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99%的聪明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全书以智慧的视角,全面剖析聪明现象背后潜在的弱点,用文字开阔我们的心态、提升我们的思维、解禁我们处世为人的雷区、让我们学会理财、和谐我们的家庭,以至研磨我们的内心。
李丰艳,安徽合肥市巢湖市人,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学会会员,安徽省闪小说学会副会长,畅销书作家,在人际公关和演讲口才方面有丰富经验。
第一章?为什么受伤的反而是聪明人
理性、直觉与智力的矛盾…002
你瞪大了眼睛看世界,却看不到自己…009
错误不断,却无法停下来反思…014
我们不是败在缺陷上,而是败在优势里…020
评判之痛,永远存在偏见的视角…023
“人以群分”的坏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028
蛋液里的鸡蛋壳是令人痛苦的瑕疵…032
高烧的大脑正处在短路的前一秒…035
第二章?你要学习的道理,他们早就知道了
输给不如自己的人,是一种幸运…040
尊重每一种不同智力的价值…044
旁观者视角,比聪明的头脑更重要…048
知足常乐,令人永远都不曾贫穷…052
知难而退,有时算是自我救赎…056
扬长避短,做自己最擅长的事…060
第三章?聪明人的思维惯性其实是一种死局
经验有时是一种会让人跌倒的惯性…064
思考的最好时机…069
踏踏实实地思考推理过程的每一步…072
三大问题:“什么”“为什么”“怎样做”…076
一盘剩菜的多种加热方法…082
有意识地问自己:“它们只是巧合吗?”…086
经常在大脑里放电影给自己看…090
“走投无路时,走回去试试”的逆向思维…093
第四章?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
莫把“圆滑”当作“聪明”…098
所有画蛇添足都是费力不讨好…100
小亏吃不得的人总会吃大亏…104
你做的任何事情,都至少会有一个人知道…107
先倾听,后表达…111
聪明过头会令你失去朋友…115
第五章?聪明人≠有钱人,别输了财富面前的智慧博弈
穷书生为什么会穷…120
用钱买不来的智慧,用智慧换不来的钱…124
财富的积累是一生的计划…127
量体裁衣与风险投资…132
别让所有资金都放在一个篮子里…137
不执拗,才能千金散尽还复来…141
“钱重要还是命重要”的老生常谈…145
第六章?友谊的奥秘——向外择优、向内律己
和所有人都成为朋友是不可能的…150
假朋友、真朋友…153
别让你的“锋芒”灼伤自己…157
多一个朋友就少一个敌人…161
独善守其身,终成局外人…165
趋热门、赶冷场,两手抓的智慧…168
第七章?家和万事兴,做有位置感的聪明人
赢“家”还是输“家”…174
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追悔莫及…178
和父母聊天时,我们都聊些什么…182
执迷不悟与苦口婆心…186
做婚姻里强势的一方就能掌控一切吗…190
童年,不可重来…194
青春期:两颗会痛的石头…198
喜欢名牌大学的你,可以自己去考啊…202
第八章?再次相信自己,这一次不再虚妄
先天人格、后天人格与有效人格…206
和情绪讲道理,你有多少胜算…210
阅读和观影,你的门和窗…213
一拖、又拖、再拖,你在等什么…216
你不能被谎言所奴役…221
自己和权威,谁更可靠…224
聪明不是你的名片,个性才是…227
你瞪大了眼睛看世界,却看不到自己
从前,有这么一块自命不凡的抹布,虽然它外表看来脏兮兮、皱巴巴,但它有一颗骄傲自信的心,它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脏的,需要它去做清洁工作。它常常大言不惭地说:“只要我一去,再脏的桌子也会被我擦得干干净净。”
但事与愿违,等到它在脏桌子上一展身手的时候,不管它如何努力,桌子都没有变得干干净净,反而越抹越脏了。最后,它抱怨道:“这么脏的桌子,可以直接扔掉了,任谁也不能把它擦干净了。”桌子这时候反唇相讥道:“你觉得我脏,我还觉得你脏呢!要想清洁别人,首先得清洁自己。
”
小聪明:“我对自己和他人有着充分的认识,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毋庸置疑的,所以我很少去思考自己,因为这是多余之举。”
大道理:我们对自身进行认知时必然会存在局限性和盲点,有些你意识不到的意念其实一直在驱使着你无法客观公正地审视自己和别人,令你把自己看作比实际的你更成功、更聪明、更有才能。
我们常说有些人喜欢自作聪明,这个“自”字可以形象地体现出他们那副唯我独尊的模样。表面看起来挺精明的他们,实际上却总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根源在于过分的自信导致他们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眼力和能力,只看到别人的无知、弱点,却看不到自身的无知、弱点,所以常常一叶障目地看不到事物间的变化和联系,看待问题也十分偏执,做出的决策自然是不符合现实的、难以实现的。简言之,这样的聪明人缺乏自知之明和自我反省的能力。
你所看到的世界
在马路边上,坐着一个老太太,她望着不远处的一堵高墙,心里盘算着:“这堵墙年久失修,很快就要倒塌了,没准就是今天。”只要看见人走得离那堵墙有些近了,她就冲人家喊道:“那堵墙就要倒了,离它远点,注意安全!”被提醒的人却多数不理解她的这份好心,尤其是在自己大模大样地顺着墙根走过去那堵墙却没有倒的时候。三天过去了,许多人都在墙边安然无恙地走过去了。第四天的时候,老太太依然相信自己的判断——“这堵墙就要倒了!”但是当她不由自主走到墙根下想要仔细查看这堵墙为什么至今没倒的时候,恰好此时墙真的倒塌了,老太太一瞬间便被掩埋在破
碎的砖石中,没几分钟便带着悔恨重伤身亡。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当聪明人看待世界的时候,世界格外清晰(世界是这样的那样的,是危机四伏的),当聪明人看待自己的时候,自己也格外清晰(我是聪明的智慧的,能战胜一切危险的),然而当自己步入世界之后,却常常会被那些早就被自己所认知的危险所伤害。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世界,未必是真正的世界(因为不够全面),我们看到的自己,也未必是真正的自己(因为不够理性)。
在身为聪明人的我们看待观察世界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盲点”这个词。每个人、每个时刻、每个领域,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盲点,就算是你熟得不能再熟的地方也存在着看不见的盲点,一切外在的不完美都源于我们自身认知的局限性。这就如同我们的宇宙,就算我们拿着承载了最新科技的精良设备让最聪明的科学家去观察,宇宙中的可见物质也只是占整个宇宙总量的5%,而对宇宙运行起决定作用的神秘物质,比如暗物质和暗能量,我们对其依然观察不足、知之甚少。当老太太在街对面坐着的时候,她能看到墙体的全貌,看到那些摇摇欲坠和松动脱落,但是当她站在墙边上时,视觉上就会出现看不到的盲点,思维上也会产生空白和懈怠。这种看待世界过于主观的思维模式与人类认知能力的客观局限性产生交集之时,你眼中的世界就未必是真正的世界,因为总有一些地方你根本看不到,比如你自己。
世界所看到的你
三国时期,有一个叫蒋干的“聪明人”扮演了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角色。在一场魏吴两军各派政治力量生死存亡的重要斗争中,他聪明反被聪明误地被人当枪给使了。自以为是的蒋干毛遂自荐:“吾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也。”他做着让曹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美梦,也做着得此头功、封官加赏的美梦,活在自己臆造的世界里,却不知真实世界是如何看待他和对待他的。
到底是周瑜棋高一招,刚与蒋干一见面,他就已经识破了蒋干的别有用心,挫了蒋干的面子。蒋干此时依旧觉得自己还能掌控全局,并未识大局地赶紧保命离开。周瑜见状,心生一计,他大张筵席,唤来文官武将与蒋干接风,并且提前和大家说好“只叙朋友交情,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周瑜早就看穿了蒋干的“聪明”,便一边向蒋干展示吴军的雄厚实力,一边“不设防”地与蒋干叙旧,与他“抵足而眠”,既迷惑了蒋干,也给了他一个跳入自己陷阱的机会。
假聪明、真愚笨的蒋干果真趁着周瑜假意酣睡之际偷看了帐内桌上的一卷文书,而且把一封来自曹营降将蔡瑁、张允表意打算归顺东吴的书信给顺手牵羊,连夜逃回曹营,找主公邀功求赏,结果多疑的曹操还真信了蒋干,误杀了两员得力大将,间接导致了战争的失败,蒋干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
蒋干错就错在了他瞪大了眼睛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却偏偏没有看到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当他自以为是地觉得占了周瑜的便宜时,周瑜早就为他量身定制了一个以假乱真的圈套,步步设计,计计连环,迎合了急欲立功的蒋干的心理,让他自觉自愿地成了自己实行反间计的一颗棋子。
可见,当你觉得自己十分聪明、可以把其他人都操纵在手心里的时候,其他比你更聪明的人也是这么想的,你看到的自己是一个完美的自己,别人看到的你却是一个可笑的、卖弄聪明的小丑般的存在。正应了那句老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回头怎么看到背后的影子
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我们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太高明、太有能耐,因为自负是极其危险的。缺乏对自己的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过分自我膨胀,便很难充分地估测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也就无法做好自己能力所及和职责所在的事情,一切都可能由正面走向反面、从顺境变成逆境,导致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成了事与愿违,走向注定的失败结局。
如果我们想要真正地有所作为,就一定要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自己,包括自身的优点、缺点、各方面的能力、条件、性格、气质、兴趣等,尤其是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就像我们不能站得直直的、朝着四面八方去死死地盯紧别人,而是应该适时地低一下头、回一下头,看看脚下和身后,你会发现经常被你所忽略的你的组成部分之一——你的影子。一个人若是能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么他对自己的认识就会更加全面一些。
我们说一个人对自己有自知之明,并不是单纯地说他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这其中也包含了他能够正确地认识别人眼中的自己。我们对自己进行认识的时候是不能闭门造车的,不要把自己孤立在这个世界上,也不能把自己游离在世界之外,你必须融入这个世界,把自己当成它的一部分,一视同仁地拿自己与其他人做一下对比,如此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如何、水平高低、短板所在。
很多聪明人在拿自己与别人进行对比时,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那就是用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作对比,甚至会为了令自己“能力突出、聪明绝顶”而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做出遇事只会指摘别人的过失、逃避自己的责任的事情来,这种狂妄自负的自我认知方式是极其偏颇的,不仅对真实地评价自己于事无补,而且还会招致别人的厌恶。相反地,真正的聪明人都是谦让、豁达、能够赏识别人的人,他们不仅在生活和事业上屡屡成功,而且总能赢得更多的朋友,也能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帮助自己实现成长。
所以,我们在看待世界和他人之前,可以先去检查一下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无不妥之处,当你能看清自己的时候,你才能看清自己以外的事物,否则必然陷入盲人摸象、自以为是的困局中。
……
原来聪明是一件极危险的事
当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你可能会认为这是一本介绍什么是“聪明”的书。
——对不起,身为聪明人的你犯了“以貌取人”的错误。你把自己的认识停留在了事物的表面上,以至于先入为主地误解了整本书的内容和价值。其实这是一本着重介绍聪明人存在的缺陷、面临的挑战、提升自己的方法的书。
现在,你又产生了新的质疑:“既然我已经是一个聪明人了,为什么我还会有缺陷?”
——抱歉,身为聪明人的你又犯了一个“当局者迷”的错误。或许你的生活经历顺风顺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别人对你也是赞誉有加,所以你觉得自己身上并不存在缺陷。要明白,尽管瑕不掩瑜,但“瑕”的存在是客观的、不可忽视的。作为对自己严格要求、精益求精的聪明人,你能够忽视自己身上的弱点、只盯着自己的优点扬扬自得吗?更何况,聪明人往往身处“高处不胜寒”的社会位置,虽然比普通人的处境更优越,但依然会面临许多特殊挑战,你看不到它们的存在,是因为你身居其中、纠缠其中,还将它们错误地划分到了不需要特别注意的偶然因素里。但是,这些不同寻常的挑战往往会不知不觉地令聪明人失去平静、自信和情绪健康,让你面对生活时逐渐出现难以理解或力不从心之感。
然而,你还是不肯承认自己正在面临的问题:“我能从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考上名牌大学、进入世界五百强公司工作,就证明我比普通人看得清、懂得多、智商高、情商高,会有什么道理是我不明白的?”
——还是要提醒一声,身为聪明人的你再次犯了一个错误,它叫作“自视甚高”。虽然我们通常认为有着较高智商水平的人能做出更好的决策,但真相是更高的智力并不等于更明智的决定。就算你确实能够比普通人更加快速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制订方案,但你不能保证它们都是百分之百正确无误的,你的“我侧偏见”或许已经干预其中,让你做出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傻事来。“我侧偏见”简言之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地看待世界,这种认知习惯很容易让聪明人把视角集中在看见并批评别人的错误之上,与此同时却很少去审视自身的缺点。“我侧偏见”的代表句就是:“不管你们觉得如何,我觉得自己很不错,我比其他人好。”“当局者迷”是看不到自身的问题,“自视甚高”是看到了却不承认自身的问题,对聪明人自身发展的局限更为严重。
现在,你还要继续为自己的“聪明”辩驳吗?你是否感受到了曾经让你引以为傲的聪明背后原来暗藏了如此多“错误”和危险。我们暂且不提你的锋芒毕露会给那些善于嫉妒的人带来多少“挑战”、给自己挖出多少陷阱,也不说你的精于算计伤了多少朋友和亲人的心、让你成了孤家寡人,只谈谈这些假聪明和自作聪明给你的人生前途带来了什么阻碍。如果你一直以来都活在“高智商的聪明人”的光环中,你确实很难接受蒙蔽了你的决策力、导致了多次失败的正是这些有缺陷和不足的“聪明”。若是你愿意回顾一下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你会发现很多的失败、伤害和遗憾都是由于自以为是的聪明造成的。
此时,你可以和我一起承认“原来聪明是一件极危险的事”了吗?愿意像倒空一杯水一样倒空自己的固有认知,重新认识自己、改造升级自己了吗?下面就一起来从心态思维、处世为人、理财顾家等多个方面一点点地摆脱从前的假聪明,学得人生的大智慧吧!
读到这本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聪明人”的形象——那些在学术界、商业界、艺术界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他们的生活也并非总是光鲜亮丽,甚至有些人最终落得令人唏嘘的结局。这本书会不会在讲述“成功人士”的光环背后,揭示他们不为人知的困境,以及那些让他们无法跨越的思维障碍?我更愿意相信,作者并非要贬低“聪明”本身,而是要揭示一种更深层次的智慧,一种超越智商的理解力。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通过一些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甚至是哲学思辨,来引出那个“不明白的道理”。例如,那些曾经被误解的天才,那些被时代抛弃的创新,背后是否都隐藏着同样的逻辑?我希望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辨别“表面聪明”和“真正智慧”的区别,如何避免陷入思维的陷阱,如何培养一种更深刻的同理心和更广阔的视野。我期待的,是一场思想的洗礼,一次对“聪明”的重新定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有力,那个99%和1%的对比,像一把钝刀子,慢慢地刮着我的好奇心。我拿到书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这绝对不是一本让你轻松读完就丢到一边的心灵鸡汤。我更倾向于认为,它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甚至可能需要记笔记、做思维导图的书。我猜测作者会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来阐述那些“不明白的道理”,比如通过讲述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各种情境,然后像庖丁解牛一样,一层层剖析问题的根源。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关于“逆向思维”的探讨,因为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都被“正向”的逻辑和方法所束缚,反而忽略了那些看似“反常”的路径。我也期待作者能分享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将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洞察融会贯通,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宏观、更全面的视角来理解世界。读这本书,我期望的不仅仅是获得新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一种更敏锐的洞察力,一种能够穿透表象、直达本质的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的“启蒙读物”,让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发生质的改变。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确实是直击人心的那种。它像是在对读者发出一个挑战,一个邀请,让我们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聪明”二字背后的深层原因。我个人一直对那些“颠覆性”的思想非常感兴趣,而“99%的聪明人却不明白”这个表述,无疑就带有强烈的颠覆性。我猜测,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可能在于揭示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认知中的盲点,一种我们因为过于自信、过于依赖经验,而容易忽略的关键要素。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分享一些心理学上的洞见,比如关于“认知偏差”、“惯性思维”或者“确认偏差”的探讨。也许,那些“聪明人”之所以“不明白”,正是因为他们过度依赖自己的聪明才智,反而忽略了那些更基本、更普适的规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练习方法,让我们能够有意识地去克服这些思维上的阻碍,从而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的“思维教练”,引导我走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真是太吸引人了!“为什么99%的聪明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我一看到就觉得脑子里警铃大作,仿佛自己就是那1%的幸运儿,或是被那99%的“聪明人”的光环笼罩着,内心充满了好奇和一点点的优越感(当然,我很快就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营销策略)。我最期待的是,作者能够撕开“聪明”的面纱,揭示那些被大众忽视,甚至是被传统教育和思维模式所压抑的,真正能够带来深度理解和有效行动的底层逻辑。我想象着书中会充斥着颠覆性的观点,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比如关于成功、幸福、人际关系,甚至是时间管理的那些“潜规则”。我特别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不是那种悬而又悬的理论,而是能让我看到那些“聪明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不明白”的,以及那些“不明白”的道理,究竟是如何在某些特定人群中发挥作用,让他们脱颖而出,实现非凡成就的。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于激发思考,引导读者去审视自己固有的判断标准,重新定义“聪明”的真正含义。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什么样的“道理”,竟然能够让绝大多数自诩聪明的人都视而不见,或者根本就无法理解。
评分我被这本书的书名深深吸引了,它精准地触碰到了我们许多人内心深处的疑惑和好奇。我们总是追求聪明,崇尚智慧,但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做的决定,或是看到的现象,却显得那么“不聪明”?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那些看似高智商却做出令人费解之事的个体,以及那些明明有道理却被大众忽略的普遍现象。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探讨的,是一种关于“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这种能力,可能不是通过死记硬背的知识,也不是通过精巧的计算,而是通过一种更宏观、更深刻的理解方式。我猜测,作者可能会运用一些非常生动的比喻,或者一些贴近生活的案例,来阐述那个“不明白的道理”。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打开我的视野,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周围的世界,去理解那些看似矛盾或不合理的事情。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顿悟”的感觉,让我能够真正地“明白”那个道理,并将其运用到我的生活和工作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