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大傢精要”叢書

梁啓超/“大傢精要”叢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齊春風 著
圖書標籤:
  • 梁啓超
  • 近代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中國近代思想
  • 大傢精要
  • 學術著作
  • 曆史
  • 傳記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陝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139126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542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大傢精要”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54
字數:1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生於風起雲湧的韆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的梁啓超,是那個時代的弄潮兒,其“筆端常含感情”的報章體影響甚巨。但梁啓超非僅為報人,其更重要的身份是社會活動傢。維新變法失敗後,他流亡海外,曾試圖聯閤孫中山。梁啓超為康有為的得意弟子,卻終因政見相離而分道揚鑣。所有這一切你都可以在《梁啓超/“大傢精要”叢書》中找到始末。
  《梁啓超/“大傢精要”叢書》介紹瞭梁啓超拜師康有為,謀劃維新變法,變法失敗後流落海外,聯閤孫中山失敗,創辦各種報刊的麯摺激蕩的一生。同時也介紹瞭梁啓超佛學、政治、經濟、憲政、史學思想。梁啓超的一生是為求國興而孜孜以求、屢敗屢戰,不遺餘力地進行各種努力的一生,其所學廣博,在報刊業深有影響。

內容簡介

  《梁啓超/“大傢精要”叢書》介紹瞭梁啓超(1873~1929),思想傢,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清末資産階級報刊宣傳傢。其思想以儒傢為主,雜以道、墨、法、佛各傢。呼籲解救青年的“精神飢荒”,提倡“新民”,培養國人“國民”資格。重視“積極的自由精神”“尚武”精神。主持《時務報》,將其辦成維新派影響大的機關報。大力介紹西方資産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鼓吹保皇立憲,被譽為“言論界之驕子”。報界從業二十七年,創辦或支持報刊十七種,為新聞事業的發展作齣瞭重大貢獻,其新聞思想對當時的報界産生很大影響。著文一韆四百萬字,著作閤編為《飲冰室閤集》。

作者簡介

  齊春風,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中華民國史、中國近代經濟史、抗日戰爭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等期刊發錶學術論文40餘篇,著有《中日經濟戰中的走私活動(1937—1945)》、《梁啓超》、《南京百年城市史·金融商貿捲》等。承擔國傢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和江蘇省教育廳重點項目各一項。

目錄

第1章 梁啓超的生平及其傢庭
梁啓超的早年
幸福美滿的傢庭生活

第2章 維新變法的主倡者
初入康門
參與維新宣傳
曇花一現的維新變法

第3章 流亡海外的活動
與孫中山閤作的破裂
參與謀劃自立軍起義
成功的報業生涯
與革命黨人筆戰
政聞社的成立與解散
辛亥革命後的謀劃

第4章 歸國後的活動
聯袁的實踐與失望
筆伐袁世凱
謀劃護國運動
擁戴段祺瑞
參與“五四”
遊曆歐洲大陸
溘然長逝

第5章 梁啓超的政治思想
“夫變者,古今之公理也”
“欲維新吾國,當先維新吾民”

第6章 梁啓超的經濟思想
發展農、工、商業的思想
改革金融的思想
整頓賦稅的思想
利用外資的思想
發行內債的思想

第7章 梁啓超的憲政思想
第8章 梁啓超的史學思想
批判舊史學
構建新史學
史學研究工作

第9章 梁啓超的佛學思想
結語
附錄
年譜
主要著作

精彩書摘

  《梁啓超/“大傢精要”叢書》:
  天資聰穎的梁啓超的進步是迅速的。剛剛六歲,就讀完瞭四書五經。八歲開始學習作文,九歲時已經能夠寫齣洋洋灑灑長達韆字的八股文。梁啓超吟詩作對的本領也顯現齣來。曾有訪客齣上句“飲茶龍上水”,他聽後不假思索,隨即對齣“寫字狗扒田”,上下旬都是新會俗語,可謂渾然天成。還有一次,一位先生吟齣一句“東籬客賞陶潛菊”,梁以“南國人思召伯棠”相對,引得滿座喝彩。1882年,望子成龍的長輩迫不及待地安排九歲的梁肩超到廣州去應童子試。船沿西江溯流而上,滿船應試的童生有的已四五十歲,年輕的也有十多歲。大傢吟詩弄句,賣弄文采,好不熱鬧。有人提議以正在食用的成魚為題作詩.在大傢搜腸颳肚地組織詞句之際,幼小的梁啓超不慌不忙地吟齣“太公垂釣後,膠鬲舉鹽初”的詩句,頓時語驚四座。從此,梁啓超“神童”的美譽傳遍縣境。
  初次應試雖然沒有考取,但梁啓超初入省垣,也算增長瞭見識。1884年,十一歲的梁啓超再赴廣州應試,一舉考中秀纔.補博士弟子員。對於梁啓超所取得的功名,梁傢的欣喜是可想而知的。梁啓超的祖父努力瞭一輩子所取得的成績,梁啓超小小年紀輕而易舉便取得瞭。到他父親中衰的功名在梁啓超這裏又有瞭恢復的希望,並大有青齣於藍而勝於藍的氣勢。
  1889年。十六歲的梁啓超到廣州參加鄉試,一舉得中第八名舉人。主持鄉試的主、副座分彆是貴州的李端棻和福建的王仁堪。兩位都已看齣年少得誌的梁啓超前途不可限量,都想和梁啓超結下秦晉之好:王想讓梁啓超做他的乘龍快婿,李則想把妹妹李蕙仙的終身托付給梁啓超。結果李先開瞭口。1891年鞦,梁啓超進京與長自己四歲的李蕙仙結婚。李蕙仙對梁啓超助益甚大,原來梁講一口廣東話,對外交流多有不便,在李的悉心教導下,梁的北京官話進步很快。對此,梁啓超曾感激地說:“我因蕙仙得諳習官話,遂以馳騁於全國。”
  幸福美滿的傢庭生活
  1891年11月,十九歲的梁啓超和二十三歲的李蕙仙在北京結婚。在北京過瞭近半年的新婚生活,梁啓超於1892年夏攜新婚妻子返迴廣東老傢。1893年,女兒思順齣生。戊戌政變後,梁齣逃日本,李蕙仙毫無大傢閨秀的架子,奉老養小,是十足的賢妻良母,與梁算得上患難夫妻。對李操持傢務的辛勞,梁終生感激不盡。後來梁將她接到日本。1900年她生一子,但不幸於兩月後天摺。1901年,生子思成,1908年生女兒思莊。
  梁啓超的夫妻生活是美滿的。1924年9月13日,李蕙仙因病去世,梁啓超寫瞭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梁夫人文》。在文中,梁啓超概括他們的關係是:“我德有闕,君實匡之;我生多難,君扶將之;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賞心,君寫君藏;我有幽憂,君噢使康;我勞於外,君煦使忘;我唱君和.我揄君揚。”在這種文體中,雖不免有溢美之詞,但他們夫唱婦隨的情景也得到瞭生動的記述。
  1900年,梁啓超應康有為之邀前往檀香山,在那裏他有瞭一段刻骨銘心的艷遇。一位年方二十的華僑小姐何蕙珍為他做英文翻譯,口齒伶俐,落落大方,對他又心儀已久,願以終身相許。也有朋友勸梁娶一位通曉英文的太太,這樣有瞭翻譯.能助其大展宏圖。麵對充滿青春活力的姑娘的追求,梁啓超心神不寜,進退兩難。他前前後後寫瞭二十四首情詩,記錄瞭內心的煎熬。他感激何小姐對他的愛戀:“頗愧年來負盛名,天涯到處有逢迎。識荊說項尋常事,第一相知總讓卿。”梁在心靈深處對何小姐是贊嘆的:“目如流電口如河,睥睨時流振法螺。不論纔華論膽略,須眉隊裏已無多。”
  ……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梁啓超的“大傢精要”叢書之外的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旨在提供豐富的閱讀體驗,字數約1500字。 --- 《近代中國思想的轉型:從維新到革命的學術考察》 作者: [虛構作者名,例如:陳子明] 齣版社: [虛構齣版社名,例如:東方文史齣版社] 齣版時間: [例如:2023年] 定價: [例如:98.00元] 書籍簡介: 本書旨在對中國近代思想史進行一次深入而係統的梳理與剖析,重點聚焦於1895年至1920年間,中國知識精英群體在麵對“數韆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所經曆的心靈震蕩、理論構建與實踐探索。它並非一部人物傳記閤集,而是試圖從思想史的宏大敘事中,抽絲剝繭齣不同思潮之間的內在邏輯與衝突。 全書分為四個核心部分:“西學東漸的知識焦慮”、“君主立憲的理論睏境”、“激進主義的興起與社會動員”,以及“新文化運動的啓濛轉嚮”。 第一部分:西學東漸的知識焦慮 這一部分追溯瞭晚清時期,特彆是甲午戰敗後,傳統儒傢話語體係的崩潰與知識分子對外部世界的初步認知過程。作者首先分析瞭早期傳教士帶來的西方知識是如何被“選擇性吸收”的,以及這種吸收過程本身所體現齣的文化主體性焦慮。重點討論瞭“中體西用”思想的興衰,它作為一種過渡性理論,是如何試圖在維護固有秩序和引入外來技術之間尋求平衡的。 在此階段,本書深入探討瞭早期翻譯運動對中國知識結構帶來的衝擊。大量西方哲學、社會學、政治學概念的湧入,並非是平順的涓滴細流,而是如洪流般衝擊著舊有的認知框架。作者尤其關注瞭知識分子群體內部對“救亡”與“啓濛”的不同側重,以及這種側重差異如何為後來的政治分歧埋下瞭伏筆。 第二部分:君主立憲的理論睏境 本書將康梁變法及其後的立憲運動視為近代中國政治思想史上的一個關鍵節點。梁啓超(此處僅作為背景提及,不深入其“大傢精要”叢書中的論述)等維新派士人,如何將西方成熟的政治理論(如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洛剋的社會契約論)移植到中國語境中,並試圖構建一套既能實現現代化,又能保留中華文明“根基”的理論體係。 然而,作者強調,立憲派的睏境在於其理論的精英化傾嚮和對民間力量的低估。他們試圖自上而下地推動製度變革,卻未能有效動員或引導日益覺醒的市民階層和底層民眾的政治訴求。書中詳細考察瞭立憲運動失敗的深層原因,指齣其理論上的妥協性,在麵對守舊勢力和革命力量的雙重擠壓下,最終走嚮瞭曆史的邊緣。 第三部分:激進主義的興起與社會動員 隨著政治實踐的受挫,激進的革命思想開始占據主導地位。本書不以簡單的“贊揚”或“批判”革命派為目的,而是著力分析瞭以孫中山為代錶的革命黨人如何重塑瞭民族主義敘事。他們不再滿足於修補舊製度,而是主張徹底推翻帝製,建立共和。 此處深入剖析瞭“三民主義”的理論構建過程,特彆是其在吸納西方民主思想與藉鑒中國傳統“均田思想”上的融閤與矛盾。更重要的是,本書關注革命思想如何通過新的傳播媒介(如革命報刊、海外同盟)深入到留學生群體乃至國內新式知識分子群體之中。我們看到,革命敘事極大地激發瞭民眾的政治熱情,但也帶來瞭“速成”思想的隱患,即對製度建設的復雜性認識不足。 第四部分:新文化運動的啓濛轉嚮 本書的後半部分轉嚮探討辛亥革命後思想界的新動嚮。帝製的覆滅並未帶來預期的“新氣象”,軍閥混戰的現實讓知識分子再次陷入深刻的反思。新文化運動正是在這種“啓濛的幻滅”中應運而生。 作者認為,新文化運動的核心在於從“政治體製改革”轉嚮瞭對“國民性”的改造。鬍適的實用主義、陳獨秀對“德先生”與“賽先生”的呼喚,標誌著思想的焦點從國傢形態轉嚮瞭個人精神與文化基礎。本書詳細對比瞭白話文運動、科學精神的推廣與對傳統倫理道德的批判之間的復雜互動。我們看到,啓濛的激情雖然高昂,但其內在的文化相對主義傾嚮,也為後來的思想論爭埋下瞭伏筆。 總結與創新之處: 本書的顯著特點在於,它擯棄瞭以往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敘事,主張將近代中國的思想史視為一個“張力場”。在這個場域中,保守、改良、革命、激進等各種思潮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滲透、競爭、轉化。作者運用思想史的精細化研究方法,結閤當時的社會環境、教育體製和媒介技術,力求還原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理論選擇上的艱難與掙紮。它不僅是對史實的重述,更是一次對現代中國思想基因的深度挖掘。 本書適閤對象: 高等院校曆史係、政治學係學生及研究人員;對中國近代史、思想史感興趣的普通讀者;希望理解當代中國社會思潮根源的專業人士。

用戶評價

評分

當我拿到這本《梁啓超:“大傢精要”叢書》時,我第一反應是想看看這位“飲冰主人”是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變”與“不變”的。梁啓超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既是那個時代洪流的弄潮兒,又是一個深刻的反思者。書中關於他“變法”思想的章節,我尤其仔細地品讀。他從維新變法失敗的經驗中汲取教訓,不斷調整自己的思想方嚮,從早期的激進改革,到後來對製度、教育、文化等各個層麵的全麵思考,展現瞭他思想的成熟與深刻。書中關於他如何看待西方文明,如何藉鑒西方經驗,又如何避免“全盤西化”的論述,非常有啓發性。他並沒有簡單地照搬西方模式,而是試圖在保留中國文化精髓的基礎上,融閤西方的先進思想,走齣一條適閤中國自己的現代化道路。這種既開放又審慎的態度,對於我們今天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處理自身文化傳統,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尤其是在他晚年關於“中國國民性”的討論,雖然帶著時代的烙印,但其中關於群體意識、獨立思考、批判精神的探討,依然值得我們深思。

評分

翻開這本《梁啓超:“大傢精要”叢書》,我腦海裏立即浮現齣梁啓超先生那張神采奕奕的照片。這位集政治傢、思想傢、教育傢、史學傢於一身的人物,其思想的廣度與深度,足以讓人驚嘆。這次閱讀,我特彆關注瞭他關於“教育救國”和“學術獨立”的論述。梁啓超深知,一個國傢的強大,首先是國民素質的提高,而教育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書中引述的他關於普及教育、改革教育體製、培養具有獨立人格和批判精神的現代公民的主張,至今依然具有現實意義。他強調的“學者當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更是對當下社會的一種鞭策。他不僅自己身體力行,在學術研究上追求卓越,也鼓勵後輩學者敢於質疑,勇於創新。書中一些關於他如何評價古籍、如何整理國故的篇章,展現瞭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厚的學養。讀他的文字,你會感受到一種澎湃的力量,一種對知識的敬畏,以及一種對國傢民族未來的責任感。

評分

我入手這本《梁啓超:“大傢精要”叢書》的時候,其實是有點齣於獵奇心理。畢竟梁啓超的名頭太響亮瞭,他身上承載瞭太多的時代印記,我很好奇“精要”二字到底能提煉齣他怎樣的思想精髓。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驚喜在於,它並非那種生硬地摘錄原文的學術著作,而更像是一位有心人,為讀者量身打造的一條探索梁啓超思想的路徑。書中對梁啓超不同人生階段、不同思想主題的劃分,讓我能清晰地看到他思想的演變過程。特彆是他關於“國民革命”和“政治革新”的探討,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對革命本質、政治倫理以及國傢治理模式的深刻反思。他提齣的“循序漸進”的改革理念,以及他對民眾參與政治的審慎態度,與我們今天社會轉型過程中所麵臨的許多問題息息相關。我從中看到瞭他對改革的理想主義,也看到瞭他對現實的清醒認識,這種復雜的張力,正是梁啓超思想的魅力所在。

評分

拿到這本《梁啓超:“大傢精要”叢書》,我最期待的是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這位偉大的啓濛者身上那種“常變常新”的精神。梁啓超一生都在學習,一生都在反思,他從未停止過對中國未來的探索。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他思想的多元性,他既有對古典文化的深厚情感,也積極吸收西方最新的思想潮流。書中關於他晚年對“文化中國”的思考,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他認為,一個民族的真正復興,不僅僅是經濟和軍事的強大,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他強調中華文化的獨特價值,同時也主張開放包容,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這種既固守傳統又麵嚮未來的態度,在今天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書中對梁啓超作為一位“雜傢”的呈現,讓我看到瞭他思想的豐富性,他涉獵廣泛,從政治、經濟到文學、史學,都能發錶獨到的見解。閱讀這本書,仿佛與一位智者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受益匪淺。

評分

這次拿到這本《梁啓超:“大傢精要”叢書》,說實話,我抱著一種期待又略帶忐忑的心情翻開的。期待是因為梁啓超這位近現代史上的巨匠,他的思想光輝穿越時空,總能給身處當下的人們帶來啓發。而忐忑,則源於“精要”二字,我擔心它會過於精煉,丟失瞭梁啓超思想的深度和廣度,變成一碗“速食”的文化快餐。但讀下來,這種擔憂似乎被大大緩解瞭。書的編排非常用心,沒有簡單地羅列梁啓超的著作,而是圍繞他幾個核心的思想領域進行瞭梳理。比如,關於“新民說”的部分,我讀到瞭他對於國民素質培養的深刻洞見,他當年提齣的那些關於國傢、民族、個人責任的論述,在今天看來依舊振聾發聵。他強調的“權利與義務並重”、“國傢興亡,匹夫有責”,這些話語並非空洞的口號,而是建立在他對當時中國社會弊病深入剖析基礎上的藥方。書中也引述瞭一些他早期在《時務報》上的文章,那種激昂的文字,字裏行間流淌著對國傢命運的深深憂慮和對改革的迫切渴望,讀來讓人心潮澎湃,仿佛能感受到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