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华氏义庄: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个案研究/红十字文化丛书

无锡华氏义庄: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个案研究/红十字文化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灿兴 著,池子华 编
图书标签:
  • 无锡华氏义庄
  • 慈善事业
  • 中国传统慈善
  • 义庄
  • 红十字文化
  • 社会福利
  • 地方志
  • 历史研究
  • 近代史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0361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648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红十字文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1
字数:2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创办义庄的历代华氏族人,其背后有着理念的支持,有着信仰的遵从。自南齐孝子华宝始,虽经历了各种变故,华氏却以孝悌相传,凝聚族人,并为社会效力。自明代开始,鹅湖华氏,在科举、经商、从政、文化等各个领域,获得大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杰出人物。而这些人物的涌现,被视为“祖先厚德、余庆子孙”的表现,这又激励着一代代的华氏族人去从事慈善。无锡华氏义庄虽是中国慈善史上的个案,但由其中可以管窥中国传统社会的复杂生态,可以看到社会秩序如何依靠绅士阶层维持,以及宗族力量如何凝聚族人、教化如何在经济补助中推行、传统慈善机构如何进行运作等。

作者简介

  袁灿兴,江苏靖江人,历史学博士,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先后在各类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并出版有专著《国际人道法在华传播与实践研究》《军机处二百年》《中国乡贤》《明人的率性生活》《晚清裱糊史》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义庄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宗族宗法的发展
第二节 范仲淹首创义庄
第三节 明清义庄概况
第四节 近代义庄变迁
第五节 近代义庄的消失

第二章 华氏家族述略
第一节 无锡华氏源流
第二节 华氏家族家风
第三节 华氏文化成就
第四节 华氏家族仕宦

第三章 华氏义庄的变迁
第一节 明代华氏三创义庄
第二节 华进思建老义庄
第三节 华存宽创新义庄
第四节 华鸿模扩建义庄
第五节 民国荡口诸义庄

第四章 华氏义庄的功能
第一节 祠堂祭祀
第二节 义塾助学
第三节 义冢助葬
第四节 救助事业

第五章 华氏义庄的运作
第一节 义庄管理
第二节 义庄经营
第三节 义庄分配
第四节 义庄维持

第六章 华氏义庄与传统社会
第一节 义庄与家庭
第二节 义庄与宗族
第三节 义庄与地方
第四节 义庄与官方
第五节 义庄与役田

第七章 义庄与传统及近代慈善机构
第一节 传统慈善机构述略
第二节 义庄与传统慈善机构
第三节 红十字与近代社会
第四节 义庄与红十字会比较
第五节 现代视野下的义庄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无锡华氏义庄: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个案研究/红十字文化丛书》:
  华新义庄的创办,源于华清莲。华清莲,原名清琏,字芬远,是荡口始祖华惊(韦华)之孙华宗康的后裔。华宗康,字思淳,号三省,系华兴叔季子,此支后人称三省公支。华清莲秉性尚义,笃念宗亲,一直想创办义庄,但力有所不逮。道光二十年(1840),华清莲临终之前,目睹诸多族人沉沦,对家人道:“睹此惨容,何忍坐视?”便立下遗嘱,命4个儿子,若是日后有余力,定要创办新义庄,帮助族中贫困之人,稍解老义庄之困。华清莲长子华存恭,字廉终,号春亭。他毕生辛苦,以勤俭起家,继承父志,与兄弟一起筹集良田千亩,创办新义庄(也称华芬义庄)。华清莲次子华存宽,字豫安,号耕乐,平生乐善好施。华存宽与弟弟华存吉在无锡城中从事商业,将兴仁堆栈捐出,以每年收益,作为义庄经费。至临终之时,华存宽又捐出义田500亩,创办“怀芬义学”。
  创办华新义庄的过程中,华存宽出力最巨。在《华氏新义庄记》中,名士沈汝奎对华存宽的生平做了简要介绍。华存宽青年时代曾有志于科举,但在科举上并未有所收获,转而投身于商业,至晚年则精研《周易》。沈汝奎住在通州,与金匮隔江相望,久闻华存宽仁义之名,几度想要拜访,却未能得见。至光绪九年(1883),沈汝奎得到华存宽去世消息后,便为其写下《华氏新义庄记》。“先生风望,至于地方诸善举,若修桥梁、治道路、掩骸、施衣。他人之称为难能者,犹先生之小节焉,兹不复赘。”①华存宽之妻钱淑人,身处华家,受其世代孝义精神感染,也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据《华氏宗谱》载,钱淑人素性仁慈,每见戚族邻里受苦,不啻身受,晚年以生平积蓄,置办义田赡族。除了帮助本族穷困之外,她另辟蹊径,捐置“广辅田”,救助异姓穷人。
  华清莲去世多年,华存恭兄弟一直未敢忘记乃父遗愿,筹划创设义庄。可义庄的创设、义田的购置、族中关系的处理,却是千丝万缕,需要多年的精心准备,积蓄充足的财力。至咸丰十年(1860)正月,华存恭、华存宽、华存吉等72名华氏族人,汇集一堂,商量创设新义庄。
  咸丰十年的年初,因受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江南地方上情势复杂,而清军更是在江南战场上处于劣势,节节败退。受战事影响,地方上民众生活困苦,诸多族人嗷嗷待哺。此时经过多年准备,华存恭兄弟已购置一定数量的田亩,每岁可收田租375石。手中有了一定数量的田亩之后,创设义庄,方有底气,特别是面对着日益激烈的战事,更需加快创办义庄的进度。华存恭兄弟遂在正月邀请众亲友聚集会议,“将所置田亩,自愿尽数先立公账,每年租息,除办赋外,续置田亩祠堂公务”①。
  在当时,义庄有田500亩,可称“半庄”;有田千亩,方称“全庄”。此时华存恭兄弟筹集的田亩尚不足500亩,故而预备待筹到500亩时,再全数捐给宗族,以赡养族人。田亩虽然未捐出,但已议定,此后华存恭兄弟及后人一切私人开销,不得从这批田亩中计算。日后待各方手头宽裕时,继续购田捐赠。除了义田外,同时附带列入华清莲墓基田地,计有平田1亩1分,另有丁口粮田1亩1分1厘,共收租2石3斗。田号细数及清册一本、粮单契券等,都交由华氏长房执管。此后,华清莲公墓春秋祭祀费用,均从田租之内开销。
  此次会商就义庄未来的发展做了长远规划。华氏族人众多,虽有华进思所办老义庄予以援助,但仍有很多族人没有得到补贴。登记等待义庄补助者,此时另有135人。华存恭兄弟所捐义田,可得田租不过375石,发给族中任何一支族人,尚有不足。故而议定待筹到500亩义田后,再建造庄屋,并根据实际情况,扩充领取补贴族人的名额。
  会上还议定,5年后,对华氏三省公直系后人,有需要帮助者,每人每月给钱210文,旁系族人有需要帮助者,每人每月给钱140文。此时采取的是依附老义庄的策略,根据老义庄所定补助情况,将钱送至老义庄,由老义庄发放补贴。待华芬义庄正式创办后,再行独立给以补助。10年后将依附于老义庄的三省公一支族人领回,由华芬义庄照原额概行给钱,如果10年之内遇到年岁荒歉,需要赈济,临期再共同酌议。其他与义庄相关的事务,如“芬远公墓、条漕及春秋祭扫,修葺坟屋,补贴坟丁口粮在内开销”,“恤佃俟十年领回给发后开销”,“考费会考,俟大有盈余再议”,也一并在会上议定②。
  ……

前言/序言

  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世家能绵延繁盛,世代不衰,这不单单是外界的经济、政治地位所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其内在的精神支撑。此种精神在数代之中,不断累积,凝成家风家训,形成家族文化,影响于后世。深厚的家族文化,表现为生活方式、文化氛围、精神风貌及社会责任等。
  作为无锡文化世家之一,荡口华氏家族以诗书传家,于科举上不断突破,形成了“尚德乐善”的家族文化,为地方社会做出贡献。华氏家族文化有着诸多表现:在求知上,重视文化教育,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在仕宦上,为官时清廉持身,为民效力;在社会事务上,创设义庄,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公益事业。
  义庄在北宋年间,由范仲淹始创,此后绵延千余年,成为各大宗族声望的标志。义庄承载了诸多社会功能,它予族内弱势群体以赡养,为子弟提供教育,设置义冢使穷人得以体面下葬,参与各类社会公共工程以服务地方等。创办义庄,使慈善成为经常性的行为,而不是偶发行为,于经济上也是相当可取。因为从经济角度来看,偶尔为之的、突发性的慈善,往往开销更大,效果也差;而捐义田、设义庄,使慈善成为经常性的行为,则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果。
  明清两代,无锡华氏族人先后多次创设义庄,为地方,为宗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义庄的创办,甚为艰难,常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明代华守吉未能创办义庄,遗命儿子华辉继承父志。清乾隆年间,华端揆未能创办义庄,遗命儿子华进思实现遗愿。道光年间,华清莲未能创办义庄,遗命华存恭诸子继续努力。进入民国后,华应斋捐田500亩准备创办义庄,却在筹建过程中去世,最终未能建成义庄……
  义庄创办成功后,后世子孙会尽力将之维系壮大,发挥其社会功能。华氏诸义庄创办之后,在稳定社会秩序、帮助贫弱族人、从事公共工程、推行社会教化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创办义庄的历代华氏族人,其背后有着理念的支持,有着信仰的遵从。自南齐孝子华宝始,虽经历了各种变故,华氏却以孝悌相传,凝聚族人,并为社会效力。自明代开始,鹅湖华氏,在科举、经商、从政、文化等各个领域,获得大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杰出人物。而这些人物的涌现,被视为“祖先厚德、余庆子孙”的表现,这又激励着一代代的华氏族人去从事慈善。无锡华氏义庄虽是中国慈善史上的个案,但由其中可以管窥中国传统社会的复杂生态,可以看到社会秩序如何依靠绅士阶层维持,以及宗族力量如何凝聚族人、教化如何在经济补助中推行、传统慈善机构如何进行运作等。
  明代高攀龙提出过一种设想,即以义庄、宗族为平台,可以实现某种程度的社会自治,进而人人思其本,以克服宗族中的“强者骋,弱者靡,崇者亢,卑者越,赢者淫,拙者滥”等社会问题,实现亲亲贤贤,由此进入一个美好社会。高攀龙的设想虽具有理想化色彩,但义庄在传统社会治理中的良性作用,却是值得肯定的。《礼记》中提出了门内之治与门外之治,门内相当于家,门外则相当于公共领域,门内、门外都以“孝”为前提,“孝”是基础。此外还必须有“义”,“义”表现在对公共事务承担责任、提供乡间公共服务等方面,如教化.赈灾、养老送终、扶弱和架桥等。义庄即是“义”的最好体现,义庄存在于乡间,它传承了中国传统的价值,维持着地方秩序与善良风俗。
  义庄及家族文化的研究,在当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荡口华氏家族为代表的文化世家所奉行的价值,恰恰是被整个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此种价值观对于民众的教化力量,远远大于说教。华氏义庄,蕴含了传统文化中的孝、义、自强、勤奋、爱国、修齐治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诸多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在今日,这些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实了资源与动力,成为“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对促进社会进步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慈善的镜鉴:以无锡华氏义庄为切入点的历史回溯与文化审视 “无锡华氏义庄”,这个承载着历史厚重感的名称,不仅指向一个具体的慈善机构,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传统社会在人道关怀、家族责任与社会互助方面的独特实践。本书并非单纯的机构年表,亦非冰冷的学术论述,而是一次深入肌理的探索,一次对蕴含于“义庄”二字背后的深层文化逻辑与社会功能的细致解剖。我们将以无锡华氏义庄为典型样本,回溯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历史脉络,审视其核心价值,分析其运作机制,并探讨其在当下社会转型期的意义与启示。 一、 历史的纵深:千年慈善的血脉延续 中国传统慈善并非始于近代,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可以追溯至遥远的古代。从早期部落间的互助,到儒家“仁爱”、“周济”思想的孕育,再到佛教“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慈善的种子早已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本书将首先勾勒出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宏观图景,梳理其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包括先秦时期的萌芽、汉唐时期的繁荣、宋元时期的制度化,以及明清时期民间慈善力量的崛起。 在这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无锡华氏义庄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社会经济发展、家族文化积淀和儒家伦理观念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华氏家族作为江浙地区的显赫望族,其财富积累与社会声望,使其拥有了回馈社会的资本与意愿。本书将深入探究华氏家族兴起的历史背景,分析其家族的财富来源、社会地位,以及在当地形成的宗族文化对慈善事业的推动作用。我们将看到,华氏义庄的建立,不仅是家族的善举,更是其维系家族声望、履行社会责任、构建社会网络的重要手段。 二、 义庄的生态:制度、运作与功能的多维解析 “义庄”作为中国传统慈善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运作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书将聚焦于无锡华氏义庄的实际运作,对其组织架构、资金来源、管理制度、服务对象以及具体实施的慈善项目进行细致的考察。 组织架构与管理: 义庄的设立往往离不开家族的支持。我们将探究华氏义庄的设立者、管理者,以及其内部的决策机制、财产管理方式。例如,是否存在专门的义庄管理人员?家族成员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是否存在一套有效的监督和问责机制? 资金来源与运作: 义庄的生命线在于其稳定的资金来源。本书将分析华氏义庄的资金构成,包括家族捐赠、田产租金、商业投资等,以及这些资金是如何被有效地管理和运作的。我们将探讨其具体的收入与支出情况,了解其慈善活动的财务可持续性。 服务对象与项目: 义庄的慈善活动并非漫无目的,而是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和具体的项目。我们将识别华氏义庄主要资助或救济的对象,例如孤寡老人、贫困儿童、疾病患者、遇灾户等。同时,我们将考察其具体的慈善项目,如施粥、济贫、义学、恤病、賑灾等,并深入分析这些项目在解决当时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功能的多维审视: 义庄的功能远不止于物质救济。它更是家族凝聚力、社会声望、乡邻互助的载体。我们将从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的角度,多维审视华氏义庄的社会功能。它如何影响当地的社会结构?它在稳定地方秩序、缓解社会矛盾方面扮演了何种角色?它如何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以礼治家,以德治国”的理念? 三、 文化基因:儒家、佛教与乡土情结的交织 中国传统慈善事业深深地烙印着中华文化的独特印记。无锡华氏义庄的慈善实践,正是儒家思想、佛教教义与乡土情结交织融合的生动体现。 儒家伦理的浸润: “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慈善的基石。“仁爱”精神要求个体关怀他人,履行社会责任。“义”则强调基于道义的帮助。“礼”则规范了慈善行为的方式和对象。“周济”思想更是直接指导了社会救助的实践。我们将分析华氏家族在儒家思想熏陶下,如何将这些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慈善行动。 佛教慈悲的启示: 佛教的“慈悲”、“布施”、“功德”等观念,也对中国传统慈善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家族的慈善行为,都带有积德行善、回向功德的宗教色彩。我们将考察佛教文化对华氏义庄慈善理念和实践的影响,是否存在与佛教相关的慈善活动,以及家族成员是否受到宗教信仰的驱动。 乡土情结的羁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情结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特征。家族和社区的联系紧密,乡邻之间的互助意识强烈。华氏义庄的慈善对象,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当地社区。我们将探讨这种乡土情结如何促使家族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本地的慈善事业中,以及义庄如何成为连接家族与社区、维系乡土情感的重要纽带。 四、 时代的回响:从过去到现在的传承与反思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结构与经济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传统慈善事业也因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书并非仅仅满足于对过去的梳理,更希望通过对无锡华氏义庄的个案研究,为当下的慈善事业提供有益的启示。 传统慈善的当代意义: 尽管现代慈善组织与运作模式日益成熟,但传统慈善中蕴含的家族责任、社区关怀、道德约束等精神内核,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将探讨如何从华氏义庄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如何在现代慈善体系中融入这些传统美德。 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创新: 面对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冲击,如何保持中国传统慈善的文化独特性,并与时俱进进行创新,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将思考,在现代法律法规、社会伦理的框架下,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华氏义庄所代表的中国式慈善精神。 经验教训的审视: 任何历史实践都不是完美的。在肯定传统慈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审视其局限性。例如,是否存在门阀观念的影响?是否过度依赖家族力量?是否存在效率低下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借鉴历史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五、 红十字文化的视野:跨越时空的连接 本书隶属于“红十字文化丛书”,这赋予了其独特的视角和使命。红十字运动以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统一、普遍七项基本原则为核心,其精神与中国传统慈善在许多方面存在共通之处,尤其是在关怀生命、减轻苦难、促进和平的普世价值上。 本书将尝试在研究华氏义庄的传统慈善实践的同时,关注其与红十字运动精神的潜在连接。这种连接可能体现在: 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无论是传统义庄的施医赠药,还是红十字会的紧急救援,其核心都在于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苦难的同情。 无私奉献的精神: 传统慈善中的家族捐助、个人奉献,与红十字志愿者的无偿服务,都体现了超越功利的人道精神。 社会责任的担当: 家族承担社会责任,与红十字运动致力于减轻人类苦难的使命,都指向一种对集体福祉的追求。 通过将无锡华氏义庄置于“红十字文化丛书”的框架下进行研究,本书旨在挖掘中国传统慈善与现代人道主义运动之间的历史联系与文化共鸣,为理解和发展当代中国慈善事业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结语: “无锡华氏义庄: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个案研究”并非仅仅是对一个古老机构的追溯,而是一次对中华民族深厚人文关怀传统的现代解读。通过对华氏义庄精细入微的剖析,本书希望能够唤醒我们对传统慈善智慧的重新认识,为构建更具人情味、更富文化底蕴的当代慈善事业,提供一份宝贵的历史镜鉴。我们相信,在历史的脉络中,在文化的传承中,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慈善实践,定能穿越时空,继续照亮前行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后,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置身于那个特定时代无锡的街坊之中,亲眼目睹着义庄的日常运作。这种叙事的力量来自于作者对细节的近乎偏执的捕捉。它不像一些枯燥的学术论文那样高悬于理论之上,而是非常“接地气”。例如,书中对义庄资金来源的分析,涉及到田亩捐赠、商业盈余的固定比例提取,以及富户的“劝捐”过程,这些细节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清晰地感受到,这种慈善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地方经济命脉紧密捆绑的真实存在。更引人深思的是,作者对义庄在不同政权更迭之际如何维持其运营的分析——它如何巧妙地游走于官方权力与民间自理之间,既不被完全收编,又能利用官方的权威性来保障自身的财产安全。这种生存智慧,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精英阶层在维护社会稳定和自身家族声誉上的高超手腕。它让我们意识到,慈善在历史上从来都不是纯粹的道德行为,而是与权力、经济、社会声望紧密交织的复杂博弈场。

评分

这部作品在文笔处理上达到了学术研究与人文关怀的完美平衡。它既有令人信服的定量数据支撑,又不乏对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普通受助者的温情描绘。尤其是在论及义庄在晚清时期面临的转型压力,即来自西方传教士机构的竞争、以及传统士绅阶层权力的衰弱时,那种历史宿命感跃然纸上。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一个维系了数百年的古老制度,是如何在内外交困的时代洪流面前,感受到结构性的疲惫与无力。这种对历史“转折点”的敏感捕捉,使得本书的叙事张力十足,读来引人入胜。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机构的兴衰,更是在“反思”一种社会理想的破灭与延续。对于那些对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它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慈善模式是如何被消解、重塑,乃至最终融入到新的社会救助体系中的复杂过程。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对“公共性”的一种另类解读。我们习惯性地将现代社会的服务职能归结于国家或市场,但华氏义庄的研究却证明,在国家权力未能有效触及或干预的领域,地方性精英通过这种半自治的慈善实体,有效地构建了一种低成本、高粘性的社会安全网。这种“义庄治理”的模式,其效率和韧性在某些特定历史节点甚至超越了官方机构。从结构上看,它解答了一个核心问题:在缺乏中央强力干预的背景下,财富是如何被有效地动员和再分配以维持社会基本秩序的。作者通过大量的口述史料与档案比对,清晰地勾勒出义庄在处理“公共事务”(如修桥铺路、义学教育、急赈)时所采用的决策流程,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柔性”与“韧性”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它不再是简单的“施舍”,而是一种带有明确规制和长期规划的“社会投资”。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读时,我对这类专注于某一地方特定机构的研究抱有疑虑,担心其过于狭隘而缺乏普适性。然而,通读全书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作者的叙事策略非常高明,他并没有将华氏义庄仅仅视为一个孤立的案例,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区域慈善网络和清代社会经济变迁的宏大背景之下进行参照和比较。通过对比周边其他家族义庄的运作差异,作者成功地提炼出了“无锡模式”的独特性——即其对特定商业资本的依赖程度和对水患救济的侧重。这种由个案推导出一般性规律的学术路径,使得本书的结论具有了超越地方史研究的深刻意义。它不仅解释了“华氏义庄”如何运作,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分析中国传统精英阶层如何履行其社会责任、并构建地方性社会资本的分析框架。对于希望理解中国传统社会如何自我调节、自我维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不可多得的指南。

评分

这部著作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田野调查,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救助机制的窗口。作者对特定地域性慈善组织——华氏义庄——的细致描摹,绝非仅仅停留在历史文献的梳理上,而是真正触及了义庄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作为社会毛细血管,承载起基层民众在灾荒、疾病、丧葬等重大危机中的救命稻草。从义庄的章程制度、财产管理,到其具体实施的赈济项目和受益群体的构成,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如何具体化为可操作的社会实践。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对“地方性”与“普遍性”之间张力的探讨,成功地揭示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慈善模式,在面对日益复杂化的社会结构变迁时所展现出的适应性与局限性。这本研究不仅是历史学者的珍宝,对于社会学、人类学乃至当代慈善事业的理论构建者来说,都提供了宝贵的微观实证基础。它提醒我们,理解现代慈善,必须回溯到这些深植于乡土社会的古老实践中去寻找其文化基因和运作逻辑,那种自发性的、基于道德义务的互助精神,其价值绝不容忽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