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史問廉:東漢循吏童恢研究

鑒史問廉:東漢循吏童恢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偉剛,夏捷,史先鋒 編
圖書標籤:
  • 東漢史
  • 童恢
  • 循吏
  • 廉潔
  • 史學
  • 人物研究
  • 漢代政治
  • 官場文化
  • 地方治理
  • 史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青島齣版社
ISBN:9787555245490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741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6
字數:1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鑒史問廉:東漢循吏童恢研究》總共分為三大部分,第1部分是對於曆代古籍中(包括正史、方誌等)童恢相關資料的采輯、校點和注釋;第二部分則是利用正史與童氏譜牒的對照,對於童恢生卒時間進行考究;第三部分是對於童恢相關的傳說軼事進行田野采風,以記載童恢在當地老百姓中的口耳相傳的資料。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

序二

捲之首史載童恢

童恢傳記

附一:釋疑

第一章童恢傳記選注

【範曄】後漢書·循吏列傳·童恢傳

【謝承】後漢書.循吏列傳·童恢傳

【賈思勰】齊民要術·序

附一:後漢書·楊賜傳

第二章童恢碑記選注

宋·童府君祠記

元延祐·重修童真宮碑記

清康熙·重修童府君廟記

清嘉慶·童公廟碑記

清道光·童公廟碑記

第三章童恢詩文選注

宋·不其令董恢闕

......

第四章誌載童恢

第五章地名考

捲之二童恢研究

第六章不其令童恢生卒時間考析

第七章對安徽宣城童恢最後為官地的考察

捲之三鄉野實錄

第八章童恢傳說軼事

附錄

徵引書目

前言/序言

  不其城在漢代曾是青島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它位於今青島市城陽區城子村附近。不其縣設於西漢初年,屬於徐州郡和琅邪郡,東漢武帝建武年間,不其縣屬於東萊郡,晉代及南北朝時間,不其縣為長廣郡治所,到北齊時不其縣廢。
  不其縣在青島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漢書》載:“漢武帝太始四年夏四月,幸不其。”《齊乘》載:“嶗山、不其山皆康成講學之地,文澤涵濡,草木為之秀異。”《嶗山藝文誌》載:“不其城距即墨邑南二十七裏,漢置縣,伏湛之所封,而童恢之所治也。”其經學、經濟、吏治、名宦等名噪一時。
  《鑒史問廉——東漢循吏童恢研究》這本書,就是記載瞭這個時期的曆史,不其縣縣令童恢就是這樣一個既科學執政、立場堅定,又廉潔正氣的循吏。其宦績被《後漢書》《齊民要術》等正史所載,為《齊乘》《萊州府誌》《嶗山誌》《即墨縣誌》等方誌所頌詠,其塑像被即墨吏民祭祀於八蠟廟、九賢祠、名宦祠之中。
  本書總共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對於曆代古籍中(包括正史、方誌等)童恢相關資料的采輯、校點和注釋;第二部分則是利用正史與童氏譜牒的對照,對於童恢生卒時間進行考究;第三部分是對於童恢相關的傳說軼事進行田野采風,以記載童恢在當地老百姓中的口耳相傳的資料。
  《鑒史問廉——東漢循吏童恢研究》在殺青付梓以前,我通覽瞭書稿,覺得可圈可點之處如下:
  1.曆史資料收集整理較全。該書收集整理瞭來自於幾十種古籍中關於童恢的資料,包括《後漢書》《三國誌》《齊乘》《即墨誌》《即墨縣誌》《嶗山誌》《嶗山續誌》《山東考古錄》《續山東考古錄》《大清一統誌》等,按照其文體進行瞭分類整理,同時進行瞭較為準確的點校和注釋。
  2.對童恢的生卒日和事跡推理準確。關於童恢的生卒時間,正史、地方誌中都是沒有記載的,作者采用曆史資料和童氏譜牒相對照的研究方法,對於同時齣現的人物、地名、時間進行類比分析探究,基本確定瞭童恢大概的生卒時間和主要事跡。
  3.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料研究詳實。2012年,“童恢傳說”被批準為青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該書作為2015年度山東省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項目,對童恢的資料進行瞭更深的挖掘,這為“童恢傳說”申報更高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做瞭較為充分的準備。
  4.更為重要的是,童恢等古代循吏的執政理念是值得我們珍視的寶貴曆史遺産。這對於當今的領導乾部來說,有諸多的藉鑒價值。乾部要剛直用權,麵對各種歪風邪氣,要敢於較真,敢於碰硬;麵對重大原則問題,要立場堅定、旗幟鮮明。而在管理方麵,要正直廉平、賞罰序信、科學執政。
  童恢的政績,一直影響著城陽、即墨地區的曆代為政者,有唐代“築壩障水,民享其利”的即墨令仇源;有金代“矯惡俗以道化頑民”的即墨縣尹鬍嵩;有元代“建儒學,信賞罰,興利除害”的即墨令董守中;有明代“廉潔耿直,事至立判”的即墨令王瓚;有明代“通達治體,遇事敢言”的即墨縣主簿周岐鳳;還有李一敬、康霖生等等,如天上繁星,燦爛生輝。
  綴成以上數語,權且作為《鑒史問廉——東漢循吏童恢研究》之序。
鑒史問廉:東漢循吏童恢研究 書籍簡介 本書是對東漢時期一位重要的地方官——童恢的深入考察與全麵研究。童恢,字德輿,生於東漢末年,其仕途生涯橫跨瞭東漢王朝由盛轉衰的關鍵階段。他以清廉、務實、愛民著稱,是東漢“循吏”群體中的傑齣代錶。本書旨在通過對童恢的生平事跡、為官理念、具體施政措施及其曆史影響的細緻梳理與分析,為讀者勾勒齣一個鮮活、立體的東漢地方大員形象,並藉此探討東漢中晚期政治生態、社會治理以及儒傢倫理在基層實踐中的復雜麵嚮。 第一部分:時代背景與人物溯源 本書首先將讀者帶入東漢中晚期的曆史圖景之中。這是一個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黨錮之禍頻發、土地兼並日益加劇、社會矛盾激化的時代。在中央權力衰微、地方豪強勢力崛起的背景下,像童恢這樣能夠堅守操守、有效治理一方的官員,其價值尤為突齣。 第一章 時代風雲:東漢中晚期的政治與社會環境 詳細剖析瞭靈帝、桓帝時期的地方吏治環境,特彆是黃巾之亂前夕,社會結構麵臨的巨大張力。探討瞭儒傢思想在地方治理中的實踐睏境與機遇。 第二章 童恢傢世與早年經曆 通過對地方誌、碑刻以及有限的史料(如《後漢書》中的零星記載與其他相關傳記)的爬梳,重建童恢的傢族背景。分析瞭其教育經曆如何塑造瞭他後來的政治理想與道德準則,尤其關注其早年如何受到名士風範的影響,並立下瞭“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誌嚮。 第二部分:為官之道:童恢的施政實踐與地方治理 童恢的為官生涯主要集中在豫州、兗州等戰亂與民生問題較為突齣的區域。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重點展示童恢如何將抽象的儒傢道德原則轉化為具體的行政方略。 第三章 吏治清風:童恢的選官與用人哲學 童恢深知吏治的關鍵在於用人得當。本書分析瞭他如何在復雜的派係鬥爭中,堅持唯纔是舉,提拔瞭一批忠厚老實、具備實乾能力的基層乾部。重點分析瞭他對“清流”與“濁流”的辨識標準,以及他如何平衡中央意誌與地方民情。 第四章 恤民安業:經濟與民生政策的創新 童恢最為人稱道的,在於其務實的民生政策。麵對頻繁的災荒與兵亂,他推行瞭一係列旨在恢復生産、穩定社會秩序的措施。這包括: 1. 均平賦役:力圖減輕貧苦農民的負擔,打擊地方胥吏的盤剝行為。 2. 興修水利:在受災嚴重的地區,組織勞力進行水利設施的搶修與新建,保障農業灌溉。 3. 賑災濟民:建立有效的物資儲備和發放機製,確保災民得到及時救助,避免流民大規模産生。 第五章 崇教化,正風俗:禮法結閤的社會治理 童恢堅信“教化為先”,反對單純依賴嚴刑峻法。本章細緻研究瞭他如何在地方大力推行儒傢經典教育,重振鄉學,以道德感化來規範社會行為。同時,也探討瞭他如何巧妙地將儒傢倫理融入地方的法律條文與判決實踐中,實現“以德服人,以禮化人”的治理目標。書中特彆引用瞭關於童恢處理宗族糾紛、維護鄉閭和睦的案例。 第三部分:曆史定位與思想遺産 童恢的生平並非一帆風順,他的清廉也常常觸動既得利益者的神經,使他屢遭排擠甚至陷害。本書的後半部分著重分析他在動蕩時局中的睏境與選擇。 第六章 宦海沉浮:清官的抗爭與睏境 描述瞭童恢在官場上所麵對的壓力,包括來自地方豪強、腐敗同僚的攻擊,以及來自中央的政治傾軋。探討瞭他為何能長期堅守氣節,以及在關鍵時刻做齣的取捨。這部分力圖展現曆史的復雜性,而非將循吏簡單臉譜化。 第七章 史書評價的再審視 梳理瞭曆代史傢對童恢的評價,從《後漢書》的簡略記載到後世地方誌的側重贊揚。通過比較分析,本書提齣瞭一種新的曆史解讀視角:童恢不僅是一位道德楷模,更是一位在製度性腐敗背景下,試圖以個體力量彌閤國傢治理危機的“技術官僚”。 第八章 曆史的迴響:童恢精神在後世的影響 總結童恢留下的政治遺産。他的事跡如何被後世的廉吏故事所引用?他對宋明理學興起後,地方官員行為規範的潛在影響是什麼?本書認為,童恢的精神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為後世樹立瞭一個重要的道德標杆,對維護地方治理的底綫起到瞭不可磨滅的作用。 結語:鑒古知今的啓示 本書的最終目的,在於“鑒史問廉”。通過對童恢這一特定曆史人物的個案研究,反思在社會轉型期,優秀的地方治理者應具備哪些核心素質,以及如何構建一個更有效地支持清官、約束貪吏的政治結構。 本書資料翔實,考證嚴謹,既有對傳統史料的精細解讀,也融入瞭當代史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旨在為研究東漢政治史、社會史和廉政文化曆史的學者及愛好者提供一部具有深度和廣度的參考著作。全書語言力求樸實而富有曆史的厚重感,確保敘述的流暢與邏輯的嚴密。

用戶評價

評分

翻開這本書,撲麵而來的,是一種嚴謹而詳實的學術氣息。文字精煉,邏輯清晰,字斟句酌,可見作者在史料搜集和考證上下足瞭功夫。即便我並非曆史學專業背景,也能從中感受到作者對童恢這位曆史人物的深入挖掘和深刻理解。我想,作者一定查閱瞭大量的史書、文獻,甚至可能包括一些碑刻、簡牘等一手資料,纔能夠將童恢的生平事跡、為官理念以及在曆史洪流中的作用,描繪得如此立體而生動。書中對童恢的評價,想必也不會是簡單的褒貶,而是會深入剖析他行為背後的動機、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決策的影響,提供多角度的解讀,讓我們能夠更全麵地認識這位東漢循吏。我尤其期待書中對童恢“循吏”身份的解讀,這不僅僅是一個官職的標簽,更是一種為官的品格和操守。在等級森嚴、人情復雜的古代官場,能夠保持清廉正直,堅守原則,實屬不易。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此,它將一位被曆史塵埃掩蓋的閃光點,重新呈現在我們麵前,讓我們有機會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我瞭,古樸的字體,帶著些許滄桑感的紙張紋理,隱約透齣一股曆史的厚重感。拿到手中,分量十足,仿佛捧著一段被精心打磨過的時光。雖然我還沒有深入翻閱,但光是目錄就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封麵上“東漢循吏童恢研究”幾個字,勾起瞭我對那段久遠曆史的好奇心,也讓我對“循吏”這兩個字充滿瞭探究的欲望。在紛繁復雜的史書中,總有一些人物的故事,如同暗夜中的星辰,雖不炙手可熱,卻散發著獨特的光芒,童恢想必就是這樣一位值得細細品讀的人物。我猜測,這本書會帶領我穿越時空的隧道,去領略東漢那個時代的風貌,去理解童恢作為一名“循吏”,是如何在那個復雜而充滿挑戰的環境中,堅守自己的為官之道,踐行自己的政治理想。或許,書中會涉及當時社會的人文風情,政治格局,以及他所麵臨的種種睏境與抉擇。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究竟是以何種方式“循”?他的“廉”體現在哪些方麵?這些問題的答案,我想一定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有所體現。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對曆史人物的全新認識。我之前對東漢循吏的概念比較模糊,但通過對童恢的深入瞭解,我纔真正體會到“循吏”二字的含義。他們不是官場中的弄潮兒,也不是野心勃勃的權臣,而是默默耕耘,腳踏實地,以誠信和勤勉為準則的實踐者。書中對童恢的評價,想必是客觀而公正的,既肯定瞭他的功績,也可能提及他所受到的挑戰和局限。我很好奇,在那個禮崩樂壞的年代,童恢又是如何做到“循”的?他的“廉”是否也伴隨著一些犧牲和不被理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即便在最艱難的時代,依然有人堅守著一份初心,踐行著一份責任。這對於當下我們理解為官的意義,理解擔當的內涵,都有著重要的啓示作用。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更深刻地理解曆史人物的多麵性,以及個體在宏大曆史進程中所能發揮的作用。

評分

隨著閱讀的深入,我仿佛置身於東漢末年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書中對當時的社會背景、政治生態的描繪,細緻入微,仿佛身臨其境。童恢的故事,不再是孤立的個人史,而是與整個時代的脈搏緊密相連。我猜想,書中一定描繪瞭童恢在官場上的種種曆練,他如何與同僚周鏇,如何應對上級的指令,又如何在百姓的期盼中尋求平衡。而“循吏”的身份,必然要求他在遵守規矩的同時,又能靈活應變,以民為本。他的“廉”,或許體現在對權力的敬畏,對財富的淡泊,對百姓的關懷。這本書不僅僅是講述一個曆史人物的故事,更是在探討一種為官之道,一種在復雜環境中堅守底綫的智慧。我期待書中能有具體的案例,展現童恢是如何處理具體事務的,他又是如何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和改變周圍的環境的。這種基於史實的深入分析,遠比空洞的理論說教更有力量,更能引發讀者的共鳴和思考。

評分

讀完這本書,心中久久不能平靜。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曆史人物的傳記,更是一部關於為官之道、人生價值的深刻探討。童恢的故事,如同一麵鏡子,映照齣人性的光輝與復雜。他作為東漢的一位“循吏”,在亂世之中,以自己的清廉和勤勉,為百姓帶來瞭福祉,也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沒有簡單地將童恢塑造成一個完美的聖人,而是展現瞭他作為一個鮮活的曆史人物,所經曆的掙紮、抉擇與堅持。我感受到作者對童恢的深深敬意,也體會到作者在挖掘和呈現這段曆史時的嚴謹與細緻。這本書讓我對“循吏”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對曆史人物的評價有瞭更全麵的視角。它提醒我們,無論身處何種時代,堅守初心、秉持廉潔、勤勉奉獻,都是永恒的價值。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禮,也是一次精神的升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