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高等教育舆情报告(2017)》共三部分,第1部分为理论,主要涵盖网络舆情理论研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研究、突发事件舆情跨媒体传播研究、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机制研究等。第二部分是年度总报告,主要包括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舆情年度报告、2016年度中国重点高校网络舆情分析报告、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舆情十大热点事件分析。第三部分是专题报告,主要涵盖了高等教育的14个方面:高等教育政策、体制改革、高校管理、教师发展、大学生、学科专业、质量评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高教反腐、国外教育。
内页插图
目录
摘要
第一部分 理论
第1章 网络舆情研究的六个基本问题
第2章 顺应网络舆情新态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3章 突发事件舆情的跨媒体传播研究
第4章 微信公众平台的舆情信息传播研究
第二部分 总报告
第5章 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舆情年度报告
第6章 2016年度中国重点高校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第7章 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舆情十大热点事件分析
第三部分 专题报告
第8章 高等教育政策舆情分析报告
第9章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舆情分析报告
第10章 高校管理舆情分析报告
第11章 高校教师发展舆情分析报告
第12章 大学生舆情分析报告
第13章 高校学科专业舆情分析报告
第14章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舆情分析报告
第15章 高校人才培养舆情分析报告
第16章 高校科学研究舆情分析报告
第17章 高校社会服务舆情分析报告
第18章 大学生就业舆情分析报告
第19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舆情分析报告
第20章 高等教育反腐舆情分析报告
第21章 国外教育舆情分析报告
精彩书摘
《中国高等教育舆情报告(2017)》:
与此同时,微信公众平台若仅发布舆情信息与传递新闻快讯,没有与受众进行互动,便很难与其建立亲密的关系,无法保证受众对此平台的忠诚度。微信公众平台有后台留言与转发分享的功能,应在推送具有广泛讨论性的议题内容的同时,扩大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沟通。通过将订阅者的留言“移人精选”并进行留言回复,运营者可以将微信公众平台打造成为一个凝聚人气、与受众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场所。这一方面提升了订阅者的价值感,使其获得对此公众号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获得情感的黏合;另一方面,也为公众意见找到了一个出口,在各种观点的交流与碰撞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塑,形成良性舆论场。
(三)优化信息传播策略,做好推广工作
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策略涉及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时机三个方面。要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就要从这三方面对公众号进行优化设计。首先从传播内容上来说,舆情信息议题的选择要符合此公众号订阅者的需求。通过了解受众的兴趣点,选择与其匹配的多元化的议题,提高受众的认可度与黏度;第二是要利用不同的传播形式来呈现内容,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文章内容变得丰富有趣,适时使用动图、视频等介质,加强文章内容的表现形式,同时也要在字体的选择、颜色的搭配上进行思考,将视觉美感与人们的可接受度结合起来。固定的色彩与搭配有助于形成其特有的风格,但为避免受众审美疲劳,也应定期进行调整与改变。同样值得重视的还有微信公众账号的推广工作,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受众进行扫码关注与转发,从而进一步扩大自身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达到传播效果,对舆论的引导产生良好的正向作用。
……
前言/序言
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与此同时,2016年也是互联网界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商业出现新的势头:微信、支付宝红包大战、快手浮出水面、糖豆广场舞融资、微博复兴、支付宝切入社交、“双十一”再创纪录、圆通上市、滴滴合并优步中国、共享单车热潮。互联网内容生产方面有新的进展:今日头条、巨头布局内容分发、腾讯收购、网易反超、知识付费。互联网金融方面有新的变化:P2P新规、区块链技术、蚂蚁金服布局印度。其他社会热点事件方面牵动网友的神经:魏则西事件、罗一笑事件等。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高度,十分重视新闻舆论工作,主要体现在“2.19座谈会”“4·19座谈会”、调研中央新闻单位、亲切接见长江韬奋奖得主等。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
无可争议,互联网已经成为舆情的最大集散地。高等教育舆情是整个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研究和梳理高等教育舆情对于提升国家的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高教传播与舆情监测研究中心于2014年10月1日正式成立,自成立之时,就确立了”以舆情监测研判高教问题,以传播力量撬动高教变革“的使命,致力于建设最具公信力的高教智库。自《中国高等教育舆情报告(2015)》出版之后,我们一直在探索高等教育舆情研究的路径,希望能为高等教育舆情研究与实践走出一条可行的道路。
《中国高等教育舆情报告(2017)》是在总结2015、2016报告的基础上完成的,由王保华负责全书的设计和统稿工作,谷俊明完成前期的文字编辑工作,申金霞、李磊磊完成部分编辑工作。
风起云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篇章 (2017) 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如同奔腾不息的长河,在改革的浪潮中激荡出层层涟漪,也涌现出无数值得深思的现象。本报告聚焦于这一关键节点,旨在梳理和分析当时中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其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力求通过深入的洞察和详实的分析,勾勒出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时代图景,为政策制定者、教育研究者、高校管理者乃至广大学子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 宏观背景下的深刻变革 2017年,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国家核心战略。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承担着前所未有的使命,被寄予厚望,需要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突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国家战略的引领与导向: 这一年,“双一流”建设正如火如荼地推进,国家旨在通过集中资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报告将深入剖析“双一流”政策的出台背景、实施机制、初期成效以及社会各界的反馈,探讨其对高校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创新等方面带来的深远影响。我们将审视不同类型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定位与挑战,分析其战略调整与资源配置的重点。 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 除了“双一流”,一系列教育综合改革措施在2017年持续推进。例如,高考改革的进一步落地,对高中教育和大学招生制度带来了新的冲击与调整;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如章程建设、学术委员会建设、人事制度改革等,都在积极探索中。本报告将关注这些改革举措如何影响高校的自主权、办学活力以及教职工的积极性,并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风险与挑战。 国际化浪潮的加速: 面对全球化挑战与机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快。高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国际留学生,鼓励教师出国进修,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评价体系。报告将探讨2017年中国高校在国际化战略上的具体实践,分析其面临的文化差异、资源限制以及如何提升国际话语权等问题。 多元视角下的群体关切 在宏大的国家战略和政策背景之下,2017年的中国高等教育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不同群体对高等教育的关注点和需求也各不相同。 学生:求学之路与就业压力: 对于广大学生而言,2017年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一年。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更多学子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依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报告将从学生视角出发,探讨2017年大学生在学习、科研、实习、创业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分析他们面临的升学、就业、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困惑与诉求,以及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培养方向的期待。 教师:职业发展与学术追求: 教师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力量。2017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学术评价、科研支持、待遇保障等问题持续受到关注。报告将深入探讨高校教师的科研生态、教学投入、社会服务以及在教育改革中的角色与挑战,分析当时教师评价体系的优劣,以及如何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和育人热情。我们将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困境,以及资深教授的经验传承。 家长:教育焦虑与期望: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家长群体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和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焦虑在部分家庭中普遍存在,对升学、专业选择、就业前景等问题都充满了期待与担忧。报告将从家长群体视角,分析2017年家长对高等教育的认知与期望,探讨其在子女教育选择过程中的角色,以及如何缓解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 社会:人才需求与教育公平: 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期待是多方面的,既有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有对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的关切。企业对毕业生的技能与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政府则致力于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报告将从社会视角,分析2017年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结构,探讨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与公平性问题,以及如何构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热点议题的深度挖掘 2017年的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涌现出许多引起广泛讨论的热点议题。 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面对快速变化的产业结构和技术发展,学科专业的设置是否能够跟上时代步伐?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过于陈旧?报告将探讨2017年高校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交叉学科发展、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所做的探索与实践,分析其成效与不足,并展望未来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高校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 如何提升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如何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绕不开的课题。报告将关注2017年高校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科研评价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的情况,探讨如何构建更具活力的科研创新生态。 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 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如何提升高校的内部治理能力,如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成为重要的课题。报告将分析2017年高校在章程建设、理事会制度、学术治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实践与挑战,探讨如何建立权责清晰、运转高效、充满活力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高等教育信息化与智能化: 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形态。报告将关注2017年高校在信息化建设、在线教育、智慧校园、大数据分析辅助教学与管理等方面的进展,探讨技术如何赋能高等教育,提升教育质量与效率。 教育公平与区域协调发展: 尽管高等教育日益普及,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区域差距、城乡差距等问题依然存在。报告将关注2017年国家在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支持中西部地区高校发展、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等方面所采取的政策与措施,分析其在缩小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广与深化: 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报告将回顾2017年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探索,包括课程设置、实践平台、创业孵化、竞赛活动等,分析其对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影响。 展望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 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成就斐然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深层问题。本报告在对过去一年的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展望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将探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如何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如何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同时,我们也将关注教育改革可能面临的阻力,以及如何构建更加包容、公平、优质的高等教育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这份报告,是对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一次全面回溯与深刻反思,它既是记录,也是启示,更是一种对未来不懈探索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