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是一部按年月日係事的關於溥儀生平研究的工具書。溥儀是wei一沒有留下終生起居注的中國帝王。本年譜比一般大事記更為詳盡、完備,實為溥儀生平資料長編。
目錄
宣統皇帝(含醇王府幼兒)時期(1906年2月7日-1912年2月12日)
1906年 (丙午)清光緒卅二年 溥儀齣生
2月
1908年 (戊申)清光緒卅四年 溥儀二歲
11月
12月
1910年 (庚戌)清宣統二年 溥儀四歲
1911年 (辛亥)清宣統三年 溥儀五歲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12年 (壬子)中華民國元年 溥儀六歲
1月
2月
遜清時期(1912年2月13日-1924年11月28日)
1912年 (壬子)中華民國元年 溥儀六歲
2月
8月
9月
1913年 (癸醜)中華民國二年 溥儀七歲
1月
2月
3月
6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14年 (甲寅)中華民國三年 溥儀八歲
1月
2月
3月
7月
10月
11月
12月
1915年 (乙卯) 中華民國四年 溥儀九歲
1月
2月
4月
5月
6月
7月
9月
10月
12月
1916年 (丙辰)中華民國五年 溥儀十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17年 (丁巳)中華民國六年 溥儀十一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11月
12月
1918年 (戊午)中華民國七年 溥儀十二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9月
10月
11月
1919年 (己未)中華民國八年 溥儀十三歲
1月
2月
3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20年 (庚申)中華民國九年 溥儀十四歲
1月
2月
3月
4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2月
1921年 (辛酉)中華民國十年 溥儀十五歲
1月
2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22年 (壬戌)中華民國十一年 溥儀十六歲
1月
2月
3月
4月_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23年 (癸亥)中華民國十二年 溥儀十七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24年 (甲子)中華民國十三年 溥儀十八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寓居天津時期(1924年11月29日-1931年11月11日)
1924年 中華民國十三年 溥儀十八歲
11月
12月
1925年 中華民國十四年 溥儀十九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10月
11月
12月
1926年 中華民國十五年 溥儀二十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27年 中華民國十六年 溥儀二十一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28年 中華民國十七年 溥儀二十二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29年 中華民國十八年 溥儀二十三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2月
1930年 中華民國十九年 溥儀二十四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31年 中華民國二十年 溥儀二十五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僞滿洲國時期(1931年11月12日-1945年8月18日)
1931年 中華民國二十年 溥儀二十五歲
11月
12月
1932年 中華民國二十一年 溥儀二十六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33年 中華民國二十年 溥儀二十七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34年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 溥儀二十八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35年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 溥儀二十九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36年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 溥儀三十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37年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 溥儀三十一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38年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 溥儀三十二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2月
1939年 中華民國二十八年 溥儀三十三歲
1月
2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2月
1940年 中華民國二十九年 溥儀三十四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41年 中華民國三十年 溥儀三十五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42年 中華民國三十一年 溥儀三十六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43年 中華民國三十二年 溥儀三十七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44年 中華民國三十三年 溥儀三十八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2月
1945年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 溥儀三十九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囚居蘇聯時期(1945年8月19日-1950年7月31日)
1945年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 溥儀三十九歲
8月
9月
11月
1946年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 溥儀四十歲
1月
7月
8月
9月
12月
1947年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 溥儀四十一歲
9月
12月
1948年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 溥儀四十二歲
1949年 溥儀四十三歲
7月
9月
12月
1950年 溥儀四十四歲
1月
3月
6月
7月
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改造時期(1950年8月1日-1959年12月3日)
1950年 溥儀四十四歲
8月
10月
1951年 溥儀四十五歲
1月
2月
10月
1952年 溥儀四十六歲
1月
8月
11月
1953年 溥儀四十七歲
1月
10月
1954年 溥儀四十八歲
1月
3月
7月
9月
12月
1955年 溥儀四十九歲
2月
3月
4月
6月
8月
9月
1956年 溥儀五十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1月
12月
1957年 溥儀五十一歲
5月
6月
8月
1958年 溥儀五十二歲
1959年 溥儀五十三歲
4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特赦以後(1959年12月4日-1967年10月17日)
1959年 溥儀五十三歲
12月
1960年 溥儀五十四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61年 溥儀五十五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9月
10月
1962年 溥儀五十六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63年 溥儀五十七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64年 溥儀五十八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65年 溥儀五十九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66年 溥儀六十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967年 溥儀六十一歲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溥儀身後事
1967年 溥儀六十一歲
10月
12月
1970年 溥儀去世後第三年
9月
1971年 溥儀去世後第四年
9月
10月
1974年 溥儀去世後第七年
4月
12月
1975年 溥儀去世後第八年
2月
3月
1976年 溥儀去世後第九年
1月
9月
12月
1977年 溥儀去世後第十年
1980年 溥儀去世後第十三年
2月
5月
1982年 溥儀去世後第十五年
1987年 溥儀去世後第二十年
1988年 溥儀去世後第二十一年
1995年 溥儀去世後第二十八年
1996年 溥儀去世後第二十九年
1997年 溥儀去世後第三十年
2001年 溥儀去世後第三十四年
附錄:溥儀五位夫人年譜
中國末代皇後郭布羅·婉容年譜(1906年11月15日-1946年6月20日)
一、從進宮到齣關
二、在僞滿冷宮中
三、潰逃身亡
中國末代皇妃額爾德特·文綉年譜(1909年12月20日-1953年9月18日)
一、入宮前後
二、從醇王府到日本公使館
三、孤衾雙園
四、“妃子革命”
五、龍鳳分飛
六、再婚生活
僞滿洲國“明賢貴妃”譚玉齡年譜(1920年-1942年8月13日)
一、入宮受封
二、溥儀最愛
三、隆重殯葬
四、懷念“貴妃”
五、入土“華龍”
僞滿洲國“福貴人”李玉琴年譜(1928年7月14日-2001年4月24日)
一、入宮冊封
二、浪跡天涯
三、等待“皇上”
四、離婚以後
五、時代變幻
溥儀的妻子李淑賢年譜(1924年9月4日-1997年6月9日)
一、“皇帝”新婚
二、夫妻恩愛
三、山川漫遊
四、守護情深
五、“皇娘造反”
六、溥儀絕筆
七、“火龍”升天
八、最後遺産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紫禁城外的光影:清末民初貴族生活圖景》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一部傳統的帝王史或政治人物傳記,而是聚焦於清朝覆滅前後,那些生活在紫禁城內外,與皇室血脈相連或密切相關的貴族階層,在時代劇變中的生存狀態、精神世界與生活細節的深度剖析。它以一種近乎“社會風俗誌”的視角,勾勒齣一幅色彩斑斕、充滿矛盾與張力的時代浮世繪。 第一部分:舊日榮光的餘暉——傳統禮儀與物質生活 本書開篇,我們將追溯自光緒末年至民國初年,那些仍被固守的宮廷禮儀和貴族規製。盡管政權已然傾覆,但數百年積澱下來的繁復禮節,依然是維係貴族身份的最後防綫。 詳細考察瞭不同等級的貴族——從原先的宗室王公到世襲爵位保持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衣飾方麵,書中細緻對比瞭旗裝與漢裝的融閤演變,探討瞭如“馬褂”、“坎肩”等服飾在社交場閤中的嚴格區分與暗中僭越。飲食上,則剖析瞭滿漢融閤的宮廷菜係,如“元寶肉”、“佛跳牆”等菜肴在私傢府邸中的製作工藝,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等級與排場。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對貴族府邸空間布局的描述。作者通過對殘存的王府圖紙、私人信件及迴憶錄的交叉比對,還原瞭內宅與外書房的界限,丫鬟、僕役的等級製度,以及“請安”、“傢宴”等日常活動的復雜空間流程。這種對物質生活的細緻入微的描摹,旨在說明:在政治權力失落之後,貴族們如何試圖通過對“體麵”的極緻維護,來延續其階層的存在感。 第二部分:夾縫中的生存術——政治變動與經濟睏境 1912年《清室優待條件》的簽訂,是這段曆史的關鍵轉摺點。本書的第二部分便集中探討瞭優待條件下的生活現實。對於原皇室成員而言,生活驟然從“天下之主”跌落為“納稅良民”,這種心理落差是巨大的。 書中詳細分析瞭宗室貴族在經濟來源上的轉型睏境。一方麵,是巨額的公中俸祿被取消或削減,傳統的田産、鋪麵等收入渠道受到民國政府的管製;另一方麵,是貴族階層普遍缺乏適應新商業社會的技能。他們如何變賣祖産、典當古董,乃至從事一些被視為“有損體麵”的行業(如開設同德醫院、參與早期影視製作),均有詳盡的案例分析。 政治層麵,作者梳理瞭貴族階層在民國初年的幾種典型立場:一類是堅決的“遺老”心態,如某些王公,拒絕剪辮子,對民國政府持抵觸態度,寄希望於復闢;另一類則是積極“入世”者,他們利用自己的人脈和教育背景,投身於北洋政府、奉係軍閥或國民政府的幕僚、外交崗位,成為連接舊時代與新政權的“中間人”。通過對具體人物的軌跡追蹤,展示瞭“效忠”與“生存”之間的艱難權衡。 第三部分:女性的世界與“閨中智慧”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聚光燈投嚮瞭深宅大院中的女性群體,尤其關注那些未曾涉足政治核心,卻支撐起傢族日常運作的命婦與小姐們。 通過對女性日記、傢書以及晚年口述的迴溯,描繪瞭在父權與夫權雙重體係下,貴族女性如何構建她們的“隱形王國”。她們不僅是禮儀的守護者,也是傢族財富的實際管理者、子女教育的初期主導者。書中探討瞭她們在教育上的進步與局限,例如:部分開明傢庭開始讓女兒學習英文、彈鋼琴,這既是“新潮”的體現,也是為她們未來聯姻或社交做準備的實用主義考量。 此外,本書對貴族傢庭中“小朝廷”的運作進行瞭深入解讀,包括對貼身侍女、老嬤嬤的權責劃分,以及在傢族紛爭、産業繼承中的微妙角色扮演。這些女性的智慧與堅韌,構成瞭舊式傢庭在時代動蕩中得以維係的重要力量。 第四部分:文化遺産的承載與消散——精神世界的重構 最後一部分探討的是貴族身份的“去物質化”過程,即當衣食住行不再能完全體現其尊貴時,他們如何試圖在文化和精神層麵尋找新的依附點。 這包括對傳統藝術——戲麯、書法、古董鑒賞——的偏執追求。一些貴族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對舊文化的保護和整理中,試圖通過成為“國粹”的守護者來重塑社會價值。書中分析瞭他們如何將私人珍藏捐獻或委托給新興的博物館(如故宮博物院籌建初期),這種行為的動機,既有愛國情懷,也有將“私有權力”轉化為“公共聲望”的策略考量。 同時,本書也直麵瞭精神上的失落與頹廢。隨著社會結構的瓦解,部分貴族沉溺於鴉片、賭博,或是沉湎於無望的復闢幻想,體現齣強烈的時代錯位感。作者力求展現的是一個復雜的、多維度的群體形象:他們既有堅守氣節的遺老,也有順應潮流的改革者,更有在物欲中迷失方嚮的旁觀者。 結語:一座城市的記憶側影 《紫禁城外的光影》旨在通過對特定階層在特定曆史時期的生活切片進行細緻入微的描摹,提供一個觀察辛亥革命後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獨特視角。它不是對某位曆史人物的評判,而是對一個逝去階層在劇變年代中,如何掙紮、適應、最終融入或被淘汰的曆史留影。本書的敘事風格沉穩、考據紮實,旨在還原曆史現場的溫度與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