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分析瞭補強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補償法律機製之動因,闡釋瞭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補償法律機製的倫理根基、指導思想和法文化支撐,並對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補償法律機製之基本原則進行瞭新的概括和闡述。
對我國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補償政策實踐實證調研的結果顯示,現行政策存在補償標準、補償期限、補償資金、政策監管評估、配套保障政策等方麵亟待解決的問題。構建統一、協調的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補償法律機製,其製度設計至少應當包括以下內容:在生態環境基本法中明確規定生態補償的基本製度;完善《環境保護法》中關於生態補償的原則性規定;適時齣颱《生態效益補償法》;製定《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理辦法》;西北各省(區)依據具體的省情完善本地區生態補償的地方性立法。
呂誌祥,甘肅通渭人,法學博士,教授,現為蘭州理工大學法學院院長、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重大研究基地:甘肅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環境資源法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理事、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生態文明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甘肅省人大常委會立法顧問、甘肅省委講師團成員、甘肅省法學會理事暨學術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環境法及習慣法文化研究。主持完成國傢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社科規劃項目、國傢知識産權局科研項目、中國法學會部級項目等10餘項,發錶學術論文80餘篇,齣版學術論著10餘部;榮獲甘肅省社科優秀成果奬、甘肅省高校社科優秀成果奬、甘肅省高校青年教師成纔奬等奬勵20餘項,指導的學生多次榮獲甘肅省“挑戰杯”大賽一、二、三等奬。
目 錄
第一章 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補償現狀分析…………………………………………… 5
一、西北生態脆弱區及西北生態的重要性……………………………………………5
1.對西北地區及西北生態脆弱區的界定……………………………………………5
2.西北生態的重要性日益凸顯………………………………………………………7
二、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退化現狀及其成因…………………………………………8
1.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退化之現狀…………………………………………………8
2.生態退化的後果及對西北經濟社會的損害………………………………………10
3.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退化之成因…………………………………………………12
三、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補償成效及不足——以退耕還林為例……………………15
1.西北生態脆弱區退耕還林補償總體情況…………………………………………15
2.西北生態脆弱區退耕還林補償效果明顯…………………………………………18
3.西北生態脆弱區退耕還林補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23
第二章 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補償法律機製導論……………………………………… 25
一、對生態補償及其法律保障機製的初步闡釋………………………………………25
1.對生態補償概念的法學闡釋………………………………………………………25
2.生態補償的類型分析………………………………………………………………26
3.生態補償的法律保障機製…………………………………………………………27
二、補強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補償法律機製之動因…………………………………28
1.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補償機製之缺失……………………………………………28
2.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補償立法之缺失……………………………………………31
3.補強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補償法律機製之動因…………………………………33
三、完善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補償法律機製之進路…………………………………36
1.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補償法律機製的倫理根基:生態整體論…………………36
2.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補償法律機製的指導思想:可持續發展理念……………37
3.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補償法律機製的重要支撐:傳統生態文明………………39
4.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補償法律機製之基本原則…………………………………41
5.完善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補償機製之進路………………………………………44
6.完善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補償立法之進路………………………………………46
第三章 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補償標準的經濟學實證分析…………………………… 50
一、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補償標準的確立基礎………………………………………50
1.生態補償(標準)的理論依據……………………………………………………50
2.生態補償(標準)的生態價值基礎………………………………………………53
二、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補償標準的估算原則、計量方法和差異化設計…………56
1.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補償的估算原則……………………………………………56
2.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補償標準的計量方法………………………………………58
3.西北生態脆弱區主要生態領域補償標準的差異化設計…………………………60
三、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補償標準的經濟學實證分析——以甘南為例……………61
1.甘南生態及生態補償(標準)現狀………………………………………………61
2.基於生態係統服務價值的生態補償標準…………………………………………63
3.基於機會成本法的生態補償標準…………………………………………………67
4.對甘南生態補償標準的進一步分析………………………………………………67
5.結閤西北特色的生態補償標準再思考……………………………………………68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強烈感受到作者對於西北地區生態保護事業的深切關懷和責任感。字裏行間透露齣的,是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對當地人民福祉的關注,以及對解決生態睏境的執著追求。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為西北生態脆弱區生態補償機製的建立提供瞭一套相對完善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導,更在於它喚醒瞭我對於生態保護的更深層次的思考。它讓我明白,生態補償不僅僅是一項經濟政策,更是一種發展理念的轉變,一種對自然負責、對未來負責的態度。在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和環境汙染日益嚴峻的背景下,這本書的研究內容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和前瞻性。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得到廣泛的傳播和應用,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案例研究部分簡直是亮點!作者選取瞭西北幾個具有代錶性的生態脆弱區作為樣本,進行瞭深入細緻的實證分析。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某流域生態補償試點項目的研究印象深刻。書中詳細描述瞭這個項目從啓動到實施,再到效果評估的全過程,包括項目資金的來源、補償標準的製定、受益農牧民的參與方式、以及監測體係的建立等等。通過對大量一手數據的分析,作者揭示瞭這個試點項目在促進當地生態環境改善、提高農牧民收入、以及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方麵所取得的成效,同時也毫不避諱地指齣瞭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睏難和挑戰,例如信息不對稱、利益分配不均、以及政策執行不到位等問題。這種實事求是的分析態度,讓我對書中提齣的其他案例研究更加信服,也讓我看到瞭生態補償機製在實踐中是如何落地生根,又會遇到哪些現實的阻礙。
評分讀到這本書關於生態補償機製的部分,我的心情是既期待又有些許的疑慮。畢竟,在實際操作中,如何公平有效地進行生態補償,一直是睏擾很多地區的問題。西北地區作為生態脆弱區,其補償機製的設計必然麵臨著比其他地區更復雜的挑戰,例如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區域間利益的協調、以及如何量化生態服務的價值等等。作者在這一部分深入探討瞭國內外現有的生態補償模式,並結閤西北地區的具體情況,提齣瞭具有針對性的製度設計建議。我特彆關注到書中關於“誰來補償”、“補償什麼”、“如何補償”以及“補償效果如何評估”這幾個核心問題的分析,這些都是實踐中非常關鍵但往往被忽略的細節。書中對不同補償主體的責任劃分,以及對關鍵生態産品(如水源涵養、防風固沙等)的價值評估方法,都給齣瞭詳細的論述。雖然這些內容聽起來非常專業,但作者的敘述方式盡量通俗易懂,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從中獲得不少啓發。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厚重感,紙張的觸感也很紮實,一看就是用心製作的學術著作。我之前對西北地區生態脆弱區的概念瞭解不多,隻知道那裏環境惡劣,但具體涉及到哪些區域,又為何脆弱,以及這些脆弱性對當地居民和社會發展造成瞭怎樣的影響,心中一直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讀瞭這本書的引言和第一章,我纔對“生態脆弱區”有瞭初步的認識,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荒涼,更是生態係統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水資源短缺等一係列復雜問題的綜閤體現。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數據梳理,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我看到瞭一個真實而令人憂慮的西北生態現實。尤其是關於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部分,我感到非常震撼,那些觸目驚心的圖片和數據,讓我深刻理解瞭保護生態的重要性,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究這本書如何提齣解決方案的興趣。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讓我印象深刻,參考文獻的引用規範,論證的邏輯清晰,這讓我相信書中的觀點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評分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看,這本書對於理解西北地區生態脆弱區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互動關係,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觀察維度。書中不僅僅關注瞭生態補償的製度設計和經濟效益,更深入地探討瞭生態補償政策對當地社區居民生活方式、文化傳統以及社會結構的影響。我注意到書中對不同利益相關者,如政府部門、企業、農牧民、以及NGO組織等,在生態補償機製中的角色和訴求進行瞭細緻的分析。特彆是關於農牧民的參與權和決策權的問題,書中提齣的觀點非常有啓發性。它強調瞭生態補償不應僅僅是政府單方麵的財政轉移支付,而應是構建一個多方參與、協同共治的社會契約。這種關注人的因素、關注社會公平的視角,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越瞭單純的政策研究,更具有瞭深刻的社會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