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文库:闽海赠言

泉州文库:闽海赠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沈有容 著,泉州文库整理出版委员会 编,郑焕章 校
图书标签:
  • 泉州文库
  • 闽海赠言
  • 地方文献
  • 泉州历史
  • 闽南文化
  • 文学
  • 古籍
  • 史料
  • 赠言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754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924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泉州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文史研究者
  本书是明代安徽宣城人沈有容编辑闽中显宦、名士赠与的应酬之作,卷末附有家言和作者自撰的《仗剑录》。由于作者以军职镇守地方长达四十余年,其间又经历平倭,反击蒙古侵略者、荷兰殖民者等战争,因此这些文字自然涉及晚明的政局和时局,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也是研究沈有容其人的重要史料。
  此外,本书经李伟国先生(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中国辞书学会顾问、上海史学会副会长等)全文审读。

内容简介

  《泉州文库:闽海赠言》原分为六卷,始编于作者镇守晋江石湖时,直到镇守山东登莱时得以完成。多系当时闽中显宦、名士赠与的碑文、记文、序文、诗、赋等,卷末附有家言和作者自撰的《仗剑录》。
  《泉州文库:闽海赠言》以方氏慎思堂影印本为底本进行点校,并补录了《仗剑录》。

作者简介

  沈有容(1557—1627),字士弘,号宁海,安徽宣城(今宣州市)人。生于世宦之家,其祖父官至参议,父亲官至同知。他曾中武举,补授昌平右旗营千总,率兵转战南北长达四十余年,抵御蒙古、海盗、倭寇和荷兰殖民者的入侵,是晚明时期的一位爱国名将。编有《闽海赠言》。


目录


闽海赠言叙
闽海赠言序
沈将军闽海赠言序
凡例

闽海赠言卷之一

海坛去思碑
嘉禾惠民碑
改建浯屿水寨碑
改建浯屿水寨碑
石湖爱民碑
靖海碑
石湖浯屿水寨题名碑
杨沈二公生祠碑
祠田碑
新建定海参将公署碑
署水标勋德碑
总理水军参府题名碑

闽海赠言卷之二

平东番记
赋东番捷
东番记
题东番记后
舟师客问
谕西夷记
却西番唁己
怀音记

闽海赠言卷之三

贺升浯屿钦总移镇石湖序
荡平海寇序
东番捕倭序
送擢浙江佥闸序
送擢浙江都闽序
送都阀浙江序
赠赴浙江都阃诗卷序
别赴浙江都阃序
定海新署落成序
赠晋登莱督府序
贺六十寿序
……

闽海赠言卷之四
闽海赠言卷之五
闽海赠言卷之六
闽海赠言卷之七

跋闽海赠言后
校点后记

精彩书摘

  《泉州文库:闽海赠言》:
  中国苦倭久矣,而闽泉郡为甚。泉与倭隔一海,可一苇而至。防御之道,惟于厦门设浯屿寨,以春秋耀吾军士,它无策。
  曩倭肆毒祸延昊越,疮痍未起,迩悔罪,送被掳,归船突至郡桥之南。时观察信吾程公为郡,叹曰:“岂有丑虏卒来,如入无人之境,门户安在哉?”乃咨近地有可泊舟师,为吾郡藩篱者。而宛陵沈将军钦总浯屿,素遍览地形,乃以石湖宜寨状条陈甚悉,公遂俞之,具请当道,议欲移寨石湖。
  石湖之民相率诣诉,曰:“石湖卢故无几,倚海捕鱼为生,寇来海上,则生计告讪,登岸蹂掠,则荼毒最先。虽然与其苦兵,宁苦倭。倭来有时,民度时而避之,彼不利吾土。寇至先时,载而浮之海,与寇相出役,俟其移他地而吾归焉;寇不来与非其时,耕耘捕鱼自如,于于卒岁。今欲建寨于此,恐将未必能缉,卒未必能听,又何以营造之故,一畚一镭皆呼之民,一鷄一蔬皆取之民。间有悍卒为虐,当道亦置之不问,民有逃之他郊耳。然则倭害有时,兵害恐其无已,无兵犹有石湖,有兵遂无石湖矣!”公曰:“卒之不缉,为律不申;律之不严,为将不信。吾为汝择信将,其以浯屿寨钦总沈徙镇焉。”众稍唯唯去,盖沈将军为浯屿有声,其止中贵人税米粟船,又所在禁奸缉盗,民德之久矣。于是石湖之议遂行,沈将军以浯屿徙镇石湖。
  将军至,经营规画,不烦公帑,索军实,而营壁垣垒,井然有条,一畚一锸亦罔以烦民居,树旌蔽日,列戟如霜,俨乎千里长城。而又时时戒土卒,不得取民间一笠,摘一蔬。未几,杀贼海上,东番怀威。三年之间,鲸觎速遁,兵民缉睦,捕鱼耕耘,于于如故,盖悔将军之不早来,又虑将军为他重镇借去,继是者之不能如将军也。
  乡之文学郭君某率父老造予,徵一言为记。予窃谓管子揣摩押阖之术,通于阴阳,兵之所向,举如飞鸟,动如雷霆,纠合之勋烂如,然其说独富民足国为先。故曰:“行其田野,视其耕耘,计其农事,而饥饱之国可知也。”夫民不足与守者,其城不固,众散而不收,则国为蚯墟。藉令沈将军一意训练,取必攻战,使居民不得享耕耘之利,弊至委而去之,虽有门户,不吾守矣,其能建纛树垒,击牛享士,驱丑虏海上哉?贰师出塞,直犁漠北,而在虚耗,物力不支;赵营平击先羌,条上便宜,故可知也。沈将军盖得之矣!今而后有石湖矣!微独滨海一方,泉郡之利,中国之障也,予今徵信吾公知人也。
  予昔意将军为将家子,乃其行事彬彬儒者,后知为先辈宛陵少林公犹子,气节相传,厥有自来。谢太傅雅度,坐消桓司马之胆,而玄、石二子,淝水之捷,八公山草木皆兵,彼其授受秘算,直屐履间哉,宜沈氏之有将军也。继是者而皆将军,风声鹤唳,倭不敢复窥中原矣。予已雅慕将军,而因石湖人士之悦也,遂欣然而为之记。
  沈将军名有容,号宁海,宁国府宣城县人,今为钦依把总,镇石湖镇。
  ……

前言/序言

  泉州建制一千三百多年,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古代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比屋弦诵,人文为闽最”,素称海滨邹鲁、文献之邦。代有经邦纬国、出类拔萃之才,欧阳詹、曾公亮、苏颂、蔡清、王慎中、俞大猷、李贽、郑成功、李光地等一大批杰出人物留下了大量具有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军事、经济价值的文化遣产。据不完全统计,见载于史籍的着作家有一千四百二十六人,着作多达三千七百三十九种,其中唐五代二十九人三十二种,宋代二百人三百九十一种,元代二十一人四十种,明代五百三十六人一千五百八十五种,清代六百四十人一千六百九十一种;收入《四库全书》一百一十五家一百六十四种,《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五十六家七十四种,《续修四库全书》十四家十七种。二〇〇八年国务院颁布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属泉人着述、出版者十三种。遗憾的是,虽然泉州典籍赡富,每一时代都有一批重要着作相继问世,但历经岁月淘汰、劫难摧残,加上庋藏环境不良,遗存至今十无二三,多成珍籍孤本。这些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是泉州人民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亟待抢救保护,古为今用。
  对泉州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最早有南宋嘉定年间的《清源文集》十卷,明万历二十五年《清源文献》十八卷继出,人清则有《清源文献纂续合编》三十六卷问世。这些文献汇编,或已佚失,或存本极少。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泉州成立“晋江文献整理委员会”,准备整理出版历代泉人着作,因经费短缺未果。八十年代,地方文史界发起研究“泉州学”,再次计划编辑地方文献丛书,可惜后来也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其事遂寝。但是这两次努力,为地方文献丛书的整理出版做了准备,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和书目汇编。
  二〇〇五年三月,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政府决定将地方文献丛书出版工作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一项文化工程。翌年,正式成立“泉州地方典籍《泉州文库》整理出版委员会”,着手对分散庋藏于全国各大图书馆及民间的古籍进行调查搜集,整理出《泉州文库备考书目》二百六十七家六百一十四种,以后又陆续检索出遗漏书目近百家一百八十余种。经过省内外专家学者多次论证,最后筛选出一百五十部二百五十余种着作,组成一套有一定规模、自成体系、比较完整,可以概括泉人着作风貌、反映泉州千余年文化发展脉络的地方文献丛书,取名《泉州文库》,二〇一一年起陆续出版发行。
  整理出版《泉州文库》的宗旨是:遵循国家的文化方针政策,保护和利用珍贵文献典籍,以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为泉州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泉州文库》始唐迄清,原着点校,收录标准着眼于学术性、科学性、文学性、地域性、原创性、权威性,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和著名历史人物的代表作优先。所录着作涵盖泉州各县(市、区),包括金门县及历史上泉州府属同安县,曾在泉州任职、寄寓、活动过的非泉籍人氏的作品,则取其内容与泉州密切相关的专门着作。文库采用繁体字横排印刷,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哲学、宗教、军事、语言文字、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其中不乏孤稀珍罕旧槩秘笈,堪称温陵文献之帜志。
  值此《泉州文库》出版之际,谨向各支持单位、个人和参加点校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涉及的学科和内容至为广泛,工作底本每有蛀蚀脱漏,加之书成众手,虽经反复校勘,但限于水平,不足或错误之处还是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教。
好的,以下是针对您提供的书名《泉州文库:闽海赠言》之外的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力求详实、自然,避免任何人工智能写作的痕迹: --- 《海丝遗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与文化交融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重点聚焦于宋元明三代)的贸易网络构建、关键港口的发展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交流现象。通过对出土文物、航海志书记载、碑刻文献以及与东南亚、南亚乃至更远区域的史料进行交叉比对研究,本书力图勾勒出一幅立体而鲜活的“海丝”画卷,揭示其作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物质与精神桥梁的关键作用。 第一章:丝路背景与地理基础 1.1 “海上丝绸之路”的界定与早期萌芽 本章首先厘清“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明确其区别于陆上丝绸之路的独特性。追溯其在秦汉时期的初步形成,重点分析早期航海技术、季风洋流对航线选择的决定性影响。探讨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闽、粤、浙)作为重要起点或中转站的地理优势。 1.2 季风与航海技术革新 详细解析了古代中国先进的航海技术,包括指南针的实际应用、天文导航方法、船只结构(如水密隔舱技术)的演进及其对远洋航行的保障作用。重点论述了季风气候系统对商船航期规划的决定性制约,这是理解古代贸易周期性的基础。 1.3 核心港口群的兴衰轨迹 以唐宋时期的广州、泉州、明代中后期的月港为核心,构建古代“海丝”枢纽港口群的研究框架。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税收记录、地方志记载和外来人群的聚居情况,比较了这些港口在国家战略、商业资本聚集和社会结构变动中的差异与共性。例如,对泉州在宋元时期“蕃商”集聚地地位的深入考察,对比其与同期其他港口的治理模式。 第二章:贸易商品与经济脉络 2.1 “丝”与“瓷”:核心出口产品的全球流转 本书详细梳理了中国丝绸和陶瓷在“海丝”贸易中的地位。研究了丝绸的纺织工艺演变(如宋锦、缂丝)如何适应不同海外市场的需求。对陶瓷贸易的研究,侧重于外销瓷的窑口分布、纹饰风格的地域适应性,以及其在东南亚、伊斯兰世界作为奢侈品和日用品的双重身份。 2.2 异域珍宝的输入与本土经济的适应 考察了海外香料(如沉香、苏合香)、药材(如乳香、没药)、珠宝(如珍珠、珊瑚)以及贵金属(如白银)的输入对宋元明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通过分析货币史料,探讨外来白银流入如何影响了当时的赋税制度和商品价格体系,以及本土手工业对异域原材料的吸收与改造。 2.3 商业组织与金融活动 探讨了古代海上贸易中的商业组织形态,包括家族商帮、合伙经营模式(如“批本生意”)以及官商关系。专门开辟章节分析了信用工具和金融活动的萌芽,如“飞钱”在长距离贸易中的雏形及其与后世票号的关系。 第三章:文化渗透与宗教传播 3.1 宗教信仰的跨洋传播路径 本章将宗教交流视为文化交融的核心体现。详细考察了佛教(特别是禅宗)、伊斯兰教、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以及摩尼教等在“海丝”沿线的传播与本土化过程。通过分析寺庙、清真寺的建筑形制、碑刻铭文,以及相关教义在汉文典籍中的译介情况,展现了多元信仰共存的社会景观。 3.2 物质文化与技术交流 探讨了航海技术、医药知识、天文历法等实用技术的双向交流。例如,中国对印度天文学的引进与整合,以及中原地区对外来农作物(如香料作物、特定棉花品种)的引种研究。 3.3 文学、艺术中的“海丝”印记 分析了“海丝”贸易对中国文学和艺术创作的影响。考察了宋元话本、戏曲中对外域人物、风俗的描绘,以及外来艺术元素(如波斯细密画的风格影响、南亚乐器的引入)在本土绘画、音乐中的体现。 第四章:制度构建与海洋治理 4.1 宋代的海关制度与“榷易”政策 聚焦宋代政府对海外贸易的制度化管理,分析“市舶司”的设置、职能演变及其在维护国家财政收入中的作用。探讨了宋廷在鼓励贸易与防范走私之间的平衡策略。 4.2 元代的海贸特许与外商管理 研究元代蒙古统治者对海上贸易的控制手段,包括特许贸易权的发放、对色目商人(如波斯、阿拉伯商人)的委任与管理。分析了这一时期贸易的官营化倾向与对民间贸易的压制。 4.3 明代“朝贡”体系与海禁政策的张弛 深入剖析明初的朝贡贸易制度,探讨其政治意图与经济现实的矛盾。重点分析“倭患”背景下,海禁政策对民间贸易的挤压效应,以及中后期出现的“开海”松动对沿海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本书特别关注了这一时期合法与非法贸易(走私)之间的界限模糊地带。 结论:全球视野下的“海丝”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对世界历史的贡献,强调其在早期全球化进程中的开创性意义。指出“海丝”不仅仅是一条贸易通道,更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文化互动系统,其留下的物质遗存和文化基因,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 装帧与注释: 本书配有大量考古发掘图片、历史地图和重要文献的影印件。所有引用的外文及地方文献均附有详细的中文译注和出处说明,确保了学术的严谨性。书后附有详尽的中外文参考文献目录及人名地名索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文化韧性”的深刻挖掘。泉州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宗教交汇之地,这本书没有回避历史上的冲突与融合,而是以一种非常辩证的视角,展现了这种多元性是如何滋养出独特的闽海精神的。书中的一些论述,例如关于宗教建筑的并存现象,都提供了极具洞察力的分析。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并非一味排他,而在于开放和接纳。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地方文献范畴,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学和人类学意义。那种深植于土地又面向远方的气魄,通过文字的力量被完美地传达了出来。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着实精巧,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按时间顺序铺陈的方式,而是通过一系列主题性的“赠言”来串联起泉州的历史碎片。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每一次转换主题都像是在探索一个全新的领域。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引用文献时的审慎态度,每一个观点都有据可查,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证力量非常扎实。更难得的是,作者在严肃的学术探讨中,穿插了一些富有诗意的文学性表达,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沉重的历史题材变得生动起来。它让我对“闽海”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更富情感的理解,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和精神的文化符号。

评分

对我而言,阅读《泉州文库:闽海赠言》更像是一场沉浸式的文化朝圣之旅。作者对细节的偏爱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对某一种特定贸易商品的考证,还是对某一时期社会风俗的描摹,都展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它不浮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历史肌理之中,去探寻那些被时间磨损的细节的意义。我发现自己开始关注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闽南习俗背后,原来蕴含着如此厚重的历史积淀。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版式也十分考究,让人在阅读时能享受到极佳的物质体验,这种对阅读仪式感的尊重,也间接提升了内容的感染力。

评分

这本《泉州文库:闽海赠言》读下来,感觉像是在时间的长河里漂流,每一次翻页都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且深沉的笔触,描绘了泉州这个古老港口城市的兴衰与变迁。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海洋文化传承的探讨,那些关于海商、航海技术的描述,不仅仅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叙述。读到某些篇章时,我仿佛能闻到海风中咸湿的味道,感受到昔日渔民和商贾的辛劳与智慧。书中的文字像是一幅幅流动的画卷,展现了闽南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质,既有中原的底蕴,又不失海滨的开放与进取。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一种对当代社会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深刻反思,引人深思。

评分

坦率地说,我原本对这类地域文化研究的书籍抱有一些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觉得可能会有些晦涩难懂。然而,《闽海赠言》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虽然内容涉及诸多专业领域,但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即使是像我这样对泉州历史背景了解不深的人也能轻松跟上思路。它不仅仅是讲故事,更重要的是在讲述“人”的故事——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坚守信念、开拓进取的人物群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古代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种知识的增益感是巨大的,远超出了阅读一本普通地方志的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