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7年报告

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7年报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劳动力
  • 劳动力市场
  • 动态调查
  • 2017年
  • 就业
  • 收入分配
  • 社会保障
  • 农村劳动力
  • 城镇劳动力
  • 中国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64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587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428
字数:44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基于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完成的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简称CLDS)全国数据形成的专题报告。书中总报告从劳动就业、劳动收入、劳动权益、工作价值观、工作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感、劳动力健康等几个方面,用大量的一手调查数据,勾勒出2016年中国劳动力的一个基本状况;农村问题和社区与社会组织两个专题则对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利用调查所掌握的数据,作了深入的分析。

作者简介

蔡禾,男,1954年12月出生于湖北武汉。现任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获武汉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中山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美国杜克大学、美国彼茨堡大学做访问学者,博士生指导教师,中山大学城市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主任,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982年2月任教武汉大学哲学系社会学教研室,1987年、1991年为武汉大学哲学系社会学教研室讲师、副教授,1991年、1994年为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教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学科(规划)评审组成员、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广州市社会学人类学学会会长、广东省社会创新咨询委员会主席。主要研究兴趣为城市社会学。先后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国家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课题等多个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编写教材《城市社会学》首席专家。

目录

总报告:2016年中国劳动力的人口、经济、社会基本状况/001
第一章 劳动就业/066
第二章 劳动收入/098
第三章 劳动权益/125
第四章 工作价值观/158
第五章 工作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感/187
第六章 劳动力健康/209

专题一 农村问题
第七章 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244
第八章 农村土地与农业发展/261
第九章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历与现代性获得/290

专题二 社区与社会组织
第十章 乡村建设与村庄社会关系/313
第十一章 城市社区异质性和社区关系/339
第十二章 家庭慈善捐赠行为/363
第十三章 城市劳动力的社会组织参与/397

前言/序言

前  言

《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7年报告》是基于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完成的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hina Labor-force Dynamic Survey,以下简称CLDS)系列的第三份报告。《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报告》系列以CLDS所收集的最新的劳动力数据为依据,使用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和统计分析工具,力图为政府、企业界、社会及学界提供针对中国劳动力现状的可靠信息。为了让读者对2017年报告和CLDS有更为清晰和准确的了解,下文将对CLDS进行简要的介绍。
CLDS是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设计并实施的一项全国追踪调查计划,旨在通过对中国城乡以村/居为追踪范围的家庭、劳动力个体开展每两年一次的动态追踪调查,系统地监测村/居社区的社会结构和家庭、劳动力个体的变化和相互影响,建立劳动力、家庭和社区三个层次上的追踪数据库,从而为进行实证导向的高质量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CLDS聚焦于中国劳动力的现状与变迁,内容涵盖教育、工作、迁移、健康、社会参与、经济活动、基层组织等众多研究议题,是一项跨学科的大型追踪调查。CLDS样本覆盖中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港澳台、西藏、海南外),调查对象为样本家庭户的全部劳动力(年龄15~64岁的家庭成员)。在抽样方法上,采用多阶段、多层次与劳动力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Multistage cluster,stratified,PPS sampling)。
CLDS是一项连续性调查,每两年开展一次,并采用轮换样本追踪方式,既能较好地反映中国快速的变迁状况,又能兼顾横截面调查和追踪调查的特点。其设计是以社区为追踪范围,每个社区以及社区中的样本家庭和劳动力连续调查四轮(6年),然后该社区以及社区中的样本家庭和劳动力退出调查,同时一个新的轮换社区样本以及社区中的样本家庭和劳动力将产生并替代退出的轮换样本。在连续四轮调查期间,如果样本家庭整体迁出样本社区,将不再跟踪并从样本框中产生新的家庭样本。其操作是,将社区样本总体随机分成4份,按顺序进行轮换。
由于轮换样本追踪方式的设计,2016年CLDS的调查对象分为追踪样本和新增样本两个部分。
考虑到调查成本、调查时间以及重复抽样的问题,CLDS不会对所有被访问家庭的家庭成员进行访问。对于同住家庭成员,只要符合劳动力年龄或者超过年龄但在劳动状态,都需要回答个人问卷;对于非同住家庭成员,当被访者在农村地区,非同住成员目前是农业户籍,是家庭问卷回答者的晚辈和同辈,并且现住地是在乡镇街道之外时,需要家庭成员代答其问卷;对于非同住家庭成员,当被访者居住在居委会社区,为非流动人口家庭(户主户口与居住地在同市),而非同住成员为流动人口(户籍与居住地不在同一个市的),并且是家庭问卷回答者的晚辈和同辈时,需要家庭成员代答其问卷;对于同住的非家庭成员,只有居住满6个月,并且处于劳动力年龄或者超过年龄但在劳动状态的,才需要回答个人问卷。
所有基线家庭成员及其今后的血缘/领养子女,都被视作CLDS的基因成员,成为追踪对象。基因成员,主要指具有家庭关系或血缘关系的直系后代亲属。离去基因成员,是针对追踪家庭而言的。家庭基因成员如果不住在家里,且不住在家里的原因为嫁出、离婚或者分家的,属于新组家庭,这些家庭如果还住在本社区,本次需要调查新成立的家庭。CLDS的基因成员所在家庭,只要仍在被调查的社区,也是CLDS当年的访问对象,不过一旦这些家庭没有基因成员存在(如基因成员从属于新的家庭或者死亡),则终止调查。
CLDS 2016围绕劳动力议题,在家庭层面及个人层面上设计收集与劳动力相关的不同信息。
一 劳动者背景情况
家庭情况与个人基本信息作为劳动者基本背景信息收集,CLDS收集的家庭背景信息包括家庭人口、家庭外出人口、家庭环境、家庭住房、家庭资产、家庭消费、流动家庭与家乡的联系及在当地的融合、农村家庭农业生产情况等。CLDS收集的个人背景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参军情况、户口、父母情况、保险等信息。
二 教育培训与迁移历史
教育培训与迁移历史放在了一个模块,教育经历详细了解被访者的教育经历,包括所受过的每一阶段教育的开始年份,毕业情况及其学校等级;培训经历主要了解培训的时间、内容以及进一步了解职业资格证书情况。迁移历史询问的是被访者出生地、14岁的居住地,以及14岁到现在所有的跨县市迁移经历。
三 工作相关情况
工作相关情况是问卷的核心部分,在该部分中,工作情况包括有工作和无工作两种情况。对有工作主要了解被访者的基本工作情况,包括工作时间、工作收入、具体职业信息等情况。目前有工作的人,按照工作性质分成雇员、雇主、自雇和务农四部分。对雇员主要了解工资形式、合同、加班、自主性、福利、管理权、工会、权益受侵犯情况、工作体力要求、工作交往情况。对雇主主要了解经营的行业、所有权情况、投入资金及渠道、创业社会网络、雇员工作时间、工资、加班情况、生意成本等情况。对自雇者主要了解其工作时间、创业原因、顾客与服务对象、技能要求、工作纠纷等。对务农者主要问了农忙农闲时间。对于目前没有工作的人,询问了失业原因、其间生活费来源以及找工作意愿、求职情况等。这部分除了收集主要工作情况,还收集了兼职情况,包括兼职的原因、职业、收入、未来计划等。
四 工作史
工作史部分除了收集当前工作情况,还收集了被访者第一份工作情况、上一份工作情况,以及之前的创业情况。了解原来工作的工作内容、收入、职业级别、单位性质等情况。流动意愿是针对农村地区劳动力收集的,在城市化的大趋势下,CLDS收集了农业劳动力的返乡情况及其与家乡的联系;收集了农业劳动力的外出工作的意愿。
五 创业过程
创业过程询问的是每一个人曾经的创业情况、创业原因以及最后创业的结果等。
六 社会参与和支持
这一部分主要了解被访者的政治参与和获得社会支持的情况,包括投票情况,获得个人社会关系支持、社会或政府组织支持、社区信任度等情况,也包括流动人口居住地的本地人状况、方言水平和返回家乡的意愿等情况。
七 劳动者状态
该部分主要了解被访者的民间信仰行为与观念、宗教信仰行为与观念、对工作情况的满意度(包括工作收入、工作环境、晋升机会等)、工作价值观、生活满意度、幸福感、信任度、责任感、自评社会地位、公平感、未来工作预期等。
八 生殖生育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怀孕史、生殖人数、生育意愿等情况。
九 健康状况
健康状况主要包括被访者的身高、体重、自评身体状况、过去两周患病情况、健康状况对工作与生活的影响、吸烟与饮酒情况、疾病史、职业伤害、职业病与工伤情况等。
十 无工作史
这部分为2016年新增模块,主要了解从1990年以来,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的失业经历,这里的失业有严格的定义,是指3个月以上的失业,具体信息包括失业时间、失业前的工作单位、失业期间的救济等情况。
2011年,CLDS完成广东省试调查,获取村居问卷32份,家庭问卷799份,个体问卷1635份。2012年,CLDS完成第一次全国正式调查,涉及村居303个,家庭10612个,劳动力个体16253个。2014年,CLDS完成第一次追踪调查,在2012年的基础上新增101个社区样本,共完成14226份家庭问卷和23594份个体问卷。
2016年,CLDS全国第三次调查轮换掉2014年四分之一的社区样本,共完成401份社区问卷、14226份家庭问卷和21086份个体问卷。本轮调查的全部家庭户入户成功率为71.37%,家庭内个体问卷完成率为76.86%。在追踪调查样本中,家庭户追踪成功率为71.99%,个体追踪成功率为58.40%。
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7年报告 一、引言:时代的脉搏与社会变迁的记录 《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7年报告》并非一本纯粹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那个时代社会经济图景的一幅生动写实画卷,通过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深度剖析,捕捉时代发展的脉搏,记录社会变迁的轨迹。2017年,中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加速、城镇化进程深入,这些宏观层面的变革,无不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个体的就业选择、收入水平、生活状态,以及家庭的未来规划。本书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以严谨的调查方法和宏观的视野,力图展现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全貌,为理解中国社会经济的运行规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和深刻的洞见。 本书并非从零开始建立理论框架,而是建立在中国长期以来对劳动力市场研究的深厚基础上,并结合2017年独特的社会经济环境,进行前沿性的探索。它不仅仅是数字的堆砌,更是对数字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解读和反思。通过对千万级样本数据的细致分析,报告揭示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特征、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无论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者,还是企业经营者,亦或是关注社会发展的学者和普通民众,都能从中找到 relevant 的信息和有价值的参考。 二、调查的宏观视角与微观洞察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宏观的视角和对微观层面的深入洞察。它将中国广袤的国土、庞大的人口、多元的经济形态纳入研究视野,从区域差异、城乡差距、行业分布、职业构成等多个维度,描绘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立体图景。同时,报告又不拘泥于宏观数据的统计,而是深入到个体层面,关注劳动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就业形式、收入状况、工作满意度、职业流动等具体细节。这种“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报告既具有统计上的严谨性,又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温度。 2017年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变。从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更加注重消费和服务业的发展。这种转变对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显著的影响。一方面,传统制造业的就业岗位可能面临挑战,而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则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本书报告正是紧密围绕这些时代特征,深入分析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就业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等一系列重要社会经济问题。 三、核心研究内容与关键发现 1.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双向互动: 报告深入分析了2017年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状况。在供给方面,报告考察了人口结构的变化,例如生育率、年龄结构、劳动参与率等因素对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的影响。同时,报告也关注了劳动力素质的提升,特别是高等教育普及和职业技能培训的进展,以及这些因素如何改变劳动力供给的质量。 在需求方面,报告细致分析了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用工需求变化。它考察了哪些行业正在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哪些行业面临就业萎缩的压力。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报告详细研究了新兴产业,如互联网、高科技、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对劳动力的需求特点,以及它们对传统产业劳动力的转型提出了怎样的挑战和机遇。此外,报告也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如何导致劳动力需求的不均衡分布,以及这种不均衡如何驱动着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 2. 劳动者特征与就业选择: 本书报告的核心在于对中国劳动者个体特征的深入刻画。它详细分析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例如,报告可能揭示了不同年龄群体面临的就业挑战,如青年劳动者的就业困难、中年劳动者的职业转型压力,以及老年劳动者退出劳动市场的趋势。在性别方面,报告可能探讨了性别在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中的分布情况,以及是否存在性别薪酬差距等问题。 教育程度对就业和收入的影响是报告的重点之一。报告通过大量数据,展示了不同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在就业率、职业选择、收入水平上的差异,并分析了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动态关系。此外,报告还关注了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包括显性技能(如学历、证书)和隐性技能(如经验、沟通能力),以及这些技能如何影响其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3. 收入分配与生活质量: 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本书报告通过对不同群体、不同就业形式的收入进行统计和分析,揭示了2017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和趋势。报告可能关注了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平均收入水平,以及工资增长的速度。同时,报告也会探讨了影响收入差距的关键因素,如教育、技能、地区、所有制等。 除了收入,报告还可能通过对工作时长、工作满意度、社会保障、工作安全等方面的考察,全面评估劳动者的生活质量。例如,报告可能分析了全职与兼职、正式工与非正式工在工作稳定性、福利待遇、工作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并探讨了非正规就业对劳动者生活保障的影响。 4. 劳动力的流动与迁移: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核心特征之一便是其大规模的流动性。本书报告对2017年中国劳动力流动的情况进行了详实的描绘。报告可能分析了农村向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劳动力迁移趋势。它考察了导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驱动因素,如收入差异、就业机会、户籍制度、家庭因素等。 同时,报告也深入探讨了劳动力迁移对流动者自身、流出地和流入地带来的影响。对于流动者而言,它可能影响其收入、技能发展、社会融入和家庭关系。对于流出地而言,劳动力流失可能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结构。而对于流入地而言,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则会带来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挑战与机遇。 5. 面临的挑战与政策启示: 基于对2017年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的深刻分析,本书报告不可避免地会提出当前劳动力市场面临的挑战。这些挑战可能包括:结构性失业、技能错配、收入差距扩大、非正规就业的保障问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供给压力、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 更重要的是,报告旨在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 empirical evidence 和理论依据。它可能对如何促进就业、提高劳动者技能、缩小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这些建议可能针对政府部门、企业、教育机构,乃至社会组织,共同为构建更公平、更有效率、更具韧性的中国劳动力市场贡献力量。 四、结论:洞察当下,预见未来 《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7年报告》是一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学术报告。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复杂数据的深入挖掘和科学分析,它帮助我们理解了在宏观政策、经济结构、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作用下,中国劳动力市场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命运。 2017年,是中国经济转型和升级的关键一年。本书报告的数据和分析,为我们理解这一年的经济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它让我们看到,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劳动者的个体选择与宏观环境相互激荡,共同塑造着中国社会未来的走向。通过对这份报告的解读,我们不仅能够洞察当下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更能为预见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更清晰的视角和更坚实的依据。它是一份关于中国劳动者辛勤耕耘的记录,也是一份关于中国社会发展演进的深刻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朴素中透着严谨的气质,似乎预示着内里必然是干货满满、不事雕琢的学术成果。装帧的质感很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到这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像是一份历史的见证。我原本以为这种官方背景的调查报告会是枯燥乏味的文字堆砌,充满了各种拗口的统计术语和晦涩难懂的模型解释,读起来会像啃干面包一样费劲。然而,当我翻开目录那一刻,我的看法开始动摇了。目录的编排逻辑性极强,章节之间的层层递进关系清晰可见,似乎引导着读者从宏观的背景快速切入到微观的个体案例分析中。尤其是一些关键议题的设置,比如关于城乡人口流动趋势的细分研究,或者特定行业工人群体收入水平的横向比较,这些标题本身就充满了信息量,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深入探究数据背后隐藏的故事。那种期待感,就像是拿到了一把解开某个复杂社会现象谜团的钥匙,迫不及待地想要打开书页,看看作者团队是如何精确描绘出那个时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全貌的。我非常欣赏这种注重细节和结构的研究态度,它让人相信这份报告绝对不是流于表面功夫的应付之作,而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力求精确捕捉时代脉络的深度调查。

评分

这份报告的叙事风格,给我一种仿佛正在阅读一部由多位顶尖专家共同撰写、但又高度统一的学术交响乐的感觉。各个章节的语言风格存在微妙的差异,但整体上保持了一种高度的专业性和流畅性。某些侧重于经济模型的章节,语言严密,逻辑链条环环相扣,仿佛走在一条精确铺设的逻辑轨道上,不容许丝毫的跳跃;而另一些描述特定群体生活状态的章节,则又巧妙地融入了一些经过提炼和升华的描述性语言,使得冰冷的数据瞬间具象化,带上了人性的温度。这种“硬核”与“人文”的巧妙平衡,使得报告的阅读门槛虽然不低,但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却令人称道。它不仅仅是关于数字的堆砌,更是一部关于社会变迁的史诗。我尤其欣赏那些跨章节的参照和呼应,它们将分散在不同数据点上的信息,重新编织成一张完整的人力资源网络图景,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之间劳动力流动的相互作用力。这种全景式的观察视角,是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复杂性的最好回应。

评分

这份报告给我的阅读体验,首先是其在数据呈现上的极度克制与精准。它不像某些市场分析报告那样,为了吸引眼球而使用夸张的图表和煽动性的语言,相反,它采用了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视角,将复杂的社会变迁转化为一系列清晰、可信的统计数字和趋势线。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青年失业率波动的部分,那几张折线图,虽然线条简单,但其转折点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布时间点惊人地吻合,这种时间序列上的强关联性,无需过多的文字赘述,已经有力地说明了政策对微观就业环境的即时影响。这种“让数据自己说话”的处理方式,无疑是专业研究的标志。它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才能完全领会其深层含义,这反而提升了这份报告的价值层次——它不是给大众快速浏览的快餐读物,而是供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进行深度研判的基石材料。每次阅读完一个数据板块,我都会停下来,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对应的社会场景,想象着那些被量化的个体,他们是如何在这些宏观力量的推动下调整自己的职业路径和生活选择,这种沉浸式的思考过程,远比单纯接受结论来得更有收获。

评分

总的来说,这份调查报告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其强烈的“时代烙印”和“问题导向”。它不仅仅是对既有事实的记录,更像是一面镜子,清晰地反射出特定年份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正在经历的深层次调整和阵痛。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书中揭示的某些矛盾现象所吸引:比如,一方面是新兴产业对高端人才的极度渴求,另一方面却是传统制造业中大量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压力,这种并存的张力,是理解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关键所在。这份报告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跳出日常碎片化的新闻信息,从一个更高、更冷静的视角去审视这些宏大叙事背后的微观支撑点。它提供的不是简单的“答案”,而是更深刻、更具操作性的“问题定义”。对于任何一个严肃对待中国社会发展议题的研究者或从业者而言,这份报告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毋庸置疑的、基于扎实田野调查的基准点,任何后续的讨论和政策制定,都必须以这份报告所揭示的现实为出发点。它是一种需要被反复研读和引用的案头必备工具书。

评分

如果说数据是骨架,那么报告中对于调查方法的详尽描述,就是支撑起整个结构的那层坚实的皮肉。很多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常常将“方法论”部分一笔带过,美其名曰“为节省篇幅”,实则常常让读者对结果的可靠性产生疑虑。但这份报告在方法论部分的处理非常详尽和坦诚,它详细说明了抽样框的选取标准、问卷设计的迭代过程,甚至包括了数据清洗过程中遇到的典型困难和相应的处理策略。这种透明度极大地增强了我对报告结论的信任度。例如,它详细解释了如何处理那些可能存在的回答偏差(Bias),比如“理想化倾向”或者“记忆缺失”对数据准确性的潜在干扰,并展示了他们如何通过统计工具来校准这些影响。这种严谨到近乎偏执的治学态度,体现了撰写团队对科学精神的绝对尊重。对于一个关心研究严谨性的读者来说,看到这种对“过程”的重视,远比看到华丽的结论更让人感到踏实和信服。这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精密的手工作坊,每一个工具的摆放、每一次操作的流程都经过了无数次的优化和验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