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补强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之动因,阐释了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伦理根基、指导思想和法文化支撑,并对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之基本原则进行了新的概括和阐述。
对我国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政策实践实证调研的结果显示,现行政策存在补偿标准、补偿期限、补偿资金、政策监管评估、配套保障政策等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统一、协调的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其制度设计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在生态环境基本法中明确规定生态补偿的基本制度;完善《环境保护法》中关于生态补偿的原则性规定;适时出台《生态效益补偿法》;制定《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西北各省(区)依据具体的省情完善本地区生态补偿的地方性立法。
吕志祥,甘肃通渭人,法学博士,教授,现为兰州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甘肃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生态文明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甘肃省委讲师团成员、甘肃省法学会理事暨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环境法及习惯法文化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国家知识产权局科研项目、中国法学会部级项目等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论著10余部;荣获甘肃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甘肃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奖、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等奖励20余项,指导的学生多次荣获甘肃省“挑战杯”大赛一、二、三等奖。
目 录
第一章 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现状分析…………………………………………… 5
一、西北生态脆弱区及西北生态的重要性……………………………………………5
1.对西北地区及西北生态脆弱区的界定……………………………………………5
2.西北生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7
二、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退化现状及其成因…………………………………………8
1.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退化之现状…………………………………………………8
2.生态退化的后果及对西北经济社会的损害………………………………………10
3.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退化之成因…………………………………………………12
三、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成效及不足——以退耕还林为例……………………15
1.西北生态脆弱区退耕还林补偿总体情况…………………………………………15
2.西北生态脆弱区退耕还林补偿效果明显…………………………………………18
3.西北生态脆弱区退耕还林补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3
第二章 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导论……………………………………… 25
一、对生态补偿及其法律保障机制的初步阐释………………………………………25
1.对生态补偿概念的法学阐释………………………………………………………25
2.生态补偿的类型分析………………………………………………………………26
3.生态补偿的法律保障机制…………………………………………………………27
二、补强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之动因…………………………………28
1.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机制之缺失……………………………………………28
2.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立法之缺失……………………………………………31
3.补强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之动因…………………………………33
三、完善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之进路…………………………………36
1.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伦理根基:生态整体论…………………36
2.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理念……………37
3.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重要支撑:传统生态文明………………39
4.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之基本原则…………………………………41
5.完善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机制之进路………………………………………44
6.完善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立法之进路………………………………………46
第三章 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标准的经济学实证分析…………………………… 50
一、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标准的确立基础………………………………………50
1.生态补偿(标准)的理论依据……………………………………………………50
2.生态补偿(标准)的生态价值基础………………………………………………53
二、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标准的估算原则、计量方法和差异化设计…………56
1.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的估算原则……………………………………………56
2.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标准的计量方法………………………………………58
3.西北生态脆弱区主要生态领域补偿标准的差异化设计…………………………60
三、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标准的经济学实证分析——以甘南为例……………61
1.甘南生态及生态补偿(标准)现状………………………………………………61
2.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生态补偿标准…………………………………………63
3.基于机会成本法的生态补偿标准…………………………………………………67
4.对甘南生态补偿标准的进一步分析………………………………………………67
5.结合西北特色的生态补偿标准再思考……………………………………………68
这本书的案例研究部分简直是亮点!作者选取了西北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生态脆弱区作为样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证分析。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某流域生态补偿试点项目的研究印象深刻。书中详细描述了这个项目从启动到实施,再到效果评估的全过程,包括项目资金的来源、补偿标准的制定、受益农牧民的参与方式、以及监测体系的建立等等。通过对大量一手数据的分析,作者揭示了这个试点项目在促进当地生态环境改善、提高农牧民收入、以及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例如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不均、以及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这种实事求是的分析态度,让我对书中提出的其他案例研究更加信服,也让我看到了生态补偿机制在实践中是如何落地生根,又会遇到哪些现实的阻碍。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厚重感,纸张的触感也很扎实,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学术著作。我之前对西北地区生态脆弱区的概念了解不多,只知道那里环境恶劣,但具体涉及到哪些区域,又为何脆弱,以及这些脆弱性对当地居民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心中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读了这本书的引言和第一章,我才对“生态脆弱区”有了初步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荒凉,更是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的综合体现。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数据梳理,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而令人忧虑的西北生态现实。尤其是关于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部分,我感到非常震撼,那些触目惊心的图片和数据,让我深刻理解了保护生态的重要性,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究这本书如何提出解决方案的兴趣。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让我印象深刻,参考文献的引用规范,论证的逻辑清晰,这让我相信书中的观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评分读到这本书关于生态补偿机制的部分,我的心情是既期待又有些许的疑虑。毕竟,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公平有效地进行生态补偿,一直是困扰很多地区的问题。西北地区作为生态脆弱区,其补偿机制的设计必然面临着比其他地区更复杂的挑战,例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区域间利益的协调、以及如何量化生态服务的价值等等。作者在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国内外现有的生态补偿模式,并结合西北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建议。我特别关注到书中关于“谁来补偿”、“补偿什么”、“如何补偿”以及“补偿效果如何评估”这几个核心问题的分析,这些都是实践中非常关键但往往被忽略的细节。书中对不同补偿主体的责任划分,以及对关键生态产品(如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等)的价值评估方法,都给出了详细的论述。虽然这些内容听起来非常专业,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尽量通俗易懂,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
评分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这本书对于理解西北地区生态脆弱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维度。书中不仅仅关注了生态补偿的制度设计和经济效益,更深入地探讨了生态补偿政策对当地社区居民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结构的影响。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利益相关者,如政府部门、企业、农牧民、以及NGO组织等,在生态补偿机制中的角色和诉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特别是关于农牧民的参与权和决策权的问题,书中提出的观点非常有启发性。它强调了生态补偿不应仅仅是政府单方面的财政转移支付,而应是构建一个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社会契约。这种关注人的因素、关注社会公平的视角,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政策研究,更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强烈感受到作者对于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事业的深切关怀和责任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当地人民福祉的关注,以及对解决生态困境的执着追求。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为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更在于它唤醒了我对于生态保护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它让我明白,生态补偿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政策,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转变,一种对自然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这本书的研究内容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性。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