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大家精要”丛书

梁启超/“大家精要”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齐春风 著
图书标签:
  • 梁启超
  • 近代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中国近代思想
  • 大家精要
  • 学术著作
  • 历史
  • 传记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39126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54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家精要”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4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生于风起云涌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的梁启超,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其“笔端常含感情”的报章体影响甚巨。但梁启超非仅为报人,其更重要的身份是社会活动家。维新变法失败后,他流亡海外,曾试图联合孙中山。梁启超为康有为的得意弟子,却终因政见相离而分道扬镳。所有这一切你都可以在《梁启超/“大家精要”丛书》中找到始末。
  《梁启超/“大家精要”丛书》介绍了梁启超拜师康有为,谋划维新变法,变法失败后流落海外,联合孙中山失败,创办各种报刊的曲折激荡的一生。同时也介绍了梁启超佛学、政治、经济、宪政、史学思想。梁启超的一生是为求国兴而孜孜以求、屡败屡战,不遗余力地进行各种努力的一生,其所学广博,在报刊业深有影响。

内容简介

  《梁启超/“大家精要”丛书》介绍了梁启超(1873~1929),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清末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其思想以儒家为主,杂以道、墨、法、佛各家。呼吁解救青年的“精神饥荒”,提倡“新民”,培养国人“国民”资格。重视“积极的自由精神”“尚武”精神。主持《时务报》,将其办成维新派影响大的机关报。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报界从业二十七年,创办或支持报刊十七种,为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很大影响。著文一千四百万字,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作者简介

  齐春风,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华民国史、中国近代经济史、抗日战争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著有《中日经济战中的走私活动(1937—1945)》、《梁启超》、《南京百年城市史·金融商贸卷》等。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和江苏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各一项。

目录

第1章 梁启超的生平及其家庭
梁启超的早年
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

第2章 维新变法的主倡者
初入康门
参与维新宣传
昙花一现的维新变法

第3章 流亡海外的活动
与孙中山合作的破裂
参与谋划自立军起义
成功的报业生涯
与革命党人笔战
政闻社的成立与解散
辛亥革命后的谋划

第4章 归国后的活动
联袁的实践与失望
笔伐袁世凯
谋划护国运动
拥戴段祺瑞
参与“五四”
游历欧洲大陆
溘然长逝

第5章 梁启超的政治思想
“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
“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

第6章 梁启超的经济思想
发展农、工、商业的思想
改革金融的思想
整顿赋税的思想
利用外资的思想
发行内债的思想

第7章 梁启超的宪政思想
第8章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批判旧史学
构建新史学
史学研究工作

第9章 梁启超的佛学思想
结语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精彩书摘

  《梁启超/“大家精要”丛书》:
  天资聪颖的梁启超的进步是迅速的。刚刚六岁,就读完了四书五经。八岁开始学习作文,九岁时已经能够写出洋洋洒洒长达千字的八股文。梁启超吟诗作对的本领也显现出来。曾有访客出上句“饮茶龙上水”,他听后不假思索,随即对出“写字狗扒田”,上下旬都是新会俗语,可谓浑然天成。还有一次,一位先生吟出一句“东篱客赏陶潜菊”,梁以“南国人思召伯棠”相对,引得满座喝彩。1882年,望子成龙的长辈迫不及待地安排九岁的梁肩超到广州去应童子试。船沿西江溯流而上,满船应试的童生有的已四五十岁,年轻的也有十多岁。大家吟诗弄句,卖弄文采,好不热闹。有人提议以正在食用的成鱼为题作诗.在大家搜肠刮肚地组织词句之际,幼小的梁启超不慌不忙地吟出“太公垂钓后,胶鬲举盐初”的诗句,顿时语惊四座。从此,梁启超“神童”的美誉传遍县境。
  初次应试虽然没有考取,但梁启超初入省垣,也算增长了见识。1884年,十一岁的梁启超再赴广州应试,一举考中秀才.补博士弟子员。对于梁启超所取得的功名,梁家的欣喜是可想而知的。梁启超的祖父努力了一辈子所取得的成绩,梁启超小小年纪轻而易举便取得了。到他父亲中衰的功名在梁启超这里又有了恢复的希望,并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气势。
  1889年。十六岁的梁启超到广州参加乡试,一举得中第八名举人。主持乡试的主、副座分别是贵州的李端棻和福建的王仁堪。两位都已看出年少得志的梁启超前途不可限量,都想和梁启超结下秦晋之好:王想让梁启超做他的乘龙快婿,李则想把妹妹李蕙仙的终身托付给梁启超。结果李先开了口。1891年秋,梁启超进京与长自己四岁的李蕙仙结婚。李蕙仙对梁启超助益甚大,原来梁讲一口广东话,对外交流多有不便,在李的悉心教导下,梁的北京官话进步很快。对此,梁启超曾感激地说:“我因蕙仙得谙习官话,遂以驰骋于全国。”
  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
  1891年11月,十九岁的梁启超和二十三岁的李蕙仙在北京结婚。在北京过了近半年的新婚生活,梁启超于1892年夏携新婚妻子返回广东老家。1893年,女儿思顺出生。戊戌政变后,梁出逃日本,李蕙仙毫无大家闺秀的架子,奉老养小,是十足的贤妻良母,与梁算得上患难夫妻。对李操持家务的辛劳,梁终生感激不尽。后来梁将她接到日本。1900年她生一子,但不幸于两月后天折。1901年,生子思成,1908年生女儿思庄。
  梁启超的夫妻生活是美满的。1924年9月13日,李蕙仙因病去世,梁启超写了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梁夫人文》。在文中,梁启超概括他们的关系是:“我德有阙,君实匡之;我生多难,君扶将之;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赏心,君写君藏;我有幽忧,君噢使康;我劳于外,君煦使忘;我唱君和.我揄君扬。”在这种文体中,虽不免有溢美之词,但他们夫唱妇随的情景也得到了生动的记述。
  1900年,梁启超应康有为之邀前往檀香山,在那里他有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艳遇。一位年方二十的华侨小姐何蕙珍为他做英文翻译,口齿伶俐,落落大方,对他又心仪已久,愿以终身相许。也有朋友劝梁娶一位通晓英文的太太,这样有了翻译.能助其大展宏图。面对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的追求,梁启超心神不宁,进退两难。他前前后后写了二十四首情诗,记录了内心的煎熬。他感激何小姐对他的爱恋:“颇愧年来负盛名,天涯到处有逢迎。识荆说项寻常事,第一相知总让卿。”梁在心灵深处对何小姐是赞叹的:“目如流电口如河,睥睨时流振法螺。不论才华论胆略,须眉队里已无多。”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梁启超的“大家精要”丛书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丰富的阅读体验,字数约1500字。 --- 《近代中国思想的转型:从维新到革命的学术考察》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陈子明]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东方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例如:2023年] 定价: [例如:98.00元]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对中国近代思想史进行一次深入而系统的梳理与剖析,重点聚焦于1895年至1920年间,中国知识精英群体在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所经历的心灵震荡、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它并非一部人物传记合集,而是试图从思想史的宏大叙事中,抽丝剥茧出不同思潮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冲突。 全书分为四个核心部分:“西学东渐的知识焦虑”、“君主立宪的理论困境”、“激进主义的兴起与社会动员”,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转向”。 第一部分:西学东渐的知识焦虑 这一部分追溯了晚清时期,特别是甲午战败后,传统儒家话语体系的崩溃与知识分子对外部世界的初步认知过程。作者首先分析了早期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知识是如何被“选择性吸收”的,以及这种吸收过程本身所体现出的文化主体性焦虑。重点讨论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兴衰,它作为一种过渡性理论,是如何试图在维护固有秩序和引入外来技术之间寻求平衡的。 在此阶段,本书深入探讨了早期翻译运动对中国知识结构带来的冲击。大量西方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概念的涌入,并非是平顺的涓滴细流,而是如洪流般冲击着旧有的认知框架。作者尤其关注了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对“救亡”与“启蒙”的不同侧重,以及这种侧重差异如何为后来的政治分歧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君主立宪的理论困境 本书将康梁变法及其后的立宪运动视为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梁启超(此处仅作为背景提及,不深入其“大家精要”丛书中的论述)等维新派士人,如何将西方成熟的政治理论(如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洛克的社会契约论)移植到中国语境中,并试图构建一套既能实现现代化,又能保留中华文明“根基”的理论体系。 然而,作者强调,立宪派的困境在于其理论的精英化倾向和对民间力量的低估。他们试图自上而下地推动制度变革,却未能有效动员或引导日益觉醒的市民阶层和底层民众的政治诉求。书中详细考察了立宪运动失败的深层原因,指出其理论上的妥协性,在面对守旧势力和革命力量的双重挤压下,最终走向了历史的边缘。 第三部分:激进主义的兴起与社会动员 随着政治实践的受挫,激进的革命思想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本书不以简单的“赞扬”或“批判”革命派为目的,而是着力分析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如何重塑了民族主义叙事。他们不再满足于修补旧制度,而是主张彻底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此处深入剖析了“三民主义”的理论构建过程,特别是其在吸纳西方民主思想与借鉴中国传统“均田思想”上的融合与矛盾。更重要的是,本书关注革命思想如何通过新的传播媒介(如革命报刊、海外同盟)深入到留学生群体乃至国内新式知识分子群体之中。我们看到,革命叙事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政治热情,但也带来了“速成”思想的隐患,即对制度建设的复杂性认识不足。 第四部分: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转向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探讨辛亥革命后思想界的新动向。帝制的覆灭并未带来预期的“新气象”,军阀混战的现实让知识分子再次陷入深刻的反思。新文化运动正是在这种“启蒙的幻灭”中应运而生。 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在于从“政治体制改革”转向了对“国民性”的改造。胡适的实用主义、陈独秀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呼唤,标志着思想的焦点从国家形态转向了个人精神与文化基础。本书详细对比了白话文运动、科学精神的推广与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之间的复杂互动。我们看到,启蒙的激情虽然高昂,但其内在的文化相对主义倾向,也为后来的思想论争埋下了伏笔。 总结与创新之处: 本书的显著特点在于,它摈弃了以往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叙事,主张将近代中国的思想史视为一个“张力场”。在这个场域中,保守、改良、革命、激进等各种思潮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竞争、转化。作者运用思想史的精细化研究方法,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和媒介技术,力求还原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理论选择上的艰难与挣扎。它不仅是对史实的重述,更是一次对现代中国思想基因的深度挖掘。 本书适合对象: 高等院校历史系、政治学系学生及研究人员;对中国近代史、思想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希望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根源的专业人士。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入手这本《梁启超:“大家精要”丛书》的时候,其实是有点出于猎奇心理。毕竟梁启超的名头太响亮了,他身上承载了太多的时代印记,我很好奇“精要”二字到底能提炼出他怎样的思想精髓。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并非那种生硬地摘录原文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位有心人,为读者量身打造的一条探索梁启超思想的路径。书中对梁启超不同人生阶段、不同思想主题的划分,让我能清晰地看到他思想的演变过程。特别是他关于“国民革命”和“政治革新”的探讨,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革命本质、政治伦理以及国家治理模式的深刻反思。他提出的“循序渐进”的改革理念,以及他对民众参与政治的审慎态度,与我们今天社会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息息相关。我从中看到了他对改革的理想主义,也看到了他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这种复杂的张力,正是梁启超思想的魅力所在。

评分

翻开这本《梁启超:“大家精要”丛书》,我脑海里立即浮现出梁启超先生那张神采奕奕的照片。这位集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于一身的人物,其思想的广度与深度,足以让人惊叹。这次阅读,我特别关注了他关于“教育救国”和“学术独立”的论述。梁启超深知,一个国家的强大,首先是国民素质的提高,而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书中引述的他关于普及教育、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的现代公民的主张,至今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他强调的“学者当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更是对当下社会的一种鞭策。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在学术研究上追求卓越,也鼓励后辈学者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书中一些关于他如何评价古籍、如何整理国故的篇章,展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养。读他的文字,你会感受到一种澎湃的力量,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以及一种对国家民族未来的责任感。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梁启超:“大家精要”丛书》时,我第一反应是想看看这位“饮冰主人”是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变”与“不变”的。梁启超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既是那个时代洪流的弄潮儿,又是一个深刻的反思者。书中关于他“变法”思想的章节,我尤其仔细地品读。他从维新变法失败的经验中汲取教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方向,从早期的激进改革,到后来对制度、教育、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全面思考,展现了他思想的成熟与深刻。书中关于他如何看待西方文明,如何借鉴西方经验,又如何避免“全盘西化”的论述,非常有启发性。他并没有简单地照搬西方模式,而是试图在保留中国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融合西方的先进思想,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这种既开放又审慎的态度,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处理自身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他晚年关于“中国国民性”的讨论,虽然带着时代的烙印,但其中关于群体意识、独立思考、批判精神的探讨,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评分

拿到这本《梁启超:“大家精要”丛书》,我最期待的是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这位伟大的启蒙者身上那种“常变常新”的精神。梁启超一生都在学习,一生都在反思,他从未停止过对中国未来的探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思想的多元性,他既有对古典文化的深厚情感,也积极吸收西方最新的思想潮流。书中关于他晚年对“文化中国”的思考,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认为,一个民族的真正复兴,不仅仅是经济和军事的强大,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他强调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同时也主张开放包容,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这种既固守传统又面向未来的态度,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书中对梁启超作为一位“杂家”的呈现,让我看到了他思想的丰富性,他涉猎广泛,从政治、经济到文学、史学,都能发表独到的见解。阅读这本书,仿佛与一位智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

这次拿到这本《梁启超:“大家精要”丛书》,说实话,我抱着一种期待又略带忐忑的心情翻开的。期待是因为梁启超这位近现代史上的巨匠,他的思想光辉穿越时空,总能给身处当下的人们带来启发。而忐忑,则源于“精要”二字,我担心它会过于精炼,丢失了梁启超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变成一碗“速食”的文化快餐。但读下来,这种担忧似乎被大大缓解了。书的编排非常用心,没有简单地罗列梁启超的著作,而是围绕他几个核心的思想领域进行了梳理。比如,关于“新民说”的部分,我读到了他对于国民素质培养的深刻洞见,他当年提出的那些关于国家、民族、个人责任的论述,在今天看来依旧振聋发聩。他强调的“权利与义务并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话语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建立在他对当时中国社会弊病深入剖析基础上的药方。书中也引述了一些他早期在《时务报》上的文章,那种激昂的文字,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改革的迫切渴望,读来让人心潮澎湃,仿佛能感受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