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与剑:帝制时代的合法性焦虑

天命与剑:帝制时代的合法性焦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明扬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政治
  • 帝制
  • 合法性
  • 权力
  • 中国历史
  • 思想史
  • 社会文化
  • 天命观
  • 剑与权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113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915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54
字数:1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历史爱好者

  1.每个王朝都有各自版本的合法性追求,也都面临着各自的合法性焦虑。

  2.本书甄别了帝制中国各种“合法性版本”的同中有异,更写出了各种“合法性焦虑”的相互影响,读后颇有打通任督二脉的畅快之感。

  3.国内专注于帝制时代合法性的一部通俗写史作品,带着问题意识深入中国帝制时代的风暴口。

  4.上天入地,纵横捭阖。作者虽说写了一个中国政治史上一个无比宏大正经的主题,但笔触有趣可人,从诸多历史小细节入手开了很多逻辑自洽的历史脑洞,从秦汉帝国一路延展到晚清时代。

  5.有趣不油滑,戏说不胡说。在本书的作序者周濂先生看来,这不是一本卖弄小聪明的历史小读物,而是一场充满想象力的历史思维试验。


内容简介

  在当下的语境里,我们在谈及中国古代政治时,可能是过度地看重武力与权谋了,而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秩序与合法性观念持有虚无主义式的轻视。

  而历史现实是,每个王朝都有各自版本的合法性追求,也都面临着各自的合法性焦虑。即使是如秦始皇这样穷兵黩武的超级武力爱好者,也有自己的合法性小九九。

  本书作为国内首次专注于帝制时代合法性的通俗写史作品,通过20多篇主题集中但却又可独立成篇的读史札记,通过阅读大量专业史学著作,立足于扎实的史料和自洽的逻辑,拆解了中国帝制两千余年的合法性秘密。

  综观中华帝制两千年,从秦始皇的“五德终始说”,刘邦的“三尺剑斩白蛇”,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的“汉贼不两立”,曹丕的“王位禅让”,苻坚和北魏孝文帝的一手硬(组织南征完成大一统)和一手软(推行汉化政策争夺“文化正统”),直到欧阳修的“正统说”、康熙的“永不加赋”以及乾隆的“贬金拥宋”……历朝历代的合法性“军备竞赛”可谓是奇招迭出。而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正在于,既甄别了各种“合法性版本”的同中有异,更写出了各种“合法性焦虑”的相互影响,读后颇有打通任督二脉的畅快之感。


作者简介

张明扬,专栏作家,曾供职于专业书评媒体。专栏散见于“腾讯·大家”、《财新周刊》等处,曾著有《此史有关风与月》。热衷于在专业史学研究和传统通俗历史写作间找到“第三条道路”,追求“靠谱扎实的有趣”,读史写史心得为“历史仅供参考,后世若有雷同,历史概不负责”。


精彩书摘

  诸葛家的天下
  “诸葛家族足以傲视中国政治世家史的是,他竟然可以通吃魏蜀吴,而且同时达到了位极人臣的高度。”
  在三国时代,有一个比罗斯柴尔德家族还要行踪神秘、四处开花的政治世家:诸葛世家。
  三国两晋时代,正是门阀世家大行于世之时,东晋政治更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将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抬举得与司马皇族一般高。但我们可能过深的被诸葛丞相“一生唯谨慎”的形象所影响,诸葛家族也在认知中一并被低调处理了。
  诸葛家族足以傲视中国政治世家史的是,他竟然可以通吃魏蜀吴,而且同时达到了位极人臣的高度。用《吴书》的话说就是:“瑾为大将军,而弟亮为蜀丞相,二子恪、融皆典戎马,督领将帅,族弟诞又显名于魏,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三国演义》批注者毛宗岗更有评语,“诸葛兄弟三人,分事三国。人谓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在蜀汉,诸葛亮就不用说了,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控盘蜀汉政局,后主刘禅一人之下而已。长子诸葛瞻虽才具平平,在魏灭蜀之战中还因犹疑丧失战机,但最后与其长子诸葛尚一起在绵竹殉国,总算成就了诸葛家族蜀汉分支的声名。
  在东吴,诸葛家族更两度达到政治顶峰。诸葛瑾是诸葛亮的亲哥,一直是东吴重臣,孙权称帝那年成了大将军;长子诸葛恪进一步超越了父亲,陆逊病故后蹿上东吴军队之首,孙权临终前更被任命为托孤大臣之首,实际掌握了吴国军政大权。
  在魏国,诸葛家最出名的人是诸葛诞,诸葛亮的族弟,同属琅琊诸葛氏。诸葛诞官至征东大将军,是魏在东吴前线的最高军事主官,后因忠于曹氏与司马昭翻脸,起兵后败亡。
  一如三国两晋的世家大族,诸葛家族通过种种强关系特别是婚姻,织成了三国时代最为豪华的社交网络。诸葛瞻是刘禅的女婿,正牌驸马爷;诸葛瑾的女儿嫁给了张承,其父就是那个“内事不决问张昭”的张昭,后生了两女,一个嫁给了孙权太子孙和(后被废),一个嫁给了陆逊之子陆抗,号称吴国最后一位名将;诸葛诞之女嫁给司马懿的五子司马伷,生了三子,长子叫司马觐,这本倒也没啥,但司马觐之子司马睿后来成为了东晋的开国皇帝。还能比这更吊诡么?诸葛诞成了司马氏皇帝的曾外祖父,但他又是司马政权立国前最强大的反对者之一。
  某种意义上,诸葛家族是三国时代的最忠心守护者。诸葛亮一系保蜀汉,长子长孙都在魏灭蜀最后一战中身亡,身死即国亡;诸葛瑾一系中,诸葛恪念兹在兹的是伐魏,兵败直接导致了之后在吴国的全族清算,可谓是为伐魏而死;诸葛诞则几乎是曹魏时代最后一个敢于与司马氏正面对抗的忠曹势力,起兵失败之后,曹魏为司马氏所取代已无大的障碍。
  但是,从家族利益的角度而言,诸葛家族又是典型的“世界公民”,在客观上造成了狡兔三窟的效果,有效分散了系统性风险。诸葛恪在253年被孙氏皇族清算之后,诸葛家族在东吴一系几乎被诛族,但诸葛瑾很早就把次子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并留在蜀国,东吴一支遭难后,诸葛乔之子诸葛攀又重新归宗诸葛瑾;当诸葛诞在魏反司马昭事败前后(258年),小儿子诸葛靓又“转移”到东吴任右将军,对吴政权忠心不二,重点在于,诸葛家族由此重新在东吴扎根,补全了三国的布局。
  忠诚与狡兔三窟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生存策略,在最大限度上保证了诸葛家族在乱世中的存活度。尽管诸葛家族在魏蜀吴的三系各自遭受了巨大劫难,但在西晋开国后,大家族的框架和气势仍在。诸葛亮次子诸葛京在蜀汉被灭之后被迁至河东,后在新朝历任郿县县令及江州刺史。诸葛诞魏国一系更是传奇,其子诸葛靓在吴亡之后与吴主孙晧一起被迁移到洛阳,发小晋武帝司马炎多次征召诸葛靓为官,均被不忘司马皇室杀父之仇的诸葛靓所拒。一次晋武帝追诸葛靓至厕所才求得一见,希望以旧情感化他,诸葛靓以痛哭回应,回乡后终身不面向洛阳而坐。
  晋武帝对诸葛靓的态度可谓委曲求全,尽力修补与诸葛家族的关系。而诸葛靓“义不仕晋”的姿态固然感人,其后嗣也未能脱离中国“遗民不世袭”的传统,其子诸葛颐和诸葛恢后来双双成为东晋名臣,成为了司马家族最亲近的人。诸葛恢的女儿更是再次进入了晋王朝政治婚姻的最高层,大女和次女分别嫁给了庾家和羊家两大望族,小女儿诸葛文熊嫁给了谢安之弟谢石,仪容还被王羲之称赞过。诸葛靓的家族际遇像极了嵇康,嵇康为司马昭所杀,其子嵇绍最后却为保护晋惠帝司马衷而死。
  我知道你被绕晕了,这就是诸葛家的八卦阵,可保苟全家族于乱世。
  拥曹还是拥刘?
  “根据各自时代的具体政治环境,史学及政治精英们纷纷本着现实关怀,在‘拥曹’还是‘拥刘’中积极站队,用三国酒杯,浇自己块垒。”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区别不仅仅是“正史”与“小说”的区别,更是两本在政治立场与价值观上唱反调的书。《三国志》是“拥曹派”,主张魏是汉王朝的正统继承人;《三国演义》是“拥刘派”,主张刘备的蜀汉才是正统,是汉王朝在血统上的自然延伸。
  关于“拥曹”还是“拥刘”,这远非陈寿与罗贯中的个人趣味之争,事实上这是一场发生在中国史学界甚至政界中,
  持续了一千多年的正统之争。根据各自时代的具体政治环境,史学及政治精英们纷纷本着现实关怀,在“拥曹”还是“拥刘”中积极站队,用三国酒杯,浇自己块垒。
  作为“拥曹派”的奠基之书,《三国志》在体例上还是将《魏书》、《蜀书》和《吴书》并列,并没有极端的将整个三国时代写成一本完全以曹魏为主线的正史。但是,陈寿的拥曹立场还是很明显的,一是书写时只有魏帝才称皇帝级别的“本纪”,蜀吴诸帝只称“传”,比如刘备直落得个《先主传》;二是为了割裂“蜀汉”与东汉王朝的继承关系,突出魏的正统,陈寿将刘备的“汉”改成了《蜀书》的“蜀”,三国实际上是“魏汉吴”,刘备是“汉昭烈帝”,又何曾有一天自称为“蜀昭烈帝”。
  陈寿为何“拥曹”?这里暂且不考虑传说中陈寿家族与诸葛亮的私人恩怨,仅从时代环境分析。《三国志》写于西晋,西晋的司马氏本是魏臣,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皇位在形式上也是从魏禅让而来,从政治上而言,由于此种“魏晋禅代”的继承关系,只有“魏”有了正统地位,晋才能自然继承正统。也就是说,为了本朝的正统考虑,著于西晋的《三国志》只能拥曹而贬刘。
  但仅仅过了几十年,东晋史家习凿齿却写出了一部被视作“拥刘派”开山之作的史书:《汉晋春秋》。同样是晋,《汉晋春秋》为何在立场上与《三国志》站了不同的队?
  只能说,古人的历史写作太有时代感了。东晋是晋皇室南逃至江南建立起来的“偏安王朝”,手上唯一的政治底牌就是所谓的“大义”,从现实处境而言,自然对同样偏安于西蜀一隅,同样自称大义在手,延续了汉王朝的刘备充满了感同身受的认同。如果刘备因为偏安一隅没有占据中原地区而被视作“非正统”,那么将中原丢给了北方异族的东晋王朝正统性又从何而来?
  在此种情况下,无论是王朝的立场,还是知识分子的个人立场,都自然会从拥曹派转向拥刘派。当然,除了“大历史”的现实关怀,习凿齿据说还有点“小历史”的关怀,他见同时代的军阀恒温的篡位野心,故而以贬曹的方式来影射与警示。
  类似西晋与东晋在“拥曹”“拥刘”问题上的站队快速切换,也发生在了两宋的身上,而原因也同样是那么的“自私”。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拥曹派”的一部力作,在“拥曹”尺度上可能比《三国志》走得更远。最有名的两个段子是,司马光不仅将诸葛亮北伐作“入寇”,竟然还很不厚道的质疑起刘皇叔一生最自鸣得意,也是蜀汉正统性最大来源的汉皇室身份。
  还不仅是司马光,在北宋时代,诸如欧阳修、苏轼这样的一线文人基本都是“拥曹派”的。欧阳修还专门写了一部著名的《正统论》大谈“得汉者,魏也”。
  到了南宋,站队情况又发生了逆转。作为拥刘派的领袖,朱熹据说就是因为不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刘备和蜀汉的各种贬低,愤而写了一部《通鉴纲目》,明确主张蜀汉的正统性,将纪年方式从《资治通鉴》的曹魏纪年改为蜀汉纪年。
  在朱熹笔下,曹魏隐隐的被附会上了北方的异族王朝,南宋与蜀汉一样,被渲染上了汉民族丧失中原本土,在南方继续延续正统抵抗北方的历史悲情。
  与朱熹同时代的“拥刘派”大佬还有陆游和张栻等人。张南轩曾有“昭烈以正义立于蜀,不改汉号,则汉统乌得为绝”激愤之语;陆游更有“邦命中兴汉,天命大讨曹”的诗句,写诗时想必是把曹魏当作金一样的咬牙切齿。
  到了元代,“拥曹”和“拥刘”变得更加意味深长。《三国演义》的创作时间当在元末明初,当时一个重要的争论就是元的正统究竟是继承于女真之金还是汉之南宋。在罗贯中这样的汉族知识分子心中,为了论证正统在南宋,自然在三国史事上更应该站在蜀汉一边,旗帜鲜明的“拥刘”。
  据说《三国演义》参考了一部同样风行于元代的话本《三国志平话》。但《三国志平话》的结尾与《三国演义》截然不同,在这个很魔幻的结尾中,,写到了蜀汉灭亡时还有一位汉帝外孙成了漏网之鱼,后来他复兴了汉朝,消灭了西晋为蜀汉复仇。这位外孙就是刘渊,在真实历史中,他创立的政权的确自号“汉”,还自称是刘禅的继承人。
  不过,讽刺的是,刘渊这个自称的蜀汉继承者是匈奴人,他的“汉”显然是附会的,唯一的历史资源只不过是历史上的“汉匈和亲”。
  在这个匈奴人复兴汉朝的荒谬故事背后,不也就是拐着弯了蒙元是宋朝的正统后继王朝么?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元代通俗文学《三国志平话》其实也是一部积极主动为现政权背书的讲政治之作。
  明末清初,毛宗岗修订了《三国演义》,让这本书的拥刘思想进一步贯彻到了字里行间。毛宗岗的时代南明初亡,郑成功还在,仍盛行着“反清复明”的思想,主张拥刘不就是在暗示着正统仍然在明么?
  但大清朝呢,在曹刘问题上的格局却超越了汉人的小九九。从历史经验来看,由于曹魏屡屡被附会为北方异族政权,清王朝应该是“拥曹”的。但当大清朝坐稳江山,正统观从北方王朝的立场彻底转向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立场之时,乾隆给这场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三国正统之争做了一个总结,“三国不以魏、吴之强,夺汉统之正,春秋之义然也”。
  在乾隆的“大格局”背后,意思也很简单,拥曹是那些缺乏政治自信的北方政权所热衷的,大清朝已经完成了“中国正统王朝”的政治建设,“拥刘”方才显得大中至正没有私心,又怎么再屑于用“拥曹”来给本朝背书呢?
  拥曹还是拥刘,在中国政治史上远比左右分野要源远流长。
  ……
历史的褶皱与权力的阴影:晚清帝国的迷思与重塑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晚清时期,一个行将就木的古老帝国在面对内外剧变时所经历的深刻“合法性焦虑”。它聚焦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这段动荡不安的岁月,探讨了清王朝在维护其统治的意识形态基础时所遭遇的空前挑战,以及由此催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复杂反应。 一、天朝叙事的崩塌与地缘政治的冲击 自康熙、雍正、乾隆“盛世”以来,清帝国赖以维系的“天朝上国”叙事,即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皇帝是受命于天的“天子”这一观念,在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国门后,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本书首先梳理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世界观的冲击。战争的失败不仅是军事上的挫败,更是对儒家政治哲学合法性根基的致命动摇。 作者详细考察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过程,分析了这些条约如何从根本上侵蚀了清政府在国内外的权威。当皇帝无法保护子民免受外侮,传统的“君权神授”理论便失去了最坚实的实践基础。民众对“天命”的信心开始动摇,这为后来的社会动荡埋下了伏笔。 二、内部的撕裂:农民的绝望与秘密结社的兴起 在外部压力之下,内部的矛盾也以前所未有的烈度爆发。本书将笔墨投向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太平天国不仅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农民反抗,更是一场挑战儒家正统伦理和神权统治的“异端”革命。洪秀全所构建的“天国”体系,直接对清朝的“天命”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和争夺。 作者细致描绘了清廷在镇压这些叛乱时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这种镇压反过来加剧的合法性危机。为了应对危机,清政府不得不默许甚至依赖地方汉族士绅和新兴的湘军、淮军等地方武装。这一过程极大地分散了中央的权力,削弱了满洲贵族对全国的绝对控制,形成了“非正统”军事力量合法化、地方化的趋势。这种“以非正统救正统”的做法,在短期内稳定了局势,却为中央集权的瓦解打开了缺口。 三、“师夷长技”的困境:自强运动的悖论 19世纪后半叶,洋务运动的兴起标志着清政府试图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制度来“师夷长技以制夷”。本书深入分析了洋务派的理论基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然而,这种技术引进的策略本身就隐含着深刻的合法性矛盾。如果西方技术如此先进有效,那么继承了数千年文明精粹的“天朝”体制,其优越性何在?这种实用主义的改革,一方面展现了王朝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却暴露了其核心意识形态的僵化和被动。买船、建厂、设学堂,这些举措在客观上培养了一批熟悉西方知识、具有新式民族意识的知识分子和官僚,这些人反过来成为了日后对旧体制提出更激进挑战的主体力量。甲午战争的惨败,更是彻底宣告了洋务运动在维护帝国尊严方面的彻底失败,将合法性焦虑推向新的高潮。 四、改良与革命的对决:知识界的路线选择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知识界内部对如何拯救中国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本书详述了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尝试及其失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试图通过“托古改制”,将君主立宪的观念嫁接到孔孟之道和对光绪皇帝的忠诚之上,试图在不颠覆“君主制”的前提下实现“变法图强”。这是一种对传统合法性叙事的最后一次温和的修正尝试。 然而,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对变法的强硬镇压,则揭示了体制内部对任何根本性触动的恐惧。变法的失败,使温和的改良派失去了耐心,转而将希望寄托于革命。康梁的失败,标志着通过“修补”传统帝制来挽救国家的道路被正式关闭。 五、走向终结:新政与革命的交织 义和团运动和随后的《辛丑条约》,将清政府推入了彻底的深渊。在巨大的屈辱面前,清廷被迫启动了“清末新政”,试图在组织架构、法律制度乃至皇室本身(预备立宪)上进行最后的、自上而下的“合法化重构”。 本书详细对比了清廷的“预备立宪”与立宪派和革命派的诉求。清廷的改革是“施恩式”的,目的是通过有限度的权力分享来巩固皇权;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则彻底抛弃了“天命”叙事,主张“主权在民”,以革命的方式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范式。当王朝最终无法兑现其承诺,当其“天子”的身份在民众心中彻底褪色,无论是“保皇”还是“立宪”的努力,都显得苍白无力。 本书最终结论指出,晚清的合法性焦虑,并非简单的权力交接问题,而是中国在面对全球化冲击时,传统政治哲学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之间不可调和的结构性冲突的集中体现。帝国的衰亡,是其核心合法性基础被掏空后的必然结果。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有些“烧脑”的,但这种智力上的消耗,换来的却是思维上的极大拓展。作者在处理某些敏感或极具争议性的历史节点时,表现出了极高的平衡感和洞察力。他似乎总能找到一个既不偏袒任何一方,又能充分揭示各方动机的角度。尤其是在分析统治阶层内部的权力博弈时,那种对人性弱点和政治算计的深刻描摹,让我不禁联想到当下的某些情境,历史的幽灵似乎从未真正散去。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正是优秀历史著作的魅力所在。我欣赏作者不满足于简单的因果线性推导,而是热衷于探讨那些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可能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这让整本书的论述显得厚重而耐人寻味。

评分

初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学术功底扎实得令人咋舌。那种对原始文献的娴熟运用和融会贯通,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符号权力”的论述部分,作者似乎能穿透表面的政治仪式,直抵核心的意识形态构建。他巧妙地将看似松散的史料编织成一张严密的逻辑网,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朝代更迭和权力交接,变得清晰而富有层次感。这种写作方式,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历史学家的深度对话,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与愉悦。它不是那种轻松的“睡前读物”,而是需要你全神贯注、甚至需要工具书辅助才能领略其精髓的力作。对于那些对制度史和思想史感兴趣的同好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如获至宝,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被奉为圭臬的“定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别具匠心,那种沉稳中透着一丝凛冽的气质,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厚重感让我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感觉它绝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历史读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每一个段落的铺陈都显得那么深思熟虑,仿佛在构建一座精密的知识迷宫,引导着读者步入一个宏大而又微妙的历史场域。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个观点的提出而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深意。它没有那种为了吸引眼球而刻意制造的戏剧性冲突,而是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去剖析那些潜藏在权力结构之下的微妙张力。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挖掘,让我看到了一个远比教科书上更为复杂和立体的前朝景象。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真正愿意沉浸于历史肌理,寻求深度理解的读者准备的,它的价值需要时间去沉淀,去慢慢体会。

评分

对于长期关注该领域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对话平台。它并非简单地重复已知观点,而是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传统史学叙事中的某些结构性缺陷。作者在构建其核心论点时,所采用的论证路径非常巧妙,他似乎总是在读者预设的思维定势即将形成之时,抛出一个新的变量,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整个论证链条。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正统性”这个概念的理解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不再是单纯的血缘或武力继承,而是一种需要持续运作、不断被重申和巩固的社会心理建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激发了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欲望,鼓励我们去质疑那些看起来理所当然的历史陈述。它是一次深入精神世界的思想远征。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虽然不属于内容本身,但却极大地影响了我的阅读心情。那种略带古典韵味的字体选择,以及恰到好处的留白处理,都营造出一种庄重而肃穆的阅读氛围,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需要小心翼翼维护自身合法性的时代背景之中。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用古代文献时所采用的注释方式,它既保留了学术的严谨性,又不会过度打断叙事的流畅性。每一次查阅脚注,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快速的时空穿梭,去验证作者引用的准确性。这体现了作者对读者的尊重,相信读者有能力去追溯源头,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精美的阅读艺术品。

评分

书这种东西卖多少钱都不贵6啊!值得购买!

评分

蛮喜欢的,书很精致,打折也很划算,

评分

沙某人的书还可以,走的是通俗学术路线

评分

不错 以前想买来着 都是没货 这次终于有货了 赶紧抢购

评分

还不错的,书写的很幽默。

评分

书非常好,之前买的送人了,看到再版,再买一本。

评分

书很好,有活动的时候购买非常划算,包装完好,以后还会再来。

评分

质量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书的内容很好,就是装订一般,感觉不结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