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8年,翻阅数百万字资料,真实再现一个有血有肉的王阳明!
★细致入微,剖析王阳明内心世界,述写从凡人到圣人的成长轨迹。
★通俗易懂,拿起就读,跌宕起伏,精彩纷呈,快感不断!
——————————————————————————————
跟随王阳明,读懂心学,你将无限智慧、无限强大!
他是光耀古今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也是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的伟大圣人。
王阳明的一生辉煌而传奇,他十二岁就立志要做圣人,十五岁前往边关考察,新婚之夜与老道彻夜交谈。步入凶险难测的官场后,他因直言上谏而被贬,几经生死,坎坷不断……终于,在蛮荒僻静、远离京城的贵州龙场,他顿悟了圣人之道,由此创立了心学。
其心学中“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的实践运用,让他屡用奇兵,一次次平定叛乱,挽救大明王朝于危急时刻,成就了他人难以企及的赫赫事功。
数百年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张居正、黄宗羲、曾国藩、章太炎对其推崇备至;阳明心学甚至东渐日本,造就了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拉开了明治维新的帷幕,日本当代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也视王阳明为精神偶像……
本书作者历时八年,翻阅数百万字的王阳明著作、言论、资料,一字一句,完整讲透王阳明传奇的一生。翻开这本书,你将真正读懂王阳明,领悟心学的无边智慧和无穷力量。
周明河,本名周龙,孔子同乡,自小对儒学颇为用心。怀上下求索之志,曾在家闭门读书五载,博通文史、哲学、经济、军事等,自谓乃是为王阳明写传的合适人选。其文以睿智、明达、风趣见长,带有鲜明的思想色彩,著有《韩信传奇》《朱元璋大传》等。
第一章 一个梦想做圣贤的世家子弟
第二章 王阳明的问道之路
第三章 龙场:那九死一生中的顿悟
第四章 东山再起,重在京师开坛讲学
第五章 传道授业于江淮地区
第六章 在南赣靖乱中一展长才
第七章 在平叛宁王时费尽周旋
第八章 致良知,打开了学至圣贤的门径
第九章 日暮途远,尽显一生光明
于是,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在一座向阳的山坡上,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大家搬石破土、砍竹伐木,居然建起了一座像模像样的屋舍——这座有居室、有客厅、有凉亭、甚至看起来相当气派的房屋,俨然已是方圆几十里规模最大也最奢侈的建筑。
不过这座新居并不仅仅是要让阳明来受用的,而是另有缘由:当时,远近数省的学子听闻到阳明先生到了龙场,居然不辞艰辛,纷纷赶到当地向他请教;有见于没有一处让自己安心讲学、让学子安心就学的地方,阳明这才决意修造此屋。
由于房屋建在龙场的山冈之上,所以阳明便以“龙冈书院”命名之,以作为自己日后重振圣学的所在。居室中虽几近空无一物,但孔夫子曾道“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遂取名为“何陋轩”;凉亭边种上了竹子,于是便命名为“君子亭”;客厅宽敞明亮,遂取名“宾阳堂”。
后来,阳明在所作《龙冈新构》中记述此事道:“诸夷以予穴居颇阴湿,请构小庐,欣然趋事,不月而成。诸生闻之,亦皆来集,请名‘龙冈书院’,其轩曰‘何陋’。”
在“小洞天”附近,还有一个石洞,那是阳明读书与自省之处,他将其命名为“玩《易》窝”——孔子认为《易》最精深,最堪玩味,它代表着人对命运、天理的参悟,非穷尽一生不可。
阳明从小到大就基本生活在士大夫的圈子里,虽然多次南来北往,加之有刑部主事的经历,对于当时的社会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对于最底层社会的认识,却还不够深切,因为他平生还没有困窘到那种不堪的境地。
然而自从来到龙场以后,生活之困窘已不堪言状;另外他的所见所闻也已与士大夫圈子格格不入——在这里,他所见到的是大明最落后地区的民风民俗,从流亡者口中听到的是社会的最阴暗的一面。
那些中原亡命,尽管多是一些逃难逃荒而来的,但也有不少是因参与了暴动、起事而被朝廷缉拿的,更有一些是因怕被株连才不得不选择避走他乡的。只是阳明见他们本性不坏,便没有拒绝同他们相往来;而且这些人大多生活极其困窘,也着实让人同情。
正是从这些人口中,阳明闻听道:“如今人们纷纷戏言,目今天下有两个皇帝,一个是坐着的朱皇帝,一个是站着的刘皇帝。”除了因勒索官员枷死无数、增加他的故乡陕西的乡试名额、罚得原户部尚书韩文等人倾家荡产外,阳明还得知了刘瑾新近的一些荒谬之举:刘阉蔑视礼法,居然令寡妇尽嫁,丧不葬者焚之……
更有当朝天子的一些新闻:正德以前就有秽声在外,但如今在群小的引诱和帮助下,更是以抢掠妇女、充实“豹房”为能事,以至闹得民间汹汹不宁。
有一个穷秀才,考了大半生都未得中功名。后来他实在走投无路,见家乡有人举事,便横下心来参与其中,做着管账和负责来往文书的工作,希图混碗饭吃。
有一天,他跟阳明讲到这样一件趣事:“小的家在北直隶霸州,我们当地有个叫王智的,他有个女儿叫满堂。这个女孩长得那叫一个漂亮,脑子也好使,所以心性特高,我们当地人都传诵民谣道‘霸州一枝花,长在王智家,皇上选妃子,当然就是她’……
“满堂听到这街上唱的,也挺高兴,居然痴心沉迷,开始以王妃自居。就是去年的时候,满堂曾被选拔参加一次宫女的预选,由于这丫头一向自视甚高,以为必得,不肯给那些选拔的太监和官老爷好处,结果竟落选了……
为这,满堂大受刺激,居然闹得精神有些失常。这丫头日思夜想,都不忘要嫁给一个人中龙凤、能够称孤道寡的人。”
那人说到这里,阳明为表听得仔细,于是插嘴道:“天无二日,地无二王,难不成她还想退而求其次,想嫁入藩王的府第不成?”
“呵呵,王先生,您这堂堂正人君子哪能明白我们这些个小民的想法,唉!我们也没得什么见识……”
“哦,那你快说!这满堂后来怎么样了?”阳明好奇道。
“后来有个叫段鋹的江湖术士,他利用道教中的偏门歪说鼓惑人心,扯起了一道‘大顺平定’的黑幡,宣扬什么‘天道已变,五行中以金克木,段为金,朱为木,朱家气数已颓尽,段氏金长坐皇廷,义信男女来结拜,封王赐爵共荣华’……”
“啊!这不是要造反吗?”阳明这个忠臣孝子,听到这里便有点坐不住了。要说依靠邪教来组织造反的,历史上就多了去了,远的如东汉末年的张角兄弟利用太平道起事,近的如元末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利用白莲教起事;这还是有名的,其他不太知名的则多如牛毛。
“就是要造反”,那人并不讳言:“可是广大的老百姓懂得什么?大家不过是被贪官污吏逼得没活路,才铤而走险!但凡能有口饭吃,哪个活腻味了,愿意干这诛灭九族的勾当……”
阳明自然也明白这些,要想彻底消除民乱,除了要对起事人众加以剿抚外,首要还是应该解决贪官污吏的问题。见阳明已经不言语了,那人于是接着讲道:“老段不久就纠集了上万之众,实不相瞒,小老儿我一时鬼迷心窍,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
“老段自制了皇冠龙袍,便每天正经地披戴起来,他眼见队伍声势日大,也就开始称孤道寡,自称‘平顺大帝’,又分设丞相、元帅等官,不瞒先生,小老儿因为能够识文断字,也被封了个军师将军呢!呵呵,这帮家伙,拿老子当诸葛亮了!不过,说起来那段日子酒肉不断,倒正经快活……
“我们主要在北直隶和山东一带活动,那老段在做游方道士时,就已经垂涎满堂这个霸州第一美人的姿色,所以后来他便派了人到霸州,抢出满堂,又册封她做了贵妃……
“满堂正经的皇妃没做成,却做了老段的押寨夫人,但好歹也得了个‘贵妃’的名,管它嫁的是朱皇帝还是段皇帝。呵呵,这一来她倒心满意足了,那心病也好了,想着天命宫中、贵为妃子并非虚言……”
“从逆这可是大罪啊,满堂后来怎么样了?”
“后来,我们的队伍被官军打散了,头目们被抓的被抓,被杀的被杀,逃的逃了,满堂等一干妇人都被掳进了京,向朱皇帝作献俘之用……按说他们都是没个活的,但是您猜怎么着,没想到这个小皇帝当场就相中了满堂,当晚就要了他……”
“这成何体统?”阳明起初还很怀疑对方说的,以为是污蔑今上,可他却未露声色,准备先听下去再说。
“这事儿很快就传开了,百官们也都认为‘与贼妇连衾共枕,难防不测之忧’,于是纷纷上书要皇帝将满堂正法。这大臣们一窝蜂儿似的来扫皇帝的兴儿,正德小爷一下就怒了,臭骂他们道:‘这些该死的迂奴才,你们不懂人情,不懂道理,更不知国史为何物,还有脸做翰林和御史!难道你们不晓得我朝太祖皇帝在剿平伪汉陈友谅之后,就将老陈的宠姬美妾,逐个召入侍寝,以发扬武德弘烈吗’……
“哈哈,满堂这丫头就如此阴差阳错,成了真皇帝的枕边人……”
此事说的有板有眼,合情合理,不由得阳明不信。太祖的第八子朱梓,他便是太祖与陈友谅的妃子所生,曾被封在南昌为潭王。
对于那些逃难逃荒的,阳明南来北往,也见过一些,但是自从正德当政以来,国是日非,流民、民乱已渐有增多之势。
有一天,阳明便忍不住地向一位学生叹息道:“昏悖在上,民困于下,日久必生大变!”
“昔日郑侠一副《流民图》就令宋神宗罢了王安石的宰相,而今天子若是晓得民间疾苦之状,又该做何举动呢?”那学生疑问道。
“宵小环侍左右,忠臣良士皆被疏远,天子纵有尧舜之性,怕也难有所改悔……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今见天子其不得人心也如此,真不知何时是个了局?”阳明感慨道。
直到此时,在大量接触过这些流民之后,阳明的身心便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触动,他对于人生与社会的认识、理解也更深了一层。
加上他个人的际遇,阳明的思想马上就要脱胎换骨了。
这本书的书名一出来,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仿佛能透过书页看到那位气宇轩昂的先贤身影。我一直对明代心学的发展和王阳明先生的生平事迹抱有浓厚的兴趣,市面上关于他的书不少,但真正能触及灵魂的却不多。拿到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开头部分对当时社会背景的铺陈极为细腻,将一个时代背景下的思想碰撞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的笔触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画面感和代入感,仿佛带我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历阳明先生的早年求索与困顿。尤其让我惊喜的是,对于他早年的一些经历,比如“龙场悟道”前的思想挣扎,作者并没有草草带过,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内心世界的波澜壮阔,读来令人拍案叫绝,真切感受到了“知行合一”思想是如何在实践与痛苦中淬炼而成的。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巧妙,过渡自然流畅,读起来毫无晦涩之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一口气读完,去探寻这位“立德、立功、立言”的千古大儒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非常畅快,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者流畅且富有节奏感的语言风格。它不是那种板着脸孔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叙事的张力。有些段落的叙述节奏陡然加快,仿佛亲历了某种紧张的对峙或关键的辩论;而另一些描述心境转变的文字,则慢得如同溪水潺潺,引人深思。这种灵活多变的语感处理,使得冗长的历史叙述也变得引人入胜。此外,书中对一些相关人物的侧面描写也极为精彩,使得整个历史画卷更加丰富多彩,避免了主角光环过重而导致的单薄感。每读完一个章节,我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场思想的交锋会如何展开,人生的考验又将把这位伟大的心学宗师引向何方。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我阅读过的关于历史人物传记中,在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之间平衡得最为出色的一部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力实在令人佩服,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哲学对话。作者对于复杂的心学概念,比如“致良知”、“心即理”,处理得极为高明。他没有用生硬的术语去解释,而是巧妙地融入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内心独白之中,让晦涩的理论变得可感可知。读到一些关键章节时,我甚至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三言两语,因为它触及了一些我长期以来困惑的关于自我认知和道德实践的问题。这种将哲学思辨与人生体验完美融合的叙事手法,是很多传记类书籍难以企及的高度。从装帧设计到排版布局,都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感,与内容的主题高度契合。合上书本,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心似乎被涤荡了一番,那种对世界和自我的看法,都因为这本书的引导而有了一种新的审视角度。它不是一本供人消遣的快餐读物,而是一部需要静心品读、时常回味的精神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王学体系的透彻理解。尤其是在论述王阳明思想如何影响了后世,以及他在军事、政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时,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新颖和独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知行合一”与具体社会实践关系时所采取的辩证态度,既肯定了其思想的超越性,也客观地指出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可能面临的局限性与演变。这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更为丰满和立体,避免了将人物神化的窠臼。它不只是在歌颂,更是在深刻地剖析和探讨。对于那些对心学感兴趣,但又害怕陷入空泛玄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剂良方。它用坚实的史料和清晰的逻辑,构建起一个既有思想深度又有历史厚度的知识体系,让人读后有“拨云见日”的豁然开朗之感,极大地拓宽了对传统儒学发展脉络的认知。
评分坦白说,我过去也读过几本关于明代思想史的书籍,大多侧重于对文献的考据和流派的区分,读起来总觉得少了一点人情味。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圣人”还原成了“人”。作者对王阳明先生作为丈夫、朋友、官员,乃至一个在逆境中挣扎的个体,都有着非常细腻和人性化的刻画。读到他被贬谪后的生活片段,那种孤独、坚韧与乐观并存的状态,让人油然生出敬佩之情。书中的细节描写极其考究,无论是当时官场的倾轧,还是友人间的相互扶持,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和温度。这种有血有肉的叙事,使得这位遥远的历史人物仿佛站立在眼前,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每一步的重量,每一次抉择背后的挣扎与释然。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现代人能够真正理解一位古代思想家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