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史(經典珍藏版套裝上中下冊)

中國哲學史(經典珍藏版套裝上中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鬍適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哲學史
  • 哲學史
  • 中國哲學
  • 文化
  • 曆史
  • 經典
  • 套裝
  • 思想
  • 學術
  • 中華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新世界齣版社
ISBN:978751046340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4810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輕型紙
套裝數量:3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曆史、哲學、文化愛好者

鬍適中國哲學史完整版麵世

國學大師鬍適先生的首部哲學通史巨著

梁啓超、蔡元培、馮友蘭、顧頡剛、李澤厚等大師鼎力推薦的經典力作

一部影響中國哲學近百年的大眾哲學經典

我自信,治中國哲學,我是開山之人,這一件要算是中國一件大幸事。

——國學大師 鬍適

在中國哲學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鬍適的創始之功,是不可埋沒的。

——哲學傢 馮友蘭

鬍適是我的引路人。從鬍適那裏,我既學到瞭看材料的“眼光”,也掌握瞭處理材料的“方法”。那時聽瞭適之先生的北大講義,方覺得自己於史學頗近情,於是收束範圍,專嚮那一條路走。

——曆史學傢 顧頡剛

鬍適的《中國哲學史》突破瞭韆百年來中國傳統的曆史和思想史的原由觀念、標準、規範和通則,成為一次範式性的變革。當這種範式性的變革,與其說是學術性的,毋寜說是思想性的。

——哲學傢 李澤厚


內容簡介

國學大師鬍適先生的《中國哲學史》,近百年來在學界産生瞭巨大的影響和好評,再版數十次,銷量極為可觀。鬍適先生是白話文的倡導者,其著作大多通俗易懂,本書可謂是一套中國通俗的中國哲學史。本套《中國哲學史》對應著先秦、中古、近代哲學三個分期分為上中下三冊。本套《中國哲學史》與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並稱為中國哲學史上並蹄蓮。鬍適先生對中國哲學近代化、通俗化有開創之功。因此,《中國哲學史》可謂先生的定鼎之作。也是中國哲學史或思想史上的裏程碑式作品。

作者簡介

鬍適,安徽績溪人。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曆史學傢、文學傢、哲學傢。因提倡文學改良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對中國近代史産生瞭較為深遠的影響。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等職。著有《中國古代哲學史》《中國哲學史大綱》等書。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還獲得諾貝爾文學奬的提名。

目錄

目錄

(上)

第一篇導 言 /1

第二篇中國哲學發生的時代 /21

第一章中國哲學結胎的時代 /22

第二章那時代的思潮(詩人時代) /28

第三篇老 子 /31

第四篇孔 子 /47

第一章孔子略傳 /48

第二章孔子的時代 /51

第三章《易》 /56

第四章正名主義 /66

第五章一以貫之 /75

第五篇孔門弟子 /87

第六篇墨 子 /103

第一章墨子略傳 /104

第二章墨子的哲學方法 /110

第三章三錶法 /115

第四章墨子的宗教 /119

第七篇楊 硃 /127

第八篇彆 墨 /135

第一章墨辯與彆墨 /136

第二章墨辯論知識 /141

第三章論辯 /148

第四章惠施 /166

第五章公孫龍及其他辯者 /172

第六章墨學結論 /183

第九篇莊 子 /187

第一章莊子時代的生物進化論 /188

第二章莊子的名學與人生哲學 /197

第十篇荀子以前的儒傢 /207

第一章《大學》與《中庸》 /208

第二章孟子 /215

第十一篇荀子 /225

第一章荀子 /226

第二章天與性 /230

第三章心理學與名學 /240

第十二篇古代哲學的終局 /253

第一章西曆前三世紀之思潮 /254

第二章所謂法傢 /268

第三章古代哲學之中絕 /284

……

目錄(下)

第一篇 近 世 哲 學 /1

第二篇 理 學 時 期 /5

第一章周敦頤 /6

第二章邵雍 /9

第三章 程顥 /19

第四章 程頤 /28

第五章 硃子 /31

第三篇 反理學時期 /55

第一章顧炎武 /56

第二章 顔元 /60

第三章 費經虞與費密 /68

第四章 李塨 /99

第五章 戴震 /104

第六章吳稚暉 /204

第四篇 清代思想史 /225

第五篇 論科學 /237

第一章科學的人生觀 /238

第二章 格緻與科學 /243

第三章實驗主義 /245

第四章 中國哲學裏的科學精神和方法 /249


精彩書摘

第三篇 老子


一、老子略傳

老子的事跡,已不可考。據《史記》所說,老子是楚國人(《禮記 ·曾

子問 ·正義》引《史記》作陳國人),名耳,字聃,姓李氏(今本《史記》

作“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乃是後人據《列仙傳》妄改的。

《索隱》雲:“許慎雲:聃,耳曼也。故名耳,字聃。有本字伯陽,非正也。老子號伯陽父,此傳不稱也。”王念孫《讀書雜誌》三之四引《索隱》此節,又《經典釋文 ·序錄》、《文選注》、《後漢書 ·桓帝紀》注,並引《史記》雲老子字聃。可證今本《史記》所說是後人僞造的。後人所以要說老子字伯陽父者,因為周幽王時有個太史伯陽,後人要閤兩人為一人,說老子曾做幽王的官,當孔子生時,他已活瞭二百五十歲瞭)。他曾做周室“守藏室之史”。《史記 ·孔子世傢》和《老子列傳》,孔子曾見過老子。這事不知在於何年,但據《史記》,孔子與南宮敬叔同適周。又據《左傳》,孟僖子將死,命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從孔子學禮(昭七年)。孟僖子死於昭公二十四年二月。清人閻若璩因《禮記 ·曾子問》孔子曰:“昔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及堩,日有食之。”遂推算昭公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未朔巳時,日食,恰入食限。閻氏因斷定孔子適周見老子在昭公二十四年,當孔子三十四歲(《四書釋地續》)。這話很像可信,但還有可疑之處:一則《曾子問》是否可信;二則南宮敬叔死瞭父親,不到三個月,是否可同孔子適周;三則《曾子問》所說日食,即便可信,難保不是昭公三十一年的日食。但無論如何,孔子適周,總在他三十四歲以後,當西曆紀元前 518年以後。大概孔子見老子在三十四歲(西曆前 518年,日食)與四十一歲(定五年,西曆前 511年,日食)之間。老子比孔子至多不過大二十歲,老子當生於周靈王初年,當西曆前 570年左右。老子死時,不知在於何時。《莊子 ·養生主》篇明記老聃之死。《莊子》

這一段文字決非後人所能假造的,可見古人並無老子“入關仙去”、“莫知所終”的神話,《史記》中老子活瞭“百有六十餘歲”、“二百餘歲”的話,大概也是後人加入的。老子即享高壽,至多不過活瞭九十多歲罷瞭。上文說老子“名耳,字聃,姓李氏”,何以又稱老子呢?依我看來,那些“生而皓首,故稱老子”的話,固不足信(此齣《神仙傳》,謝無量《中國哲學史》用之);“以其年老,故號其書為《老子》 ”(《高士傳》)也不足信。我以為“老子”之稱,大概不齣兩種解說:

(一)“老”或是字。春鞦時人往往把“字”用在“名”的前麵,例

如叔梁(字)紇(名),孔父(字)嘉(名),正(字)考父(名),孟明(字)視(名),孟施(字)捨(名),皆是。《左傳》文十一年、襄十年,《正義》都說:“古人連言名字者,皆先字後名。”或者老子本名聃,字耳,一字老(《老訓壽考》,古多用為名字者,如《檀弓》晉有張老,《楚語》楚有史老)。古人名字同舉,先說字而後說名,故戰國時的書皆稱老聃(王念孫《春鞦名字解詁》及《讀書雜誌》俱依《索隱》說,據《說文》:“聃,耳曼也。”《釋名》耳字聃之意。今按硃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聃字下引漢《老子銘》雲:“聃然,老旄之貌也。”又《禮記 ·曾子問》注:

“老聃古壽考者之號也。”是聃亦有壽考之意,故名聃,字老。非必因其壽考而後稱之也)。此與人稱叔梁紇、正考父,都不舉其姓氏,正同一例。

又古人的“字”下可加“子”字、“父”字等字,例如孔子弟子冉求字有,可稱“有子”(哀十一年《左傳》),故後人又稱“老子”。這是一種說法。

(二)“老”或是姓。古代有氏姓的區彆。尋常的小百姓,各依所從來為姓,故稱“百姓”、“萬姓”。貴族於姓之外,還有氏,如以國為氏、以

官為氏之類。老子雖不曾做大官,或者源齣於大族,故姓老而氏李,後人不懂古代氏族製度,把氏姓兩事混作一事,故說“姓某氏”,其實這三字是錯的。老子姓老,故人稱老聃,也稱老子。這也可備一說。這兩種解說,都可通,但我們現今沒有憑據,不能必定那一說是的。

二、老子考

今所傳老子的書分上下兩篇,共八十一章。這書原本是一種雜記體的書,沒有結構組織。今本所分篇章,決非原本所有。其中有許多極無道理的分斷(如二十章首句“絕學無憂”當屬十九章之末,與“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兩句為同等的排句)。讀者當刪去某章某章等字,閤成不分章的書,然後自己去尋一個段落分斷齣來(元人吳澄作《道德真經注》,閤八十一章為六十八章。中如閤十七、十八、十九為一章,三十、三十一為一章,六十三、六十四為一章,六十七、六十八、六十九為一章,皆極有理,遠勝河上公本)。又此書中有許多重復的話和許多無理插入的話,大概不免有後人妄加妄改的所在。今日最通行的刻本,有世德堂的河上公章句本,華亭張氏的王弼注本,讀者須參看王念孫、俞樾、孫詒讓諸傢校語(章太炎極推崇《韓非子》《解老》、《喻老》兩篇。其實這兩篇所說,雖偶有好的,大半多淺陋之言。如解“攘臂而仍之”、“生之徒十有三”、“帶利劍”等句,皆極無道理。但這兩篇所據《老子》,像是古本,可供我們校勘參考)。

三、革命傢之老子

上篇說老子以前的時勢,和那種時勢所發生的思潮。老子親見那種時勢,又受瞭那些思潮的影響,故他的思想,完全是那個時代的産兒,完全是那個時代的反動。看他對於當時政治的評判道: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傢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這四段都是很激烈的議論。讀者試把《伐檀》、《碩鼠》兩篇詩記在心裏,

便知老子所說“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和“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

是以飢”的話,乃是當時社會的實在情形。更迴想《苕之華》詩“知我如此,不如無生”的話,便知老子所說“民不畏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的話,也是當時的實在情形。人誰不求生?到瞭“知我如此,不如無生”的時候,束手安分也是死,造反作亂也是死,自然輕死,自然不畏死瞭。還有老子反對有為的政治,主張無為無事的政治,也是當時政治的反動。凡是主張無為的政治哲學,都是乾涉政策的反動。因為政府用乾涉政策,卻又沒乾涉的本領,越乾涉越弄糟瞭,故挑起一種反動,主張放任無為。歐洲十八世紀的經濟學者政治學者,多主張放任主義,正為當時的政府實在太腐敗無能,不配乾涉人民的活動。老子的無為主義,依我看來,也是因為當時的政府不配有為,偏要有為;不配乾涉,偏要乾涉,所以弄得“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傢滋昏;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上篇所引《瞻卬》詩說的:“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覆奪之;此宜無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汝覆說之。”那種虐政的效果,可使百姓人人有“匪鶉匪鳶,翰飛戾天;匪鱣匪鮪,潛逃於淵”的感想(老子尤恨當時的兵禍連年,故書中屢攻擊武力政策。如“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兵者不祥之器”,“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皆是)。故老子說:“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

老子對於那種時勢,發生激烈的反響,創為一種革命的政治哲學。

他說: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齣,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傢昏亂,有忠臣。所以他主張: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

賊無有!

這是極端的破壞主義。他對於國傢政治,便主張極端的放任。他說:

治大國若烹小鮮(河上公注:烹小魚不去腸,不去鱗,不敢

撓,恐其糜也)。

又說: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其政悶悶,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又說: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乃也)。猶兮其貴言(貴言,不輕易其言也。所謂“行不言之教”是也。)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老子理想中的政治,是極端的放任無為,要使功成事遂,百姓還以為全是自然應該如此,不說是君主之功。故“太上,下知有之”,是說政府完全放任無為,百姓的心裏隻覺得有個政府的存在罷瞭;實際上是“天高皇帝遠”,有政府和無政府一樣。“下知有之”,《永樂大典》本及吳澄本皆作“不知有之”;日本本作“下不知有之”,說此意更進一層,更明顯瞭。

我述老子的哲學,先說他的政治學說。我的意思要人知道哲學思想不是懸空發生的。有些人說,哲學起於人類驚疑之念,以為人類目睹宇宙間萬物的變化生滅,驚嘆疑怪,要想尋齣一個滿意的解釋,故産生哲學。這話未必盡然。人類的驚疑心可以産生迷信與宗教,但未必能産生哲學。人類見日月運行,雷電風雨,自然生驚疑心。但他一轉念,便說日有日神,月有月神;雷有雷公,電有電母;天有天帝,病有病魔;於是他的驚疑心,便有瞭滿意的解釋,用不著哲學思想瞭。即如希臘古代的宇宙論,又何嘗是驚疑的結果?那時代歐亞非三洲古國,如埃及、巴比倫、猶

太等國的宗教觀念和科學思想,與希臘古代的神話宗教相接觸,自然起一

番衝突,故發生“宇宙萬物的本源究竟是什麼”的問題。並不是泰爾史(Thales)[1]的驚奇心忽然劈空提齣這個哲學問題的。在中國的一方麵,最初的哲學思想,全是當時社會政治的現狀所喚起的反動。社會的階級秩序已破壞混亂瞭,政治的組織不但不能救補維持,並且呈現同樣的腐敗紛亂。當時的有心人,目睹這種現狀,要想尋一個補救的方法,於是有老子的政治思想。但是老子若單有一種革命的政治學說,也還算不得根本上的解決,也還算不得哲學。老子觀察政治社會的狀態,從根本上著想,要求一個根本的解決,遂為中國哲學的始祖。他的政治上的主張,也隻是他的根本觀念的應用。如今說他的根本觀念是什麼。

四、老子論天道

老子哲學的根本觀念是他的天道觀念。老子以前的天道觀念,都把天看作一個有意誌,有知識,能喜能怒,能作威作福的主宰。試看《詩經》中說“有命自天,命此文王”(《大明》);又屢說“帝謂文王”(《皇矣》),是天有意誌。“天監在下”、“上帝臨汝”(《大明》);“皇矣上帝,臨下有赫,臨觀四方,求民之莫”(《皇矣》),是天有知識。“有皇上帝,伊誰雲憎? ”(《正月》),“敬天之怒,無敢戲豫;敬天之渝,無敢馳驅”(《闆》),是天能喜怒。“昊天不傭,降此鞠凶;昊天不惠,降此大戾”(《節南山》);

“天降喪亂,降此蟊賊”(《桑柔》);“天降喪亂,飢饉薦臻”(《雲漢》),是天能作威作福。老子生在那種紛爭大亂的時代,眼見殺人、破傢、滅國等等慘禍,以為若有一個有意誌知覺的天帝,決不緻有這種慘禍。萬物相爭相殺,人類相爭相殺,便是天道無知的證據。故老子說: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仁字有兩種說法:第一,仁是慈愛的意思。這是最明白的解說。王弼說:“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為於萬物,而

[1] 即古希臘哲學傢泰勒斯——編者注

-37

萬物各適其所用。”這是把不仁作無有恩意解。第二,仁即是“人”的意思。《中庸》說“仁者,人也”;《孟子》說“仁也者,人也”;劉熙《釋名》說:“人,仁也;仁,生物也”。不仁便是說不是人,不和人同類。古代把天看作有意誌,有知識,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類,這叫做天人同類說( Anthropomorphism)。老子的“天地不仁”說,似乎也含有天地不與人同性的意思。人性之中,以慈愛為最普通,故說天地不與人同類,即是說天地無有恩意。老子這一個觀念,打破古代天人同類的謬說,立下後來自然哲學的基礎。打破古代的天人同類說,是老子的天道觀念的消極一方麵。再看他的積極的天道論: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老子的最大功勞,在於超齣天地萬物之外,彆假設一個“道”。這個道的性質,是無聲、無形;有單獨不變的存在,又周行天地萬物之中;生於天地萬物之先,又卻是天地萬物的本源。這個道的作用,是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道的作用,並不是有意誌的作用,隻是一個“自然”。自是自己,然是如

此,“自然”隻是自己如此(謝著《中國哲學史》雲,“自然者,究極之謂也”不成話)。老子說: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的作用,隻是萬物自己的作用,故說“道常無為”。但萬物所以能成萬

物,又隻是一個道,故說“而無不為”。

-38


中國哲學史(經典珍藏版套裝上中下冊) 上冊:先秦至秦漢哲學 本捲收錄瞭中國哲學史上極其輝煌的早期篇章,從百傢爭鳴的春鞦戰國,到大一統的秦漢帝國,為我們勾勒齣中華思想文化的原初圖景。 先秦時期:思想的蓬勃與碰撞 儒傢思想的奠基與發展: 深入解析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體係。孔子提齣的“仁”、“禮”、“義”、“智”、“信”等核心概念,如何構築瞭以人為本、注重道德修養的哲學框架?我們將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溫情中,品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普遍倫理;在“剋己復禮為仁”的自我要求中,理解社會秩序的構建;在“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的政治理想中,感受德治的魅力。孟子繼承並發展瞭孔子的思想,其“性善論”如何挑戰瞭當時的社會思潮?“仁政”學說在亂世中播撒的希望,以及“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而荀子則提齣瞭“性惡論”,強調後天教化與禮義的重要性,他“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警示,對後世政治哲學産生瞭深遠影響。 道傢的超然與自由: 莊子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力,構建瞭一個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道傢世界。我們將在“逍遙遊”中感受“北冥有魚,其名為鯤”的浩渺與“齊物論”的辯證;在“莊子夢蝶”的故事裏,思考“物化”的虛實與人生的本質。老子《道德經》中的“道”是什麼?它如何解釋宇宙的生成與萬物的運行?“無為而治”的思想,並非消極避世,而是順應自然、體悟規律的智慧。其“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譬喻,揭示瞭柔韌與謙遜的力量。 墨傢兼愛與非攻: 墨子以其強烈的社會關懷和實踐精神,提齣瞭“兼愛”、“非攻”、“節用”等思想。他嚴謹的邏輯論證和對社會不公的批判,為當時的社會注入瞭一股清流。我們將在“兼愛”的博大中,理解人與人之間平等的關懷;在“非攻”的呼籲中,感受和平的珍貴。 名傢的辨析與邏輯: 公孫龍、惠施等名傢,以其對名相的精妙辨析,推動瞭邏輯思維的發展。“白馬非馬”的論辯,並非簡單的詭辯,而是對概念界定和邏輯推理的深刻探索。 法傢的集權與變法: 商鞅、申不害、韓非子等法傢人物,在變革的時代,提齣瞭以法治國、富國強兵的理念。他們強調權謀、術數,以及嚴刑峻法在維護統治和實現國傢強大中的作用。韓非子集大成,其“以法為教,以數為賞,以名為罰”的治國方略,深刻影響瞭中國中央集權的政治製度。 秦漢時期:大一統與新融閤 秦朝的法傢統治與思想禁錮: 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製,但焚書坑儒也成為思想史上的沉痛一筆。本捲將迴顧法傢思想在秦朝實踐的成敗得失。 漢朝的獨尊儒術與經學發展: 董仲舒“天人感應”的思想,如何為儒學注入瞭政治閤法性?“罷黜百傢,獨尊儒術”對中國思想文化産生瞭怎樣的長遠影響?漢代經學對《詩》、《書》、《禮》、《易》、《春鞦》的闡釋,不僅是學術研究,更是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 黃老之學在漢初的短暫繁榮: 漢初統治者汲取秦亡教訓,推行“無為而治”,黃老之學在一定程度上指導瞭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史學與文學中的哲學思考: 司馬遷《史記》中蘊含的曆史觀與人生觀,班固《漢書》中對政治製度的分析,都體現瞭漢代知識分子的哲學思考。 中冊:魏晉南北朝至唐代哲學 本捲聚焦於中國哲學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摺時期,從社會動蕩、思想活躍的魏晉南北朝,到文化鼎盛、包容開放的唐朝,展現瞭哲學思想的深刻變革與多元發展。 魏晉南北朝:玄學興起與宗教傳播 玄學的勃興與發展: 麵對亂世,士人階層開始關注個體生命的精神存在,玄學應運而生。王弼的“貴無”說,如何從本體論上解釋宇宙的生成和萬物的變化?他“得意忘象,得魚忘筌”的解經方法,開啓瞭對經典的全新解讀。何晏的“清談”,雖有避世之嫌,卻也反映瞭士人對精神自由的追求。竹林七賢,如阮籍、嵇康,他們“非湯武而薄周孔”的言論,以及對率真自然的推崇,是對儒傢正統思想的挑戰,也是對生命本真的迴歸。 佛教的傳入與本土化: 佛教在漢末傳入中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與中國本土文化融閤。般若學、涅槃學等佛教宗派的興盛,如何與玄學相互影響?鳩摩羅什等高僧大德的翻譯,為中國佛教的傳播奠定瞭堅實基礎。我們將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禪語中,感受佛教思想的深邃;在“因緣果報”的輪迴觀中,探尋生命的意義。佛教的傳入,不僅帶來瞭新的宗教信仰,也深刻影響瞭中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審美情趣。 道教的成熟與發展: 魏晉時期,道教逐漸形成體係,葛洪的《抱樸子》融閤瞭道傢、儒傢思想,既有養生煉丹之術,也有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寇謙之、陸修靜等人的改革,推動瞭道教的製度化。 名士風流與哲學氣質: 這一時期,中國哲學呈現齣一種獨特的“名士風流”氣質,在清談中求索,在山水間體悟,展現瞭對個體生命價值的重視。 唐代:文化的交融與哲學的新高峰 佛教的鼎盛與宗派林立: 唐代是中國佛教發展的高峰。禪宗的興起,以其“不立文字,教外彆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獨特風格,深刻影響瞭後世。玄奘西行求法,帶迴大量佛經,翻譯工作量巨大,極大地豐富瞭佛教的經典寶庫。其他如天颱宗、華嚴宗等宗派,也各有其獨特的思想體係和哲學貢獻。佛教在唐代的繁榮,不僅是宗教現象,更是文化現象,它滲透到文學、藝術、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 儒學的復興與新發展: 麵對佛教的挑戰,儒學也在唐代得到瞭復興。韓愈、李翱等人的“古文運動”,主張迴歸先秦儒學,反對佛老影響,強調道統的傳承。李翱的《復性書》,對人性進行瞭新的探討,也受到瞭佛學影響。 道教的官方支持與世俗化: 唐代統治者對道教給予瞭官方支持,道教在這一時期也得到瞭廣泛傳播,煉丹、養生等內容更為世俗化。 中外文化的交流與哲學碰撞: 唐代作為國際交流中心,佛教、景教、摩尼教等外來宗教的傳入,與中國本土哲學思想發生碰撞,促進瞭思想的多元發展。 文學中的哲學意蘊: 唐詩、唐宋八大傢等文學作品,雖然不直接是哲學著作,但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考,如李白的浪漫主義、杜甫的現實主義、白居易的通俗化,都從不同側麵反映瞭當時的哲學思潮和人生態度。 下冊:宋明至近代哲學 本捲將帶領讀者穿越宋明理學的輝煌,抵達近代思想的變革前沿,梳理中國哲學在新的曆史時期所經曆的深刻轉型與發展。 宋明時期:理學的崛起與哲學的新高峰 宋代理學的奠基與發展: 麵對佛教和道教的挑戰,儒傢學者力圖重振儒學,並試圖迴應佛教的本體論和人生論問題。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和《通書》,以“太極”作為宇宙本源,融閤瞭道傢思想,為理學奠定瞭本體論基礎。張載的“氣”學說,強調“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一體”,提齣瞭“民胞物與”的宇宙關懷。二程(程顥、程頤)對“理”的闡釋,成為宋明理學的核心概念。程頤“格物緻知”的強調,以及對“天理”的係統闡述,深刻影響瞭後世。 硃熹的集大成與集大成: 硃熹集宋代理學之大成,構建瞭龐大的哲學體係。他繼承和發展瞭二程的思想,將“理”視為萬物的本源和道德的準則。“存天理,滅人欲”成為其倫理學的核心。他強調“格物緻知”,主張通過實踐和研究來認識事物,從而達到明理的境界。硃熹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後世科舉考試的標準教材,其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據瞭極其重要的地位。 陸九淵的“心學”傾嚮: 與硃熹的“格物緻知”不同,陸九淵強調“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心”,提齣“心即理”的觀點,認為理存在於心中,通過反省自身即可獲得。這種傾嚮為後來的心學發展埋下瞭伏筆。 明代心學的勃興與發展: 王陽明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他發展瞭陸九淵的思想,提齣瞭“知行閤一”和“緻良知”等重要學說。“知行閤一”,強調認識與實踐的統一,認識的目的是為瞭行動,行動是認識的檢驗。而“緻良知”,則認為人的心中本來就存在善的道德律令,通過發掘和踐行即可達到聖人的境界。陽明心學強調個體的主體性,對後世的思想産生瞭廣泛影響。 其他重要的宋明哲學傢: 如王安石的變法思想,張預的“存神”,以及晚明時期的李贄、黃宗羲等,他們對傳統哲學進行瞭批判和發展,為思想的進一步變革做瞭鋪墊。 近世與近代:危機、變革與新思潮 明末清初的批判與反思: 麵對西方文化的傳入和國內的社會危機,一些思想傢開始進行深刻的反思。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清初三大傢”,對君主專製進行瞭批判,提齣瞭民本思想和經世緻用之學。他們強調實事求是,注重對曆史和現實的研究,為近代思想的覺醒奠定瞭基礎。 西方哲學的傳入與衝擊: 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西方哲學、科學和政治思想開始大規模傳入中國。傳教士帶來的科學知識和啓濛思想,以及後來的維新變法、辛亥革命,都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 近代中國哲學傢的探索: 嚴復翻譯赫胥黎的《天演論》,將進化論思想引入中國,對中國人的世界觀産生瞭巨大衝擊。梁啓超在維新變法失敗後,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瞭反思,並積極介紹西方思想。康有為則提齣瞭“大同”的政治理想。 孫中山的革命哲學: 孫中山先生提齣的“三民主義”,既有民族主義的覺醒,也有民權主義的對西方民主政治的藉鑒,還有民生主義對社會經濟問題的關注,是對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新文化運動與思想解放: 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瞭深刻批判,提倡白話文,引進西方各種思潮,如實用主義、進化論、馬剋思主義等,極大地推動瞭中國思想的解放和現代化進程。陳獨秀、鬍適等學者在這一時期扮演瞭重要角色。 早期馬剋思主義的傳播與本土化: 李大釗、陳獨秀等早期革命傢,積極介紹和傳播馬剋思主義,並嘗試將其與中國實際相結閤,為中國共産黨的成立奠定瞭思想基礎。 這套“中國哲學史(經典珍藏版套裝上中下冊)”將帶您穿越數韆年的曆史長河,從先秦諸子的百傢爭鳴,到魏晉玄學的精神探尋,再到宋明理學的思辨高峰,直至近代思想的激蕩變革,全麵而深入地展現瞭中國哲學波瀾壯闊的發展曆程,以及它如何塑造瞭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明特質。每一捲都力求在梳理思想脈絡的同時,展現其深刻的曆史文化背景,以及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個對文字的質感要求比較高的人,很多學術著作的裝幀和印刷質量實在不敢恭維,拿在手裏感覺缺乏一種神聖感。但這一套“經典珍藏版”,從紙張的觸感到油墨的清晰度,都體現齣瞭齣版社的誠意。它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更重要的是,內容上,作者對不同學派之間思想張力的把握拿捏得恰到好處。比如,儒傢入世的擔當與道傢齣世的超脫之間,是如何在中國曆史的進程中互相影響、相互轉化的,書中描繪得極其生動。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墨傢”這樣相對邊緣的流派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尊重與公正,沒有因為其影響力的衰退而輕描淡寫。這種全麵而又不失批判性的梳理,讓讀者對整個思想圖景有瞭更完整、更立體的認知。這已經超齣瞭普通閱讀的範疇,更像是一種文化朝聖的體驗。

評分

說實話,我對這種宏大的“史”類著作總是抱有一種敬畏又略帶抗拒的心態,生怕自己理解不瞭那些深奧的術語和曆史典故。然而,這套書的文字功底實在太深厚瞭,行文之間透露著一種深沉的文化自信和洞察力。它並非是那種堆砌史料的流水賬,而是真正深入到瞭中國哲學精神的核心。我最近重點看瞭關於魏晉玄學的章節,作者對“竹林七賢”的生活態度和思想背景的剖析,簡直入木三分。他沒有簡單地將玄學歸結為一種逃避現實的清談,而是深刻地指齣瞭在那個特定時代,個體精神如何尋求超越與自洽的努力。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與一位博學的長者在深夜促膝長談,他不僅告訴你“是什麼”,更會巧妙地引導你思考“為什麼會這樣”以及“這對我們今天意味著什麼”。書中的論證邏輯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每一次閱讀都有新的體悟,實在是令人驚嘆。

評分

這本厚重的精裝書剛到手的時候,我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典雅的裝幀吸引住瞭。光是翻開扉頁,看到那些精心排版的文字,就仿佛已經踏入瞭中國思想的漫漫長河之中。我一直對古代的智慧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塑造瞭我們民族性格和思維模式的哲學思想。這套書的排版設計非常考究,字體大小和行間距都讓人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便是麵對如此浩瀚的文本,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我特彆喜歡它在關鍵概念處所做的注解和引文齣處標注,這對於想要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最近我正沉浸在先秦諸子百傢的爭鳴之中,那些關於“道”的探討,關於“仁義禮智信”的闡釋,至今讀來仍然振聾發聵。它不僅僅是在羅列曆史事實,更是在引導讀者去體會先哲們在特定曆史背景下,那種力圖為亂世開闢新局的拳拳之心。翻閱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細細迴味那些充滿哲理的句子,感覺自己的心境也隨之沉澱瞭下來,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評分

我最近在整理書架,發現手邊好幾冊都是關於中國古代思想史的譯注本,但坦白說,很多讀起來都像是在啃枯燥的教科書,晦澀難懂,抓不住重點。直到我開始接觸這套書,纔真正體會到“經典”二字的重量。它的敘事脈絡非常清晰流暢,即便是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大緻跟上作者的思路,從早期的宇宙觀,到儒傢、道傢、墨傢等不同流派的建立與發展,過渡得自然而然,毫不生硬。作者在闡述復雜的理論體係時,總是能夠找到非常恰當的現代類比或者生活化的例子來加以說明,這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比如,當他解讀法傢的“權術”時,那種冷靜而又透徹的分析,讓我對古代政治運作的理解又深入瞭一層。我發現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跟著作者的引導,主動地去思考和辨析這些思想的內在邏輯和時代局限性。這套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既保持瞭學術的嚴謹性,又兼顧瞭大眾閱讀的易讀性,是那種可以放在床頭常翻常新的好書。

評分

最近生活節奏很快,我發現自己很難靜下心來處理太碎片化的信息,反而更傾嚮於沉浸在一部有深度、有體係的作品中。這套關於中國哲學史的巨著恰好滿足瞭我的這種需求。它提供瞭一個宏大的框架,讓我能將零散的曆史知識點進行有效的歸位。我最近正攻讀宋明理學的章節,書中對“格物緻知”的不同解讀,以及心學與理學的對峙與融閤,被闡述得條理分明,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領略到其中蘊含的精妙辯證法。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能夠將復雜的形而上學概念,用清晰的語言將其“翻譯”齣來,同時又保留瞭其思想的深度,避免瞭過度簡化。每當讀完一個篇章,我都感覺自己的思維都被這套書的邏輯力量打磨瞭一遍,變得更加鋒利和有條理。這是一套真正能提升思維品質的讀物,強烈推薦給所有對本土智慧有探究之心的人。

評分

趁活動買瞭一套。哲學史我初中讀過,對我人生影響巨大,這本還沒讀呢

評分

正在細細品讀,大師作品,思想可以升華一下!

評分

收藏

評分

質量很好,孩子喜歡!非常滿意!特價買的!如果還買,再來這傢!

評分

很好的書籍,這次趁著京東活動,一次下瞭很多單,買瞭很多書,都先囤著吧。以後慢慢看看。

評分

寶貝不錯,多謝

評分

書很好,大促銷時購入,非常抵。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很好的書籍,這次趁著京東活動,一次下瞭很多單,買瞭很多書,都先囤著吧。以後慢慢看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