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突发事件 舆论引导系统论

应对突发事件 舆论引导系统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振宇 著
图书标签:
  • 舆论引导
  • 突发事件
  • 危机管理
  • 公共关系
  • 传播学
  • 社会稳定
  • 舆情分析
  • 风险沟通
  • 媒体运营
  • 系统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9347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000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0
字数:49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突发事件及其产生的巨大影响,受到中央高层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书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处理突发事件的历史回顾,对近年来发生的系列典型案例的调查研究,对有关专家和专业人士的访谈,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内容真实丰富,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本书运用舆论学、系统论、协商民主理论、协同理论和程序理论,试图厘清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突发事件的转变和过程,以及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舆论的发生、发展、转变的规律,帮助政府和媒体认清当下中国突发事件的一些特征,掌握处理技巧,进而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反应迅速、应对科学、富有成效的舆论引导体系。
  本书为作者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成果,可为政府、媒体、民众等广大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赵振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兼任中共湖北省委和武汉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专家、湖北省新闻传播法学会副会长、武汉市社会学会副会长。曾任《长江日报》评论理论部主任、《文化报》总编辑,高级编辑。在报社工作期间,有多篇作品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湖北省好新闻一等奖、特别奖。组织多次策划报道,受到中宣部的表扬,有的被总结后在全国推广。
  2001年调入大学,先后荣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名师、华中学者、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等。撰写的《新闻报道策划》和《现代新闻评论》两书列入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社会进程中的公民表达》入选教育部视频公开课。
  1984年起开始研究奖励问题,在国内首先提出“建立中国特色奖励学”,先后出版《奖励的奥妙》《奖励的科学与艺术》《神奇的杠杆——激励理论与方法》等5部专著。
  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程序理论,2005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政治文明进程中的程序化建设研究》,已出版《程序的监督与监督的程序》(2008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还出版了《我们说了些什么——一个新闻学教授的历史回眸》(2009年武汉大学出版社)、《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2011年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等著作。
  教学之余,应邀在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美国的大学、媒体、机关、企业作政治学、管理学和新闻传播学专题讲座。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 本书简介………………………………………………………… (1)
二 研究缘起………………………………………………………… (4)
三 研究意义………………………………………………………… (7)
四 核心概念………………………………………………………… (8)
五 文献综述………………………………………………………… (9)
第二章 突发事件及其舆论周期变化…………………………………… (15)
第一节 突发事件的分类及其特点…………………………………… (15)
一 突发事件的分类………………………………………………… (15)
二 突发事件的特点………………………………………………… (17)
第二节 突发事件的类型间演化……………………………………… (21)
一 类型间演化不等于突发事件演化……………………………… (21)
二 四类突发事件的类型间演化…………………………………… (23)
三 突发事件类型间演化特征分析………………………………… (30)
第三节 基于危机视角的突发事件演化周期………………………… (33)
一 突发事件演化周期模型………………………………………… (33)
二 突发事件演化周期中的四个阶段……………………………… (34)
第四节 突发事件不同演化周期的网络舆论变化…………………… (37)
一 危机潜伏期的网络舆论变化…………………………………… (39)
二 危机爆发期的网络舆论变化…………………………………… (44)
三 危机蔓延期的网络舆论变化…………………………………… (49)
四 危机恢复期的网络舆论变化…………………………………… (56)
第三章 四类突发事件的舆论演变特征———以网络舆论为例………… (61)
第一节 突发自然灾害网络舆论演变特征…………………………… (62)
一 突发自然灾害案例抽样及量化指标分析……………………… (63)
二 突发自然灾害网络舆论演变特征……………………………… (68)
三 突发自然灾害网络舆论引导的问题及建议…………………… (70)
第二节 突发事故灾难网络舆论演变特征…………………………… (72)
一 突发事故灾难案例抽样及量化指标分析……………………… (73)
二 突发事故灾难网络舆论演变特征……………………………… (77)
三 突发事故灾难网络舆论引导的问题及建议…………………… (81)
第三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论演变特征……………………… (83)
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抽样及量化指标分析………………… (84)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论演变特征………………………… (88)
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论引导的问题及建议……………… (90)
第四节 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网络舆论演变特征……………………… (94)
一 突发社会安全事件案例抽样及量化指标分析………………… (95)
二 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网络舆论演变特征………………………… (99)
三 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网络舆论引导的问题及建议…………… (101)
第四章 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变异及应对策略………………………… (105)
第一节 突发事件中信息变异的界定及内涵……………………… (105)
一 信息变异的概念辨析………………………………………… (105)
二 突发事件中信息变异的界定及内涵………………………… (106)
三 突发事件中信息变异的影响………………………………… (108)
第二节 突发事件中信息变异的传播形式………………………… (111)
一 突发事件中信息变异的表现………………………………… (111)
二 突发事件中信息变异传播渠道的分析……………………… (115)
第三节 突发事件中信息变异的原因……………………………… (120)
一 信息的重要性决定信息变异与否及程度…………………… (120)
二 传播主体的信息处理能力较弱导致信息变异……………… (123)
三 传播势力的过度驱动………………………………………… (126)
四 复杂多样的传播渠道………………………………………… (131)
五 接受主体的译码能力不同…………………………………… (133)
第四节 突发事件中信息变异的宏观调控策略…………………… (135)
一 调控基础: 以社会关系为起点和归宿……………………… (135)
2 应__________对突发事件: 舆论引导系统论
二 传播取向定位: 以公共利益为基础导向…………………… (138)
三 时空策略: 用时间消灭空间………………………………… (141)
四 渠道策略: 多方传播渠道相互配合………………………… (144)
第五章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建构………………………………… (149)
第一节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的基础及建构…………………… (149)
一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两个前提……………………………… (149)
二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原则…………………………………… (154)
三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的两个层面………………………… (158)
第二节 突发事件舆情预警机制…………………………………… (163)
一 我国突发事件舆情预警的现状和不足……………………… (165)
二 突发事件舆情预警机制的系统论建构……………………… (167)
三 突发事件舆情监测和预警…………………………………… (174)
第三节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主体联动机制………………………… (179)
一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的政府、媒体和公众………………… (179)
二 公众、媒体突发事件及舆论引导状况调查………………… (186)
三 对话: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新范式………………………… (196)
四 基于三方对话的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主体联动……………… (202)
第四节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评估体系和保障机制………………… (217)
一 构建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能力的评估体系…………………… (218)
二 加强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法律保障………………………… (228)
第六章 我国政府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 (235)
第一节 我国政府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历史回顾………………… (235)
一 1949—1976 年政府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236)
二 1977—2003 年政府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238)
三 2004 年至今政府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243)
第二节 对我国政府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思考…………………… (247)
一 突发事件中党和政府保持着对媒体的控制………………… (247)
二 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度不能满足公众的期待………………… (249)
三 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路径越来越多样化………… (250)
第三节 我国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路径………………… (251)
一 利用政府网站进行舆论引导………………………………… (251)
二 利用政务微博进行舆论引导………………………………… (256)
三 及时权威的政府新闻发布…………………………………… (260)
目  录3
四 积极进行国际合作? 利用国外媒体………………………… (265)
五 借助名人微博及博客进行舆论引导………………………… (268)
第四节 我国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自身建设…………… (272)
一 提升政府自身的公信力……………………………………… (272)
二 加强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培养………………………………… (274)
三 加强对民族地区突发事件形成原因的研究………………… (275)
四 提升领导干部同媒体交往的能力…………………………… (277)
五 积极进行舆论危机中的政府形象修复……………………… (283)
第七章 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289)
第一节 突发事件中媒体的新闻生产程序………………………… (289)
一 突发事件新闻生产程序……………………………………… (289)
二 突发事件新闻生产程序中的新闻发现……………………… (292)
三 突发事件新闻生产程序中的新闻采制……………………… (297)
四 突发事件新闻生产程序中的新闻发布……………………… (301)
第二节 突发事件中媒体的新闻策划……………………………… (305)
一 突发事件报道的几种形式…………………………………… (305)
二 突发事件报道的策划原则…………………………………… (307)
第三节 突发事件中媒体的新闻生产伦理………………………… (314)
一 突发性报道中存在的新闻伦理问题………………………… (314)
二 在突发性报道中? 新闻生产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319)
三 如何处理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__________(322)
第四节 突发事件中媒体和受众的互动…………………………… (328)
一 突发事件中媒体与受众关系链的建立……………………… (328)
二 媒体与受众的互动过程: 议题框架的转换………………… (337)
三 突发事件中媒体受众互动的效果评价……………………… (344)
四 突发事件中良性互动机制的建构…………………………… (352)
第八章 突发事件中社会组织的舆论引导…………………………… (355)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兴起及其参与舆论引导的空间……………… (355)
一 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理论空间………… (356)
二 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可能性及优势………… (359)
第二节 突发事件中社会组织与公众的舆论互动………………… (362)
一 舆论监督下的社会组织……………………………………… (362)
二 社会组织对公众的舆论引导………………………………… (366)
4 应对突发事件: 舆论引导系统论
第三节 突发事件中社会组织与政府的舆论互动………………… (372)
一 突发事件中? 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合作……………………… (372)
二 社会组织与政府的舆论竞争和对抗………………………… (376)
第四节 突发事件中社会组织与媒体的舆论互动………………… (379)
一 媒体对社会组织的舆论引导有重要影响…………………… (379)
二 社会组织对媒体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82)
三 加强对社会组织舆论活动的监管…………………………… (385)
后记……………………………………………………………………… (389)

危机时刻的定盘星:一套整合性舆情应对与引导策略 在这个信息爆炸、传播渠道多元化的时代,突发事件的发生已不再是罕见现象。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机,到社会群体性事件、重大事故,甚至网络谣言的迅速蔓延,都可能在短时间内引爆舆论场,对社会稳定、政府形象、企业声誉乃至个人生活造成深远影响。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有效管理公众情绪,传递准确信息,化解危机,甚至将危机转化为契机,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挑战。 本书并非直接讲述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系统论”这个既定框架下的具体案例或操作指南,而是深入剖析了危机背景下舆论的生成机制、传播规律及其演变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高度整合、系统化、具备前瞻性的舆论应对与引导策略框架。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理解危机中的舆论力量,并掌握一套能够灵活运用于各种复杂局面的应对艺术。 第一部分:洞悉危机下的舆论脉络 在瞬息万变的危机环境中,对舆论的精准洞察是一切应对策略的基石。本部分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 突发事件舆论生成的内在逻辑: 分析公众在突发事件中的心理反应(如恐慌、焦虑、愤怒、好奇、求真等),以及这些心理如何驱动信息需求和观点表达。我们将探讨信息不对称、情感共鸣、身份认同等因素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 多元化传播渠道下的舆论场生态: 区别于传统媒体时代,新媒体(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直播等)如何重塑舆论场,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互动性和碎片化特征如何影响舆论的形成与发酵。我们将考察不同平台的用户群体、内容特点及其在危机中的角色。 舆论的两极化与情绪传染: 深入研究危机事件中,舆论如何迅速走向极化,观点冲突如何加剧,以及负面情绪(如谣言、煽动性言论)的快速传染机制。我们将分析算法推荐、社群效应等技术和心理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风险认知与信任危机: 探讨在信息不确定和危机状态下,公众对风险的认知如何形成,以及信任(对政府、专家、媒体、企业等)的瓦解或重建过程。信任的缺失往往是舆论失控的根源。 第二部分:构建动态整合的舆论应对体系 基于对危机舆论脉络的深刻理解,本书将提出一套面向未来的、整合性的舆论应对体系。这套体系并非孤立的技巧集合,而是相互关联、协同作用的战略部署: 预警与风险识别的“雷达系统”: 强调建立常态化的舆情监测与分析机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识别潜在的风险点和苗头性舆情。这包括对网络舆论的实时监控、对社会热点话题的趋势分析,以及对潜在负面信息的预警。 精准定位与分层分类的“信息导航”: 明确不同类型突发事件对公众关注点的影响差异,针对不同群体(如受害者、家属、公众、媒体、专家、政策制定者等)的需求,提供差异化的信息供给。我们将探讨如何根据事件性质、影响范围、公众情绪等因素,对舆情进行精细化分类和管理。 快速反应与信息发布的“黄金法则”: 强调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如何迅速、准确、公开地发布权威信息,以抢占信息制高点,挤压谣言传播空间。本部分将详细阐述信息发布的时机、频率、内容、形式、渠道选择等关键要素。 沟通策略与情感链接的“桥梁工程”: 舆论引导不仅仅是信息传递,更是情感的沟通与共鸣。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在危机中与公众建立信任,回应关切,安抚情绪,甚至通过人文关怀和同理心,化解对立,凝聚共识。这包括倾听、解释、道歉、安抚等多种沟通方式的运用。 多元主体协同的“联动机制”: 突发事件的舆论应对并非单打独斗。本书将强调政府、媒体、企业、社会组织、专家学者以及公众自身在舆论引导中的协同作用。如何构建有效的跨部门、跨行业合作,形成信息共享、责任共担、协同应对的良好局面,是应对复杂危机的关键。 第三部分:策略实施与效果评估的“智慧之眼” 理论框架的构建需要落地实践,而实践的有效性则需要持续的评估与优化。本部分将聚焦于策略的实施细节与效果评估: 危机沟通中的“语言艺术”: 深入研究危机语境下的传播语言,如何用简洁、清晰、易懂的语言传递复杂信息;如何避免使用可能引发误解或激化矛盾的词汇;如何运用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表达方式,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谣言治理与辟谣的“精准打击”: 探讨谣言产生的根源,识别谣言的传播链条,并设计有效的辟谣策略。这包括及时、权威的辟谣信息发布,利用事实和证据进行反驳,引导公众识别谣言,以及打击造谣传谣行为。 情绪疏导与心理援助的“人文关怀”: 在危机中,公众的情绪波动是必然的。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官方信息发布、媒体报道、心理援助等多种途径,帮助公众疏导负面情绪,重建心理韧性。 危机后的反思与复盘: 任何危机应对都应以总结经验教训为前提。本部分将强调在危机结束后,对舆论应对过程进行全面、客观的复盘,分析成功之处与不足,提炼可复制的经验,为未来的应对提供宝贵的参考。 以系统论视角审视舆论引导: 本部分将回归“系统论”的核心思想,强调舆论引导并非孤立的战术,而是由众多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我们将从系统整体性、涌现性、反馈性、适应性等角度,审视舆论引导策略的优化与创新。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 系统性而非碎片化: 它不是零散的媒体技巧集合,而是提供一个宏观的、相互关联的策略框架,帮助读者从整体上把握舆论应对的脉络。 前瞻性而非滞后性: 在快速变化的舆论环境中,本书关注的是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并提出具备前瞻性的应对思路。 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既有扎实的理论分析,又提供了可操作性的策略建议,理论指导与实践应用并重。 以人为本的沟通理念: 强调在信息传播中,理解公众需求、尊重公众情感,以真诚、开放的态度进行沟通,建立互信。 动态与适应的思维: 认识到舆论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强调应对策略的灵活性、适应性与持续优化。 通过阅读本书,您将获得一套整合性的思维模式和策略工具,使您能够更从容、更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舆论挑战,化解危机,维护稳定,乃至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实现更积极的社会价值。它将是您在危机时刻的“定盘星”,指引您穿越信息迷雾,抵达真相的彼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深入了一个高精尖的实验室,观察那些决定公共认知走向的“精密仪器”是如何被校准和操作的。它最大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超越了传统媒体素养的“反制”视角。作者非常犀利地指出了,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速度已经远超事件本身的演变速度,这意味着“控制事件进程”已然过时,我们必须学会“控制事件的叙事轨迹”。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叙事锚点”的构建方法论。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要说什么”,更是教你“要如何提前布局,让事实自动向你的预设方向靠拢”。这种前瞻性的策略布局,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洞察力和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把握。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极大地拓宽了,以前以为是“运气不好”或者“时运不济”造成的危机,现在看来,很多都是因为在关键节点的“系统性失灵”所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你如何避免成为舆论风暴中的“被动受害者”。

评分

我是一个对管理学理论比较挑剔的人,很多管理书籍都会陷入术语堆砌的窠臼,但这本《应对突发事件 舆论引导系统论》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凝练,充满了行动导向的明确指示,读起来痛快淋漓。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它把舆论引导从一个模糊的“软技能”提升到了一个可量化、可操作的“工程学”范畴。书中对“引导节点的识别与激活”的论述,彻底颠覆了我对传统媒体关系维护的认知。它不再是单向度的信息发布,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反馈回路,强调了意见领袖(KOLs)在不同信息阶段扮演的不同角色——从最初的“信息放大器”到后期的“情绪稳定器”。这种系统性的思维,让我意识到,应对突发事件需要的不是一个“公关总监”,而是一个能够指挥信息生态链的“系统架构师”。我甚至开始思考,如何将书中所述的“预警指标体系”应用到我日常工作中的风险评估流程中去,这种跨领域的迁移价值,正是好书的标志。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与其说是学术论述,不如说更像是一份高层级的作战手册,冷峻、高效,且充满洞察力。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述中非常强调“非对称性信息战”的特点,即在事件爆发后,信息源头的稀缺性和公众对“真相”的饥渴感之间形成的巨大张力。书中对“情绪传染链”的剖析尤其精彩,它用近乎生物学的模型来解释群体恐慌是如何在网络空间中自我复制和强化的,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得分析具有极强的穿透力。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没有陷入对技术工具的迷恋,而是始终将焦点放在“人的心智”上,工具是为人服务的,而人心的逻辑才是应对一切突发情况的根本。这本书最让我信服的一点是,它不提供任何“速效药”,而是要求读者建立一套长期、动态的舆情风险识别和响应机制。这是一种对未来挑战的严肃准备,让人读完后不是觉得“学到了技巧”,而是觉得“获得了盔甲”。

评分

这本书,从一开始翻开,我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实战感”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笔触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带着一股子务实的劲儿,让人感觉像是真的走进了一个危机四伏的现场。尤其是在描述那些瞬息万变的舆论风暴中心时,那种对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令人拍案叫绝。比如书中提到,在信息尚未完全明朗的初期,如何通过几个关键的措辞,巧妙地将公众的注意力从负面引导到中立,甚至开始聚焦到解决方案的建构上,这套“话语艺术”的运用,比我过去在任何商业案例研究中看到的都要高明。我记得有一段专门分析了某个大型公共安全事件中,地方政府在发布第一份声明时所犯的致命性错误,不仅仅是信息缺失,更是语气的把握出现了偏差,导致信任赤字瞬间扩大。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舆论引导从来都不是事后补救,而是一场在危机爆发前就开始的心理战役,它要求的是预判性、精准性和人性化的同理心。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危机公关”这个词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哲学高度,不再是简单的“洗白”,而是关于社会信任的重建工程。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对社会心理学和信息传播机制有点好奇,没想到它带来的冲击远超我的预期。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非常有层次感,它并没有直接抛出结论,而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示“系统”是如何运作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情绪阈值”和“信息饱和度”的交叉分析部分。作者似乎拥有洞察人脑在极端压力下信息处理能力的“透视眼”,他详细描绘了当负面信息量超过个体心理承受极限时,人们倾向于采取的非理性行为模式。这种分析使得传统的“事实陈述”策略显得非常脆弱。书中引用的那些案例,虽然没有直接点明是哪个组织或机构,但其影射出的困境和解决方案,无不透着一股冷峻的现实主义。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沉默的代价”这一概念的深化阐述,很多时候,组织选择低调处理,恰恰在信息真空中为负面叙事提供了生长的土壤,这种“不作为的后果”远比主动发声的风险更大。这本书像是给我了一副特殊的眼镜,让我能看清那些在信息洪流下被掩盖的底层逻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