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年谱

溥仪年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庆祥 著
图书标签:
  • 溥仪
  • 清朝
  • 历史
  • 传记
  • 皇室
  • 末代皇帝
  • 中国近代史
  • 人物
  • 政治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群众出版社
ISBN:97875014574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316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该书是一部按年月日系事的关于溥仪生平研究的工具书。溥仪是wei一没有留下终生起居注的中国帝王。本年谱比一般大事记更为详尽、完备,实为溥仪生平资料长编。

目录

宣统皇帝(含醇王府幼儿)时期(1906年2月7日-1912年2月12日)
1906年 (丙午)清光绪卅二年 溥仪出生
2月
1908年 (戊申)清光绪卅四年 溥仪二岁
11月
12月
1910年 (庚戌)清宣统二年 溥仪四岁
1911年 (辛亥)清宣统三年 溥仪五岁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12年 (壬子)中华民国元年 溥仪六岁
1月
2月

逊清时期(1912年2月13日-1924年11月28日)
1912年 (壬子)中华民国元年 溥仪六岁
2月
8月
9月
1913年 (癸丑)中华民国二年 溥仪七岁
1月
2月
3月
6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14年 (甲寅)中华民国三年 溥仪八岁
1月
2月
3月
7月
10月
11月
12月
1915年 (乙卯) 中华民国四年 溥仪九岁
1月
2月
4月
5月
6月
7月
9月
10月
12月
1916年 (丙辰)中华民国五年 溥仪十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17年 (丁巳)中华民国六年 溥仪十一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11月
12月
1918年 (戊午)中华民国七年 溥仪十二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9月
10月
11月
1919年 (己未)中华民国八年 溥仪十三岁
1月
2月
3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20年 (庚申)中华民国九年 溥仪十四岁
1月
2月
3月
4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2月
1921年 (辛酉)中华民国十年 溥仪十五岁
1月
2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22年 (壬戌)中华民国十一年 溥仪十六岁
1月
2月
3月
4月_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23年 (癸亥)中华民国十二年 溥仪十七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24年 (甲子)中华民国十三年 溥仪十八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寓居天津时期(1924年11月29日-1931年11月11日)
1924年 中华民国十三年 溥仪十八岁
11月
12月
1925年 中华民国十四年 溥仪十九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10月
11月
12月
1926年 中华民国十五年 溥仪二十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27年 中华民国十六年 溥仪二十一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28年 中华民国十七年 溥仪二十二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29年 中华民国十八年 溥仪二十三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2月
1930年 中华民国十九年 溥仪二十四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31年 中华民国二十年 溥仪二十五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伪满洲国时期(1931年11月12日-1945年8月18日)
1931年 中华民国二十年 溥仪二十五岁
11月
12月
1932年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 溥仪二十六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33年 中华民国二十年 溥仪二十七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34年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 溥仪二十八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35年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 溥仪二十九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36年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 溥仪三十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37年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 溥仪三十一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38年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 溥仪三十二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2月
1939年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 溥仪三十三岁
1月
2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2月
1940年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 溥仪三十四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41年 中华民国三十年 溥仪三十五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42年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 溥仪三十六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43年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 溥仪三十七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44年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 溥仪三十八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2月
1945年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 溥仪三十九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囚居苏联时期(1945年8月19日-1950年7月31日)
1945年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 溥仪三十九岁
8月
9月
11月
1946年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 溥仪四十岁
1月
7月
8月
9月
12月
1947年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 溥仪四十一岁
9月
12月
1948年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 溥仪四十二岁
1949年 溥仪四十三岁
7月
9月
12月
1950年 溥仪四十四岁
1月
3月
6月
7月

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时期(1950年8月1日-1959年12月3日)
1950年 溥仪四十四岁
8月
10月
1951年 溥仪四十五岁
1月
2月
10月
1952年 溥仪四十六岁
1月
8月
11月
1953年 溥仪四十七岁
1月
10月
1954年 溥仪四十八岁
1月
3月
7月
9月
12月
1955年 溥仪四十九岁
2月
3月
4月
6月
8月
9月
1956年 溥仪五十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1月
12月
1957年 溥仪五十一岁
5月
6月
8月
1958年 溥仪五十二岁
1959年 溥仪五十三岁
4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特赦以后(1959年12月4日-1967年10月17日)
1959年 溥仪五十三岁
12月
1960年 溥仪五十四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61年 溥仪五十五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9月
10月
1962年 溥仪五十六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63年 溥仪五十七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64年 溥仪五十八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65年 溥仪五十九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66年 溥仪六十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67年 溥仪六十一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溥仪身后事
1967年 溥仪六十一岁
10月
12月
1970年 溥仪去世后第三年
9月
1971年 溥仪去世后第四年
9月
10月
1974年 溥仪去世后第七年
4月
12月
1975年 溥仪去世后第八年
2月
3月
1976年 溥仪去世后第九年
1月
9月
12月
1977年 溥仪去世后第十年
1980年 溥仪去世后第十三年
2月
5月
1982年 溥仪去世后第十五年
1987年 溥仪去世后第二十年
1988年 溥仪去世后第二十一年
1995年 溥仪去世后第二十八年
1996年 溥仪去世后第二十九年
1997年 溥仪去世后第三十年
2001年 溥仪去世后第三十四年

附录:溥仪五位夫人年谱
中国末代皇后郭布罗·婉容年谱(1906年11月15日-1946年6月20日)
一、从进宫到出关
二、在伪满冷宫中
三、溃逃身亡
中国末代皇妃额尔德特·文绣年谱(1909年12月20日-1953年9月18日)
一、入宫前后
二、从醇王府到日本公使馆
三、孤衾双园
四、“妃子革命”
五、龙凤分飞
六、再婚生活
伪满洲国“明贤贵妃”谭玉龄年谱(1920年-1942年8月13日)
一、入宫受封
二、溥仪最爱
三、隆重殡葬
四、怀念“贵妃”
五、入土“华龙”
伪满洲国“福贵人”李玉琴年谱(1928年7月14日-2001年4月24日)
一、入宫册封
二、浪迹天涯
三、等待“皇上”
四、离婚以后
五、时代变幻

溥仪的妻子李淑贤年谱(1924年9月4日-1997年6月9日)
一、“皇帝”新婚
二、夫妻恩爱
三、山川漫游
四、守护情深
五、“皇娘造反”
六、溥仪绝笔
七、“火龙”升天
八、最后遗产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紫禁城外的光影:清末民初贵族生活图景》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帝王史或政治人物传记,而是聚焦于清朝覆灭前后,那些生活在紫禁城内外,与皇室血脉相连或密切相关的贵族阶层,在时代剧变中的生存状态、精神世界与生活细节的深度剖析。它以一种近乎“社会风俗志”的视角,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充满矛盾与张力的时代浮世绘。 第一部分:旧日荣光的余晖——传统礼仪与物质生活 本书开篇,我们将追溯自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那些仍被固守的宫廷礼仪和贵族规制。尽管政权已然倾覆,但数百年积淀下来的繁复礼节,依然是维系贵族身份的最后防线。 详细考察了不同等级的贵族——从原先的宗室王公到世袭爵位保持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衣饰方面,书中细致对比了旗装与汉装的融合演变,探讨了如“马褂”、“坎肩”等服饰在社交场合中的严格区分与暗中僭越。饮食上,则剖析了满汉融合的宫廷菜系,如“元宝肉”、“佛跳墙”等菜肴在私家府邸中的制作工艺,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等级与排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贵族府邸空间布局的描述。作者通过对残存的王府图纸、私人信件及回忆录的交叉比对,还原了内宅与外书房的界限,丫鬟、仆役的等级制度,以及“请安”、“家宴”等日常活动的复杂空间流程。这种对物质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摹,旨在说明:在政治权力失落之后,贵族们如何试图通过对“体面”的极致维护,来延续其阶层的存在感。 第二部分:夹缝中的生存术——政治变动与经济困境 1912年《清室优待条件》的签订,是这段历史的关键转折点。本书的第二部分便集中探讨了优待条件下的生活现实。对于原皇室成员而言,生活骤然从“天下之主”跌落为“纳税良民”,这种心理落差是巨大的。 书中详细分析了宗室贵族在经济来源上的转型困境。一方面,是巨额的公中俸禄被取消或削减,传统的田产、铺面等收入渠道受到民国政府的管制;另一方面,是贵族阶层普遍缺乏适应新商业社会的技能。他们如何变卖祖产、典当古董,乃至从事一些被视为“有损体面”的行业(如开设同德医院、参与早期影视制作),均有详尽的案例分析。 政治层面,作者梳理了贵族阶层在民国初年的几种典型立场:一类是坚决的“遗老”心态,如某些王公,拒绝剪辫子,对民国政府持抵触态度,寄希望于复辟;另一类则是积极“入世”者,他们利用自己的人脉和教育背景,投身于北洋政府、奉系军阀或国民政府的幕僚、外交岗位,成为连接旧时代与新政权的“中间人”。通过对具体人物的轨迹追踪,展示了“效忠”与“生存”之间的艰难权衡。 第三部分:女性的世界与“闺中智慧”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聚光灯投向了深宅大院中的女性群体,尤其关注那些未曾涉足政治核心,却支撑起家族日常运作的命妇与小姐们。 通过对女性日记、家书以及晚年口述的回溯,描绘了在父权与夫权双重体系下,贵族女性如何构建她们的“隐形王国”。她们不仅是礼仪的守护者,也是家族财富的实际管理者、子女教育的初期主导者。书中探讨了她们在教育上的进步与局限,例如:部分开明家庭开始让女儿学习英文、弹钢琴,这既是“新潮”的体现,也是为她们未来联姻或社交做准备的实用主义考量。 此外,本书对贵族家庭中“小朝廷”的运作进行了深入解读,包括对贴身侍女、老嬷嬷的权责划分,以及在家族纷争、产业继承中的微妙角色扮演。这些女性的智慧与坚韧,构成了旧式家庭在时代动荡中得以维系的重要力量。 第四部分:文化遗产的承载与消散——精神世界的重构 最后一部分探讨的是贵族身份的“去物质化”过程,即当衣食住行不再能完全体现其尊贵时,他们如何试图在文化和精神层面寻找新的依附点。 这包括对传统艺术——戏曲、书法、古董鉴赏——的偏执追求。一些贵族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对旧文化的保护和整理中,试图通过成为“国粹”的守护者来重塑社会价值。书中分析了他们如何将私人珍藏捐献或委托给新兴的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筹建初期),这种行为的动机,既有爱国情怀,也有将“私有权力”转化为“公共声望”的策略考量。 同时,本书也直面了精神上的失落与颓废。随着社会结构的瓦解,部分贵族沉溺于鸦片、赌博,或是沉湎于无望的复辟幻想,体现出强烈的时代错位感。作者力求展现的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群体形象:他们既有坚守气节的遗老,也有顺应潮流的改革者,更有在物欲中迷失方向的旁观者。 结语:一座城市的记忆侧影 《紫禁城外的光影》旨在通过对特定阶层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切片进行细致入微的描摹,提供一个观察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独特视角。它不是对某位历史人物的评判,而是对一个逝去阶层在剧变年代中,如何挣扎、适应、最终融入或被淘汰的历史留影。本书的叙事风格沉稳、考据扎实,旨在还原历史现场的温度与质感。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拿到《溥仪年谱》这本书,便被其独特的命名所吸引。我以往阅读的许多历史人物传记,多是以宏大叙事或情感线索为主导,旨在勾勒出人物波澜壮阔的一生。然而,《溥仪年谱》以“年”为单位,似乎预示着一种截然不同的叙事策略。我揣测,作者并非想描绘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试图以一种更为精细、更为考古式的研究方法,将溥仪的生平碎片化,通过严谨的时间线索,将每一个“年”中的重大事件、个人经历、思想转变,乃至日常琐事,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处理方式,让我联想到一些学术著作的严谨与客观。我尤其期待作者如何处理那些模糊不清、充满争议的时期,例如他在伪满时期的具体活动,或者新中国成立后的思想改造过程。通过“年”的梳理,或许能够揭示出一些被忽略的细节,或者对既有历史认知进行修正。这本书或许不具备传统传记的阅读趣味性,但其潜在的史料价值和研究深度,无疑是对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补充。我希望它能带领我以一种全新的、更为接近史实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人物。

评分

《溥仪年谱》这本书,光是看着就有一种沉静的力量。我个人对历史人物的传记,尤其是那些备受关注但又充满争议的人物,总有一种格外的兴趣。溥仪无疑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我一直觉得,很多关于溥仪的叙述,往往落入一种戏剧化的窠臼,要么将他塑造成无可奈何的悲情角色,要么就批判他为历史的罪人。但《溥仪年谱》这个名字,让我看到了一种不同的可能性。它似乎想用一种更为冷静、客观、甚至是“档案式”的方式,来还原一个更接近真实的溥仪。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不会有太多的抒情和议论,而是以大量的史实为基础,按时间顺序,将溥仪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节点,甚至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都一一记录下来。这种“年谱”的形式,本身就带着一种严谨和细致,它不像传统传记那样追求 narrative 的流畅性,而是更侧重于史料的堆叠和考证。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在海量的史料中,筛选出最关键的“年”的标记,又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片段,串联成一条清晰的时间线。这本书可能需要读者静下心来,去细细品味,去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时间的流逝。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溥仪和那个时代的全新视角。

评分

《溥仪年谱》这本书,在我手中沉甸甸的,传递出一种不容小觑的厚度。我一直对近现代史中的人物研究颇感兴趣,而溥仪无疑是其中最复杂、最具争议性的一位。以往接触到的关于他的论述,很多时候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要么是过度的同情,要么是严厉的批判,很少能看到一个相对客观、纯粹以史料为基础的梳理。《溥仪年谱》这个书名,恰恰给了我这样的期待。它没有选择戏剧化的叙事,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像是史学研究方法的方式,将溥仪的一生,如同编年史般,按照年份一一展开。这让我觉得,作者在撰写此书时,一定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去搜集、考证大量的原始资料。我很好奇,在这样一种“年”的维度下,那些我们所熟知的重大历史节点,比如辛亥革命、日本侵华、新中国成立等,溥仪是如何经历的?他当时的具体想法是什么?他的行为又有哪些细微之处?年谱的形式,或许能提供一种更为具象、更为贴近历史现场的感受。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拨开迷雾,以一种更加冷静、更加细致的视角,去理解这位末代皇帝,以及他所处的那个跌宕起伏的时代。

评分

拿到《溥仪年谱》这本书,第一印象是它的厚重感,不仅仅是纸张的实体份量,更是一种历史积淀的沉甸甸。我一直觉得,溥仪这个人物,在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演绎下,似乎已经被“塑造”得有些定型了,要么是悲情的末代皇帝,要么是历史的傀儡。但这本书的名字——《溥仪年谱》,就透着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息。它不是要讲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试图以一种更为冷静、客观的视角,将这位历史人物的生命轨迹,按照年份一一梳理。我猜想,作者一定花了大量的精力去搜集和整理原始史料,比如官方档案、回忆录、日记、书信,甚至可能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奏折和报告。通过这种“年”的维度来呈现,我相信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更为立体、更为真实的溥仪。比如,在某些我们熟悉的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溥仪在那个特定年份的真实状态、他的思想变化、他周围的人际关系,甚至是他具体的日常活动,都可能在年谱中得到细致的呈现。这就像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历史,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可能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个体的命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打破固有的刻板印象,去理解那个复杂时代下,一个特殊个体所经历的种种。

评分

刚收到《溥仪年谱》,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足以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这本书似乎不走寻常路,没有将溥仪的一生简单地编织成一个宏大的叙事,而是以一种更为精细、更具学术性的方式,将这位末代皇帝的生平碎片化、节点化,通过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呈现出他每一个“年”的脉络。这种形式本身就吸引了我,因为它暗示着一种深度挖掘的可能性,让人猜测作者是否在某些我们熟知的历史事件的背后,找到了被忽略的细节,或者对已知的史料进行了全新的解读。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溥仪的童年、在故宫的岁月、伪满时期的经历,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造和晚年生活。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争议和未解之谜,如果《溥仪年谱》能够提供新的视角,或者梳理出更为清晰的时间线索,那么它无疑将成为研究溥仪乃至近现代中国史的重要参考。作者似乎不是想写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想构建一幅精确的地图,让读者能够沿着时间的长河,一步步丈量溥仪复杂而独特的人生轨迹。这种冷静客观的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更有价值,因为它避免了过度的情感渲染,而是试图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当这些“年”串联起来时,会呈现出怎样一幅不同寻常的溥仪画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