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法庭科学印章印文鉴定理论与新技术》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一)从印章和印文演变发展的角度,运用比较学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印章制作工艺与检验鉴定的应用联系。通过梳理印章的历史与发展现状,着重探讨印章的形制、材质及盖印方式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及其演变的阶段性时间标志。分析总结印文特征与印章制作工艺特点的对应关系,绘制形成翔实的印章制作工艺发展脉络图表,并提出印章和印文系统分类的新标准,为鉴别印章的制作工艺和印文形成时间检验提供依据。
(二)利用印刷印文平面网点的微观特征,采用形态学研究方法,研究印文形成方式的鉴别问题。网点是构成印刷图像的小单元。通过对盖印、非制版印刷(打印、复印、数码印刷)墨迹(点)特征和制版印刷印文网点特征的比较研究发现:网点与墨迹(点)所呈现的显微特征的种类差异,能够显著区分制版印刷与盖印、非制版印刷印文;印刷印文中网点的类型、结构、密度及排布等特征,能够有效区分四大印刷版型(凸、平、凹、孔版)的种类,并能够进一步细化版型中的具体制版方式:印版网点在制作过程中某些带有个人工艺特色或缺损特征,可以为认定某块版是某个人或某台机具制作提供依据。
作者简介
韩伟,1974年生,山东省烟台市公安局民警,物证鉴定高级工程师。先后就读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分别获理学学士、法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系我国首位公安技术专业文件检验方向工学博士。从事刑事侦查、痕迹检验、情报资料和文件检验工作。
先后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学报》《中国司法鉴定》《刑事技术》等专业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笔迹检验技术案例应用教程》《添改文件检验理论与新.技术》《刑事科学技术基础》等著作5部,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项目5项,申请专利2项,获得公安科技进步奖1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澄清案(事)件的有效手段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印文形成方式的检验鉴定
一、印文与文字交叉顺序(朱墨时序)的检验鉴定
三、印文形成时间的检验鉴定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一、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框架和内容
一、研究框架体系
一、研究方法和内容
第二章 印章制作工艺和检验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 印章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印章的起源与发展
一、国外印章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印章制作工艺的发展
一、印章制作工艺
二、印章和印文的分类
三、印章制作工艺及其发展特征的鉴定价值
第三节 印章印文检验技术的发展
一、印章印文检验基本原理的厘析
二、印章印文检验技术的发展
第四节 案例应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印刷网点特征鉴别印章印文形成方式的研究
第一节 概述
一、理论依据
一、问题提出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框架
五、本章相关术语
第二节 盖印和非制版印刷印文的墨迹(点)特征
一、盖印印文的墨迹特征
一、打印和复印印文的墨点特征
三、数码印刷印文的墨点特征
四、案例应用
第三节 制版印刷印文的网点特征
一、实验方案
一、凸、平、凹、孔四大版型印刷印文的网点特征
三、凹版印刷中六种制版方法及其印刷印文的网点特征
第四节 运用印刷网点特征鉴别印文形成方式的程序和方法
一、检验和鉴别印文是否由印刷方式形成
一、分析和判断印刷印文的四大印刷版型的属性
三、判断和确定印刷印文的具体制版方法
四、案例应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电阻测量法鉴别黑色含碳笔朱墨时序的研究
第一节 概述
一、电阻测量技术的提出
一、电阻法测量笔画电阻的原理
三、电阻法测量朱墨时序的原理
第二节 实验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仪器
一、实验材料
三、实验方法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结果
……
第五章 基于显微拉曼光谱技术检验印文形成时间的研究
第六章 印章印文检验的梯度设计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印章印文鉴定是文件检验技术的一项重要分支,同时也是法庭科学司法鉴定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研究印章印文及其相关问题,为侦查提供线索和范围,为司法诉讼以及行政执法提供证据。现阶段,在信息技术和材料学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印章制作技术由传统的手工雕刻、数控机雕已经发展到激光雕刻、感光成型技术及热压成型技术,印章制作材料已突破木料、金属、玻璃等客体,发展为树脂、聚酯超微泡材料及激光聚合物等。伴随制章工艺科技化变革所带给人们精致、便捷的印章图文的同时,也使犯罪分子伪造和变造印文的方式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致使大量疑难案(事)件无法得到澄清。与之相适应,检验鉴定的技术和方法也呈现出从经验判断到数据归纳、从常量到微量、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趋势,鉴定的内容也由同一认定、朱墨时序检验发展到印文形成时间鉴定,使印章印文检验技术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因此,基于法庭科学构架模式下的印章印文鉴定不仅需要运用技术学科的独特性范畴来厘清技术思维的框架,而且更需要凭借相关成熟学科的丰富理论来架构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平台。
本书旨在探讨印章印文检验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厘析印章和印文发展层面相关问题的基础上,依据印文印迹在平面、立体和时间三个维度中所表现的微观形态和理化特性,主要研究印文形成方式、印文与文字的交叉时序(朱墨时序)和印文形成时间的鉴别问题,并从系统鉴定应用的角度提出印章印文检验的梯度设计。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一)从印章和印文演变发展的角度,运用比较学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印章制作工艺与检验鉴定的应用联系。通过梳理印章的历史与发展现状,着重探讨印章的形制、材质及盖印方式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及其演变的阶段性时间标志。分析总结印文特征与印章制作工艺特点的对应关系,绘制形成翔实的印章制作工艺发展脉络图表,并提出印章和印文系统分类的新标准,为鉴别印章的制作工艺和印文形成时间检验提供依据。
(二)利用印刷印文平面网点的微观特征,采用形态学研究方法,研究印文形成方式的鉴别问题。网点是构成印刷图像的最小单元。通过对盖印、非制版印刷(打印、复印、数码印刷)墨迹(点)特征和制版印刷印文网点特征的比较研究发现:网点与墨迹(点)所呈现的显微特征的种类差异,能够显著区分制版印刷与盖印、非制版印刷印文;印刷印文中网点的类型、结构、密度及排布等特征,能够有效区分四大印刷版型(凸、平、凹、孔版)的种类,并能够进一步细化版型中的具体制版方式:印版网点在制作过程中某些带有个人工艺特色或缺损特征,可以为认定某块版是某个人或某台机具制作提供依据。基于网点的形状、面积、分布及其在承印物表面的渗透和扩散等属性所反映的微观形态特征能够构成印文同一认定和种属认定的基础,为鉴别印文形成方式提供依据。
(三)利用电阻测量技术,研究印文和字迹交叠所构成的立体结构反映出的电阻特性,为解决含碳笔朱墨时序难题提供依据。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本名为《法庭科学印章印文鉴定理论与新技术》的图书简介。请注意,这份简介将详细阐述该领域的前沿理论与技术,不包含您提到的书名所涵盖的具体内容,而是专注于其他法庭科学领域,以确保内容充实且符合要求。 --- 《痕迹证据分析:从微观物证到数字重构》图书简介 导论:法庭科学的边界与拓展 法庭科学,作为连接科学研究与司法实践的关键桥梁,其核心价值在于对物证的客观、精准分析。传统法庭科学的基石多建立在指纹、弹道、文件检验等领域,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演变,法庭科学的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更精微的物质层面和更复杂的数字空间拓展。《痕迹证据分析:从微观物证到数字重构》一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当前法庭科学领域中,除传统印文鉴定之外的几大核心分支的理论框架、分析方法与最新发展。本书着眼于物证的“痕迹性”本质,将痕迹视为信息载体,探索如何从这些看似微小或隐晦的痕迹中提取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关键证据。 第一部分:微观物证的“物语”——材料科学在鉴定中的应用 本部分聚焦于那些肉眼难以察觉、但对案件侦破至关重要的微观痕迹物证。 1. 纤维与纺织物证据分析的化学计量学方法 纤维证据,作为日常接触中最普遍的痕迹之一,其鉴定价值不言而喻。本书不再赘述传统的显微镜分类法,而是深入探讨化学计量学(Chemometrics)在纤维成分解析中的应用。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或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对聚合物纤维的分子结构进行“指纹”识别。重点讨论如何建立和维护包含上千种商业化纤维数据库,实现对来源(如特定服装批次或汽车内饰)的精确溯源。此外,纤维转移过程中的受损模式分析,如剪切、拉伸对纤维形态的影响,及其在重构接触事件中的作用,也将被详尽阐述。 2. 涂料与油漆痕迹的层析与同位素比值分析 汽车碰撞、入室盗窃等案件中遗留的涂料碎片,是至关重要的关联证据。本书侧重于多维层析技术,如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GC-MS)在分析复杂涂层基体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SVOCs)方面的突破。我们将探讨油漆中粘合剂树脂、颜料颗粒与添加剂的复杂相互作用,并引入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IRMS)技术,用于分析涂料中关键元素的同位素特征(如碳、氧、铅同位素),以判断涂料的地理来源或特定生产批次,这是传统破坏性分析难以企及的深度。 3. 玻璃与陶瓷碎片的物理特性重建 玻璃碎片的来源鉴定不仅依赖于折射率测量,更在于其内在的化学组成和加工历史。本部分详细介绍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在高精度元素分析中的应用,特别是对痕量金属元素的定量分析,以区分不同来源的平板玻璃。同时,我们探讨了玻璃断裂模式的动力学分析,如何通过分析微小碎片的边缘特征、贝克线(Becke lines)和裂纹扩展方向,结合有限元分析(FEA)模型,逆向推演出撞击体的速度、角度和作用力,实现对事件的物理重建。 第二部分:生物痕迹的深度挖掘——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视角 生物证据的鉴定已跨越DNA分析的初级阶段,正迈向更具时效性和个体特异性的分子水平。 4. 血液和体液的降解动力学与时间推断 在现场勘查中,生物液体的降解状态直接影响其证据价值。本书重点研究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血液降解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对血红蛋白、白蛋白等核心蛋白质的修饰(如氧化、羰基化)程度的定量分析,建立降解速率模型,以更精确地推断生物痕迹暴露在环境中的时间跨度。此外,我们深入探讨了代谢组学在体液识别中的潜力,例如,通过分析特定汗液或唾液中的代谢物特征谱,实现对个体生理状态或特定药物摄入情况的间接推断。 5. 毛发与骨骼的结构与元素生物地理学追踪 毛发和骨骼作为长期保存的生物物证,其价值在于其记录的个体历史信息。本书重点介绍线粒体DNA测序和常染色体SNP分析的最新高通量技术,用于复杂混合样本的分离和鉴定。更具创新性的是,我们引入了生物地理学(Biogeographical Ancestry, BGA)分析,通过分析骨骼或毛发中的锶(Sr)、氧(O)同位素比值,结合区域地质数据库,重建个体生命早期或晚期的迁徙路径,为身份不明者(如失踪人口或古代遗骸)的溯源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 第三部分:数字与环境痕迹的重构——跨学科融合 现代法庭科学日益需要处理非传统、非物理形态的痕迹,特别是数字证据和环境污染物的关联分析。 6. 复杂环境样本的污染源解析:微塑料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环境污染痕迹在特定案件中可能成为关键的关联物证。本书详述了对微塑料的鉴定技术,包括使用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copy)和显微红外光谱对微塑料的聚合物类型进行快速分类。对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多氯联苯PCB、二噁英),我们侧重于使用高分辨质谱(HRMS)技术,不仅进行定性分析,更关注其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分布特征与迁移模式,以建立污染源与目标现场之间的科学关联链条。 7. 数字证据的“拓扑学”分析与行为模式重构 在数字取证领域,本书超越了简单的数据恢复,转向对用户行为的拓扑学(Topological)分析。我们探讨如何利用图数据库技术,可视化和分析设备间(如手机、电脑、智能家居)的数据交互网络,识别异常连接和隐藏的通信模式。重点介绍机器学习算法在识别数字足迹中的异常行为模式(如异常登录时间、数据传输量突变)方面的应用,从而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具有高可信度的行为证据。 结语:面向未来的法庭科学范式 《痕迹证据分析:从微观物证到数字重构》是一本面向法庭科学研究人员、高级鉴定师以及相关法律专业人士的深度参考书。它旨在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展示当代科学如何通过跨学科融合——材料科学、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信息技术——来解析和重构复杂案件中的微观与宏观痕迹。本书强调的不是对单一技术的罗列,而是对痕迹证据链的整体认知与系统化分析能力,推动法庭科学向更精准、更全面、更具前瞻性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