的捕捉尤其精准,例如对当时物价飞涨的记录,对不同阶层在饥荒中遭遇差异的描述,都使得历史不再是干巴巴的数字和日期,而是充满了血肉和温度的真实体验。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罕见的平衡点,既满足了资深研究者的需求,也让普通读者能够沉浸其中,体验那个“冰封之年”带来的心灵震颤。

评分

这本关于1816年“无夏之年”的历史著作,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冰雪之旅。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将那个全球性的气候灾难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读到欧洲和北美大陆如何被突如其来的严寒和持续的降雨所笼罩,农作物大面积歉收,饥荒和瘟疫随之而来,整个社会结构仿佛都在冰冻中摇摇欲坠。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描绘灾难本身,而是深入挖掘了这场灾难对人类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从宗教信仰的动摇到民间传说的兴起,从政治动荡到艺术创作的转变,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历史的重量感。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面对自然伟力时的无助与挣扎,那种混合着恐惧与坚韧的情感,真实得让人心悸。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适应能力和集体记忆的史诗。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它巧妙地融合了宏观的历史分析和微观的个体故事,使得“无夏之年”这个沉重的历史事件变得立体而生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全球各地反应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而又饱含同理心的视角。无论是瑞士阿尔卑斯山脚下的村庄,还是美国中西部的拓荒者,作者都给予了平等的关注,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危机。那些关于食物短缺、社会秩序崩溃以及人们为生存而做出的艰难抉择的记载,读来让人深思。它迫使我们思考,在极端环境下,文明的底线在哪里,人性光辉又会在何处闪耀。全书的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即便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也能轻松跟随作者的思路,领略到这场气候巨变背后的复杂推手。

评分

东西好,价格优惠,物流也快,主要是书我也喜欢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东西好,价格优惠,物流也快,主要是书我也喜欢

评分

千书易取,良书难求。

评分

很好,速度不错,基本无损坏,满意。这本书看着软啪啪,质感一般

评分

这本书还是不错的啊 挺好的一本书吧!

评分

香茗一杯,书渡闲情。

评分

本书讲的不仅仅是一次火山爆发,因为火山爆发带来的不仅仅是气候变化,还影响了政治、经济、艺术和社会结构,深刻揭示出此次事件对世界造成的灾难性影响

评分

书很好,内容很丰富,很新,作者很权威,送货很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