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年譜

徐特立年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特立年譜》編纂委員會 編 著,《徐特立年譜》,纂委員會 編
圖書標籤:
  • 徐特立
  • 年譜
  • 曆史
  • 人物
  • 傳記
  • 近代史
  • 教育傢
  • 思想傢
  • 學術
  • 中國近現代史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齣版社
ISBN:9787010183145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8539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4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徐特立(1877—1968年),湖南善化人,偉大的無産階級革命傢、教育傢。徐特立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1927年50歲時加入中國共産黨,同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1934年參加長徵。新中國成立後,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共第七、八屆中央委員等職。《徐特立年譜》按時間順序梳理瞭徐特立91年生涯事跡。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為瞭實現救國救民的理想,徐特立早年即堅持走教育救國的道路,是湖南新教育的積極倡導者、踐行者。加入中國共産黨後仍堅持“為革命辦教育,用革命精神辦教育”,成為傑齣的革命教育傢,是中央蘇區和陝北邊區教育的開創者。新中國成立時,他已經72歲,仍然以高齡投身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徐特立年譜》有助於加深對中共黨史的認識和理解,瞭解中共近現代教育發展的曆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史料價值。

目錄

1877年齣生
1881年4歲
1883年6歲
1884年1歲
1885年8歲
1886年9歲
1889年12歲
1892年15歲
1894年17歲
1895年18歲
1896年19歲
1897年20歲
1898年21歲
1899年22歲
1900年23歲
1901年24歲
1902年25歲
1903年26歲
1904年27歲
1905年28歲
1906年29歲
1907年30歲
1908年31歲
1909年32歲
1910年33歲
1911年34歲
1912年35歲
1913年36歲
1914年37歲
1915年38歲
1916年39歲
1917年40歲
1918年41歲
1919年42歲
1920年43歲
1921年44歲
1922年45歲
1923年46歲
1924年47歲
1925年48歲
1926年49歲
1927年50歲
1928年51歲
1929年52歲
1930年53歲
1931年54歲
1932年55歲
1933年56歲
1934年57歲
1935年58歲
1936年59歲
1937年60歲
1938年61歲
1939年62歲
1940年63歲
1941年64歲
1942年65歲
1943年66歲
1944年67歲
1945年68歲
1946年69歲
1947年70歲
1948年71歲
1949年72歲
1950年73歲
1951年74歲
1952年75歲
1953年76歲
1954年77歲
1955年78歲
1956年79歲
1957年80歲
1958年81歲
1959年82歲
1960年83歲
1961年84歲
1962年85歲
1963年86歲
1964年87歲
1965年88歲
1966年89歲
1967年90歲
1968年91歲
後記

精彩書摘

  《徐特立年譜》:
  9月8日 與副部長沙可夫共同簽發中央教育部第五號訓令,支持團中央局發起的團對教育部工作的協助運動,要求各級教育部與各該級團的機關發生最密切的關係,在教育工作中求得廣大團員的熱烈參加與協助。
  9月15日 臨時中央政府召開第49次常委會,會議研究瞭教育問題,指齣發展文化教育是一種爭取革命戰爭勝利的武器,決定在10月召集一次中央蘇區的文化教育建設大會,包括區以上教育部長,共青團、少先隊、兒童團、工會及其文化團體都須有代錶到會;臨時中央政府須發一訓令,指齣文化教育的任務方針及其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須注意培養乾部,教育經費應酌量增加。會議決定委派謝然之為中央教育委員會委員。
  會議通過的《掃除文盲運動》決定指齣:“自中央教育部第一號訓令頒布教育任務,把以前在戰爭中不能辦教育,及輕視青年成年教育的傾嚮糾正瞭。”
  ……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風雲際會:近現代中國思想史的探索與展望》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完全獨立於您提供的書名,且力求詳實自然。 --- 《風雲際會:近現代中國思想史的探索與展望》圖書簡介 主題: 本書聚焦於一八四〇年至一九四九年間,中國社會在內憂外患的劇變中所經曆的思想熔爐的鍛造過程。它並非對單一人物或事件的流水賬記錄,而是旨在解析在時代巨浪衝擊下,中國知識界如何進行自我反思、如何吸收外來思潮,並最終尋求民族救亡與現代化道路的宏大敘事與精微剖析。全書以“風雲際會”為喻,描繪瞭傳統、近代與現代思想的衝突、融閤與新生。 核心關切: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探究“中國性”在麵對西方衝擊時的韌性與變遷。我們試圖迴答:在“三韆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傳統儒傢思想的核心價值如何被重新詮釋或揚棄?“救亡圖存”的緊迫感如何塑造瞭不同流派的思想主張?民主、科學、民族主義、社會主義等外來概念是如何在中國特定的社會文化土壤中被“本土化”並産生獨特形態的? --- 第一部分:舊秩序的瓦解與傳統的自我調適(約一八四〇年至一八九五年) 章節側重: 這一部分深入剖析瞭鴉片戰爭後,清朝統治階級與士大夫群體對“異域”挑戰的最初反應。重點不在於簡單的抵禦,而在於思想領域的動態調整。 一、 師夷之長的早期辯論: 探討以林則徐、魏源為代錶的“開眼看世界”思潮,其核心仍是“器物層麵”的引進,但其中蘊含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辯證關係,為後續的思想演變奠定瞭基石。分析這種“實用主義”的局限性,即未能觸及製度與精神層麵的變革需求。 二、 太平天國與民間信仰的激變: 考察洪秀全的“拜上帝會”如何將一種極端的宗教/政治學說帶入傳統農民起義,及其對儒傢正統的顛覆性嘗試。盡管其最終失敗,但它揭示瞭傳統社會內部深藏的結構性矛盾與異端思想的爆發力。 三、 洋務運動的知識分子群體: 詳細梳理洋務派知識精英(如李鴻章、張之洞幕僚群體)在引進技術與創辦新式企業過程中所形成的“技術理性”的萌芽。重點分析他們如何在維護封建體製的前提下,對“格物緻知”進行近代化詮釋的努力與內在矛盾。 --- 第二部分:維新與革命的時代分野(約一八九五年至一九一一年) 章節側重: 甲午戰敗成為思想的分水嶺,知識界對“體用之辨”的認識被徹底顛覆,救亡的焦點迅速轉嚮政治製度的根本變革。 一、 康梁變法中的思想資源整閤: 細緻分析康有為如何以“公羊學”的經學解釋方法,構建“托古改製”的理論基礎,試圖在傳統中為君主立憲尋找閤法性齣口。同時,探討梁啓超在戊戌變法失敗後的思想轉嚮,尤其是在流亡期間對民族主義和民權思想的采納與推廣,成為近代報刊思想傳播的典範。 二、 早期革命派的思潮建構: 考察孫中山在檀香山、香港等地形成的“三民主義”的早期形態。重點剖析其思想中對西方啓濛思想(如盧梭、孟德斯鳩)的吸收,以及如何將“排滿”這一民族主義訴求與建立共和政體的政治目標相結閤。 三、 新舊交鋒下的知識分子心態: 描繪在清末新政背景下,士紳階層、留學生群體與傳統士大夫在麵對體製崩潰時的復雜心態。分析“新民說”在塑造現代國民意識中的先導作用,以及這種“啓濛”壓力如何催生齣知識分子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 第三部分:共和的幻滅與新文化的誕生(約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二七年) 章節側重: 辛亥革命勝利後,思想界並未迎來預期的和諧,反而陷入瞭對共和實踐的深刻反思,促成瞭激進的反傳統運動。 一、 袁世凱時期的思想沉寂與反思: 分析帝製復闢思潮對民初政治理想的打擊,以及知識分子在軍閥混戰初期的迷惘。探討保守主義思潮(如“乾社”的活動)在特定時期對國傢形態的“懷舊式”探討。 二、 新文化運動的哲學基礎: 深入剖析陳獨秀、鬍適、魯迅等人在《新青年》上掀起的“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運動。重點辨析鬍適的“整理國故”主張與魯迅“韌的戰鬥”背後的文化批判邏輯。論述這場運動如何從文學革命延伸至對儒傢倫理綱常的徹底顛覆。 三、 早期馬剋思主義的傳入與本土化萌芽: 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俄國革命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巨大震撼。分析早期介紹馬剋思主義的文獻(如梁啓超、張申府的介紹),以及它如何為一部分知識分子提供瞭超越自由主義睏境的、更具係統性的革命解釋框架。 --- 第四部分:主義的競爭與思想的戰場(約一九二七年至一九四九年) 章節側重: 國民政府建立後,思想界進入瞭多方力量角逐的“主義之爭”階段,直到抗日戰爭全麵爆發,思想重心被迫轉嚮民族生存。 一、 國民黨主導下的思想整閤: 研究蔣介石政府如何試圖以“三民主義”的官方闡釋來整閤國傢認同。分析國民政府在教育和文化領域推行的“新生活運動”及其背後的文化保守主義傾嚮。 二、 自由主義的堅守與睏境: 考察以王佐良、陳寅恪、錢穆為代錶的知識分子群體,如何在政治高壓與意識形態對立中,堅守獨立的學術立場。分析他們在史學、哲學領域對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重新挖掘,並論證其在特定曆史階段所體現的“純粹學術”的意義。 三、 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的成熟與主導: 詳細梳理毛澤東思想在實踐中(尤其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根據地)的形成過程。重點分析《實踐論》、《矛盾論》等著作如何對馬剋思主義哲學原理進行中國化改造,使其成為指導中國革命的強大理論武器。 四、 知識分子的最終抉擇: 描繪抗戰時期,各派知識分子麵對“亡國”威脅時的聯閤與分裂。分析抗戰勝利後,自由知識分子在國共爭奪中間路綫失敗後的復雜心路曆程,以及他們對未來中國道路的最終判斷。 --- 結語: 本書最後總結瞭從晚清到建國前夕,中國思想界如何完成瞭從“學習西方”到“尋求中國自己的道路”的艱難跨越。強調近現代中國思想史的獨特價值在於其“迴應性”——即每一理論建構都是對時代最緊迫危機的迴應。它是一部關於在巨大壓力下,人類精神如何探索、掙紮、最終塑造其曆史命運的史詩。 閱讀價值: 本書適閤對中國近代史、思想史、政治哲學感興趣的專業人士及普通讀者。它摒棄瞭簡單的曆史結論,緻力於重現那個充滿活力、矛盾與深刻洞察力的思想交鋒的年代。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徐特立年譜》真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我最近剛翻完,依然意猶未盡。作為一名對近現代史略有瞭解的讀者,我一直對徐特立先生這個人充滿好奇。他一生坎坷,卻又堅韌不拔,默默奉獻,對中國教育事業和革命事業都做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本書以年譜的形式,將他波瀾壯闊的一生娓娓道來,從他童年在傢鄉的求學經曆,到投身教育,再到投身革命,直至晚年依然關心國傢發展,每一段重要的時期、每一個關鍵的轉摺點,都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徐特立先生教育理念的闡述,他強調“實事求是”、“理論聯係實際”等思想,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閱讀的過程,仿佛親眼見證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也深刻感受到瞭徐特立先生作為一位教育傢、革命傢的崇高品格和偉大精神。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人物傳記,更是一部鮮活的曆史教材,讓我對中國近代史有瞭更深切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讀起來有一種沉浸式的體驗。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和時間,而是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將徐特立先生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變化也展現得淋灕盡緻。我特彆注意到書中對一些細節的處理,比如徐特立先生在艱苦環境下堅持讀書的情景,或者他在革命鬥爭中麵臨睏境時的思考,這些細節的刻畫,讓人物形象更加立體飽滿,也讓我對他的堅毅和智慧有瞭更深的敬佩。雖然我沒有親身經曆過那個時代,但通過這本書,我仿佛置身其中,與徐特立先生一同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這本書也讓我思考,在任何時代, 어떤睏難麵前,都不應該放棄對知識的追求和對理想的堅持。它是一本能觸動人心、引發思考的好書,值得每一個對曆史和人生有所追求的讀者去細細品味。

評分

對於一些讀者來說,年譜的形式可能顯得有些枯燥,但《徐特立年譜》卻巧妙地剋服瞭這一點。它在保持嚴謹的曆史考證的基礎上,融入瞭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和細節。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徐特立先生與其他重要曆史人物交往的描寫,這不僅豐富瞭書的內容,也為我們瞭解那個時代的人物關係和社會背景提供瞭寶貴的綫索。例如,書中對他與毛澤東同誌的深厚情誼的描述,就讓我深受感動。這種以人物為中心,串聯起時代發展脈絡的寫法,使得閱讀體驗更加生動有趣。同時,書中對徐特立先生晚年的生活和思考的記錄,也展現瞭他作為一位老人對國傢和人民的深切關懷,令人動容。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僅是一份翔實的曆史記錄,更是一部充滿溫情的人物寫照。

評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擔心《徐特立年譜》會是一本過於學術化、嚴肅的書,但實際閱讀下來,我發現我的擔憂是多餘的。這本書的語言通俗易懂,敘述流暢自然,即使是沒有深厚曆史背景的讀者,也能輕鬆地進入書中構建的世界。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徐特立先生革命生涯的描寫,那些充滿智慧和勇氣的決策,那些在危急關頭展現齣的堅定信念,都深深地打動瞭我。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普通人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用自己的行動書寫不平凡的人生。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徐特立先生的書,更是關於勇氣、智慧、奉獻和信仰的深刻詮釋。閱讀這本書,就像與一位智者進行瞭一次心靈的對話,受益匪淺。

評分

從內容上看,這本書在還原曆史的真實性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資料搜集和整理方麵付齣瞭巨大的努力。那些珍貴的曆史影像和文獻資料的引用,為內容的真實性提供瞭有力的支撐。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將徐特立先生塑造成一個完美無瑕的神祇,而是展現瞭他作為一個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成長、奮鬥、犯錯、糾正的全過程。這種真實而立體的人物刻畫,使得徐特立先生的形象更加鮮活、更加貼近讀者。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徐特立先生教育思想的深入剖析,這對於我理解中國近現代教育的發展曆程非常有幫助。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年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曆史饋贈,讓我們有機會走近一位偉大的先行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