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性地研究了明斯基的经济思想。除了导论外,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六章,在界定了思想的构成之后,依次对明斯基的经济思想展开溯源、描绘、阐释、重建和评判。首先,第一章借鉴熊彼特对科学的程序的理解,讨论了思想的形成和构造,将经济思想分解为“图景-理论-框架”三个步骤和相应的三个部分,为接下来考察和重建明斯基的经济思想提供逻辑基础。然后,第二章开始考察图景的形成,追溯了明斯基的思想缘起、轨迹和渊源,探讨了明斯基思想孕育的时代背景、演变的学术历程和发展的渊源源流,具体识别出并详细论述了兰格、西蒙斯、熊彼特和汉森这四位老师,以及凯恩斯、卡莱茨基和费雪这三位巨人对明斯基思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第三章还原了明斯基所设想的经济图景或世界观,通过货币生产型经济,积累过程,融资过程,现金箱状况,周期性视野,脆弱性、不稳定性和危机,以及金融结构、通货膨胀、就业和政策这七个要素,描绘出明斯基所构想的宏大的“华尔街图景”,并归纳出明斯基为阐释这幅图景所采取的方法论,具体包括制度的、历史的和演化的方法,反数学形式主义的叙述性方法,辩证法,非均衡分析方法,参与观察法与现金流分析,广义理性行为假设和宏观-微观-宏观范式七种研究方法。接着,第四章基于上述明斯基的图景要素分解,归纳并阐释了明斯基八大具有代表性的经济理论学说——经济周期理论、投资的金融理论、货币与银行理论、内生不稳定性理论、经济长期演化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贫困与就业理论以及政策理论。随后,第五章从明斯基的宏大图景出发,在上一章所剖析的明斯基的主要理论的基础之上,尝试重构了一个统一的宏观不稳定性经济理论框架,并以“广义金融不稳定假说”的名义,从金融不稳定性的来源、路径和后果三个方面,进一步系统地阐析了明斯基这一理论框架。按照以上三个步骤和部分完成对明斯基思想的重建之后,最后第六章对明斯基思想予以总结和评价,并探讨了它对我国所具有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李黎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访问学者,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青年论坛理事。2012年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获得者,2016年“中国经济学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已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当代经济研究》、《经济学家》、《经济评论》、《教学与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学流派。
近十年前这场肇始于2007年末美国次贷危机的“大衰退”,引发了经济学界广泛而深刻的反思(李黎力、沈梓鑫,2012)。2007年8月,在次贷危机爆发后不久,《华尔街日报》头版刊登的一篇专栏文章开头这样写道:“最近的市场动荡让全球投资者们寝食难安。但是,它却使一个人的声望日隆:他之前是一位并不知名的经济学家,他的观点如今却突然变得甚是流行”(Lahart,2007)。这位经济学家便是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的确,除了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外,似乎没有哪位经济学家能像他那样,从这次“大衰退”当中博得如此之大的声誉。 许多财经媒体、时事评论和学术报告纷纷将此次危机称作“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或“明斯基危机”(Minsky Meltdown)。一些预见到此次危机的金融从业者(如巴伯拉,2010)和学者(参见贝泽默,2012),均将他们的洞见归功于明斯基的“教诲”。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布拉德福德?德隆(DeLong,2009)和努里埃尔?鲁比尼(Roubini,2007)等著名经济学家同样积极响应,都曾在公共场合向明斯基致敬。事实上,诺奖得主克鲁格曼还发表了题为《重读明斯基之夜》(Krugman,2009)的博文,并随后以此题目在伦敦经济学院罗宾斯纪念讲座(Lionel Robbins Memorial Lectures)做报告。而时任美联储副主席珍妮特?耶伦(Yellen,2009)、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Trichet,2009)、英格兰银行行长默文?金(King,2012)和副行长比恩(Bean,2009)、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劳伦斯?萨默斯(Summers,2011)以及我国央行行长周小川(2011)等大量政策制定者,同样在公开演讲和报告中积极援引明斯基的观点,热切求诸明斯基的智慧。2014、2016年,著名英国广播公司广播电台四台(BBC Radio 4)和美国加州伯克利KPFA电台两家广播电台,曾先后在各自的招牌节目中以纪实和采访的形式专门讨论了明斯基的思想及其影响。 并且2016年,明斯基还被搬上大荧幕,成为探讨2008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著名纪录片《繁荣-萧条-繁荣》(Boom Bust Boom)的主人公。受这股强劲的明斯基思潮的推动,明斯基的著作得到再版发行,并广受追捧,甚至在像巴诺书店(Barnes & Noble)这样的主流书店都能见到突出的展示空间。而关于明斯基的研究在危机之后也是骤然“升温”,这可以从图0-1的明斯基文献引文报告中窥见一斑。在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之后,无论是有关明斯基每年出版的文献数量还是每年的引文数量,都比危机之前要大幅蹿升,并呈逐年上升之势。可见,在后危机时代,人们已经重新发现明斯基,认识到明斯基思想的重要性和相关性。
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经济学家的思想,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看它能否解释我们所处的现实。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经历了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的经济体,很多西方理论的适用性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明斯基的理论,以其对金融市场内在不稳定性的深刻洞察,似乎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经济的运行规律。我好奇的是,当他关于“稳定孕育着不稳定”的论断,遇到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和发展模式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是否存在一些中国特有的金融结构或行为模式,是明斯基理论可以解释,却又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的?这本书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那将是极大的价值所在。毕竟,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其解释现实和指导实践的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两方面都展现出其过人之处,而非仅仅是对西方理论的简单搬运。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了一系列学术生涯中的重要时刻。很多时候,在深入研究一个特定主题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某个学者的思想如同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明斯基无疑就是这样的存在,他的理论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更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逻辑的一种深刻洞察。我记得在我刚开始接触经济学研究时,对金融市场的波动性感到困惑不解,仿佛它是一个神秘而难以捉摸的黑箱。直到我接触到明斯基的著作,才逐渐理解到,这种波动性并非偶然,而是市场内在机制的必然产物。我常常在想,他关于“金融加速器”以及不同类型的主体如何在这种加速器中相互作用的分析,在今天如此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下,是否仍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关键的理论节点,并为我提供更清晰的思考框架,去理解那些看似难以预测的经济事件。
评分我对经济学研究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现实问题的探究。明斯基的理论,尤其是他对金融市场内在脆弱性的洞察,在我看来,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模式最深刻的批评之一。他并没有回避经济体系中固有的矛盾,反而将其推到了聚光灯下。我一直思考,这种内在的不稳定性,是否是我们目前所经历的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根源?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挖掘明斯基理论在解释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经济动荡中的作用,那将极具价值。同时,我更关心的是,中国经济作为全球最大的转型经济体之一,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明斯基的理论,是否能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甚至是可以借鉴的政策建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梳理,更能展现出理论与现实的深度对话。
评分一直以来,对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尤其是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明斯基的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周期性动荡,以及金融创新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他关于“稳定即是动荡之源”的观点,在现实世界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机中得到了印证,令人警醒。我常常在想,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这种看似无解的困境?是经济体系本身的顽疾,还是技术进步、监管缺失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阅读明斯基的著作,总是能带来一种拨云见日的清晰感,虽然他的理论体系庞大而复杂,但其核心思想却直指问题的本质。我尤其关注他关于债务、杠杆和资产泡沫的论述,这些概念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深入理解这一思想谱系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我期待它能带领我穿越繁复的理论迷雾,直达明斯基思想的精髓,并探讨其在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的现实意义。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关注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些能够解释当下中国经济现象的理论框架。近些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其中金融领域的风险和波动更是备受瞩目。明斯基的理论,以其对金融不稳定性内在原因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理解这些现象的一条新路径。我尤其感兴趣的是,明斯基关于不同时期金融市场特征的划分,例如“普通时期”、“危机时期”等等,在中国的不同发展阶段,是否也能找到对应的影子?他的理论是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逐渐融入全球金融市场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变化和潜在的风险?这本书如果能在这方面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那将非常有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